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傷風傷寒

傷風與傷寒相似,陰症與陽症宜知。若不辨明,殺人多矣。雖仲景張公有傷寒專門之書,我可不必再傳,然而各有不同,正不可不傳也。傷寒之異於傷風者,何以辨之?一在感之輕,一則感之重也。傷風者,傷寒之輕者也;傷寒者,傷風之重者也。原無大分別,苟不急治之,則傷風者即變為傷寒矣。

蓋人之元氣最惡外邪,人身一感風邪,則元氣必然與邪相戰。元氣旺者,邪不能深入;不能深入,邪自然留於皮毛之間,而不敢入於腠理之內。不過一二日而邪散者,正氣以祛邪之易也。若正氣虛者,則入於內而變為傷寒矣。非傷風傷寒之有異,也有異於人之元氣虛弱而已矣。

白話文:

傷風和傷寒很相似,陰症和陽症要懂得分辨。如果不搞清楚,就會造成很多死亡。雖然仲景和張公都有專門講述傷寒的書籍,但我還是要講解,因為它們還是有一些不同,不能不說。傷寒和傷風的區別在哪裡呢?一個是感受風寒的輕重不同。傷風是傷寒的輕症,傷寒是傷風的重症。其實它們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如果不及時治療,傷風就會變成傷寒。

因為人體的元氣最怕外邪入侵,一旦感受風寒,元氣就會和邪氣戰鬥。元氣旺盛的人,邪氣就無法深入;邪氣無法深入,就會停留在皮膚毛髮之間,不敢進入腠理。一兩天后,邪氣就會消散,這是因為正氣很容易將邪氣驅逐出去。如果正氣虛弱,邪氣就會進入體內,變成傷寒。所以並不是傷風和傷寒本身有區別,而是人體元氣虛弱造成的。

然則遇風邪之侵人者,開手即用補正祛邪之藥,何至傷風之變為傷寒哉?若既已風入於腠理之內,則邪即有陰邪陽邪之分矣。大約入於腑則為陽邪,入於臟則為陰邪矣。是邪亦無陰陽之分,亦分於人之臟腑之陰陽也。然而腑又不同,臟又各異,又從何處以辨之哉?我有一法辨症最易。

大約身熱而煩躁者,陽症也;身熱而安靜喜睡者,陰症也。雖陰症陽症中各有分別,而此法終為千古不易之論也。倘一遇風寒之侵體,無論是傷寒傷風,一劑即愈斷,不須二劑也。方名「轉春丹」。此治初起之傷寒傷風也。倘三日後身有不涼者,此成傷寒之症矣。亦不必問其陰症陽症,吾有一方治之,隨手而回春矣。

白話文:

但是遇到風邪入侵的人,一開始就用補正祛邪的藥,怎麼會讓傷風變成傷寒呢?如果風邪已經侵入腠理,那麼邪氣就會分為陰邪和陽邪。大致來說,侵入腑臟的為陽邪,侵入臟器的為陰邪。其實邪氣本身並沒有陰陽之分,而是依據人體臟腑的陰陽而有所區別。然而腑臟不同,臟器也各不相同,要怎麼分辨呢?我有一個方法辨別症狀最容易。

大約來說,身體發熱且煩躁的是陽症;身體發熱但安靜喜睡的是陰症。雖然陰症和陽症中各有細微差別,但這個方法始終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如果遇到風寒侵襲,無論是傷寒還是傷風,一劑藥就能痊癒,不需兩劑。藥方名為「轉春丹」。此藥用於治療初期傷寒傷風。如果三天後身體沒有涼快,就變成傷寒了。也不必問是陰症還是陽症,我有一個藥方可以治療,隨手就能回春。

方即名「回春丹」。一劑身即涼而邪即退,再一劑全愈矣。倘不聽吾言,則變症蜂起矣。可查仲景專門治之。二方之妙,各有深意。轉春丹用桂枝與麻黃,此胡可並用?使邪入太陽者速散,而邪不敢入於少陽之間。且邪原未入內,故可用補藥以和解之。方中所以用芍藥,先去平肝,使邪之門路速斷。

