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唐安

唐安齊,臨淄人也。言兒謙恭,風儀溫雅,性好醫術,就倉公學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恆、四時應陰陽之法,乃為齊醫。

白話文:

唐朝時期有一個人叫作安齊,他是臨淄地方的人。他說他的兒子叫做兒謙,非常有禮貌且性格優雅,天生喜愛學習醫術,因此去跟著倉公學習醫道,教授了他如何使用五種不同的診斷方法來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上下的經絡和奇恆等知識,並且還教育他要根據四季的不同來配合陰陽的方法進行治療,最後成為了一位醫生。

2. 杜信

杜信不知何郡人也,性度溫恭謙柔好學,知是身是病,乃悉心學醫,自欲扶危持顛,兼以安人濟眾,遂詣倉公求學,情理甚懇,意憐之,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之法,二歲余亦以知名漢代(並史記)。

白話文:

杜信是一位不知道來自哪個郡的人,他的性格溫和恭敬、謙虛柔和且喜好學習。他知道身體有時會生病,因此全心投入學習醫術,希望能夠幫助那些處於危險或困境中的人們,同時也能夠安定羣衆、救濟大眾。他去拜訪了倉公請求學習醫術,表達出的情緒非常真摯誠懇,使得倉公感到同情,於是教授了他上下經脈以及五行診斷的方法。在兩年多後,他也因為自己的醫術而聞名於漢朝。(這段文字出自《史記》)

3. 玄俗

玄俗者,莫知其姓字也。自言河間人,怕食巴豆、雲母,賣藥于都市,為人治病。河間王買藥服之,下蛇十餘頭。王問其病源,俗云:「王病乃六世餘殃,非王所知也。緣王常放乳鹿,仁感天心,故遭俗爾。」王欲以女妻之,俗夜亡去,不知所之。後有人見於常山之下焉。(《列仙傳》)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位名叫玄俗的人,他不透露自己的姓名和籍貫,只說自己是河間人。他害怕吃巴豆和雲母,並在市集上賣藥治療人們的疾病。河間王服用他的藥物後,排出了十多條蛇。當河間王詢問病因時,玄俗回答說這是因為河間王家族累積了六代的罪孽所致,但這些事情不是河間王所能理解的。然而,由於河間王經常釋放被捕捉的小鹿,這種善行感動了上天的心意,因此才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河間王想要把女兒嫁給他,但是玄俗晚上就逃走了,不知道去了哪裡。後來有人看到他在常山附近出現過。

4. 張機

後漢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受術於同郡張伯祖,善於治療,尤精經方。舉以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在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為上手。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也。(出何顒別傳及甲乙經仲景方論序)

白話文:

東漢時期的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他在同鄉張伯祖那裡學習了醫術,擅長治病,尤其精通經典的藥方。他被推選成為孝廉,最後當上了長沙太守。後來在京城成為了一位著名的醫生,在當時是最優秀的大夫之一。當時的人認為他的醫術比扁鵲和倉公都要高明。(出自何顒的別傳以及《甲乙經》中的《仲景方論序》)。

5. 郭玉

郭玉,太醫丞,廣漢人也。和帝試玉之診,使嬖臣美手者與宮人雜處帷中,令玉診之。玉曰:「左陽右陰,非一女之脈也。」帝甚奇之。(《後漢書》)

白話文:

郭玉是東漢時期的一位著名醫生,他被皇帝任命為太醫院的重要官員。有一次,皇帝想測試一下他的診斷能力,就讓一個有著美麗雙手的寵臣和一些宮女一起躲在帳篷裡,然後命令郭玉去診斷他們的手。

當郭玉看到這個人的左手時,他就說這不是一位女性的脈搏,因為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左手代表的是男性,右手則代表的是女性。皇帝對此感到非常驚訝,認為郭玉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夫。

6. 程高

程高廣,漢人也。性好經方,問道無倦。有一藝長於己者,必千里伏膺。聞涪翁善醫術及針經、診脈之法,尋求積年,竟乃得之。擅名當代,為太醫丞。(《後漢書》)

