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陰症陽症辨

3. 傷風傷寒

傷風與傷寒相似,陰症與陽症宜知。若不辨明,殺人多矣。雖仲景張公有傷寒專門之書,我可不必再傳,然而各有不同,正不可不傳也。傷寒之異於傷風者,何以辨之?一在感之輕,一則感之重也。傷風者,傷寒之輕者也;傷寒者,傷風之重者也。原無大分別,苟不急治之,則傷風者即變為傷寒矣。

蓋人之元氣最惡外邪,人身一感風邪,則元氣必然與邪相戰。元氣旺者,邪不能深入;不能深入,邪自然留於皮毛之間,而不敢入於腠理之內。不過一二日而邪散者,正氣以祛邪之易也。若正氣虛者,則入於內而變為傷寒矣。非傷風傷寒之有異,也有異於人之元氣虛弱而已矣。

然則遇風邪之侵人者,開手即用補正祛邪之藥,何至傷風之變為傷寒哉?若既已風入於腠理之內,則邪即有陰邪陽邪之分矣。大約入於腑則為陽邪,入於臟則為陰邪矣。是邪亦無陰陽之分,亦分於人之臟腑之陰陽也。然而腑又不同,臟又各異,又從何處以辨之哉?我有一法辨症最易。

大約身熱而煩躁者,陽症也;身熱而安靜喜睡者,陰症也。雖陰症陽症中各有分別,而此法終為千古不易之論也。倘一遇風寒之侵體,無論是傷寒傷風,一劑即愈斷,不須二劑也。方名「轉春丹」。此治初起之傷寒傷風也。倘三日後身有不涼者,此成傷寒之症矣。亦不必問其陰症陽症,吾有一方治之,隨手而回春矣。

方即名「回春丹」。一劑身即涼而邪即退,再一劑全愈矣。倘不聽吾言,則變症蜂起矣。可查仲景專門治之。二方之妙,各有深意。轉春丹用桂枝與麻黃,此胡可並用?使邪入太陽者速散,而邪不敢入於少陽之間。且邪原未入內,故可用補藥以和解之。方中所以用芍藥,先去平肝,使邪之門路速斷。

用茯苓又引邪從膀胱太陽下行,自然隨手奏功,轉一陽於頃刻也。回春丹之妙,妙在不用芍藥桂枝。蓋邪已入里,已離太陽之經,何必又用桂枝?況邪由衛而入於少陽之經,倘更用芍藥,不特不能平肝,而且引邪入肝矣。蓋肝最惡邪侵,於未近邪之時,可以未雨綢繆而已。近邪之頃,難於及時杜絕,余方中所以不敢用之也。

石膏麻黃青蒿之類,純是入衛祛邪之聖藥,單攻一府而邪自難留,不得不從外而入者,仍從外而出矣。況方中又多調濟之品,有不奏功如響者乎?世人細思吾方,即授之以治傷寒之症,又安有殺人而比之刀刃者哉?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麯(一錢) 蘇葉(八分) 水煎服

回春丹

麻黃(一錢) 石膏(二錢) 青蒿(五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白話文:

[感冒與流感]

感冒與流感看似相似,但分別屬於陰性與陽性的病症,我們必須清楚區別。若不仔細分辨,很可能導致病情惡化。雖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專門研究流感,我認為這方面不需要再傳授,但是兩種病症仍有不同之處,這正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流感與感冒的主要差異,在於感染的嚴重程度。感冒是較輕微的流感,而流感則是嚴重的感冒。兩者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如果不及時治療,感冒也可能轉變成流感。

人體的元氣非常排斥外來病毒,一旦感受到風邪,元氣會立即與其抗爭。對於元氣旺盛的人,病毒不會深入,僅停留在皮膚表面,無法進入肌肉組織,一般在一兩天內就能自癒,這是因為身體成功抵抗了病毒。然而,對於元氣較弱的人,病毒可能深入肌膚,進而演變成流感。這並不是感冒與流感本身的差異,而是因人體元氣強弱不同所造成的結果。