用茯苓又引邪從膀胱太陽下行,自然隨手奏功,轉一陽於頃刻也。回春丹之妙,妙在不用芍藥桂枝。蓋邪已入里,已離太陽之經,何必又用桂枝?況邪由衛而入於少陽之經,倘更用芍藥,不特不能平肝,而且引邪入肝矣。蓋肝最惡邪侵,於未近邪之時,可以未雨綢繆而已。近邪之頃,難於及時杜絕,余方中所以不敢用之也。

白話文:

這方子就叫做「回春丹」。服用一劑,身體馬上就感到涼爽,邪氣也退散,再服用一劑就能痊癒。如果不信我的話,病症就會蜂擁而起。可以查閱仲景的醫書,專門針對這個病症進行治療。這兩種方子的妙處,各有深意。

轉春丹使用桂枝和麻黃,為什麼可以同時使用呢?因為可以使入侵太陽經的邪氣快速消散,同時阻止邪氣進入少陽經。而且邪氣原本沒有侵入內部,所以可以用補藥來調和。方子中之所以使用芍藥,是因為要先平肝,讓邪氣入侵的通道快速斷絕。

使用茯苓則可以引導邪氣從膀胱太陽經向下運行,自然就能順利奏效,轉換陽氣也就在一瞬間完成。回春丹的妙處在於不使用芍藥和桂枝。因為邪氣已經入侵內部,已經離開了太陽經,何必再使用桂枝呢?況且邪氣從衛氣進入少陽經,如果再使用芍藥,不僅不能平肝,反而會引導邪氣入侵肝臟。因為肝臟最怕邪氣入侵,在尚未接近邪氣的時候,可以提前預防。但邪氣已經接近的時候,就難以及時阻止了,所以我的方子中不敢使用芍藥。

石膏麻黃青蒿之類,純是入衛祛邪之聖藥,單攻一府而邪自難留,不得不從外而入者,仍從外而出矣。況方中又多調濟之品,有不奏功如響者乎?世人細思吾方,即授之以治傷寒之症,又安有殺人而比之刀刃者哉?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麯(一錢) 蘇葉(八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石膏、麻黃、青蒿這類藥物,都是清熱解毒、驅邪的聖藥,專門針對某一病徵就能使邪氣難以存留,必須從外而入的疾病,還是會從外而愈。況且方劑中還有多種調和補益的藥物,哪有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呢?世人仔細思考我的方劑,即使用來治療傷寒這種疾病,怎麼可能會有像刀鋒一樣致命的結果呢?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麲(一錢) 蘇葉(八分) 水煎服

回春丹

麻黃(一錢) 石膏(二錢) 青蒿(五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白話文:

回春丹

麻黃(三公克) 石膏(六公克) 青蒿(十五公克) 柴胡(六公克) 甘草(三公克) 茯苓(十五公克)

2. 中風

中風之症,世人以風治之,誤之甚矣。蓋中風之症,乃人陽氣虛與陰氣涸而中之也。何嘗有風哉?人見其疾之忽然而來,有如暴風疾雨,遂以風名之。其實乃中氣而作中風也。治之法一,治風無不死者。必須治氣始能有效。然而中氣不同也。內有中陽氣之虛,有中陰氣之涸,又不可不辨也。

中陽氣之虛者,奈何?其人一時卒倒,口吐白沫,痰聲如鼾,目直視,胡言亂語者,陽症也。若中陰氣之涸者,亦一時卒倒,目不知人,時而躁,時而靜,欲睡不能言,痰如鋸吐不絕,口中流涎不止,蓋陰症也。二症亦相同者,均不知人,最難辨而最易辨也。易辨者,何辨之眼而已矣!眼直視者,氣虛也。

白話文:

中風的病症,世人常以風來治療,實在是錯得離譜。其實中風的病症,是人體陽氣虛弱或陰氣枯竭所致。根本沒有什麼風!人們只看到病症突然發作,就像暴風疾雨般,就以風來命名。其實是人體的中氣失調而導致中風。治療的方法只有一種,單純治療風的人都會死,必須要治療氣才能有效。然而中氣又分為不同的類型,有中陽氣虛弱和中陰氣枯竭,這兩種情況又不能不加以區分。

