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19)
外集·卷七 (19)
1. 雜治賦
寒之不寒者,當益心府;熱之不熱者,宜滋腎經。
賦云:治諸寒者,當益心陽;治諸熱者,當滋腎水。
有壽者,陽平陰秘;無病者,火降水升。抑又聞男子陽多乎陰,宜補陰以配陽;女子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肥人氣虛多痰,豁痰補氣自古傳;瘦人血虛有火,瀉火滋陰為定議。少壯病淺兮,攻標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
痰火濕熱,百病關鍵。少壯新病,燥濕、清熱、豁痰、瀉火;老衰久病,攻補兼施。氣虛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瀉火,豁痰;血虛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清熱、燥濕。
老人氣多血少,只宜調和;小兒純陽無陰,不可過治。西北風高土燥,常苦渴秘癰疽;
宜清熱潤燥,調養金水二臟。以滋化源,不可過用涼藥。
東南地卑水濕,多患腫痛瘧痢。
腫,活血則消;痛,利便則減。治瘧利便在陰分者忌截,治痢下氣雖溺少者忌滲。瘧不食者傷食,痢能食者胃熱。東南之人,木動火明,陽氣易升;西北之人,水流土旺,陰氣易降。凡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故病氣升者多。
膏粱無厭(食毒多,生癰疽,)清熱潤燥是奇方;淡泊不堪(損中氣,多腫脹,)散濕溫寒為妙劑。籲!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
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此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也。
甚者從攻。
以寒治熱,佐以熱藥;以熱治寒,佐以寒藥。此從其病以反取,令其和調也。
寒因寒用兮,而熱則因熱;塞因塞用兮,而通則因通。
塞如腫脹補中,通如痢疾宜下。嘗考手足少陰、太陽四經,標本寒熱不定,標寒本熱者,宜辛苦大寒,入酒熱服,以瀉其熱,是亦寒因熱用也;本寒標熱者、宜辛熱大溫而冷飲,以扶其真陽,是亦熱因寒用也。手、足太陰,主收主藏,痞滿窒塞,或苦寒以瀉其滿,或甘溫以助其氣,是亦寒因寒用、塞因塞用也。
手、足少陽風木,禁汗者恐自汗,禁下者恐損陰,禁滲者恐損陽,宜辛溫上通天氣,順其春升之令,是亦通因通用也。凡標本相反不順者,故立反治之法。惟手足陽明、厥陰四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蓋厥陰為生化之源,其支在卯;陽明惟肅殺之司,其支在酉,卯酉陰陽之分,《內經》謂其分則氣異也。
是以手陽明大腸,喜熱惡清;足陽明胃,喜清惡熱;足厥陰肝,喜潤惡燥;手厥陰心胞絡,乃胞絡十二經之總,不繫五行,乃坤元一正之土,雖主生長,喜靜惡燥,稟乎少陽元氣,乃能生育。故曰:三焦為元氣之父,胞絡乃陰血之母。是四經好惡不同,法不可泥,故從中治。
中非中外、中下之中,乃隨時以取中也。
收驚者之神,妙醫師之擊凳;
昔有婦,宿樓上被驚,自後聞響昏倒。子和曰:驚則傷膽,非心疾也。乃命坐椅,前置一凳,令其下視,又令一人擊凳,徐徐驚定。《經》曰:驚者平之。平常見之必無驚,驚者神上越也。從下擊凳,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
白話文:
雜治賦
體內寒冷卻不覺得冷,應該增強心臟功能;體內燥熱卻不覺得熱,應該滋養腎臟經絡。
古人說:治療一切寒症,應該增強心陽;治療一切熱症,應該滋養腎陰。
