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吐症
大吐吐症多是胃氣之傷,然而胃氣不同,有陰陽之別。如吐而有聲或痛者,陽症也。倘吐而無聲,又純是清水,或今日飲食而明日盡情吐出者,乃陰症也。或腹中不痛,或遇寒即發,無非陰症。倘辨之不清,妄自用藥,必致殺人。我亦更傳一法,以辨陰陽之殊,亦看舌之滑與燥而已矣。
大約陽症口必渴而舌必燥,陰症口不渴而舌且滑也。治之法:陽症之吐,用方名為引火止吐湯。此方之妙,妙在茯苓至一兩。蓋火勢之上衝,由於水道之下閉。用茯苓以健胃,又利水下行。黃連止心火,余俱調和得法,自然火不逆而水下通,又何至吐逆之生耶?至於陰虛作吐,實為難治,不比陽吐一劑便可奏功也。蓋陰虛而吐,乃腎中之火虛也。
白話文:
嘔吐症大多是胃氣受損,但胃氣有陰陽之分。例如,吐出時有聲音或疼痛的,屬於陽症;若吐出時無聲,且是清水,或是今天吃下去的食物明天就全部吐出來,那就是陰症。此外,肚子不痛,或是遇到寒涼就發作,也都屬於陰症。如果辨別不清,隨意用藥,就可能致命。我還傳授一種辨別陰陽的方法,只要觀察舌頭的濕潤和乾燥程度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陽症患者口渴舌燥,陰症患者口不渴舌頭卻濕潤。治療方法:陽症的嘔吐,可以用引火止吐湯。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茯苓用量達到一兩,因為火氣上衝,是因為水路不通。用茯苓健胃,又利水下行。黃連止心火,其他藥材也配合得當,自然火氣就不會逆流,水路也通暢,嘔吐自然就會停止。至於陰虛引起的嘔吐,就比較難治,不像陽症嘔吐一劑藥就能見效。陰虛嘔吐,是腎中之火虛弱導致的。
腎火既衰,則脾無火養食,留脾中,成為陰寒世界,下不能化,自然上湧而吐矣。法當溫補命門之火,使火生水中,然後土生火內。方用濟火神丹。服後即用飲壓之一劑,輕二劑更輕,十劑愈,三十劑全愈矣。蓋陰病之吐,其來非一日矣。不大補之,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
或求速效,再加人參三錢於方中,可減十分之二,然終不若原方之妙。蓋病是純陰,不必再借陽藥。況方中原有白朮陽藥在其中矣,又何必更用參之多事哉?人不知生病之重,惟求速愈,或改用吾方,或別求治病,未必不反害之也。
白話文:
腎臟的火氣衰弱,脾臟就沒有火來消化食物,食物停留在脾臟中,形成陰寒的環境,無法向下消化,自然就會向上湧出而嘔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溫補命門之火,讓火生水,然後土生火。可以使用濟火神丹的藥方。服用後,接著使用飲壓的藥方,劑量逐漸減輕,服用十劑即可痊癒,三十劑就能完全恢復。因為陰病導致的嘔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如果沒有大力補益,陰氣就無法生長,陽氣也無法轉化。
有些人想要快速見效,就會在藥方中加入三錢的人參,可以減少藥量兩成,但效果還是不如原方的妙處。因為這個病是純陰的,不需要再借用陽藥。而且原方中已經有白朮這種陽藥了,為何還要再加人參,多此一舉呢?有些人不懂得生病的嚴重性,只求快速痊癒,或是改用別的藥方,或是找別的醫生治療,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引火止吐湯
黃連(一錢) 茯苓(一兩)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麥冬(一錢) 人參(二錢)砂仁(一粒) 藿香(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濟火神丹
肉桂(三錢)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五味(二錢) 茯苓(五錢) 山藥(一兩) 肉果(二枚)白朮(一兩) 芡實(五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引火止吐湯是用黃連、茯苓、白朮、陳皮、神麴、麥冬、人參、砂仁、藿香、生薑等藥材煎煮而成,而濟火神丹則是用肉桂、熟地、山萸肉、五味子、茯苓、山藥、肉果、白朮、芡實等藥材煎煮而成。
2. 瀉症
瀉症瀉有傾腸而出者,最可畏之病也。倘治之少遲,必至氣絕而亡。但瀉中有陰陽之分,不可不急辨之也。如大瀉五六十次,或百餘次,或數百次,純是清水,完穀不化,人以為寒也。然其中亦有熱症。但寒症水瀉,心腹不痛,大腸不後重作楚。若熱症之瀉也不然,必腹痛不可按,有後重之苦。
倘不辨明而用藥下喉,必死矣。吾今傳二方,一治陰症,一治陽症也。陽症用車前、茯苓,最是利水之品。而白朮又是健脾去濕之藥。加入肉桂,以取其氣,引入膀胱,同澤瀉同群共濟,自然定亂扶危,轉禍為福。又何必用人參以救絕哉?倘富貴之人不妨用人參五錢或一兩為妙。
白話文:
腹瀉嚴重到像傾瀉腸子一樣,是最可怕的病症。如果治療稍晚,必將氣絕身亡。但腹瀉也有陰陽之分,不可不急著分辨。比如一天拉肚子五六十次,甚至上百次,甚至更多,而且都是清水,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人們會以為是寒症。但其中也可能有熱症。寒症的腹瀉,患者不會感到心腹疼痛,大腸也沒有後重感。而熱症的腹瀉則不然,必然腹痛難忍,而且有後重感。
如果分辨不清就亂用藥,必然致命。我現在傳授兩種方子,一種治療陰症,一種治療陽症。陽症用車前子和茯苓,這兩種藥最利水。而白朮又是健脾去濕的藥。加入肉桂,利用它的藥性引入膀胱,與澤瀉共同作用,自然可以平息混亂,化險為夷,轉禍為福。何必再用人參來救急呢?如果患者家境富裕,可以用人參五錢或一兩。
我傳方不入參者,欲救貧窮之客也。方名導水止流湯。其治陰症之瀉則又不同。雖此方亦可相通,而終不可執之以概治也。另傳方者,名為扶火消水湯。二方之妙,各有深意。前方瀉水而不耗其氣,後方補火而培其氣也。
導水止流湯
