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一·雜症 (1)
卷之一·雜症 (1)
1. 脈法
痢為里證,脈宜沉惡浮,(有表邪者不在此論。)宜細惡大,(初起邪盛者不在此論。)宜緩惡弦。
白話文:
痢疾是屬於體內的病證,應該出現的是沉脈,不應出現浮脈,(但若同時伴有外感風邪的情況則另當別論。)脈象應該細小,不應粗大,(但在疾病初期,邪氣旺盛時則情況不同。)脈象應該緩慢,不應呈現緊繃的弦脈。
2. 治法
初起宜利濕清熱,疎通積滯。若久痢亡陰,濕轉為燥,則利濕又在所禁。(不特此也,濕不盛者,初起亦不可利,恐致津液乾涸,邪熱愈熾,不救。)本寒標熱,證見陽虛,則寒劑又在所禁。舊積已去,新積旋生,則下劑又在所禁矣。(積去而復生者,血氣凝滯故也,但當調其血氣耳。
不特此也,舊積而挾虛亦不可下。丹溪治葉氏,先補完胃氣而後下之。再按積垢膠固腸胃,與溝渠壅塞相似,刮磨疏通則可,木香檳榔丸之類是也。輕用硝、黃、牽牛、巴豆等,闢以清水蕩壅塞之渠,安得疏暢。必壯實人初起,始可以一下而愈,胃氣弱者不宜。)
利濕,五苓散(見傷濕)、益元散(見傷暑)等。清熱,香連丸、白頭翁湯等。蕩積,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芍藥湯、利積丸、導氣湯。脈浮大忌下。調氣,霍香正氣散(見中風)加木香,吞感應丸(見傷飲食)。血痢加黑豆三十粒,黃連阿膠丸、白頭翁湯、香連丸、蘇合丸。
(見諸中。)和血,芍藥湯。腹痛,紫參湯。肺氣鬱於大腸,苦梗發之。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在中作痛,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仍奪食。傷冷水,瀉變痢,腹痛食減,躁熱困軟,茯苓湯。脈弦,或澀或浮虛,建中湯。(見勞倦。)當歸、芍藥、甘草,能和腹痛。
裡急,宜行氣清火。後重,宜調氣,木香、檳榔。宜下其積滯,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色,又痛甚,為死血,桃仁泥、滑石粉行之。蕩積後仍重,為大腸滑墜,餘邪未盡者,升消散,兼升兼消;已盡,宜御米殼等澀之,加升麻以升其陽。按東垣云: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膿血,慎勿利之,宜升陽除濕防風湯(見血)。此當是濕熱鬱閉,上氣不通所致,故升其陽而便自下。
古云大便不通用升麻,即此意也。虛坐努責,血虛腸燥不能出,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滑脫,桃花湯、斷下湯、養臟湯、白朮安胃散。固澀藥中須加陳皮為佐,恐太澀能作疼。甚者灸天樞、氣海。凡痢初起,邪實,當去積滯,俟腹不痛即愈,不愈可用鴉膽丸止之。脫肛,訶子皮散。
磁石末二錢,空腹米飲下,外用鐵鏽磨湯溫洗。大孔痛,熟艾、黃臘、訶子燒熏之,食淡味自安。大孔不閉,蔥和花椒末搗爛,塞穀道中。御米殼、訶子皮各一錢,為末,米湯下。噤口,以脈證辨之,如脾胃不弱,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下之。
或用敗毒散(見傷濕),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寒冷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又方:石蓮捶去殼,留心,並肉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白話文:
治療原則
疾病初期應該使用利濕清熱的方法,疏通體內積滯。如果痢疾病程較長導致陰液虧損,濕邪轉化為燥邪時,就不適合再使用利濕的方法了。(不僅如此,如果體內濕邪不嚴重,初期也不應該使用利濕的方法,以免導致津液枯竭,邪熱更加熾盛,難以救治。)如果疾病的本質是寒,而表現出來的是熱的症狀,屬於陽虛,那麼就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舊有的積滯已經排除,新的積滯又產生,就不適合使用攻下的藥物了。(積滯排除後又產生的情況,是因為血氣凝滯,此時應當調理血氣。)
