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弁言

回本書目錄

弁言

1. 弁言

人身一小天地,大都不外陰陽虛實四字。故燮理得宜,愆伏可以不患;調劑有法,疾病因之無虞。是在司命者有以辨之而已。苟臨症疏略,不暇加辨,以致毫釐千里,誤人於俄頃者,曷可勝嘆!此陳子遠公辨症玉函之所為著也。陳子為于越世胄,幼抱匡濟,恆以公輔自命,人亦無不以公輔期之。

齎志未售,間留心於經世之學。當途者𣪞勤徵聘,爭欲延致。後因遠陟蒼梧,雅慕獨秀棲霞諸勝,遍歷幽隱。遇一龐眉修髯,衣冠岸偉者,相與坐語移日。因出其囊中一編授之曰:「熟此可以普濟世人。蓋活人於筆端,與活人於指下均之,躋斯民於壽域也。」陳子攜歸展讀,悉岐黃辨論問答語,與世之所傳內經素問諸書迥異。

白話文:

人體如同一個小天地,大部分的病症都離不開陰陽虛實這四個字。因此,調和陰陽得宜,就能免除疾病的困擾;運用適當的調劑方法,疾病自然不會產生。關鍵在於醫治的人能夠辨別病症。如果醫生在診斷時草率疏忽,不願意仔細辨證,就會導致細微的錯誤造成巨大的影響,在短時間內誤了病人,真是令人惋惜!這就是陳子遠公所著《辨症玉函》的意義所在。

陳子出身於越國名門望族,從小就懷抱著救濟世人的理想,始終以輔佐君王為己任,人們也對他抱有這樣的期待。他雖然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但一直留心經世之學。當時的權貴們爭先恐後地邀請他,想要延攬他。後來,陳子遠遊至蒼梧,欣賞那裡的風景名勝,遍訪幽深之地。他遇到一位長者,眉毛濃密,鬍鬚修長,衣冠整潔,氣宇軒昂,兩人談話許久。那位長者從懷中取出一本書交給陳子,說:「熟讀此書可以救濟世人,如同用藥治病一樣,能讓百姓長壽。」陳子帶回家細心研讀,發現裡面記載的都是岐黃醫術的辨證論述和問答,與世間流傳的《內經》、《素問》等醫書大相逕庭。

始悟前此之成編累帙,皆偽託以行世者。陳子掩𮤚肄習,不數年間,即以醫學擅名於時。客歲余仲子忽嬰異症,遍召諸醫,不特不能祛病使去,並不能辨病所自來。轉輾遷延,經年彌劇。蒼崖姜世兄親見所苦,因為推轂。適陳子以秋試入省,亟延胗視,一劑奏功,再服而十減四五矣。

余力扣其所蘊,知授受有自大異尋常,殊恨知之晚也。陳子隨有鉅鹿之遊,瀕行出是編以示余曰:「是書吾久欲問世,憾剞劂無資,有懷未遂耳。因憶當年余白下友人,有居要津者,向有膏丹異方,頗自珍秘。余偶過告歸,主人厚贐以壯行色。余堅卻不受,且請曰:『歸裝粗辦,不敢以行李相累。

白話文:

我開始明白,過去那些編纂成冊、累積成帙的醫書,都是偽托之作,用來蒙蔽世人。陳子掩,他勤奮學習,短短幾年間就以醫術聞名於世。去年我的弟弟突然患上奇怪的病,我四處求醫,不僅無法治癒,連病因也無從得知。病情反覆,拖延了一年,越來越嚴重。蒼崖姜世兄親眼見證了他的痛苦,便推薦我請陳子來診治。正好陳子參加秋季考試來到省城,我立刻請他來診視,只用了一劑藥就見效,服用兩劑後病症減輕了四五成。

我迫切想知道他的醫術來源,才知道他所學非同尋常,深感自己認識他太晚了。陳子將要前往巨鹿遊玩,臨行前拿出一本醫書給我,說道:「這本書我很久就想問世,可惜一直苦於缺乏資金,未能實現心愿。我記得當年在白下,有一位朋友,地位顯赫,收藏了很多珍貴的膏丹秘方,他非常珍惜。我偶然拜訪他,主人慷慨地贈送我許多禮物,想要資助我旅途。我堅決拒絕,並請求他:『我旅途簡樸,不敢接受您的厚禮,以免拖累您的行李。

惟得所藏秘方,以廣利濟,是吾顧也。』友人誼余言,探囊錄授余。歸即購求珍藥,按方虔製出。遇有疾患呻吟者,輒牽止異之,靡不立效。後請乞漸廣,窮鄉僻壤,山陬海澨,梯航跋踄,款門祈懇者,無虛日。惟不喜給富人,為其力能療治也。余行之數十年,未嘗有怠色。

雖歲有所損,然拯患而起廢者,當不可以數計矣。今乃秘帙當前,歷有成驗,忍於寶山空返耶?爰為授梓,以公當世。倘陳子游屐所不及至,胗視所未及施,庶幾執是編辨症而區處之,不無小補。知不徒為紙上陳言也。」陳子所輯洞垣秘笈尚富,未能一一鋟行,其以是編為嚆矢也可。

康熙癸酉嘉平之望天都王之策慎庵氏題於古修堂

白話文:

我得到了一份珍藏的秘方,希望能廣泛地用它來幫助更多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位朋友看穿了我的心意,便將秘方贈予我。我馬上購買了珍貴藥材,按照秘方精心製作藥物。遇到病痛呻吟的人,我都會上前關心,藥到病除,效果显著。後來求醫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窮鄉僻壤,還是山海之濱,人們不辭辛苦,遠道而來,每天都有人來求診。我只願意幫助窮苦人,因為他們无力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我坚持了幾十年,從未懈怠。

虽然每年都会有损失,但救治病患、使病人恢复健康的人数不可胜数。如今秘方就在眼前,經過了时间的考验,难道要空手而归吗?我决定将它刻印出版,与世人分享。如果有人无法得到名医的诊治,希望他们能够借助这本书来辨别病症,找到治疗方法,多少也能有些帮助。这绝不是纸上谈兵!陈子所编的《洞垣秘笈》内容丰富,无法全部刻印,那就以这本小书作为开端吧。

时间

康熙癸酉年嘉平月望日,天都王之策慎庵氏在古修堂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