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一 (3)
卷一 (3)
1. 附錄高士宗部位說
(先生諱世栻注《靈樞》,《素問》二種行世。)
部位者,頭、面、胸、背、脅、腹、手、足,各有所屬之部,所主之位也。頭為三陽之首,三陽者,太陽也。自印堂至額顱,上顛頂,從腦下項皆足太陽經脈之部,故曰頭為三陽之首也。兩顴屬腎,《刺熱論》云:「色榮顴骨,其熱內連腎也。」兩目為肝之竅,而五臟精華皆注於目,故瞳神屬腎,黑目屬肝,白眼屬肺,內外眥肉屬心,眼包屬脾。兩鼻為肺竅,而位居中央,又屬乎脾,鼻內口鼻交通之處,則為頏顙,又為畜門。
乃肝肺相交之部也。口為脾竅,內外唇肉,脾所主也。舌為心苗,齒為骨余,而齒齦則為牙床,又屬乎胃。舌之下腮之內,為廉泉、玉英,乃水液之上源也。耳為腎竅,又心亦開竅於耳。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齒中,挾口環唇。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循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此頭面之部位,各有所屬也。頭面以下,前有咽喉,後有頸項,喉居右,咽居左,喉為氣管而硬,咽為食管而軟。
白話文:
頭、臉、胸、背、肋、肚子、手、腳,每個部位都屬於特定的經脈,負責特定的功能。頭部是三陽經脈的起始點,太陽經脈從印堂延伸至額頭、頭頂,再到腦後,因此頭部是三陽之首。兩顴骨屬於腎,兩眼是肝的竅竅,五臟的精華都匯聚於眼,瞳孔屬於腎,黑眼球屬於肝,白眼球屬於肺,眼角的肉屬於心,眼眶屬於脾。兩鼻是肺的竅竅,位於身體中央,也屬於脾,鼻腔和嘴巴相通的地方稱為頏顙,也是畜積的食物入口。
這裡是肝和肺經脈交會的地方。嘴巴是脾的竅竅,內外嘴唇屬於脾。舌頭是心的苗芽,牙齒是骨骼的精華,牙齦屬於胃。舌頭下方腮幫子的內側,有廉泉和玉英穴,是水液的源頭。耳朵是腎的竅竅,心也開竅於耳朵。胃經脈從鼻樑開始,經過鼻子外側,進入牙齒,圍繞嘴巴。膽經脈從眼角開始,到達頭角,沿著耳後進入耳朵,再從耳前出來,這就是頭面部位的經脈分布。
頭面以下,前面有喉嚨,後面有脖子,喉嚨位於右側,咽喉位於左側,喉嚨是氣管,堅硬;咽喉是食道,柔軟。
咽喉之中,則為吭嗓,吭嗓之上,則為舌本,舌本居下齶之盡,而上齶之盡,則為小舌,所謂會厭也。太陰脾脈絡舌本,少陰腎脈絡舌本,陽明胃脈絡舌本。咽喉之外,則有動脈,居乎兩旁,所謂人迎之脈,乃胃足陽明之脈也。人迎之下,鎖骨空處,則為缺盆,肺所主也。又陽明經脈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陽明經脈所主也。
缺盆之下,兩乳之上,謂之膺中,膺中之中,謂之上膈,即上焦也。《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也。」上膈而下,謂之膈中,即胸膈也。胸膈之間,謂之膻中,膻中即心包絡也。心包主血,主脈橫通四布,包絡之下,即有胃絡,兩絡而相通,橫布於經絡之間。
白話文:
咽喉裡面是喉嚨,喉嚨上面是舌根,舌根位於下顎的盡頭,而上顎的盡頭則是懸雍垂,也就是會厭。脾經的陰氣循行於舌根,腎經的陰氣也循行於舌根,胃經的陽氣也循行於舌根。咽喉的外面,則有動脈,位於兩側,稱為人迎脈,是胃經的足陽明脈。人迎脈下面,鎖骨空處,稱為缺盆,是肺所管轄的部位。陽明經脈從面部到胸膈,都屬於陽明經脈的管轄範圍。
缺盆下面,兩乳上面,稱為胸膺,胸膺中間稱為上膈,也就是上焦。經書上說:「上焦負責吸收五穀的味道,滋潤皮膚,充實身體,滋養毛髮,就像霧露滋潤大地一樣。」上膈往下,稱為膈中,也就是胸膈。胸膈之間,稱為膻中,膻中是心包絡所在的位置。心包主宰著血液,脈絡橫向貫穿全身,包絡之下,就是胃絡,兩者相通,橫向分布於經絡之間。
