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一·雜症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雜症 (2)

1. 治法

此疾蓋是毒氣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丹溪用人參、黃連、薑汁炒,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痢亦自止,神效。人參、黃連、石蓮,煎湯徐呷,外用黃瓜藤莖葉經霜者,燒灰,香油調,納臍中即效。仁齋用參苓白朮散,(見泄瀉。)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

或用人參、茯苓、石蓮肉,入些少菖蒲與之。愚謂莫妙於問病者所欲,食之即開。挾暑,自汗發熱,面垢煩渴,嘔逆,小便不通,香薷飲(見中暑)加黃連,益元散(見傷暑)。腹痛,食不進,六和湯(見傷暑)。藿香正氣散(見中風)各半服。挾寒,外感風寒,先宜發表,倉廩湯汗之,次乃治痢。

酒痢,葛根湯。久痢,或瘀血,或食積,或頑痰,或元氣虛弱,當隨證治之。丹溪治族叔,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因悟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此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

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次早又服,又吐痰半升,而痢自止。又與平胃散(見傷飲食)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愚按小便澀而不赤,非熱也。非熱而澀,則肺氣為痰所滯,合之胸悶食減脈澀弦,知痰在肺也。

休息痢,宜四君子湯(見氣)加陳皮、木香,吞駐車丸。兜塞太早,有餘積者,利積丸去之,後用神效參香散。經年累月,愈而復發,補脾不效,此係寒積在大腸之底,諸藥不能到,故無愈日。用巴豆一味研炒,蠟丸,桐子大,空腹米湯送下七八丸,一服永不再發。感應丸(見傷飲食)亦佳。

喻嘉言治周信川休息痢,陽邪陷入陰分,以布條捲成鵝蛋狀,墊肛門,厚被圍坐,熱飲人參敗毒散,(見傷濕。)良久又飲,遂覺皮間微有津潤,令其努力忍便,不得移身。約二時久,病者心躁畏熱不能忍,始令連被臥,病即減。改服補中益氣湯,(見氣。)旬日愈。蓋內陷之邪,須提出之,以挽其下趨之勢,又須緩緩透出,方為合法。

凡久痢、久瘧、久熱等症,皆須識此意。勞痢,痢久不愈致虛,五心發熱如勞證,蕷蓮飲:蓮肉、山藥各等分,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愈後異功散(見氣),或平胃散(見傷飲食)加參、苓。清陽下陷,始則飧泄,久則腸澼,亦見裡急後重,膿血相錯,專用補中益氣,(見氣。

)痢不治而自止。不效,是無火也,急用八味丸。(見虛損。)大瘕泄,亦見裡急後重,紅白雜,便則痛,欲小便大便先脫,欲大便小便自遺,或小便澀痛,或不通,或大小便牽痛,急用八味丸、(見虛損,)加故紙、肉蔻、阿膠治之,不可用痢門藥也。說詳《醫貫》瀉利門中。

白話文:

這種疾病大概是毒氣向上衝擊心肺,需要用藥來疏通心氣,這樣才能恢復食慾。丹溪先生使用人參、黃連,用薑汁炒過後,濃煎成汁,整天慢慢地少量飲用。如果喝了又吐,就再喝,只要能喝下去,腸胃就會暢通,痢疾也會自然停止,效果非常神奇。也可以用人參、黃連、石蓮子煎湯,慢慢地少量飲用;外用霜打過的黃瓜藤莖葉燒成灰,用香油調和,塗在肚臍上,也會見效。仁齋先生則用參苓白朮散(配方在「泄瀉」篇),加上石菖蒲末,用溫熱的粳米湯調服。

或者可以用人參、茯苓、石蓮肉,加入少量菖蒲一起服用。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詢問病人想吃什麼,吃了能改善病情的就是好方法。如果伴隨暑熱,出現自汗、發熱、面色發黃、煩躁口渴、嘔吐、小便不暢等症狀,可以用香薷飲(配方在「中暑」篇)加黃連,以及益元散(配方在「傷暑」篇)。如果腹痛、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六和湯(配方在「傷暑」篇)。藿香正氣散(配方在「中風」篇)也可以服用一半的劑量。如果是夾帶寒氣,外感風寒,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可以用倉廩湯發汗,然後再治療痢疾。

