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痢疾
痢亦不同,有陽痢、陰痢之分,世人不知也。皆為濕熱所致,動言痢無止法,而不辨其陰陽之異,故往往殺人,可慨也。陰陽之痢,內經亦未分別,我今日亦泄天地之奇。大約便血、腹疼、後重、噤口者,陽痢也;腹不痛,以手按之而快者,糞門無急迫之狀,日能食,無血而白痢者,乃陰痢也。雖用藥得宜,一方可以兼治,然終不識症之陰陽,猶為不知痢症之人也。
不可不明辨之,庶幾用藥可分輕重,尤易奏功如響。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痢,一治陰痢。陽痢方名為「掃痢神丹」,一劑即止血,二劑即止痢,不必三劑也。陰痢方名為「化痢仙丹」,一劑輕,二劑止,三劑全愈。人見血痢為重,而不知白痢感於陰分,未嘗輕也。但陽痢火重而濕輕,陰痢火輕而濕重耳。
陽痢之方妙在用黃連於大黃之中,使火毒迅掃而去,不久留腸胃之中。陰痢之方妙在用芍藥之多,平肝以扶脾土,使土安而水易去。其餘皆是祛逐邪穢之物,各用之咸宜,所以奏功尤易也。
掃痢神丹
黃連(三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廣木香(一錢) 檳榔(一錢) 枳殼(一錢) 大黃(五錢)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化痢仙丹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枳殼(一錢) 蘿蔔子(三錢) 檳榔(一錢) 甘草(一錢) 車前子(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關於痢疾,其實有陽痢和陰痢之分,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這一點。兩種痢疾都是由濕熱引起的,許多人說痢疾無法止住,卻不分辨其中陰陽的不同,因此常常導致病情惡化,實在令人惋惜。在古籍《內經》中,也未明確區分陰陽痢疾,今天,我將揭示這個醫學上的奧祕。
大體上,如果出現便血、腹部疼痛、排便困難、不能進食的症狀,這就是陽痢;而如果腹部不痛,用手按壓反而舒適,排便沒有緊迫感,每日能正常飲食,且排出的便是白色的,這就是陰痢。雖然藥物使用得當,一個方子可以同時治療兩種痢疾,但如果不懂得辨別痢疾的陰陽性質,還是稱不上了解痢疾的人。
我們必須明確區分,這樣用藥時才能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效果也會更顯著。現在我提供兩個方子,一個治療陽痢,另一個治療陰痢。治療陽痢的方子叫作「掃痢神丹」,服用一次就能止血,二次就能止痢,不需要第三次了。治療陰痢的方子叫作「化痢仙丹」,服用一次症狀減輕,二次就能止痢,三次就能完全康復。人們通常認為帶血的痢疾比較嚴重,卻不知道白色的痢疾是由陰寒引起,同樣不容小覷。只是陽痢火氣較重而濕氣較輕,陰痢則相反。
治療陽痢的方子妙在於將黃連加入大黃中,讓火毒迅速被清除,不會在腸胃中停留太久。治療陰痢的方子妙在於大量使用白芍,平肝以助脾臟,讓脾臟安定,濕氣就容易去除。其他成分都是用來驅除邪氣和污濁的,使用得當,療效自然更佳。
以下是「掃痢神丹」的配方:
- 黃連:三錢
- 當歸:五錢
- 白芍:五錢
- 廣木香:一錢
- 檳榔:一錢
- 枳殼:一錢
- 大黃:五錢
- 車前子:五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以下是「化痢仙丹」的配方:
- 白芍:一兩
- 當歸:五錢
- 枳殼:一錢
- 蘿蔔子:三錢
- 檳榔:一錢
- 甘草:一錢
- 車前子: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癲狂
癲狂之症,世人以癲為陰,以狂為陽,是矣。然而,癲之中未嘗無陽症,狂之中未嘗無陰症也。何以見之?癲如羊癲、牛馬之症,此發之陽氣之不足,陽虛則陰邪自旺,此謂之陰症,宜也。
然而,其中又有花癲之病,見男子而思親,逢女子而不識,呼喊叫號,晝夜不止,倘亦為陰症而用桂附之品,則立刻發狂而死矣!狂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此發之陽邪之有餘,謂之陽症,宜也。
然,其中有似是而非,又不可不辨,如見人則罵,逢物則瞋,燥擾不寧,欲睡不安,欲行不得,口渴索飲,見水則止,倘亦視為陽症而投之竹葉石膏湯,下喉即死矣!然則,二症終於何處辨之?亦辨之於兩目有神無神而已。如陽症則目必紅,而陰症則目必白也。吾定二方,一治陽癲,一治陰狂之症。
陽癲方名散癲湯,此方之妙,妙在白芍用至一兩,自能平肝,梔子用至五錢,自然散其鬱結之火,其餘柴芥術苓,皆去痰去濕之妙品,自然心清而火降,脾健而癲除也。陰狂方名解狂散,此方之妙,妙在用玄參二兩於群補真陰之中,解散其浮游之火,木足而火自消,亦火息而狂自定也。苟或辨之不清,妄投藥餌,生死存亡,正未可定矣!
