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吐症
大吐吐症多是胃氣之傷,然而胃氣不同,有陰陽之別。如吐而有聲或痛者,陽症也。倘吐而無聲,又純是清水,或今日飲食而明日盡情吐出者,乃陰症也。或腹中不痛,或遇寒即發,無非陰症。倘辨之不清,妄自用藥,必致殺人。我亦更傳一法,以辨陰陽之殊,亦看舌之滑與燥而已矣。
大約陽症口必渴而舌必燥,陰症口不渴而舌且滑也。治之法:陽症之吐,用方名為引火止吐湯。此方之妙,妙在茯苓至一兩。蓋火勢之上衝,由於水道之下閉。用茯苓以健胃,又利水下行。黃連止心火,余俱調和得法,自然火不逆而水下通,又何至吐逆之生耶?至於陰虛作吐,實為難治,不比陽吐一劑便可奏功也。蓋陰虛而吐,乃腎中之火虛也。
腎火既衰,則脾無火養食,留脾中,成為陰寒世界,下不能化,自然上湧而吐矣。法當溫補命門之火,使火生水中,然後土生火內。方用濟火神丹。服後即用飲壓之一劑,輕二劑更輕,十劑愈,三十劑全愈矣。蓋陰病之吐,其來非一日矣。不大補之,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
或求速效,再加人參三錢於方中,可減十分之二,然終不若原方之妙。蓋病是純陰,不必再借陽藥。況方中原有白朮陽藥在其中矣,又何必更用參之多事哉?人不知生病之重,惟求速愈,或改用吾方,或別求治病,未必不反害之也。
引火止吐湯
黃連(一錢) 茯苓(一兩)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麥冬(一錢) 人參(二錢)砂仁(一粒) 藿香(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濟火神丹
肉桂(三錢)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五味(二錢) 茯苓(五錢) 山藥(一兩) 肉果(二枚)白朮(一兩) 芡實(五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嘔吐症]
大規模的嘔吐通常是由胃部功能受損所引起,但胃氣有陰陽之分,不可一概而論。如果嘔吐時伴有聲音或疼痛,這屬於陽性症狀。反之,若嘔吐無聲,吐出的僅是清水,或是前一天吃的食物到第二天才全部吐出,則可能是陰性症狀。或者腹部無痛感,遇冷就發作,這些都傾向於陰性症狀。若不能清楚辨別,隨意使用藥物,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我有一種方法可以區分陰陽差異,那就是觀察舌頭的濕潤與乾燥。一般來說,陽性症狀的人會口渴且舌頭乾燥,而陰性症狀的人則不會口渴,舌頭反而濕潤。
治療方法如下:對於陽性症狀的嘔吐,可使用一種名為"引火止吐湯"的處方。這個處方的妙處就在於茯苓的用量達到一兩。因為火氣上沖,通常是因為水路被阻塞。使用茯苓能強化胃部功能,同時有利於水分向下排泄。黃連可以抑制心火,其它成分也都搭配得宜,因此可以讓火氣不再逆流,水分也能順利下行,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嘔吐了。
然而,陰虛導致的嘔吐,治療起來相對困難,不像陽性嘔吐一劑就能見效。陰虛而吐,實際上是腎臟的火氣不足。
腎火一旦衰弱,脾臟就無法得到足夠的熱量來消化食物,食物停留在脾臟中,形成陰寒的環境,無法向下消化,自然就會向上湧,導致嘔吐。此時應溫補命門之火,讓火氣在水中生成,然後才能讓土生火。可用"濟火神丹"進行治療。服用後,可使用飲壓法,一次輕微改善,二次效果更佳,十次後病情好轉,三十次後完全康復。因為陰病引起的嘔吐,並非一日之寒,如果不進行大補,陰氣無法生長,陽氣也無法運行。
如果追求快速療效,可在處方中加入三錢的人參,可縮短治療時間,但效果仍不如原方。因為這種病是純陰性的,不需要額外添加陽性藥物。況且,處方中已有人參這種陽性藥物,何必再多此一舉呢?有些人不瞭解病情的嚴重性,只希望病情迅速痊癒,若擅自更改我的處方,或尋找其他治療方法,可能反而會造成傷害。
以下是處方:
引火止吐湯
黃連(一錢)、茯苓(一兩)、白朮(五錢)、陳皮(一錢)、神麯(一錢)、麥冬(一錢)、人參(二錢)、砂仁(一粒)、藿香(五分)、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濟火神丹
