李杲

《脾胃論》~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人,上焦的氣血必定不足。遇到夏天天氣炎熱,損傷了元氣,就會疲倦愛睡覺,四肢痠軟無力,精神不振,雙腿發軟。在早晚時分感到寒冷,到了太陽升高之後,陽氣逐漸旺盛,又會發熱如火。這是因為陰陽氣血都虧虛,所以有的時候發熱是陰虛所致,有的時候發冷是氣虛所致。口裡沒有味覺,眼睛裡有火花,看東西模糊不清。小便次數多,大便困難而便祕。

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

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耆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胃部心窩處疼痛,兩側肋骨部位疼痛或痙攣。肚臍周圍像被繩子緊緊勒住,嚴重時劇痛如刀刺,肚子難以舒展。胸中氣悶,經常噁心嘔吐,或有痰咳,口中流出白色泡沫,舌頭僵硬。腰、背、肩胛骨等部位疼痛,頭痛時不時發作。吃不下東西,或吃一點就飽,完全沒有食慾。自汗更加嚴重,好像陰氣覆蓋在皮膚上。以上症狀都是因為天氣炎熱加重了本病,導致庚屬大腸和大辛屬肺金受熱侵襲而發作的。

2. 黃耆人參湯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更加五分),白朮(以上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以上三分),當歸身(酒洗),炙甘草(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九個)

白話文:

  • 黃耆(6克,如果盜汗嚴重,增加到12克)
  • 升麻(3.6克)
  • 人參(去蘆頭)
  • 橘皮(不去白色部分)
  • 麥門冬(去核)
  • 蒼朮(如果不出汗,增加到3克)
  • 白朮(以上各3克)
  • 黃柏(用酒洗過,以保住水液來源)
  • 炒麥芽(以上各1.8克)
  • 當歸(用酒洗過)
  • 炙甘草(以上各1.2克)
  • 五味子(9顆)

上件同㕮咀。都和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白話文:

和上方的藥方使用相同的咀嚼方式。一次服用一份藥,加入兩杯水煎煮,直到剩下約一杯水量,濾渣,稍加溫熱服用。藥物應在飯後或空腹時服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飲酒、食用濕麵、大料物品以及過量食用寒涼食物。

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川芎以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黃以上各二分,細辛一分;如氣短,精神如夢寐之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個;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仁三枚(湯泡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

白話文:

如果心窩悶脹:

加入黃連粉末 0.6 克或 0.9 克。

如果胃痛,像針扎一樣:

減少寒涼藥物,加入草豆蔻仁粉末 1.5 克。

如果肋骨下疼痛或抽搐:

加入柴胡粉末 0.6 克或 0.9 克。

如果頭痛,眼睛布滿血絲:

加入黃連粉末 0.6 克或 0.9 克、川芎粉末 0.9 克。

如果頭痛,眼睛模糊、發熱:

加入蔓荊子粉末、川芎粉末各 0.9 克,藁本粉末、生地黃粉末各 0.6 克,細辛粉末 0.3 克。

如果氣短,精神恍惚,疲倦乏力:

加入五味子 9 顆。

如果大便乾燥,隔一兩天都沒有:

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血虛、體內發熱而得不到潤澤,加入當歸身粉末、生地黃粉末、麻子仁糊各 1.5 克,桃仁 3 枚(用熱水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成粉末)。

如果大便通暢:

所添加的藥物可以停止服用。

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黃耆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以上各五錢,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白話文:

如果治療效果不好,並不是血凝聚或血脈不通暢,而是熱氣產生了風,這些病人一定會有風證的表現。這個時候不能再單純添加活血化瘀的藥物,只需繼續服用黃芪人參湯藥,只加入羌活和防風各五錢,兩味藥搗碎後,加四碗水煎至兩碗,過濾掉藥渣,空腹服用,這樣大便一定會順利排出,一劑藥就能治癒。

如胸中氣滯,加青皮皮用清香可愛者一分或二分,並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大甚,或補藥大過,或病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胸中氣滯的情況,可以加入青皮,選擇氣味香清的,用一到二分。同時加入剝掉白瓤的橘皮,用量是青皮的兩倍,這樣可以去除邪氣。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因此應該著重於補元氣,而不是瀉之。如果氣滯特別嚴重,或者補藥用量過大,或者患者心中有鬱結之事,可以再加入木香、縮砂仁,各二到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一起煎煮。如果出現腹痛但不惡寒的症狀,可以加入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同時減少五味子的用量。

夫脾胃虛弱,過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

白話文:

當脾胃虛弱時,到了農曆六、七月,河水暴漲,大雨連綿,萬物濕潤,人們汗流浹背,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嚴重時,四肢無力,行走不穩,腳歪斜,眼前發黑,彷彿要暈倒。這是腎水和膀胱都虧竭的症狀,應立即搶救。滋養肺氣,補腎水上源頭,又使大腸不受外邪熱氣侵襲,防止大量出汗。大量出汗會導致津液流失,津液流失則七魂無所依附。《黃帝內經》說:「津液相互滋生,神氣自然產生。」津液由大腸主管,三伏天是大腸受困之時,也就是庚金受囚。

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甚,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五臟之元氣。

白話文:

如果沒有津液,大汗淋漓,濕氣過於嚴重,那麼清氣和爽氣就會消失,乾燥的肺金會被困住,肝木失去抑制,導致風寒交加,骨節疼痛,全身疼痛。過度乾燥會造成傷害,需要滋潤身體來緩解。孫思邈說: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瀉掉胃火,滋補大腸,增強五臟元氣。

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白話文:

膀胱的寒氣在巳時已經消失,腎臟的水氣在午時也已經枯竭,現在又遇上濕氣旺盛,助長熱邪,西方和北方的寒氣已經消盡。聖人在制定治療法時,認為在夏天應該滋補,補充人體的天元真氣,而不是補充熱火,因此主張在夏天食用寒涼的食物。因為熱氣會損傷人體的元氣,所以要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生脈。脈絡就是元氣。人參的甘味能補充元氣,並瀉除熱火;麥門冬的苦寒之性,能補充水源,清熱潤燥;五味子的酸味能瀉火,並滋養大腸(庚)和肺金。

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證,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屋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潔古云: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中暑者,陰證,當發散也。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

白話文:

當這個時候,即使沒有生病的人,也可能出現兩種證狀:

  • **中暑:**由於避暑納涼,在深處的屋舍或大樓裡受了寒氣而得。症狀包括頭痛、畏寒、身體僵硬、四肢疼痛、心煩意亂、肌膚發熱但不出汗。這是因為房屋的陰寒之氣阻遏了全身的陽氣,無法流暢運行。這時多用大順散來治療。
  • **中熱:**行人或農夫在正午時分勞動過度而得。症狀包括劇烈頭痛、發熱煩躁、怕熱、觸摸肌膚時感覺非常熱、口乾舌燥、大汗淋漓、無力動彈。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外傷肺氣所致。這時多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

古書《潔古》中說:「因動而得的叫中熱,因靜而得的叫中暑。」

若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

白話文:

如果脾胃虛弱又有舊疾的人,遇到炎熱的天氣,就會適應不良,不合時宜地損耗陽氣,必定感到疲乏無力、懶得說話、氣短氣喘、呼吸困難、像喘又不像喘、骨頭酸軟無力、恍恍惚惚像在夢中、朦朦朧朧像在煙霧中、不知自己在什麼地方,並且還會大汗淋漓。

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痛,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

白話文:

如果風寒侵入體內,導致眼睛發汗,皮膚會抽搐,頸部肌肉緊張,皮膚乾枯、毛髮枯黃,身體感覺沉重,四肢偶爾疼痛,有時會全身疼痛,或口渴或不口渴,或小便呈現黃色或黃黑色,這是風寒濕邪共同作用的結果。

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潰,痹而不仁,傳力肉痿誣。證中皆有肺疾,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痛或頭重,上半身發熱壅塞,口鼻呼吸急促短促,身心煩亂,感覺厭世,情緒悲慘,這是陰氣過於旺盛而陽氣不足的表現。病情嚴重時,會傳染到腎臟和肝臟,導致痿厥。痿厥是指四肢感覺像在火中灼燒,稱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稱為寒厥。寒厥是腹中有寒,熱厥是腹中有熱,因為脾臟主宰四肢的緣故。如果肌肉濡濕潰爛,麻痺而無知覺,還會傳染導致肢體肌肉痿縮、癱瘓。這些症狀中都伴隨著肺部疾病,因此用藥時應當以此為依據進行調整。

氣上衝胸,皆厥證也。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須也,於前已立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服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以上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

白話文:

氣往上衝到胸部,都是氣血逆亂的症狀。痿證是指四肢無力痠軟,心神煩躁,難以平復。厥逆是指氣血逆行,嚴重時會導致大氣血逆亂,所以稱為厥逆。厥證和痿證常常同時發生。前面提過的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每次服藥再額外加入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和白朮各一分。如果是小便通暢無阻,沒有黃色或黑色的沉澱物,則只額外加入澤瀉二分,與白朮和豬苓上下分消濕氣。

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者,已中痿邪,加酒洗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湧出氣力矣。

白話文:

如果行走步態不正,腳膝無力,兩腳歪曲偏斜,說明已經受到了風濕痺症的侵襲。此時可以使用加入黃柏和知母的酒液洗腳,劑量為三到五分,可以讓雙腳恢復力量。

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防食則止,候食進,則再服。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面。

白話文:

如果出汗非常嚴重,那是津液流失,必須緊急止汗。加入五味子六枚、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要影響到患者進食,應根據實際情況酌量服用。如果服藥後患者停止進食,則暫時停藥;等患者進食後,再繼續服藥。針灸足三里和氣街穴,用三稜針刺血;如果出汗依然不止,可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的上廉穴刺血。禁止飲酒和用濕毛巾擦拭。

夫痿者,濕熱乘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若身重減,氣不短,小便如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茯苓、豬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之藥,只依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須用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時令,清燥之氣大行,卻加辛溫瀉之。

若濕氣勝,風證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白話文:

痿症,是濕熱之氣侵襲腎臟和肝臟所致,應立即去除濕熱。否則,下半身的元氣會耗盡,導致肌肉癱軟,腰部無法活動,心煩氣鬱無法停止。如果身體發沉的現象減輕,氣息不短促,小便正常,或者濕熱之氣減退時,或病情好轉時,不用服用五味子、澤瀉、茯苓、豬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等藥物,只要根據患者現有的症狀加減用藥即可。服用藥物時,應加入二分或三分的酒黃柏。如果天氣燥熱乾燥,則添加辛溫瀉下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