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20)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七 (20)

1. 雜治賦

止傷者之痛,信軍吏之炒蔥。

昔有貴客,因傷指甲,索金瘡藥裹之,遂飲酒,痛不止。有軍吏取新蔥入灰火中煨,劈開其間有涕,取罨損處,凡十數易,用熱蔥並涕裹纏,遂畢席笑語。

屍厥形若死,而脈動如常者,百會一穴可灸;息積氣久逆,而飲食如故者,導引一法收功。

不在胃,故不妨飲食,不宜針灸,宜導引法,見保養類。

溏泄無定,或發或止,久不痊愈。

只因真水欠旺;

宜三白湯加故紙、五味子之類,補腎為主。

嘔逆不納,飲食不漿,全然不納。

莫非邪火上衝。

宜芩連二陳湯之類,補脾降火。

噫!藥不執方,中病為妙;法無定體,隨時取中。

參酌脈證,自立主意。

黃連苦參,賦云多服反熱;

以苦入心為熱,邪火降而真水盛矣。一說涼藥虛中,外之潮熱反盛。

乾薑附子,誰知久飲遭凶?

賦云:附子乾薑,久飲反冷。蓋真陰爍而真陽衰矣。非補旺而致偏勝之愆,必習熟而招見化之害。當本臟旺時,補益旺氣太甚,則臟氣偏而夭。凡用藥不宜偏勝,而招見化之害。故曰: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雖獲勝益,久必暴夭。

真中誤而誤中真,機關要識;

真中有誤者,泥古方,執常法,戀已效,自以為真,而不知其誤也;誤中有真者,曾有患額癰,久不愈,諸醫無效,偶被店門打破,血流即愈。

虛則補而實則瀉,統會有宗。

雜病雖緒多無據,惟憑經絡虛實斷之,則得其宗矣。

昔人謂讀仲景書,須得仲景之本意;予亦謂遵丹溪法,須有丹溪之心胸。要之,傷寒熟者,則雜病愈加明決;雜證熟者,則傷寒益以渾融。

傷寒從外之內,法當先治外而後治內;雜病從內之外,法當先治內而後治外;至於中外俱傷,治法一也。傷寒不離乎表,雜病不離乎里。表則汗,里則下,中則和,劑有輕重緩急之殊耳。後世分科,而醫道支離,既不能融會貫通,又何以隨機應變,而救人於危亡之際耶?

醫道一貫,製作原於先聖;後學時思,不可自恃其聰。

白話文:

雜治賦

止痛的方法,如同軍吏炒蔥般可靠。

從前有個貴客,指甲受傷,用金瘡藥包紮,然後喝酒,痛得厲害。有個軍吏取新鮮的蔥,放在灰燼裡煨烤,劈開蔥後,蔥裡有汁液,用它敷在傷口上,反覆敷了十幾次,用熱蔥和蔥汁包紮,傷痛就消失了,貴客又能說笑自如。

身體僵硬,像死了一樣,但脈搏跳動正常,可以用灸法治療百會穴;呼吸阻塞很久,氣逆,但飲食正常,可以用導引術治療。

不在胃部,所以不影響飲食,不宜針灸,適合用導引法,詳見保養類篇章。

腹瀉不定時發作,時好時壞,很久都治不好。

這是因為腎精不足;

應該服用三白湯,再加入陳年舊紙、五味子等藥材,以補腎為主。

嘔吐反胃,飲食無法消化吸收,完全無法進食。

這可能是邪火上攻。

應該服用芩連二陳湯等藥方,以健脾降火。

唉!用藥不必拘泥於方劑,只要能治好病就好;治療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應隨機應變,抓住關鍵。

要參考脈象和病症,自己判斷治療方法。

黃連、苦參,古書上說服用過多會導致發熱;

因為苦味入心會產生熱,邪火下降,腎精就會旺盛。但也有人說寒涼藥服用過量會導致虛寒,反而加重外感潮熱。

乾薑、附子,誰知道長期服用會導致危險?

古書上說:附子、乾薑,長期服用反而會導致身體冰冷。這是因為真陰被耗損,真陽衰弱的緣故。不是因為補益過度導致偏盛而出現的錯誤,而是由於不熟悉藥物而導致藥物反噬的危害。在臟腑功能旺盛時,過度補益旺盛之氣,則臟腑之氣偏盛而致夭亡。用藥不能過於偏盛,以免造成藥物反噬的危害。所以說:藥物如果沒有五味齊全,沒有四氣調和,即使一時見效,長久服用也會導致暴亡。

真中有誤,誤中有真,要能明辨其中的關鍵;

真中有誤:就是墨守成規,拘泥於古方,執著於常規療法,迷戀於以往有效的經驗,自以為是,卻不知道自己已經犯錯了;誤中有真:曾經有一個患額癰的病人,很久都治不好,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偶然間被店門撞破了頭,流血後病就好了。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就是治療的總原則。

雜病雖然病因複雜,沒有明確的規律,但是只要根據經絡的虛實來判斷,就能掌握治療的要領。

古人說讀仲景的書,必須要理解仲景的本意;我也認為遵從丹溪的醫法,必須要有丹溪的胸懷和見識。總而言之,傷寒病理掌握熟練了,就能更精準地治療雜病;雜病的病理掌握熟練了,就能更全面地理解傷寒。

傷寒是由外侵入內,治療應當先治外後治內;雜病是由內而外,治療應當先治內後治外;至於内外兼傷,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傷寒病不離開表證,雜病不離開裡證。表證用發汗法,裡證用瀉下法,內外兼顧則調和,用藥的劑量和速度應根據情況而有所不同。後世醫家分科過於細緻,導致醫道支離破碎,既不能融會貫通,又怎能隨機應變,在危急關頭救人於水火之中呢?

醫道是貫通的,醫學的理論和方法都來源於古代聖賢;後學之人學習醫術時,不可過於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