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心說

心,火臟,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嘗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蓋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顛倒之,以見調燮之妙也。祝無功曰:庖氏一畫,直豎之則為丨,左右倚之則為丿為乀,縮之則為丶,曲之則乙,乙丶圓而神,一丨丿乀方以直。世間字變化浩繁,未有能外一丨丿乀結構之者,獨心字欲動欲流,圓妙不居,出之乎一丨丿乀之外,更索一字與作對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變化而日新也。

心主血脈,血脈日新,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心臟」,被視為掌管全身的主宰,是精神活動的所在。古書《小篆》中提到,心字在篆文中其實就是一個倒轉的火字,象徵著心臟就像火一樣,但卻不希望它過度熾熱向上,因此用倒置的方式來呈現,暗示了調節平衡的微妙。

祝無功曾說,庖氏的一筆一劃,直立時成為「丨」,傾斜則變為「丿」或「乀」,縮短後是「丶」,彎曲了就成為「乙」,其中「乙」和「丶」充滿圓融和神韻,「丨」、「丿」、「乀」則方正直接。世間的文字變化繁多,但都離不開這些基本構造,唯有「心」字的形態欲動欲流,圓融巧妙,無法用其他字來對應,因為「心」就是「新」,是精神智慧的器官,不斷地變化更新。

心臟負責血液循環,血液每天都在更新,如果血液能夠持續新陳代謝,身體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就會生病(心臟與脈搏相應,反映在外觀的顏色上,且開竅於舌頭)。

2. 肝說

肝木臟,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體狀有枝幹也。又位於東方,而主生氣。時醫昧其理,反云肝無補法,宜涼伐。只泥木剋土之一說,而不知後天八卦配《河圖》之象,三八為爪居東,即後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則為觀。《易》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上坤下震,則為復。

」《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為義大矣哉。」(其合筋也,其榮爪也,開竅於目。)

白話文:

[肝臟篇]

肝臟是木性臟器,是藏魂魄的地方。肝,字面意義上有「幹」的意思,這是因為肝臟的形態結構類似樹木的枝幹。另外,它在身體的位置象徵著東方,主管生命的活力。然而,現在的醫學理論往往忽略了這些道理,反而認為肝臟沒有補養的方法,應該用涼性藥物來抑制。他們僅僅固守著五行中木剋土的理論,卻不知道後天八卦配合《河圖》的象徵,三和八代表的爪象徵著東方,這正是後天八卦中震與巽的位置。巽卦上面是坤卦下面是震卦,形成了觀卦。

《易經》中提到:「觀察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四季的更迭從不錯誤,上面是坤卦下面是震卦,就形成了復卦。」

《易經》中又說:「復卦揭示了天地間生命力的核心,其意義深遠至極。」(肝臟與筋肉相應,其外在表現為指甲,開竅於眼睛。)

3. 脾說

脾為土臟,藏意與智,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經》云:「納穀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白話文:

【脾臟說明】

脾臟是屬土的內臟,它儲存意志與智慧,位置在心臟和肺部下方,因此被視為地位較低。另外,脾的意思也有輔助之意,它輔助胃部功能,幫助消化食物。古籍《經》上說:「能夠攝取食物的人身體健康。」這句話大概就是在說脾臟的重要性吧。(脾臟與肌肉相應,它的外在表現是在嘴脣上,並且在口腔開竅。)

4. 肺說

肺,金臟,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濁之氣,以行於諸臟,使沛然莫御也。《內經》曰:「肺惡寒」。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勿只守土剋金之一說也(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白話文:

[肺的說明],肺是屬金的臟器,是魄藏身之所。肺,有著旺盛之意,肺內有二十四個小孔,負責分配清澈與渾濁的氣息,讓這些氣息能在各個臟器間運行,使其能旺盛無阻。《內經》提到:「肺害怕寒冷」。再說:「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會傷害肺部」。不要僅僅堅持土剋金的單一理論(肺和皮膚相關聯,它的光榮表現在毛髮上,鼻孔是它的開口)。

5. 腎說

腎,水臟,藏精與志,華元化謂:為性命之根也。又:「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白話文:

[腎臟的功能]