車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一分) 陳皮(一錢) 白朮(五錢)神麯(五分) 澤瀉(五錢)水煎服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 車前(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薏仁(五錢) 肉桂(三錢) 五味(二錢)茯苓(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我傳授這個方子,不收取任何費用,是為了救治貧困的病人。這個方子叫做「導水止流湯」。它用於治療陰虛型的腹瀉,與其他腹瀉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雖然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其他类型的腹瀉,但不能一概而論。我還傳授另一個方子,叫做「扶火消水湯」。這兩個方子各有妙用,各有深意。前者瀉水而不傷氣,後者補火而培氣。
導水止流湯
車前子(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一分) 陳皮(一錢) 白朮(五錢) 神麴(五分) 澤瀉(五錢) 水煎服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 車前子(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薏仁(五錢) 肉桂(三錢) 五味子(二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
3. 瘧疾
瘧疾皆起於外來之風邪,然而內無痰與食,終不能成瘧也。雖然無痰不成瘧,與無食不成瘧,雖感於外來之風邪,然亦內之陰陽之氣各有不足,三者始能相合而成瘧,然則烏可不辨陰陽乎?若陽症之瘧也,必發於晝,或一日一發,或兩日一發,必寒多而熱少,其勢若盛而其病實輕,蓋陽氣能與邪氣相戰,故作戰慄之狀而齒擊有聲也。
若陰症之瘧,亦有一日一發者,或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然發之時必發於夜,發必寒少而熱多,齒不戰擊,身痛亦不甚,口必不十分大渴,其症似輕而實重。雖二症皆是邪侵而成,而治之法均不可徒治其邪,但補其正,均能愈瘧,原不必更為逐邪之計也。然而補正之中而少帶散邪之品,未為不可用之,得當,病去如掃。
白話文:
瘧疾都是由外來的風邪引起的,但如果體內沒有痰和積食,就無法形成瘧疾。雖然沒有痰和積食不會得瘧疾,但即使受到外來風邪的影響,體內陰陽之氣也可能不足,三者相合才能形成瘧疾,因此怎麼能不辨別陰陽呢?
如果陽症的瘧疾,一定在白天發作,可能一天發作一次,也可能兩天發作一次,一定是寒多熱少,看起來很嚴重,但實際上病症輕微。這是因為陽氣能夠與邪氣抗爭,所以會出現戰慄、牙齒碰撞發出聲音的表現。
如果陰症的瘧疾,也可能一天發作一次,或兩天發作一次,或三天發作一次,但發作時間一定在晚上,發作時一定是寒少熱多,牙齒不會碰撞,身體疼痛也不嚴重,口渴也不明顯,看起來症狀輕微,但實際上很嚴重。
雖然兩種瘧疾都是由邪氣入侵引起的,但治療方法都不能只針對邪氣,必須同時補益正氣,才能治癒瘧疾,不必再用驅逐邪氣的方法。不過在補益正氣的過程中,少加一些散邪的藥物,倒也不無不可,用得當,病就會像掃地一樣消失。
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瘧,一治陰瘧。陽瘧方名為「扶陽散邪丹」,一劑輕,二劑全愈,不必三劑也。凡陽瘧,不論一日二日,無不全愈,神方也。陰瘧方名為「益陰辟邪丹」,不論一日二日三日,四劑全愈。倘四日兩頭髮之瘧,久經歲月者,方中藥料加一培,增入人參五錢,亦四劑全愈。
但愈後必須多服十全大補湯,不致再感而重發也。倘人不信吾言,動用祛邪之品,置陽氣陰氣於不問,雖心欲去瘧,適所以堅瘧鬼之城也。
扶陽散邪丹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柴胡(二錢) 半夏(三錢) 青皮(一錢) 鱉甲(三錢) 當歸(三錢)生何首烏(三錢) 山楂(二十粒) 甘草(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我現在制定了兩種藥方,一個治療陽瘧,一個治療陰瘧。陽瘧的藥方叫做「扶陽散邪丹」,一劑就能減輕症狀,兩劑就能完全治癒,不用三劑。凡是陽瘧,不論是一天發作還是兩天發作,都能完全治癒,真是神藥啊!陰瘧的藥方叫做「益陰辟邪丹」,不論是一天發作、兩天發作還是三天發作,四劑就能完全治癒。如果四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已經持續很多年了,藥方中藥材要增加一倍,並且加入人參五錢,同樣四劑就能治癒。
但是治癒後必須多喝十全大補湯,以免再次感染而復發。如果有人不信我的話,擅自使用驅邪的藥物,而不顧陽氣和陰氣,雖然想去除瘧疾,反而會更加堅固瘧疾鬼的城池。
扶陽散邪丹: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三錢)、青皮(一錢)、鱉甲(三錢)、當歸(三錢)、生何首烏(三錢)、山楂(二十粒)、甘草(一錢),水煎服用。
益陰辟邪丹
熟地(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何首烏(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鱉甲(一兩) 白芥子(五錢) 柴胡(一分) 山楂(十粒)水煎服
白話文:
益陰辟邪丹由熟地、當歸、白芍、何首烏、白朮、茯苓、鱉甲、白芥子、柴胡、山楂組成,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