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臟腑易知

3. 十二官

《素問·靈臺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為一官,恐錯簡耳。

《靈樞·刺法補遺篇》云: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補此方是十二官之數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靈臺祕典論》的記載,人體有十二個器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 心臟就像是國家的君主,負責統籌全局,精神和智慧由此產生。
  • 肺部則像是宰相,管理身體各項生理活動的調節,維持整體運作的順暢。
  • 肝臟有如軍事將領,負責策略和計劃的制定。
  • 膽囊是公正不阿的法官,負責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 膻中(即胸腔中間的位置)像是忠誠的臣子,專門處理開心和愉悅的情緒。
  • 脾胃則是國家的糧倉,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供應全身所需。
  • 大腸是負責食物殘渣的傳遞與排泄,使身體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
  • 小腸則是食物的加工廠,負責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 腎臟像是國家的工匠,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並激發創意和技巧。
  • 三焦(即上、中、下焦)像是國家的水利系統,負責水分的調節和排泄。
  • 膀胱則是儲存水分的地方,負責收集和保存體內的水分。
  • 當這些器官正常運作,氣血就能夠順利地循環,身體也就會保持健康。

另外,《靈樞·刺法補遺篇》中提到,脾臟也是重要的一員,它像是一位直言敢諫的大臣,負責提醒身體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也是負責吸收和消化食物中的營養,使得身體得到全面的滋養。如此一來,我們纔有了完整的十二個器官。

4. 六臟六腑納甲詩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大腸庚位原相屬,牡肺(《內經》云:「肺為牡臟。)」辛方更可詳,壬水為膀胱腎癸合,三焦附丙膻(膻中即心包絡)丁藏(舊訣云:「三焦亦向壬中寄,胞絡同歸入癸方」,今欲張氏改正。)陽干宜納陽之腑,陰(臟)配陰乾理自彰。

白話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三焦亦向壬中寄,胞絡同歸入癸方"這句古文,根據舊有的口訣,張氏已經對其進行了修正。

5. 內景說

臟腑內景,各有區處。咽喉二竅,同出一腕,異途施化。喉竅俗名氣管,咽竅俗名食管。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以行肌表臟腑者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穀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以司六腑之出納者也。喉下為肺,謂之華蓋,以覆諸臟,主呼吸出入,為人身之管龠。

肺之下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君主。心有絲絡,上繫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心之下,有心包絡,即膻中也,象為仰孟,為心之外胃。凡脾胃肝膽,兩腎膀胱,各有一系,繫於包絡之旁,以通於心。此下有膈膜,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之短葉中,有膽附焉,此喉之一竅也。

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絡者如此。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是膈膜,膈膜之下為胃,主納受飲食。胃之旁有脾,脾動則磨胃,食乃消化。胃之左有小腸,小腸上口,即胃下口,左回疊積十六曲。右有大腸,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亦盤十六曲,後趨肛門,以出滓穢。

膀胱當小腸下口,受小腸泌別,其汁清者滲入於此,粗者轉入大腸,臍下一寸,名水分穴,即指此而言也。膀胱上面,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其出其入,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此咽之一竅也,資生氣血,轉化糟粕之出入者如此。三焦之說,古今議論不一,但以字義求之則得矣。

夫所謂「三」者,取象三才,其腔腹周圍上下,全體包羅不遺也。所謂「焦」者,火之象也,色赤屬陽之謂也。其與心包絡相表裡者,以三焦為臟腑之外衛,心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猶乎帝闕之重城,故皆屬陽,均稱相火,而其脈絡,原自相通,故為表裡也。腎有二,先天之本也,居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併,左腎為天一之水,右腎為地二之火。諸家各立議論,前後迥不相同,然群言淆亂衷於聖,余惟以《內經》為主。

張隱菴與其徒朱濟公問答,於《內經》之旨,甚為曉暢,今錄於後。朱濟公問曰:有云兩腎皆屬水,命門居兩腎之中,在脊之十四椎內,為三焦生氣之原,有如坎中之滿,此說甚為有理。曰:此不經之語耳。夫醫道始於黃岐,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非生知之聖,孰能究其精微,奈何後學不體認聖經,反好為異說。夫人之始終胚胎,猶太極耳。

三月而成形,先生兩腎,猶太極而生兩儀,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是先天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五行之中有二火,合而為三陰三陽,以配六臟六腑。故《靈樞·本樞篇》曰:「少陽屬腎(此「腎」字指右腎,)腎上連肺(此「腎」字指左腎,)故將兩臟。