白話文:

程高廣是一位漢族人,生性喜愛研讀古籍和學習各種知識,對追求學問有著永不懈怠的精神。只要有某種技能比自己強的人,他一定會不遠千里去拜訪並向他們請教。聽說有一位名叫涪翁的人精通醫術以及針灸、把脈的方法,於是他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來追尋他的足跡,最終終於得到了這些寶貴的經驗。他在當時享有盛譽,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御醫,擔任太醫丞一職。

7. 涪翁

涪翁者,不知姓名,釣於涪水,因號涪翁。精於醫術,所治病不限貴賤,皆磨踵救之而不求其報,甚為當代所重。(後漢書)

白話文:

有一位名叫涪翁的人,不知道他的姓氏和名字,在涪江邊上垂釣,因此被稱作涪翁。他精通醫學,不管病人是貧窮還是富裕、地位高或低,都竭盡全力去救治他們,而且不追求回報,非常受到當時人們的尊重。(出自《後漢書》)

8. 沈建

沈建,丹陽人也。父為長吏,而建獨學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延年卻老之法,又能治病,病無輕重,建治輒愈。建斷谷不食,輕舉飛行,或去或來,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之。(出《神仙傳》)

白話文:

沈建是丹陽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官員,但沈建自己喜歡學習和修煉道教的方法,不想當官。他學習了導引、服食等方法,用來延年益壽、抵抗衰老。他也會治療疾病,不管病情輕重,只要經過他的治療都能痊癒。沈建不吃穀物,能夠輕鬆地在空中飄浮,有時消失又出現,這樣過了一百多年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不知道去了哪裡。(出自《神仙傳》)

9. 張伯祖

張伯祖南陽人也,志性沉簡篤,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出張仲景《方序論》)

白話文:

張伯祖是南陽人,性格深沈簡樸,喜好醫術,診斷病情精準無誤,治療效果完美無缺,在當時被人們看重。同鄉的張仲景對他非常敬仰並拜他爲師,並因此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序》)

10. 杜度

杜度不知何許人也,仲景弟子,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於驕矜,尚於救濟事。仲景多獲禁方,遂為名醫。(出仲景方)

白話文:

杜度是個不知道來自哪裡的人,他是張仲景的學生,有著廣博的知識和敏捷的思想,氣質沈穩內斂,不喜愛炫耀自己的優越地位,而更重視救助他人。由於張仲景獲得了很多祕傳的藥方,所以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醫生。(出自《張仲景方》)

11. 衛沉

衛沉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書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經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當代(出仲景方)。

白話文:

衛沈是不知道哪個郡的人,他是張仲景的徒弟。他知道寫信和文章有一些才能,他編纂了《四逆三部厥經》以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經方》等三個卷冊,都是他自己所創作的,在當時非常有名氣。(這段話出自於《張仲景方》)

12. 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洞曉醫方,兼善養性之術。年百餘歲而兒有壯容,時人謂之仙。(《魏志·列傳》)

白話文:

華陀的名字叫元化,是沛國譙地的人。他非常精通醫藥配方,同時也很擅長保養身體的方法。他在一百多歲的時候,他的兒子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容貌,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神仙般的存在。(《魏志·列傳》)

13. 李當之

李當之者不知何許人也,華佗弟子,少通醫經,尤精藥術。(出《梁七錄》)

白話文:

有一位名叫李當之的人,不知道他是哪裡人,他是華陀的徒弟。他年輕時就精通醫經,尤其專精於藥物學。這段話出自《梁七錄》。

14. 吳普

吳普,廣陵人也,為華佗弟子,以藝術知名。性恬淡,善醫方。年九十餘而耳目聰明,牙齒完堅,知名當代(《梁十錄》)。

白話文:

吳普是廣陵人,是華佗的學生,在醫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性格平和淡泊,擅長醫術和藥學。雖然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聽力視力仍然很敏銳,牙齒也很完整堅固,他在當代非常有名氣。(《梁十錄》)

