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21)
外集·卷七 (21)
1. 習醫規格
隆慶辛未冬,盧子廷和、何子明善、李子星、侄時思,相聚一堂而請曰:《入門》書已成帙,可無規格以習之乎?予曰:醫司人命,非質實而無偽,性靜而有恆,真知陰功之趣者,未可輕易以習醫。志既立矣,卻可商量用工。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孝經》、《論語》、小學;大有資力者,次及全部《四書》、古《易》白文及《書經》、《洪範》《無逸》、《堯典》。(理會大意,不必強記。
)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每午將《入門》大字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一字不遺;若出諸口。(如欲專小科,則亦不可不讀大科;欲專外科,亦不可不讀內科。蓋因此識彼則有之,未有通於彼而塞於此者。惟經涉淺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
)熟讀後,潛思默想,究竟其間意義。稍有疑難,檢閱古今名家方書,以廣聞見;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請問。陶節庵云:但不與俗人言耳。蓋方藥而外於《本草》,理趣而外於《素》、《難》及張、劉、李、朱。縱有小方捷法,終不是大家數,慎不可為其誣惑。《入門》書既融會貫通,而後可成一小醫。
愈加靜坐,玩讀儒書,稍知陰陽消長,以己驗人,由親及疏,自料作車於室,天下合轍,然後可以應人之求。及其行持,尤不可無定規,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時時不失平旦之氣為妙。)及其為人診視,先問證起何日,從頭至足,照依傷寒初證、雜證及內外傷辨法,逐一詳問。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男必先左後右,女必先右後左,所以順陰陽升降也。)先單看以知各經隱曲,次總看以決虛實死生。既診後對病家言必以實,或虛或實,可治、易治、難治,說出幾分證候,以驗自己精神;如有察未及者,直令說明,不可牽強文飾,務宜從容擬議,不可急迫激切,以致恐嚇,如診婦女,須托其至親,先問證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隨其所便,或證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證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貧家不便,醫者自袖薄紗。
)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及其論病,須明白開諭辨折,斷其為內傷外感,或屬雜病,或屬陰虛,或內傷而兼外感幾分,或外感而兼內傷幾分。論方據脈下所定,不可少有隱秘,依古成法,參酌時宜、年紀與所處順逆及曾服某藥否。(女人經水胎產,男子房室勞逸。
)雖本於古而不泥於古,真如見其臟腑,然後此心無疑於人,亦不枉誤。用藥之際,尤宜仔細。(某經病,以某藥為君,某為監製,某為引使。)丸劑料本當出自醫家,庶乎新陳炮炙,一一合則。況緊急丸散,豈病家所能卒辦?但有病家必欲自制者,聽其意向,須依《本草》注下古法修合,不可逞巧以傷藥力。病機稍有疑滯,而藥不甚效者,姑待五鼓靜坐,潛心推究其源,再為診察改方,必無不愈。
白話文:
隆慶辛未年冬天,盧子廷和、何子明善、李子星、姪子時思,大家聚在一起問我說:「《入門》這本書已經完成了,是否該訂定一些學習的規範呢?」我回答說:「醫學關乎人命,學習的人必須具備誠實不虛假的品格,性情沉靜且持之以恆,真正了解默默行善的道理,這樣的人才能開始學習醫術。當有了這樣的志向後,就可以開始討論學習的方法。每天早上對著《先天圖》靜坐,並研讀《孝經》、《論語》、以及《小學》這些儒家經典;如果資力足夠,可以進一步學習全部的《四書》、古文《易經》的白話文、以及《書經》、《洪範》、《無逸》、《堯典》等篇章。(理解其大意即可,不必強行背誦。)
因為醫學源自於儒學,如果不讀書明理,終究會流於庸俗昏昧,無法靈活變通。每天中午,將《入門》這本書的大字版從頭到尾,逐段誦讀,務必做到一字不漏;如同親口說出一樣。(如果想專攻小兒科,也不可不讀大科;如果想專攻外科,也不可不讀內科。因為藉由了解這個,才能認識那個,沒有道理通曉彼端卻不通此端的。只是因為經歷的深淺生疏不同,所以才會有分科的不同。)
熟讀之後,要仔細思考,深入探究其中的含義。稍有疑問,就查找古今名家的醫書,以增廣見聞;或者向德高望重的人,誠心請教。陶節庵說過:「只要不和俗人談論就好。」因為藥方不應脫離《本草》,醫理不應脫離《素問》、《難經》以及張仲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等醫家的著作。即使有小偏方捷法,終究不是正統的醫學,千萬不可被其迷惑。《入門》這本書能夠融會貫通之後,才能算是一個小有成就的醫生。
更要增加靜坐的時間,研讀儒家經典,稍稍了解陰陽消長的道理,然後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由親近的人到疏遠的人,自己衡量用車輪做出來的車子,天下間都能適用,這樣才能接受他人的求診。至於實際行醫,更不能沒有固定的規範,每天早上五更天時,要清心靜坐,早起後仍要研讀一兩篇儒家經典,以淨化心靈。(時時保持清晨的精氣神是最好的。)當要為人看診時,先問清楚發病是哪一天,然後從頭到腳,依照傷寒初期的症狀、雜病、以及內傷外傷的辨別方法,逐一詳細詢問。如果症狀雖然嚴重,但病症的類別很清楚,不必把脈,也可以開藥方;如果症狀雖然輕微,但是無法確定病症的類別,就必須仔細把脈。(男士要把脈先左手再右手,女士則先右手再左手,這是為了順應陰陽升降的道理。)先單獨把脈以了解各經脈的隱微之處,再綜合把脈以判斷虛實生死。把完脈之後,對病人說話必須誠實,是虛還是實,是可以醫治、容易醫治還是難以醫治,都要說出幾分病症,來檢驗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有沒觀察到的地方,直接請病人說明,不可牽強附會、文過飾非,務必從容思考,不可急迫激動,以致於恐嚇病人。如果是為婦女看診,必須請她們的親人陪同,先問清楚病人的氣色、舌苔以及飲食情況,然後再視情況,如果病情嚴重就隔著床帳把脈,如果病情輕微就隔著門簾把脈,也一定要用薄紗罩住手。(貧困人家沒有薄紗時,醫生自己袖子裡準備薄紗。)為寡婦或未婚女子看病,更要加倍敬謹,這不是小事。至於論斷病情時,必須明白闡述,分辨病因是內傷還是外感,還是屬於其他雜病,是陰虛還是內傷兼外感,或是外感兼內傷,各占幾分。開藥方要根據把脈的結果來決定,不可有任何隱瞞,要依照古代的成法,並參考當時的環境、年紀以及病人所處的順逆情況,以及是否曾服用過某些藥物。(女人要考慮月經、懷孕和生產,男人要考慮房事和勞逸。)雖然要根據古籍,但不可拘泥於古籍,要真的像看見病人的臟腑一樣,這樣才能對自己的判斷沒有懷疑,也不會誤診。用藥的時候,更要仔細。(某經脈的病,要用某藥做主藥,某藥輔佐,某藥引導。)藥丸的藥材應該由醫生自己準備,這樣才能確保藥材的新舊和炮製符合要求。何況緊急的丸藥散劑,哪是病人自己能夠立刻準備好的呢?如果病人堅持要自己製作,就聽從他們的意願,但是必須依照《本草》的注解,按照古法來調配,不可為了展現技巧而損害藥力。如果病情有些疑慮,而且藥效不佳,就暫且等到早上五更天靜坐時,仔細探究病因,再重新診察並更改藥方,必定沒有不能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