如果是喝酒引起的痢疾,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是久病不癒的痢疾,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食物積滯、頑固的痰液,或是元氣虛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丹溪先生治療他的族叔,雖然病了很久,但精神還好,小便不暢且量少,但顏色不紅,兩手脈象都比較澀且有些弦,自述胸口有點悶,食慾也下降。因此認為一定是多年積累的病,病根在腸胃。詢問他平時喜歡吃什麼,他說:喜歡吃鯉魚,幾乎每天都吃。這說明痰液積在肺部,而肺與大腸相關,所以導致大腸功能不穩固,應該清理病源,病症自然會好轉。

用茱萸、陳皮、青蔥、蕘苜根、生薑煎濃湯,加入砂糖,喝一碗左右,然後用手指伸入喉嚨催吐,吐出像膠水一樣的痰半升,當晚病情減輕一半,第二天早上再服一次,又吐出痰半升,痢疾就停止了。然後再用平胃散(配方在「傷飲食」篇)加上白朮、黃連,十天左右就痊癒了。我認為小便不暢但不發紅,不是因為熱。不是熱卻小便不暢,說明肺氣被痰液阻塞了,結合胸悶、食慾下降、脈象澀弦,可以判斷痰液在肺部。

如果是休息痢(間歇性發作的痢疾),應該用四君子湯(配方在「氣」篇)加上陳皮、木香,並吞服駐車丸。如果太早用藥來收斂,體內還有殘留的積滯,可以用利積丸清除,之後再用神效參香散。如果痢疾經年累月,反覆發作,用補脾的方法也不見效,這是因為寒積在腸道深處,藥力難以到達,所以無法治癒。可以用巴豆研磨炒過,做成蠟丸,像桐子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七八丸,吃一次就不會再復發。感應丸(配方在「傷飲食」篇)也有效果。

喻嘉言先生治療周信川的休息痢,認為是陽邪陷於陰分,用布條捲成鵝蛋狀,墊在肛門處,用厚被子圍住坐下,熱飲人參敗毒散(配方在「傷濕」篇),過一會兒再喝,直到感覺皮膚微微有汗,讓病人努力忍住不排便,不要移動身體。大約過了兩個小時,病人開始心煩怕熱無法忍受,才讓他連被子一起躺下,病情就減輕了。然後改服補中益氣湯(配方在「氣」篇),十天左右就痊癒了。這是因為內陷的邪氣,必須要引導出來,才能阻止它繼續向下趨勢,並且要慢慢地透出來,才符合治療的原則。

凡是久病不癒的痢疾、瘧疾、發熱等症狀,都要明白這個道理。勞痢,是痢疾久病不癒導致身體虛弱,出現五心發熱,像是勞損的症狀,可以用蕷蓮飲來治療:蓮子肉和山藥等量,如果赤痢(大便帶血)較多,蓮子肉加倍;如果白痢(大便黏稠)較多,山藥加倍。痊癒後可以用異功散(配方在「氣」篇),或者平胃散(配方在「傷飲食」篇)加上人參、茯苓。如果清陽下陷,開始時會出現食入不化的腹瀉,久了就會變成腸道炎症,也可能出現裡急後重、膿血相雜的症狀,專用補中益氣湯(配方在「氣」篇)。

痢疾如果不治療自己停止了,如果不見效,就是體內沒有陽氣了,要趕緊用八味丸(配方在「虛損」篇)。大瘕泄(指排泄困難的腹瀉),也可能出現裡急後重,紅白相雜,排便時疼痛,想小便時大便先滑脫,想大便時小便卻自行排出,或小便不暢、疼痛、不通,或大小便牽引著疼痛,要趕緊用八味丸(配方在「虛損」篇)加上補骨脂、肉豆蔻、阿膠來治療,不能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具體說明可以參考《醫貫》的「瀉利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