因此,當風邪入侵人體時,應立即使用能補充元氣、驅除病毒的藥物,以免感冒轉變為流感。若病毒已深入肌肉組織,病毒的性質便分為陰性和陽性。大體而言,病毒影響腑臟時,屬於陽性;影響臟器時,則為陰性。病毒本身沒有陰陽之分,其性質取決於人體臟腑的陰陽屬性。

然而,不同的腑臟受到病毒影響,表現出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辨識的方法很簡單:感到身體發熱且焦躁不安,屬於陽性症狀;身體發熱卻平靜想睡,則是陰性症狀。儘管陰性與陽性症狀中還有許多細節,但此辨識法歷久不衰。

若一開始就遭遇風寒侵襲,無論是感冒還是流感,只需一劑「轉春丹」即可痊癒,無需再次服用。這適用於初期的感冒與流感。然而,如果三天後仍然感到身體不適,則已發展成為流感。此時,無需判斷是陰性或陽性,只需服用我的處方,病情便能迅速好轉。

這個處方稱為「回春丹」。一劑後,身體就會感到涼爽,病毒逐漸消退,再服用一劑即可完全康復。若不遵照我的建議,病情可能會急轉直下。這時,可參考張仲景的專書進行治療。這兩個處方各自具有深層意義。「轉春丹」中的桂枝與麻黃看似不相容,但實際上有助於病毒迅速散去,避免病毒進入更深層的部位。此外,由於病毒尚未深入,可使用補藥調和身體。處方中的白芍有助於平肝,切斷病毒入侵的通道。

同時,茯苓可引導病毒從膀胱排出,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讓身體在短時間內恢復活力。「回春丹」的精妙之處在於未使用白芍與桂枝。病毒已經深入人體,離開表皮層,無需再用桂枝。病毒可能從表皮層進入臟腑,若再使用白芍,不僅無法平肝,反而可能導致病毒進入肝臟。肝臟對病毒極為敏感,應在病毒尚未接近時就做好防範。病毒一旦靠近,很難即時阻斷,因此我在處方中未使用白芍。

石膏、麻黃與青蒿等成分,都是驅除病毒的良藥,能針對特定部位清除病毒。病毒無法再從外部進入,只能再次從外部排出。此外,處方中的其他成分能調節身體機能,確保療效顯著。讀者細心思考我的處方,將能有效治療流感,絕不會像刀刃般造成傷害。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麯(一錢) 蘇葉(八分) 用水煎煮服用

回春丹

麻黃(一錢) 石膏(二錢) 青蒿(五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4. 中風

中風之症,世人以風治之,誤之甚矣。蓋中風之症,乃人陽氣虛與陰氣涸而中之也。何嘗有風哉?人見其疾之忽然而來,有如暴風疾雨,遂以風名之。其實乃中氣而作中風也。治之法一,治風無不死者。必須治氣始能有效。然而中氣不同也。內有中陽氣之虛,有中陰氣之涸,又不可不辨也。

中陽氣之虛者,奈何?其人一時卒倒,口吐白沫,痰聲如鼾,目直視,胡言亂語者,陽症也。若中陰氣之涸者,亦一時卒倒,目不知人,時而躁,時而靜,欲睡不能言,痰如鋸吐不絕,口中流涎不止,蓋陰症也。二症亦相同者,均不知人,最難辨而最易辨也。易辨者,何辨之眼而已矣!眼直視者,氣虛也。

眼雙閉不開者,陰虛也。二症皆能遺尿手撒,皆不治之症也。然而遺尿手撒亦可治之,大約十人中亦可救四五者,非盡不可救也。倘陽虛而中者,用三生飲,必須用人參二兩或三兩始可回生。與其日後用之,不若乘其欲絕未絕之頃,多用人參,可轉死回生之易也。至治陰虛而中者,又不可純用三生飲。

