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18)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七 (18)

1. 雜治賦

調氣必辛涼以散其熱,氣屬陽,無形者也。陽氣鬱則發熱,調以辛涼之藥以散之。

和血必辛熱以化其形。

血屬陰,有形者也。陰血積則作痛,宜以辛熱之藥以開之。

至於痰因(七情)火動,治火勿緩;

痰因火而生者,當治火為先;亦有因痰而生火者,痰火兩治。大概暴病多火,怪病多痰。

火因氣鬱,理氣宜增。

賦云: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鬱,理氣為本。

痰有清溫潤燥散之異類,熱痰清之,寒痰溫之,燥痰潤之,濕痰燥之,風痰散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寒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勞者逸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皆大法也。

郁有達發奪泄折之殊名。

木鬱達之,吐也。蓋肺主收降,當居下體,今因食塞胸中,反居於上,抑遏厥陰風木,是不得上達,故令其吐,以升達肝木而降肺金。火鬱發之,汗也。當看在何經,如腠理外郁,則取汗以散之;龍火內郁,非苦寒以降之,或用升浮之藥,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使勢極則止,如升陽散火湯是也。土鬱奪之,下也。

邪熱入胃,及中滿腹脹,濕熱下痢,氣實者則攻下以奪其勢,而使之衰。金鬱滲之,利小便也。肺為水源,氣鬱胸滿而滲道閉矣,宜清金利氣以疏通之。水鬱折之,謂折制其沖逆,伐而挫之也。如腫脹水氣淫溢,而滲道以塞,當實脾土以制水,則滲道達而愈。或病勢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則用瀉水之藥以伐而挫之。

或汗或下,或滲以平之,此治之大體。雖然邪氣久客,正氣必損,苟不平調正氣,使各安其位,復其常於治郁之餘,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

郁久生痰生火,而病愈甚;

或鬱氣久而痰火成病,或病久而氣血滯郁,鬱氣微則調理,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病則耗氣耗血,而虛由成。陽虛畏外寒,而濕熱滯則浮腫;陰虛生內熱,而風燥盛則痿羸。

氣虛不能外蔽,故惡外寒;血虛不能配氣,故生內熱。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濕熱滯氣,則周身浮腫。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風燥傷筋,則痿痹羸瘦。凡疝氣帶下,亦風之屬,全蠍為治疝要藥。

陽虛(真)火衰,甘溫易於補益;陰虛(真)水乏,苦寒難以滋榮。陰陽兩虛,惟補其陽而陰自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而血自寧。

血病則不仁,而不知痛癢;氣病則不用,而四肢不運;氣血俱病則不仁不用。

治熱以寒,寒之氣壅,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氣壅,而昏躁即生。

治熱病以寒藥,因氣壅藥不及行,故火食不入;治寒以熱藥,因氣壅而熱不及行,故發昏躁也。善治者,須通其氣脈,和順陰陽。如服大黃不通,加以熱熨其臍;服附子發躁,少加童便或冷飲以和陰。

白話文:

雜治賦

調和氣機,必須使用辛涼藥物來散發體內的熱氣。氣屬陽,是無形的。陽氣鬱結就會發熱,因此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它。

調和血氣,必須使用辛熱藥物來化解血瘀。

血屬陰,是有形的。陰血積聚就會疼痛,宜用辛熱的藥物來使其通暢。

至於痰,大多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火氣旺盛而引起的,治療火邪不要拖延;痰是由火邪引起的,就應先治火;也有些是因痰而生火,則需同時治療痰火。總體來說,急性病多為火邪,怪病多為痰邪。

火邪多因氣機鬱結而生,所以理氣是關鍵。

文中說: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鬱,理氣為本。

痰有清、溫、潤、燥、散幾種不同的類型,熱痰用清熱藥,寒痰用溫熱藥,燥痰用潤燥藥,濕痰用燥濕藥,風痰用散風藥。堅硬的要使其軟化,外來的要把它去除,寒的要溫暖它,結塊的要使其散開,停滯的要使其運行,乾燥的要潤澤它,急性的要緩解它,散漫的要使其收斂,損傷的要滋補它,勞累的要使其休息,驚恐的要使其平靜,上升的要使其下降,按摩或沐浴,削弱或摧毀,疏通或發散,這些都是重要的治療方法。

氣機鬱結有通達、發散、奪勢、泄瀉、折伏幾種不同的表現。

肝氣鬱結,可用疏通之法,例如吐瀉。肺主降氣,應位於下焦,但若因飲食停滯於胸中,反而上升,壓抑了肝木之氣,使其不能上達,此時應使其吐出來,以使肝木之氣上升,肺金之氣下降。心火鬱結,可用發散之法,例如發汗。要觀察鬱結在何經絡,若腠理外鬱,則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它;若心火內鬱,則不能單用苦寒藥物,可使用升浮的藥物,佐以甘溫之品,順其性而治之,使其達到極點後自然停止,例如升陽散火湯。脾土鬱結,可用奪勢之法,例如瀉下。邪熱入胃,或出現腹部脹滿,濕熱下痢,氣機實滯者,則用攻下之法以奪其勢,使其衰弱。肺氣鬱結,可用滲利之法,例如利尿。肺主水氣,氣機鬱結,胸悶氣短,小便不利,應清肺利氣,以疏通水道。腎水鬱結,可用折伏之法,即抑制其沖逆,加以挫敗。如水腫,水氣氾濫,滲道阻塞,應健脾益土以制水,則水道通暢而癒。或病情已很嚴重,以上方法難以迅速控制,則應使用瀉水藥物以挫敗其勢。

或用發汗、或用瀉下,或用利尿來調理,這是治療的大體方法。然而,邪氣久留體內,正氣必然受損,如果不調和正氣,使其各歸其位,恢復常態,即使治好了鬱結,也未能盡善盡美。

氣機鬱結久了就會生痰生火,病情會更加嚴重;

或鬱結之氣久而導致痰火成病,或久病導致氣血瘀滯,氣機鬱結輕者調理即可,嚴重者需追究其根源並加以發散。

疾病會耗損氣血,從而導致虛弱。陽虛則畏寒,濕熱鬱滯則會浮腫;陰虛則生內熱,風燥盛則會痿弱消瘦。

氣虛則不能抵禦外邪,所以怕冷;血虛則不能配合氣機運行,所以會生內熱。陽虛則生寒,寒則生濕,濕則生熱,濕熱鬱滯則氣機阻礙,導致全身浮腫。陰虛則生內熱,熱則生燥,燥則生風,風燥傷筋則會導致痿痹消瘦。凡疝氣、帶下,也屬風邪,全蠍是治療疝氣的重要藥物。

陽虛則真火衰弱,甘溫之品容易補益;陰虛則真水不足,苦寒之品難以滋養。陰陽兩虛,只須補陽,陰氣自然會恢復;氣血俱病,只須調氣,血氣自然會調和。

血病則感覺遲鈍,不知痛癢;氣病則肢體麻痺,不能活動;氣血俱病則感覺遲鈍且肢體麻痺。

治療熱證用寒涼藥物,若寒氣鬱結,則藥物難以通行,導致飲食不進;治療寒證用溫熱藥物,若熱氣鬱結,則藥物難以通行,導致昏迷躁動。

治療熱證用寒涼藥物,因氣機阻滯藥物難以通行,故飲食不進;治療寒證用溫熱藥物,因氣機阻滯熱氣難以通行,故發昏躁動。善於治療的人,必須疏通氣血經絡,調和陰陽。比如服用大黃不通,則用熱敷肚臍;服用附子導致躁動,則少加童尿或冷飲以調和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