白話文:

人體內部的臟腑,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區域。咽喉這兩個孔竅,從同一個地方延伸出來,卻有著不同的功能。喉嚨的孔竅,俗稱氣管;咽喉的孔竅,俗稱食道。喉嚨的通道是堅硬且中空的,連接到肺臟,是氣息流通的道路,呼吸的氣體由此出入,並向下連通心臟和肝臟的孔竅,藉以激發全身經脈的運行。它也是氣的要道,能使氣運行到肌膚表面和臟腑之中。咽喉的通道是柔軟且中空的,向下連接到胃,是食物行走的道路,水和食物由此進入,一同歸於胃中,是運送糧食的關口,負責管理六腑的吸收和排泄。喉嚨之下是肺,像華蓋一樣覆蓋在其他臟器之上,主導呼吸的出入,是人體氣機升降的關鍵。

肺的下方是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君主。心臟有細密的絲狀絡脈,向上連接到肺。肺吸入清氣,再向下灌注到心臟。心臟的下方,有心包絡,也就是膻中穴的所在位置,形狀像倒放的盂,是心臟的外層保護。凡是脾、胃、肝、膽、兩腎和膀胱,各自有一條細脈,連接在心包絡的旁邊,藉此與心臟相通。心包絡的下方有膈膜,用來遮擋濁氣,防止向上侵擾心肺。膈膜的下方是肝臟,肝臟的短葉中,附著著膽,這就是喉嚨的一個孔竅運化氣的功能。

藉由氣的運行、熏蒸和流動,形成人體的經脈網絡,過程是這樣的。從咽喉到胃,長約一尺六寸,通道稱為咽門。吞嚥後,食物會經過膈膜,膈膜下方就是胃,胃負責容納食物。胃的旁邊有脾臟,脾臟的蠕動能研磨胃中的食物,使其消化。胃的左邊是小腸,小腸的上口,也就是胃的下口,彎彎曲曲地疊了十六層。右邊是大腸,大腸的上口,也就是小腸的下口,也盤繞了十六層,最後通向肛門,排出廢物。

膀胱位於小腸的下口處,接收小腸排出的液體,其中清澈的部分滲入膀胱,粗糙的部分轉入大腸。肚臍下方一寸的地方,稱為水分穴,就是指這個位置。膀胱的上方沒有孔竅,只有下方的出口。膀胱液體的出入,完全仰賴三焦的氣化功能。這就是咽喉的另一個孔竅,藉此產生氣血,並將糟粕排出。關於三焦的說法,古今看法不一,但從字面意義來理解就明白了。

所謂「三」,是取法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指的是人體腔腹周圍的上下全部範圍,沒有遺漏。「焦」字,取象火,顏色為赤紅,屬陽性。三焦與心包絡互為表裡,三焦是臟腑的外圍防禦,心包絡是君主的外圍防禦,就像皇宮的重重城牆。因此,它們都屬陽性,都稱為相火,並且經脈是相通的,所以互為表裡。腎臟有兩個,是先天之本,位於脊椎第十四節的下方,左右兩邊各距離脊椎一寸五分,形狀像兩條豆角並排。左腎是天一之水,右腎是地二之火。各家的說法各有不同,前後差異很大,不過眾說紛紜,我們應該以《內經》為主。

張隱菴和他的弟子朱濟公關於《內經》的問答,非常清晰明瞭,現在記錄如下。朱濟公問:「有人說兩腎都屬水,命門位於兩腎之間,在脊椎第十四節裡面,是三焦產生氣的源頭,像坎卦中充滿了水一樣,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張隱菴回答:「這是不符合經典的說法。醫學之道始於黃帝和岐伯,臟腑氣血的產生和運行自有其規律,如果不是天生就具有智慧的聖人,誰能徹底了解其中精微之處?為何後學者不研習經典,反而喜歡發表怪異的言論呢?人從胚胎開始,就如同太極一樣。

三個月成形,首先形成兩個腎臟,就像太極產生兩儀,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所以先天只有水和火,後天才具備五行。五行之中有兩火,合起來就成了三陰三陽,用來配六臟和六腑。所以《靈樞·本樞篇》說:『少陽屬腎(這裡的「腎」字指右腎),腎上連肺(這裡的「腎」字指左腎),所以將這兩臟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