15. 樊阿

樊阿,彭城人,受術於華佗,遂為名醫。(出張湛《養生論·華佗別論》)

白話文:

樊阿是彭城人,向華佗學習了醫術,因此成為了一位有名的醫生。(出自張湛《養生論·華佗別論》)

16. 封君達

青牛道士封君達,隴西人也。服黃連五十餘年,又入鳥鼠山服汞百餘歲。後還鄉里,視之如年三十者。常騎青牛,聞有疾病殆死者,無論識與不識,以藥治之,應手而愈。後入玄丘山仙去。(《神仙傳》及《博物志》)

白話文:

青牛道士封君達,是隴西人。他服用黃連五十多年,又在鳥鼠山服食水銀超過一百年。後來回到鄉里,看起來就像三十歲的人一樣。他常常騎著青牛,聽到有病危的病人,不論認識與否,都用藥物醫治,效果立竿見影,病人馬上康復。最後他進入玄丘山,成仙而去。
(摘自《神仙傳》及《博物志》)

17. 韓康

韓康字伯休,京兆灞陵人。常採藥於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曰:「公是韓伯休,那此不二價?」康嘆曰:「我本避名,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遁入灞陵山中,莫知所之。」(出《高士傳》)

白話文:

韓康,字伯休,是京兆府灞陵縣人。他經常到名山採藥,然後在長安城門口販售,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不二價。

有一天,一位女子前來向韓康買藥,韓康依舊堅持自己的價格不變。女子問道:「您是韓伯休嗎?怎麼還堅持不二價?」

韓康嘆息道:「我原本想隱姓埋名,沒想到連女子都知道我的名字。這樣下去,我還賣藥幹嘛?不如遁入灞陵山中,讓世人無處尋找。」

(摘自《高士傳》)

18. 董奉

董奉字君異,候官人也。為人治病,病愈,令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數年之間,杏有十萬。杏熟,以谷一器易一器杏,以所得谷賑救貧乏。奉在人間近二百年,顏兒若三十許人。一旦舉手指天,竦身入云。(出葛洪《神仙傳》)

白話文:

董奉是一位名叫君異的人,來自侯官。他爲人們治療疾病,當病人痊癒後,他會要求他們種植五棵杏樹作爲回報,病情較輕的只需種一棵。經過數年的積累,他的杏樹數量達到了十萬棵。等到杏子成熟時,他用一碗糧食換一碗杏子,並將得到的糧食用來救濟貧困的人們。他在人間生活了將近兩百年,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一樣年輕。有一天,他舉起手指向天空,然後挺直身體升上了雲端。(出自葛洪所著的《神仙傳》)。

19. 負局先生

負局先生,吳人也,莫知其姓名,負石磨鏡,人有疾苦,即出紫元、赤元與服,無不瘥。後大疫,家至戶到,與藥活數萬餘人,不取錢。去時語人曰:「吾欲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色白,從石間流下,服多愈疾。(出《列仙傳》)

白話文:

這位「負局先生」是吳國人,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他背著石磨鏡四處行走,凡是遇到人生病受苦,便拿出紫元、赤元藥給病人服用,無一不痊癒。後來發生大規模瘟疫,家家戶戶都染病,他到處贈藥,救活了數萬人,卻分文不取。臨走時,他對人們說:「我打算返回蓬萊山,為你們祈求神水。」說完便離開了。

後來,在懸崖邊,突然出現一條白色的水流,從石頭縫隙中湧出。人們飲用此水,大多都能治癒疾病。

20. 李撰

李撰,字欽仲,梓潼涪人也。通五經,諸子無不該覽,博好醫方。為庶子,遷僕射、中散大夫。後在官卒。(《蜀志》)

白話文:

李撰是四川涪陵人,精通儒家五經和各派學說,對醫術有著廣泛的研究。他曾擔任過庶子一職,後來升任僕射和中散大夫。最後他在當官時去世了。(出處:《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