散癲湯
白芍(一兩) 白朮(五錢) 當歸(五錢) 炒梔子(五錢) 菖蒲(五分) 茯神(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三錢) 丹皮(三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
解狂散
熟地(一兩)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玄參(二兩)白芥子(三錢) 菖蒲(三分) 生地(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癲狂】
癲狂這病症,人們通常認為癲屬陰,狂屬陽,這樣的區分大致上是正確的。但是,在癲的病症中未必沒有屬陽的表現,同樣地,狂的病症中也可能出現陰性的特徵。我們如何得知呢?
癲症如羊癲風,牛馬的癥狀,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所導致的,陽氣虛弱時,陰邪就會旺盛,這就是所謂的陰症,這樣的理解是恰當的。
然而,其中又有一種花癲的疾病,患者見到男子就想親近,遇到女子卻不認識,大聲叫喊,晝夜不停。如果我們將這種病症視為陰症,使用像肉桂和附子這類的藥物治療,病人很可能會立刻發狂甚至死亡!
狂症如患者會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見水就跳進去,這是因為陽邪過剩,被稱為陽症,這樣的理解也是合理的。
然而,有些情況看似如此,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不能不加以分辨。例如,看到人就罵,碰到東西就生氣,焦躁不安,想睡覺卻無法安眠,想走路卻無法行動,口渴想要喝水,看到水就停止躁動,如果我們也將這種病症視為陽症,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病人可能一喝下去就會死去!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區別這兩種病症呢?其實,我們可以從病人的眼神是否有神來判斷。陽症的病人眼睛通常是紅色的,而陰症的病人的雙眼則是白色的。
我確定了兩個方子,一個用來治療陽性的癲症,另一個用來治療陰性的狂症。
陽癲方名為散癲湯,這個方子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大量的白芍,能夠平肝,而梔子的用量也很大,能自然地散去鬱結的火氣,其它如柴胡、芥子、白朮、茯苓等,都是去痰濕的良藥,這樣就能使心清火降,脾臟健壯,癲症自然消失。
陰狂方名為解狂散,這個方子的精妙之處在於在眾多滋補真陰的藥材中使用了大量的玄參,能幫助消除遊離的火氣,肝臟得到滋養,火氣自然消退,火氣消退,狂症也就自然平息了。如果我們無法清楚地區分病情,隨意投藥,那麼病人的生死存亡就難以預料了!