肉桂(三錢)、熟地(一兩)、山萸(五錢)、五味(二錢)、茯苓(五錢)、山藥(一兩)、肉果(二枚)、白朮(一兩)、芡實(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瀉症
瀉症瀉有傾腸而出者,最可畏之病也。倘治之少遲,必至氣絕而亡。但瀉中有陰陽之分,不可不急辨之也。如大瀉五六十次,或百餘次,或數百次,純是清水,完穀不化,人以為寒也。然其中亦有熱症。但寒症水瀉,心腹不痛,大腸不後重作楚。若熱症之瀉也不然,必腹痛不可按,有後重之苦。
倘不辨明而用藥下喉,必死矣。吾今傳二方,一治陰症,一治陽症也。陽症用車前、茯苓,最是利水之品。而白朮又是健脾去濕之藥。加入肉桂,以取其氣,引入膀胱,同澤瀉同群共濟,自然定亂扶危,轉禍為福。又何必用人參以救絕哉?倘富貴之人不妨用人參五錢或一兩為妙。
我傳方不入參者,欲救貧窮之客也。方名導水止流湯。其治陰症之瀉則又不同。雖此方亦可相通,而終不可執之以概治也。另傳方者,名為扶火消水湯。二方之妙,各有深意。前方瀉水而不耗其氣,後方補火而培其氣也。
導水止流湯
車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一分) 陳皮(一錢) 白朮(五錢)神麯(五分) 澤瀉(五錢)水煎服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 車前(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薏仁(五錢) 肉桂(三錢) 五味(二錢)茯苓(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腹瀉症狀]
腹瀉到整個腸子似乎都倒出來的那種,是極為可怕的疾病。如果治療稍微延遲,很可能會氣絕身亡。但是腹瀉有陰性和陽性之分,必須要緊急區別。比如說,一天內拉肚子五六十次,甚至上百次,或者幾百次,排出的全是清水,食物完全沒有消化,人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因為受涼。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存在熱症。但如果是冷症的水瀉,心和腹部不會疼痛,大腸也不會感到過度的壓力和痛苦。如果是熱症導致的腹瀉,那麼一定會有腹痛,且無法按壓,會有大便未排盡的感覺。
如果不分辨清楚就胡亂用藥,必死無疑。現在我傳授兩個處方,一個用於治療陰性症狀,另一個用於治療陽性症狀。對於陽性症狀,使用車前草、茯苓,這是最有利尿效果的藥物。白朮是健脾去濕的良藥。再加入肉桂,取其溫暖的特性,將藥效引向膀胱,與澤瀉一起發揮作用,自然可以穩定病情,轉危為安,轉禍為福。何必非要用人參來救急呢?如果是有錢人,用五錢或一兩的人參當然更好。
我傳授的處方不用人參,是為了救助窮苦人家。這個處方叫做"導水止流湯"。至於治療陰性症狀的腹瀉,方法就有所不同了。雖然這個處方也可以適用,但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另外我還有一個處方,叫做"扶火消水湯"。這兩個處方的精妙之處,各自有著深遠的意義。前面的處方能排除體內的水分,但不會耗損元氣;後面的處方補充體內的火氣,同時培養元氣。
【導水止流湯】
車前草(一兩)、茯苓(一兩)、白芍(一兩)、甘草(三錢)、肉桂(一分)、陳皮(一錢)、白朮(五錢)、神麯(五分)、澤瀉(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車前草(五錢)、山藥(一兩)、芡實(一兩)、薏仁(五錢)、肉桂(三錢)、五味子(二錢)、茯苓(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3. 瘧疾
瘧疾皆起於外來之風邪,然而內無痰與食,終不能成瘧也。雖然無痰不成瘧,與無食不成瘧,雖感於外來之風邪,然亦內之陰陽之氣各有不足,三者始能相合而成瘧,然則烏可不辨陰陽乎?若陽症之瘧也,必發於晝,或一日一發,或兩日一發,必寒多而熱少,其勢若盛而其病實輕,蓋陽氣能與邪氣相戰,故作戰慄之狀而齒擊有聲也。