胸乃心主之宮城,而包絡包乎心之外。肺為五臟之長,而蓋乎心之上。心窩之下,謂之中焦,胃有三焦,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頭面之下,後有頸項,項之中央,名為風府,項之兩旁,名為風池,項下高聳大椎,乃脊骨之骨一椎,第自脊而下,至七節之兩旁,名為鬲俞。《經》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以明鬲俞之穴,乃心氣之遊行出入,而太陽經脈行身之背,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屬也。胸膈之下,腹也,胸膈下側,脅也。前胸後背,而脅則居胸背之間,行身之側,脅之上為腋,脅之下為季脅。太陽行身之背而主開,陽明行身之前而主闔,少陽行身之側而主樞。舍開則不能闔,舍闔則不能開,舍樞則不能為開闔,是樞者,乃開闔之關鍵也。
白話文:
胸部是心臟的宮殿,包絡則包圍著心臟。肺臟是五臟之首,位於心臟上方。心窩下方稱為中焦,胃有三焦,上焦的旁邊就是上脘,中焦的旁邊就是中脘,下焦的旁邊就是下脘。頭面下方,後方有頸項,頸項中央稱為風府,頸項兩側稱為風池,頸項下方突出的部位稱為大椎,是脊骨的第一節椎骨,從脊椎往下,到第七節椎骨的兩側,稱為鬲俞。《經》書中記載:「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說明鬲俞穴是心氣出入的通道,太陽經脈沿著背部運行,因此胸背部位都有各自的穴位。胸膈下方是腹部,胸膈兩側是脅部。前胸後背,脅部位於胸背之間,沿著身體兩側,脅部上方是腋窩,下方是季脅。太陽經脈沿著背部運行,主開;陽明經脈沿著正面運行,主闔;少陽經脈沿著側面運行,主樞。沒有開就不能闔,沒有闔就不能開,沒有樞就不能開闔,所以樞是開闔的關鍵。
大腹名為坤土,坤土,太陰之脾土也。大腹之上,下脘之間,名為中土,中土,陽明之胃土也。大腸名迴腸,盤旋於腹之左右,小腸居大腸之前,臍乃小腸之結總,而貼臍左右,乃衝脈所出。《經》云:「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是也。」臍之下則為小腹,小腹兩旁,名為少腹。
小腹者,少陰水臟,膀胱水腑之所屬也。少陰者,厥陰肝臟,胞中血海之所居也。血海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之內,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從小腹而入前陰,乃少陰、太陰、陽明三經之屬。《經》云:「腎開竅於前後二陰。」是前陰者,屬少陰也。《經》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白話文:
腹部中央稱為坤土,是太陰脾土所在。腹部上方、下脘之間,稱為中土,是陽明胃土所在。大腸稱為迴腸,在腹中左右盤旋,小腸位於大腸前方,臍為小腸的交匯處,左右兩側是衝脈的起始點。《經》上說:「衝脈位於臍左右的動脈。」臍下方稱為小腹,小腹兩側稱為少腹。
小腹是少陰水臟、膀胱水腑的歸屬。少陰屬厥陰肝臟,胞中血海位於其中。血海位於膀胱外,稱為胞中,膀胱位於血海內,所以說膀胱是胞的房間。從小腹進入前陰,是少陰、太陰、陽明三經的歸屬。《經》上說:「腎開竅於前後二陰。」因此前陰屬於少陰。《經》上說:「前陰是宗筋匯集之處,太陰、陽明交匯之處。」
」又:「陽明主潤宗筋。」是前陰又屬太陰,陽明也,陰囊卵核,乃厥陰肝經之所屬,故《經》云:「厥陰病則舌卷囊縮。」舌卷手厥陰,囊縮足厥陰也。又云:「厥陰氣絕,則卵上縮而終。」此脅腹之部位,各有所屬也。兩手兩足曰四肢,兩手之上,則有肘腋,兩足之上,則有膕脾,兩肘兩腋,兩膕兩脾名曰八溪。從臂至手,乃手太陰肺金所出,而兼手少陰厥陰,此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也。
