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統類

《脈象統類》一書,乃清代名醫沈金鰲所著,為中醫脈診領域之重要經典。此書以其豐富的內容及精闢的論述,對後世脈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作者沈金鰲,生於清朝,活動於乾隆年間,此書的底本為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的刻本,足見其在當時已是受到重視並得以傳播的重要著作。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立論宏觀,旨在闡述脈象診察的一般原則,包括脈象的形成機制、系統分類方法及基本的診斷要領。中卷則聚焦微觀,逐一詳述各個重要臟腑(如心、肺、脾、肝、腎等)在不同病理狀態下的脈象表現。下卷深入變化,探討脈象隨疾病進程、四時季節更迭以及個體年齡差異所呈現的多樣化變化,及其與臨床病機的緊密關聯。整體結構清晰,層層深入,體現了作者系統化的脈學思想。

沈金鰲在書中開宗明義,提出「提綱要脈,不越浮、沉、遲、數、滑、澀六字」,將此六脈視為統領一切脈象的總綱。他詳細闡釋了這六脈各自所代表的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氣血等病理屬性。例如,浮脈候表,為陽;沉脈候裡,為陰。遲脈主在臟、為冷、為虛、為寒;數脈主在腑、為熱、為燥、為實。滑脈主血有餘;澀脈主氣獨滯。作者認為,掌握這六脈,便能綱舉目張,辨析病邪屬性。

作者進一步將複雜多樣的脈象歸類於這六綱之下,顯示其對脈象辨析的歸納能力。他指出,許多脈象是「浮」的類別,因其輕按而得,如洪、芤、弦、虛、濡、長、散等;而「沉」的類別則需重手始覺,如短、細、實、伏、牢、革、代等。遲脈類別涵蓋微、弱、緩、結;數脈類別涵蓋緊、促、動。對於滑、澀二脈,沈氏特別說明,雖然它們在速度上可能類似數或遲,但其辨識依據主要在於脈體往來流暢與滯澀的「形狀」,而非單純的「至數」,且此二脈多主氣血病變,故與遲數並列為六綱,足見作者辨析之精微。

書中對每一種脈象的描述極為細膩,不僅闡述其整體形態特徵,更重要的是,作者將這些脈象與寸關尺三部、乃至左手寸關尺和右手寸關尺的具體位置結合,詳列不同位置上出現某種脈象時所代表的病症。例如,書中詳細描述了浮脈在左寸、左關、左尺、右寸、右關、右尺等各部位所主的病證,如浮脈見於左寸,主傷風發熱頭疼目眩風痰;見於右寸,主肺感風寒咳喘鼻寒等。這種按部位結合脈象來診斷病證的方法,是《脈象統類》的一大特色,也是中醫脈診臨床應用的核心所在。

書中對六綱脈下所歸類的具體脈象亦有深入闡述。例如,洪脈作為浮而有力的代表,其象「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主經絡大熱、血氣燔灼。芤脈作為浮而無力的代表,其象「浮大而軟,按之中有兩邊無,中空兩邊實」,主失血之候,認為是大抵氣有餘血不足所致。弦脈則被描述為「浮而端直」,按之不移,舉之應手,「如新張弓弦之狀」,主血氣收斂、陽中伏陰或寒邪滯絡,其臨床意義廣泛,與痛、瘧、疝、飲等病證相關,且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義,如左關弦脈主脅肋痛、痃癖。虛脈則指「浮而遲大」,「遲軟散大,舉按少力,豁然空,不能自固」,為氣血俱虛之候,多主內不足之症。書中對這些脈象的詳細描述及其在不同部位的臨床提示,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辨脈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脈象統類》並非僅限於傳統十二經脈的脈象診斷,作者還在書中闢專章附載了人迎、氣口脈法以及奇經八脈的脈診內容。人迎、氣口二脈,分別位於左手關前一分和右手關前一分,歷代醫家對其地位和診斷意義多有探討。沈氏將其獨立出來,並明確指出人迎主要候外感六氣之邪(如傷風、傷寒等),氣口主要候內傷七情飲食之鬱滯(如喜則散、怒則濡、食傷則緊盛等)。通過比較人迎與氣口脈象的盛衰,可以簡易辨識病邪的來源屬性,是區分外感與內傷的重要依據。若人迎大於氣口一倍,為外感;氣口大於人迎一倍,為內傷;二者俱緊盛,則為夾食傷寒,內傷外感俱見。這種診法為臨床辨別病因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而奇經八脈脈象的附載,則擴展了脈診的範疇, although the descriptions are relatively brief. 奇經八脈不拘泥於十二正經的循行與表裡配合,其脈象診察有獨特性。書中提到陽維脈候一身之表,陰維脈候一身之裡,其脈象從寸部斜至外或斜至內。陽蹺候一身左右之陽,陰蹺候一身左右之陰,其脈來寸部或尺部左右彈。督脈候身後之陽,任脈候身前之陰,督脈脈來三部中央俱浮直上直下,任脈脈來丸丸橫於寸口。沖脈候身前之陰,脈來寸口中央堅實徑至關。帶脈候諸脈之約束,脈來關部左右彈。雖然這些描述較為提綱挈領,但也提示了這些特殊經脈在某些疑難病症診斷中的潛在價值,如帶脈病候與婦科帶下症的關聯,以及督脈、任脈病變與身體前後部位衝逆疼痛的關係等,豐富了脈診的理論與實踐範圍。

總體而言,《脈象統類》是一部繼承與發展並重的中醫脈診經典。沈金鰲在前人豐富脈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歸納,尤其以「六綱」統領諸脈的分類方法,條理清晰,便於學習。其對各脈象形態的描述力求精確,對病證關聯的論述力求細密,特別是將脈象與特定部位病證緊密結合的診察方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附載人迎、氣口脈法和奇經八脈脈法,則顯示了作者廣博的視野,擴展了脈診的應用範圍。

清代醫學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沈金鰲身處其中,此書的撰寫顯然是集大成並有所創新。書中所引用的底本為乾隆年間刻本,表明此書在當時已得到醫界的認可與重視,並成為傳習脈學的重要教材。時至今日,《脈象統類》依然是中醫學習者和臨床醫家深入理解脈診理論與實踐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不僅是一部記錄脈象特徵的圖譜,更是一部闡述通過脈象辨識病機、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實用指南,為理解和掌握中醫辨證論治中的脈診環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嚴謹的體例和豐富的內容,使其在中醫脈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