若陰症之瘧,亦有一日一發者,或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然發之時必發於夜,發必寒少而熱多,齒不戰擊,身痛亦不甚,口必不十分大渴,其症似輕而實重。雖二症皆是邪侵而成,而治之法均不可徒治其邪,但補其正,均能愈瘧,原不必更為逐邪之計也。然而補正之中而少帶散邪之品,未為不可用之,得當,病去如掃。
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瘧,一治陰瘧。陽瘧方名為「扶陽散邪丹」,一劑輕,二劑全愈,不必三劑也。凡陽瘧,不論一日二日,無不全愈,神方也。陰瘧方名為「益陰辟邪丹」,不論一日二日三日,四劑全愈。倘四日兩頭髮之瘧,久經歲月者,方中藥料加一培,增入人參五錢,亦四劑全愈。
但愈後必須多服十全大補湯,不致再感而重發也。倘人不信吾言,動用祛邪之品,置陽氣陰氣於不問,雖心欲去瘧,適所以堅瘧鬼之城也。
扶陽散邪丹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柴胡(二錢) 半夏(三錢) 青皮(一錢) 鱉甲(三錢) 當歸(三錢)生何首烏(三錢) 山楂(二十粒) 甘草(一錢)水煎服
益陰辟邪丹
熟地(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何首烏(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鱉甲(一兩) 白芥子(五錢) 柴胡(一分) 山楂(十粒)水煎服
白話文:
【瘧疾】
瘧疾的產生源自外部的風邪入侵,然而,如果體內沒有痰飲和積食,最終是無法形成瘧疾的。就算說沒有痰飲就不會有瘧疾,同樣地,沒有積食也不會形成瘧疾。雖然風邪從外來,然而體內的陰陽之氣如果充足,風邪就無法與之結合形成瘧疾。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陰陽的判斷。
如果是屬於陽性的瘧疾,通常在白天發作,可能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發作時寒戰多於發熱,病情看似嚴重,實際上卻較輕微。這是因為陽氣能夠與邪氣進行抵抗,所以會出現全身顫抖,牙齒碰撞的聲音。
若是陰性的瘧疾,可能一天、兩天或三天發作一次,但發作時間一定在夜晚,發作時發熱多於寒戰,身體不會劇烈顫抖,身體疼痛也不會太劇烈,口渴程度不高,病情看似輕微,但實際上卻較嚴重。兩種情況都是由邪氣入侵所導致,但治療方法不能單純地排除邪氣,而是要補充體力,這樣都能治療瘧疾,無需特別的驅邪措施。然而,在補充體力的同時,稍微加入一些可以排除邪氣的藥物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使用得當,疾病就會像被掃除一樣消失。
我現在提供兩種處方,一種針對陽性瘧疾,另一種針對陰性瘧疾。「扶陽散邪丹」是治療陽性瘧疾的,服用一劑就能減輕病情,服用兩劑就能完全康復,通常不需要服用三劑。無論是一天還是兩天發作一次,都能完全康復,這是一個神奇的配方。「益陰辟邪丹」是治療陰性瘧疾的,無論是一天、兩天還是三天發作一次,服用四劑就能完全康復。對於長期每月發作兩次,持續多年的瘧疾,藥方中的藥材份量加倍,加入五錢的人參,也能在四劑內康復。
但是,康復後必須多服用十全大補湯,以防再次感染,避免病情再度爆發。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話,輕易使用驅邪的藥物,而不考慮陽氣和陰氣的情況,即使想要根治瘧疾,反而會使瘧疾更加根深蒂固。
以下是兩種藥方:
扶陽散邪丹:
- 人參:一錢
- 白朮:三錢
- 柴胡:二錢
- 半夏:三錢
- 青皮:一錢
- 鱉甲:三錢
- 當歸:三錢
- 生何首烏:三錢
- 山楂:二十粒
- 甘草: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
益陰辟邪丹:
- 熟地:五錢
- 當歸:五錢
- 白芍:五錢
- 何首烏:五錢
- 白朮:五錢
- 茯苓:五錢
- 鱉甲:一兩
- 白芥子:五錢
- 柴胡:一分
- 山楂:十粒 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