散癲湯配方:
白芍(一兩)、白朮(五錢)、當歸(五錢)、炒梔子(五錢)、菖蒲(五分)、茯神(三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三錢)、丹皮(三錢)、柴胡(一錢)、陳皮(五分)。用水煎煮服用。
解狂散配方:
熟地(一兩)、白芍(五錢)、當歸(五錢)、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玄參(二兩)、白芥子(三錢)、菖蒲(三分)、生地(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3. 咳嗽
咳嗽初起多是陽邪之感,咳嗽日久多是陰氣之虛。然亦不可拘於此論,也有初起而即是陰虛者,有日久而仍是陽虛者,又不可不辨也。何以見初起之即犯陰經也?如日間不嗽而夜間嗽者,或朝咳之輕而夜咳之重者,雖有風邪襲之,終是陰虛使然。開手即宜用補陰之味,而佐之散風之品,則邪易去而正氣不耗也。
何以見日久之猶是陽經也?如嗽必抬肩,咳必聲振,吐痰而結成黃塊,塞鼻而長流清涎,或晝重而夜反安然,或坐躁而臥轉寧貼,此陽氣之未虛而邪氣憑之而不散也。必須仍用祛風蕩痰之品,而少兼之滋陰之味,則邪自散而陰氣不傷也。吾今留二方,一治陰經之咳嗽,一治陽經之咳嗽。
陰經方名「護陰止嗽丹」,此方有調濟之宜,看甚平常而奏功實神也。陽經方名「散邪止嗽丹」,此方雖是散邪而仍然補陰而不補陽者,何故?蓋陽既旺而邪自難去,補益其陰則陽氣自平,陽平而邪亦難留矣。倘不知陰陽之異,即一味偏補之,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不特咳嗽難愈,而且變症百端矣,可不慎哉!
護陰止嗽丹
麥冬(五錢) 紫菀(五錢) 百部(五錢) 天門冬(三錢) 熟地(五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二錢) 玄參(三錢) 沙參(五錢) 陳皮(五分) 款冬花(五分)水煎服
散邪止嗽丹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黃芩(一錢) 石膏(一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五錢)麥冬(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咳嗽]
咳嗽剛開始通常是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但長期咳嗽則多半是體內陰氣不足。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被這樣的理論束縛,因為有些情況在咳嗽初期就是因為陰氣虛弱,或是長時間後仍舊是陽氣不足,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辨別。
怎麼看出一開始就是陰經受損呢?比如說,白天不咳嗽,但晚上卻會咳,或者早晨咳嗽較輕,到了晚上就加重,即使有風邪侵擾,最終還是因為陰氣不足所致。一開始就應使用滋陰的藥材,輔以散風的成分,這樣邪氣容易去除,且不會消耗正氣。
怎麼看出長期咳嗽還是陽經的問題呢?像是咳嗽時肩膀上提,咳嗽聲音強烈,吐出的痰呈黃色塊狀,鼻塞且長時間流清涕,或者白天咳嗽嚴重,晚上反而安靜,或是坐著時焦躁不安,躺下後反而舒適,這表示陽氣尚未虛弱,邪氣憑藉著它而未能散去。此時必須使用祛風和清除痰液的藥物,並稍微加入滋陰的成分,這樣邪氣自然消散,且不會傷害到陰氣。現在我留下兩種處方,一種針對陰經咳嗽,另一種則是處理陽經咳嗽。
陰經的咳嗽治療處方叫做「護陰止嗽丹」,這個處方能平衡調節,看似普通,實際效果卻非常顯著。
陽經的咳嗽治療處方叫做「散邪止嗽丹」,這個處方雖然主要是在排除邪氣,但仍然補充陰氣而非陽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陽氣旺盛,邪氣自然難以消除,補充陰氣就能讓陽氣得到平衡,當陽氣平穩,邪氣也就難以停留了。如果不清楚陰陽的不同,一味地偏補一方,不僅陰氣無法生成,陽氣也無法轉化,不僅咳嗽難以痊癒,甚至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對待!
護陰止嗽丹
麥冬(5錢) 紫菀(5錢) 百部(5錢) 天門冬(3錢) 熟地(5錢) 桔梗(2錢) 甘草(1錢) 白芥子(2錢) 玄參(3錢) 沙參(5錢) 陳皮(5分) 款冬花(5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散邪止嗽丹
柴胡(1錢) 白芍(5錢) 黃芩(1錢) 石膏(1錢) 桔梗(1錢) 甘草(1錢) 生地(5錢)麥冬(2錢) 茯苓(3錢) 半夏(1錢) 陳皮(5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