古無專方留下,我今酌一奇方,以救世人之陰虛中風者,神效方,名十寶丹,一劑即回春也。此方俱是純陰之劑,然又何以兼用人參?不知無陽則陰無以生,必須加參為佐使,則陰生於陽之中,而陽回於陰之內,兩相須而兩相成也。苟或舍三生飲以救陽虛之中風而改用祛風祛痰之藥,我未見能生者。

即或用三生飲矣,而少用人參,多加祛痰之品,即或不死,未有不成半支風與偏枯等症。以三生飲治陰虛中風亦無不死者。苟聽吾言,用吾之方,自慶生全。倘怪吾藥品之多,改重為輕,恐難免半支偏枯之症矣。願人敬守吾訓。蓋吾之方必須照吾分兩以治初中之時,不可妄自加減。

或用此方之後,以病人脾胃之弱量為加減亦未為不可,但切不可加入風藥,一味以殺人於俄頃也。慎之慎之!

十寶丹

麥冬(三兩) 熟地(三兩) 山萸(二兩) 白芥子(二錢) 人參(五錢) 菖蒲(一錢) 茯苓(五錢) 沙參(五錢) 五味(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關於中風這疾病,人們常認為是由風邪所致,這是個很大的誤解。事實上,中風是由於人體的陽氣虛弱和陰氣枯竭導致的,並非真的有風邪侵入。人們之所以稱之為「風」,是因為這種疾病的發作突然,如同狂風暴雨一般。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為這是人體氣血失調所引發的病症。如果按照治風的方法去治療,病人很可能會因此喪命。正確的做法是要調整體內的氣血,但是不同的人氣血失調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如果是陽氣虛弱導致的中風,病徵可能包括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呼吸有如打鼾,目光呆滯,說話語無倫次等。若是陰氣枯竭導致的中風,同樣也可能會突然倒地,但病徵還包括眼睛無神,情緒時而焦躁時而平靜,想睡卻無法言語,持續咳嗽且口中有唾液不斷流出。兩種病症的共同特徵是患者都可能失去意識,這是最難判斷但同時也是最容易區別的地方。判斷的方式主要看眼睛:目光呆滯表示氣虛;雙眼緊閉表示陰虛。兩種情況下,患者都可能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這都是較嚴重的病態。然而,即便出現這些症狀,仍有救治的機會。在十個病人中,大約可以挽救四到五人,並非完全無法救治。

對於陽氣虛弱的中風,可以使用三生飲,但必須要大量使用人參,至少二兩或三兩,纔能有效救治。如果能在病態未達到極點時就大量使用人參,更容易起死回生。至於陰氣枯竭的中風,就不能單純使用三生飲了。古人並未留下專門的藥方,我現在提供一個奇方,用以救治陰虛型的中風,稱為「十寶丹」,服用一劑即可見效。這個藥方雖然全部都是滋陰的成分,但為什麼還會包含人參呢?這是因為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必須加上人參作為輔助成分,這樣陰氣才能在陽氣中生長,而陽氣也能在陰氣中恢復,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補充。如果捨棄三生飲,改用祛風或祛痰的藥物去治療陽虛型的中風,我從未見過有誰能活下來。即使使用了三生飲,但如果人參用量不足,反而加入更多的祛痰藥物,即使病人不死,也很可能會成為半身不遂或偏癱等症狀。用三生飲治療陰虛型的中風,同樣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你聽從我的建議,使用我提供的藥方,就能獲得重生的機會。但如果你嫌藥材太多,擅自減量,恐怕難免會導致半身不遂的後果。我希望你能嚴格遵守我的指導。我的藥方必須按照我指定的份量來使用,不能任意增減。在病情初期,尤其不能隨意更改。在使用這個藥方後,根據患者的脾胃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加入祛風的藥物,否則會在瞬間奪走病人的生命。一定要小心謹慎!

以下是「十寶丹」的配方:

麥冬(三兩)、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白芥子(二錢)、人參(五錢)、菖蒲(一錢)、茯苓(五錢)、沙參(五錢)、五味子(三錢)、牡丹皮(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