從足至股,乃足太陰脾經所出,而兼足少陰厥陰,此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也。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交相貫通,行於周身,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是手三陰三陽而循行於手臂矣。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是足三陽三陰而循行於足股矣。
此手足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白話文:
陽明經負責滋潤宗筋。前陰屬於太陰,也屬於陽明,陰囊和卵巢歸屬於厥陰肝經,所以經書上說:「厥陰生病時,舌頭會捲起來,陰囊會縮小。」舌頭捲起來是手厥陰的症狀,陰囊縮小是足厥陰的症狀。經書上還說:「厥陰氣脈不通,就會導致卵巢上縮,最終走向死亡。」這說明脅腹部位的各個器官都屬於不同的經脈。兩手兩足叫做四肢,兩手上面有肘和腋窩,兩足上面有膝蓋和脾臟,兩肘、兩腋、兩膝和兩脾叫做八溪。從手臂到手掌,是手太陰肺金經的路線,同時也兼顧手少陰和手厥陰經,這是手部三條陰經,從胸部經過手臂到手掌。
從腳到股部,是足太陰脾經的路線,同時也兼顧足少陰和足厥陰經,這是腳部三條陰經,從腳部經過小腿到腹部。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相互貫通,遍佈全身。手部三條陰經從胸部經過手臂到手掌,手部三條陽經從手掌經過手臂到頭部,這就是手部三陰三陽經脈在手臂上的循行路線。腳部三條陽經從頭部經過身體到腳部,腳部三條陰經從腳部經過小腿到腹部,這就是腳部三陽三陰經脈在腳部和股部的循行路線。
這些手足部位的器官都屬於不同的經脈。
2. 十二經詩
手三陰從臟行於手,從手行頭是手三陽。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上腹要參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皆從臟走至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皆從手走至頭。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皆從頭下走至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皆從足上走入腹。
十二經外又有督脈起自屏翳穴,至唇內上齦交穴止。任脈起自會陰穴,至下齦交穴止。合上十二經,共十四經。)
白話文:
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臟器出發,沿着手臂行進,然後從手部延伸至頭部;而手部的三條陽經則從手部出發,行進至頭部。腳部的三條陽經則從頭部開始,沿着身體向下延伸至腳部;腳部的三條陰經則從腳部出發,向上行進至腹部。
除了這十二條經脈以外,還有督脈從尾椎骨出發,行進至上唇內側;任脈則從會陰穴出發,行進至下唇內側。加上十二經脈,總共十四條經脈。
3. 十六絡詩
肺經列缺絡,偏歷屬大腸。胃有豐隆給,脾則公孫詳。心經絡通里,支正屬小腸。飛揚膀胱絡,腎絡大鐘彰。內關手心主,外關三焦藏。膽絡光明穴,蠡溝肝莫忘。任脈屏翳會,督脈絡長強。更有大包脾大絡,胃(之大)絡虛里在左旁。(諸經之絡唯一,而脾胃之絡各二,何也,蓋以臟腑為脾胃之本,十二經皆以受氣也。)
白話文:
肺經的列缺絡,偏歷穴屬大腸經;胃經的豐隆穴,脾經的公孫穴需詳記;心經的絡脈通里穴,支正穴屬小腸經;膀胱經的飛揚穴,腎經的大鐘穴應當記住;內關穴主手心,外關穴藏三焦;膽經的光明穴,蠡溝穴別忘肝經;任脈的屏翳穴,督脈的長強穴要記住;脾經的大包穴,胃經的虛里穴在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