中陽氣虛弱的人,症狀是什麼呢?他們會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痰聲像打鼾,眼睛直視,胡言亂語,這就是陽症。若中陰氣枯竭的人,也會突然昏倒,眼睛不認識人,時而躁動,時而安靜,想睡卻說不出話,痰像鋸子一樣吐個不停,口水不斷流出,這就是陰症。兩種症狀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不認識人,最難辨別,但同時也最容易辨別。容易辨別的原因,就是看眼睛就可以了!眼睛直視的人,就是氣虛。

眼雙閉不開者,陰虛也。二症皆能遺尿手撒,皆不治之症也。然而遺尿手撒亦可治之,大約十人中亦可救四五者,非盡不可救也。倘陽虛而中者,用三生飲,必須用人參二兩或三兩始可回生。與其日後用之,不若乘其欲絕未絕之頃,多用人參,可轉死回生之易也。至治陰虛而中者,又不可純用三生飲。

古無專方留下,我今酌一奇方,以救世人之陰虛中風者,神效方,名十寶丹,一劑即回春也。此方俱是純陰之劑,然又何以兼用人參?不知無陽則陰無以生,必須加參為佐使,則陰生於陽之中,而陽回於陰之內,兩相須而兩相成也。苟或舍三生飲以救陽虛之中風而改用祛風祛痰之藥,我未見能生者。

白話文:

眼睛睜不開的人,是陰虛。這兩種病症都會遺尿和手抖,都是無藥可救的。不過,遺尿和手抖還是可以醫治,大約十個人中可以救活四五個,並不是完全不可救的。如果陽虛而中風的人,就用三生飲,必須用人參二兩或三兩才能起死回生。等到病情加重才用藥,不如趁著還有一線生機的時候,多用人參,更容易起死回生。至於治療陰虛而中風的人,就不能單純使用三生飲。

古時候沒有專門的藥方留下來,我現在特別想出一個奇方,來救治世人陰虛中風的病症,叫做十寶丹,一劑就能回春。這個藥方都是純陰的藥材,可是為什麼又要加人參呢?因為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必須加人參來輔助,這樣陰氣才能生於陽氣之中,陽氣才能回歸於陰氣之內,彼此相輔相成。如果捨棄三生飲來救治陽虛中風,而改用祛風祛痰的藥,我還沒有見過能活下來的。

即或用三生飲矣,而少用人參,多加祛痰之品,即或不死,未有不成半支風與偏枯等症。以三生飲治陰虛中風亦無不死者。苟聽吾言,用吾之方,自慶生全。倘怪吾藥品之多,改重為輕,恐難免半支偏枯之症矣。願人敬守吾訓。蓋吾之方必須照吾分兩以治初中之時,不可妄自加減。

或用此方之後,以病人脾胃之弱量為加減亦未為不可,但切不可加入風藥,一味以殺人於俄頃也。慎之慎之!

十寶丹

麥冬(三兩) 熟地(三兩) 山萸(二兩) 白芥子(二錢) 人參(五錢) 菖蒲(一錢) 茯苓(五錢) 沙參(五錢) 五味(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即使使用三生飲,也要少用人參,多加祛痰的藥物,就算不至於致命,也很容易留下半身不遂或偏枯等後遺症。用三生飲治療陰虛中風,也沒有活著的例子。如果聽我的話,用我的藥方,就能保命無虞。假如覺得我的藥方用藥過多,擅自減量,恐怕就難免半身不遂或偏枯的症狀了。希望大家能謹遵我的教誨。我的藥方必須嚴格按照我指定的劑量來治療中風的初期,不能隨意增減。

也可以根據病人的脾胃虛弱程度,適當調整藥量,但絕對不能加入風藥,因為那會立刻致命。務必謹慎!

十寶丹:

麥冬三兩、熟地三兩、山萸肉二兩、白芥子二錢、人參五錢、菖蒲一錢、茯苓五錢、沙參五錢、五味子三錢、丹皮二錢,水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