腎臟被視為掌管水液代謝的器官,它儲存著人體的精華和意志力,華元化曾說過,腎是生命的基礎。另外,也有這樣的解釋:「腎臟,擔負重任,主宰骨骼,負責全身的運作,因此人的體力強弱與它息息相關。」根據《甲乙經》的記載:「腎臟,有引導的作用,能夠引導氣血通往骨髓。」《卮言》裡提到:「腎臟,是神妙的器官,能巧妙地處理身體各種機能。」(腎與骨骼相連,其健康狀況反映在頭髮上,並且在二陰部位開竅。)

6. 胃說

胃屬土,脾之腑也,為倉廩之官,五穀之府,故從田,田乃五穀所出,以為五穀之市也。又胃者衛也,水穀入胃,遊溢精氣,上出於肺,暢達四肢,布護周身,足以衛外而為固也。

白話文:

【胃的說明】

胃在五行中屬土,是脾臟的附屬器官,它就像是掌管倉庫的官員,負責儲存我們攝取的所有糧食,因此其字形從「田」,象徵著五穀產出的地方,就像是一個五穀的交易市場。

另外,胃也有保護的意思,當我們吃下的食物和水分進入胃中,會產生精氣,這些精氣會上行至肺部,再從那裡流佈到四肢,遍佈全身,形成一個防護層,足以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害,使身體更為強壯。

7. 膽說

(字從詹,不從旦。膽音檀,乃口脂澤也,與膽不同。今從膽者,乃傳襲之誤也。)

膽屬木,肝之腑也,為中正之官,中精之府,十一經皆取決於膽。人之勇、卻、邪、正,於此詹之,故字從詹。又膽者擔也,有膽量方足以擔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膽附於肝之短葉間,仁者必有勇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膽的功能和其在中醫學中的定位。

膽在五行中屬於木,是肝臟的附屬器官,被視為公正無私的管理者,掌管精華的倉庫,十二經絡的運作都依賴膽的判斷。人的勇敢、怯懦、邪惡或正直,都可以從膽的狀態看出來,所以「膽」這個字的寫法,用的是「詹」的部首。另外,「膽」也可以理解為承擔的意思,只有擁有足夠的膽識,才能承擔起天下的大事。肝臟主管仁慈,而仁慈的人往往不忍心做某些事,因此需要膽來做出果斷的判斷。膽附著在肝臟的葉片之間,這說明瞭仁慈的人必定有勇氣。

8. 大腸小腸說

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為心之腑。人納水穀,脾化氣而上升,腸則化而下降。蓋以腸者暢也,所以暢達胃中之氣也。腸通暢則為平人,否則病矣。

白話文:

【大腸與小腸的功能】

大腸,是身體裡負責傳導的器官,食物在此經過轉化後排出體外,其性質屬金,與肺臟相對應,是肺的附屬器官。小腸,則是負責接受並盛載食物的器官,在此食物被進一步消化吸收,其性質屬火,與心臟相對應,是心的附屬器官。

人攝取了水和糧食後,脾臟會將其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並上輸至全身,而大腸則負責將未被吸收的部分向下推送。之所以稱之為「腸」,就是因為它有著順暢的特性,主要功能在於幫助胃部的氣流通順。當腸道運作順暢時,人的身體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若腸道不通暢,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

9. 三焦說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氣也。焦者,熱也,滿腔中熱氣布護,能通調水道也,為心包絡之腑,屬火。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白話文:

【三焦理論】

三焦指的是人體內的上焦、中焦和下焦這三個區域的能量。在這裡,"焦"字有著熱的意思,它象徵著整個體內充滿了熱能,這些能量有助於調節體內的水分循環,保護身體,並且它與心包(心臟外的一層膜)相關聯,屬性為火。

如果上焦的功能失調,可能會導致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造成身體浮腫; 如果中焦功能異常,可能會使水分滯留在消化系統中,影響消化; 如果下焦功能紊亂,可能導致排尿或排便問題。

當三焦的能量運行正常,那麼全身的血液循環會順暢,水分代謝也會良好,因此三焦又被稱為「決瀆之官」,負責調節身體的水液代謝。

10. 手心主說(即心包絡)