長壽的人,陰陽平衡;沒有疾病的人,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此外還聽說,男性陽氣多於陰氣,應該補益陰氣以平衡陽氣;女性氣滯血瘀,應該疏通血脈以行氣。肥胖的人氣虛痰多,應該化痰補氣;瘦弱的人血虛內熱,應該瀉火滋陰。年輕人疾病較輕,治療時可直接針對病灶;老年人疾病較重,治療時應著重於調理根本。
痰、火、濕、熱是百病的關鍵。年輕人新發的疾病,應以燥濕、清熱、化痰、瀉火為主;老年人久病,則需攻補兼施。氣虛者用四君子湯補氣,並佐以燥濕、清熱、瀉火、化痰;血虛者用四物湯補血,並佐以瀉火、化痰、清熱、燥濕。
老年人氣多血少,只需調和陰陽;小孩陽氣旺盛,陰氣不足,不可過度治療。
西北地區風大乾燥,常患口渴、便秘、癰疽等症,應該清熱潤燥,調理肺腎二臟。滋養臟腑之本,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東南地區低窪潮濕,多患腫痛、瘧疾、痢疾等症。
腫脹,則需活血化瘀;疼痛,則需通利大便。治療瘧疾,若大便溏瀉者忌用峻下之藥;治療痢疾,若小便減少者忌用利尿之藥。瘧疾患者不思飲食是因傷食,痢疾患者能吃則為胃熱。東南地區的人,由於木旺火盛,陽氣容易上升;西北地區的人,由於水旺土盛,陰氣容易下降。一般人的陰氣常不足,陽氣常有餘,所以由氣上升引起的疾病較多。
飲食過度肥甘厚味(食毒太多,容易生癰疽),清熱潤燥是最好的方法;飲食清淡不足(損傷中氣,容易腫脹),則需散濕溫寒。唉!疾病有輕重之分,治療也有順逆之法,輕症可逆治。
用寒涼藥治療熱症,用溫熱藥治療寒症,這是逆其氣以正治,使其恢復正常。
重症則需積極治療。
用寒涼藥治療熱症,輔以溫熱藥;用溫熱藥治療寒症,輔以寒涼藥。這是隨其病情而採取相反的方法,使其恢復平衡。
寒症用寒涼藥,熱症用溫熱藥;閉塞不通的症狀用溫補的方法,通利則順其自然。
例如腫脹可用補中益氣的方法,痢疾則需通利大便。經常研究少陰、太陽四經,其標本寒熱並不一定,標證為寒而本為熱者,應用辛、苦、大寒之藥,溫酒服用,以瀉其熱,這就是寒因熱用;本證為寒而標證為熱者,應用辛熱大溫之藥,並冷服,以扶其真陽,這就是熱因寒用。足太陰、手太陰經,主收主藏,若出現痞滿、窒塞等症狀,可用寒涼藥瀉其滿,或用溫熱藥助其氣,這也是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足少陽、手少陽經,若禁汗者恐自汗,禁下者恐損陰,禁滲者恐損陽,應使用辛溫藥上通陽氣,順其春升之令,這就是通因通用。凡是標本相反不順的,就採用反治之法。唯獨手足陽明、厥陰四經,不從標本論治,而從中治。因為厥陰是生化之源,其氣旺於卯時;陽明是肅殺之官,其氣旺於酉時,卯酉是陰陽的分界,《內經》說,陰陽分則氣異。
所以手陽明大腸經喜熱惡寒;足陽明胃經喜寒惡熱;足厥陰肝經喜潤惡燥;手厥陰心包絡經是十二經脈的總綱,不繫於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雖主生長,但喜靜惡燥,稟承少陽之元氣,才能生育。所以說:三焦是元氣之父,心包絡是陰血之母。這四經的喜惡不同,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因此要從中調和。
中,不是指中間、內外、上下之中,而是隨時隨地取其平衡之道。
治療驚嚇的方法,像名醫用凳子擊打。
從前有一個婦女,住在樓上,被驚嚇後,以後只要聽到響聲就昏倒。名醫說:驚嚇傷的是膽經,不是心臟病。於是讓她坐在椅子上,前面放一個凳子,讓她向下看,再讓一個人敲凳子,慢慢地她就鎮定了。《內經》說:驚嚇要用平和的方法治療。平常見到的東西一定不會讓人驚嚇,驚嚇是神氣上衝。從下面敲凳子,讓她向下看,目的是讓神氣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