不僅如此,舊有的積滯同時夾雜虛弱的症狀,也不可以過度攻下。就像朱丹溪治療葉氏的痢疾一樣,先補益好胃氣,然後再使用攻下的方法。再者,積垢膠著在腸胃,就像溝渠被堵塞一樣,需要刮除、磨除和疏通,可以使用木香檳榔丸之類的藥物。輕易使用硝石、大黃、牽牛子、巴豆等猛烈的瀉藥,就像用清水沖刷堵塞的溝渠一樣,怎麼可能疏通暢達呢?只有體格健壯的人在疾病初期,才可以一次使用攻下的藥物就治好,胃氣虛弱的人不適合這樣做。
可以使用五苓散(見傷濕)、益元散(見傷暑)等藥物來利濕。可以使用香連丸、白頭翁湯等藥物來清熱。可以使用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芍藥湯、利積丸、導氣湯等藥物來排除積滯。如果脈象浮大,忌用攻下的藥物。可以服用霍香正氣散(見中風)加木香,配合吞服感應丸(見傷飲食)來調氣。如果痢疾帶血,可以加入黑豆三十粒,可以使用黃連阿膠丸、白頭翁湯、香連丸、蘇合丸。
(見於各種相關內容中。)可以用芍藥湯來和血。如果腹痛,可以使用紫參湯。如果肺氣鬱結在大腸,可以用桔梗來宣發。如果飲食不當,吃粥稍微過多,或是在非常飢餓的時候才進食,導致肚子裡疼痛,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一半,煎湯服用,同時控制飲食。如果因為受涼水導致腹瀉轉為痢疾,出現腹痛、食慾下降、煩躁發熱、身體困乏等症狀,可以用茯苓湯。如果脈象弦,或者澀或者浮虛,可以用建中湯。(見勞倦。)當歸、芍藥、甘草,可以緩解腹痛。
如果裡急後重,應該行氣清火。如果後重明顯,應該調氣,可以使用木香、檳榔。應該排除體內積滯,如果大便下墜感異常,積滯中有紫黑色血塊,並且疼痛劇烈,說明是死血,可以用桃仁泥、滑石粉來排泄。如果排除積滯後仍然有後重感,是因為大腸滑脫,餘邪未盡,可以使用升消散,兼顧升提和消散;如果餘邪已盡,可以使用御米殼等藥物來固澀,同時加入升麻來升陽。按照李東垣的說法,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卻排不出大便,或者只有少量膿血,切勿使用攻下藥物,應該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見血)。這應該是因為濕熱鬱閉,導致上氣不通暢所致,所以升發陽氣大便自然就通暢了。
古人說大便不通可以使用升麻,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虛弱地用力排便,是因為血虛腸燥導致大便無法排出,應該以當歸為君藥,配合其他補血的藥物。如果大便滑脫不止,可以使用桃花湯、斷下湯、養臟湯、白朮安胃散。在固澀的藥物中必須加入陳皮作為輔助,以免過於收澀導致腹痛。情況嚴重的,可以艾灸天樞穴和氣海穴。凡是痢疾初期,邪氣盛實,應該先排除積滯,等到腹痛緩解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可以使用鴉膽丸來止痢。如果脫肛,可以使用訶子皮散。
可以用磁石粉末二錢,空腹用米湯送服,外用鐵鏽磨水溫洗。如果肛門疼痛劇烈,可以用熟艾、黃臘、訶子燒熏,飲食清淡就會好轉。如果肛門不能閉合,可以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後塞入肛門。可以用御米殼、訶子皮各一錢,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如果出現噤口痢,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證,如果脾胃不虛弱,同時有頭痛、心煩、手足溫熱等症狀,並且沒有過多服用寒涼的藥物,這說明是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導致嘔吐不食,應該使用攻下的方法。
或者可以使用敗毒散(見傷濕),每次服用四錢,配合陳倉米一百粒,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溫服。如果脈象微弱,或者心腹膨脹,手足冰冷,初期沒有嘔吐,是因為服用了罌粟殼、烏梅等苦澀寒涼的藥物過多,導致聞到食物就想嘔吐,這說明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山藥一味,切成小豆大小,一半放入瓦罐中炒熟,一半生用,一起研成粉末,用米飯湯調服。另一個方法:取石蓮子去掉外殼,保留蓮心和蓮肉,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