心乃五臟六腑之大主,其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蓋以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給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臟實六臟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內五臟六腑的大主宰,而心包絡則是保護這位君主的外圍防禦,相火代替君主處理日常事務,因此心包絡也被稱為「主」。那麼為什麼會跟手有關聯呢?因為手厥陰的脈絡直接連接到心包,而手部的三條陽脈也供應到心包,這顯示出手和心包是有關聯的,因此心包絡被稱為「手心主」。如果我們將心包視為一個獨立的臟器,那麼原本的五臟就變成了六臟。

11. 膀胱說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得氣化而津液外出滋潤於皮毛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內經》兩「出」字,一為外出,一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

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血氣之元氣足,則津液旁達不窮,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澤也。

白話文:

膀胱是屬於水系統的器官,它是腎臟的附屬結構。根據古籍記載:「膀胱就像城市的管理者,負責儲存體內的津液,當氣血運行正常,就能將津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進行滋潤。」這說明膀胱能通過氣血運行,讓津液向外輸送,滋養皮膚和毛髮。

至於專門管理水分代謝的器官,則是三焦。所以古籍又說:「三焦就像是疏通河道的管理者,負責水分的排泄。」這表示三焦利用熱能來保護和調節,讓體內的水分向下排泄,形成尿液。

在《內經》中,兩個「出」字的含義不同,一個是指津液向體外輸送,另一個則是水分向下排泄,這種差異千年來少有人能清楚理解,現在我特別解釋一下。

再者,「膀」的意思是旁邊,「胱」則有光澤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體內的元氣充足,津液就能順利地在全身各處流通,使得肌肉、皮膚和毛髮都能呈現出健康光澤。

12. 命門說

人之強弱壽夭,全繫命門。命門不是右腎,亦非兩腎中間,更非督脈十四椎下命門之俞穴。考之《內經》,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結根篇」、「衛氣篇」、《素問·陰陽離合論》三說俱同。後讀《黃庭經》云:「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門前命門。

」方悟其處。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氣,聚於臍下,當關元、氣海之間。其在女者,可以手捫而得,俗名產門,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時,自有關闌知覺,此北門鎖龠之司,人之生命處也。又考越人「七衝門」之說,謂飛門,唇也;戶門,齒也;吸門,會厭也;賁門,胃之上口也;幽門,太倉下口也;闌門,小腸下口也;魄門,肛門也。便溺由氣化而出,又增溺竅為氣門。

凡稱之曰門,蓋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受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門而生,故於八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古人標此名目,欲養生家知所專重,醫者若遇元氣虛脫之證,或速灸關元,氣海,或速投肉桂、附子、以為起死回生之計,非以命門乎列臟腑之中也。

白話文:

人的身體強壯與否,以及壽命長短,完全取決於命門的狀態。但命門並非右側的腎臟,也不是兩腎中間的位置,更不是位於督脈十四椎下的命門俞穴。根據《黃帝內經》,太陽的能量起源於至陰,匯聚於命門,而這裡的命門指的是眼睛。在《靈樞》的「結根篇」和「衛氣篇」,以及《素問·陰陽離合論》中,這三個部分的說法都是一致的。後來閱讀《黃庭經》中的描述:「上部有黃庭,下部有關元,背部有幽門,前部有命門。」才真正理解了命門的位置。

人出生之初,先天的精氣會聚集在肚臍下方,位於關元和氣海之間。在女性身上,可以用手摸到這個位置,俗稱產門;而在男性身上,在射精的時候,能感受到這個部位的關閉感,這是人體生命的關鍵所在,可比作北方門鎖的作用。再來看扁鵲關於「七衝門」的說法,他認為飛門是嘴脣;戶門是牙齒;吸門是會厭;賁門是胃的上口;幽門是胃的下口;闌門是小腸的下口;魄門是肛門。排尿和排泄是由氣化作用產生,因此將排尿孔定義為氣門。

所有被稱為「門」的部位,都是指能量或物質的出入之地。在人尚未形成形體之前,父母結合時,男性通過這個「門」施放精液,女性則通過這個「門」接受,等到胎兒成長到足夠成熟,也會再次通過這個「門」誕生,所以除了上述的八個門,特別強調命門的重要性。古人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修煉養生的人能明白其重要性。醫生如果遇到元氣虛脫的病人,可能迅速採用灸療關元、氣海,或者快速使用肉桂、附子等藥材,作為挽救生命的方法,這正是因為命門在臟腑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