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一 (1)
卷一 (1)
1. 太昊宓犧氏
宓犧氏以木德,王風姓也。一曰庖犧氏,亦曰太昊。蛇首人身,生有聖德。母號華胥。都於陳,作瑟有三十六絃,其理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類推。
炎黃因斯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矣。(出《帝王世紀》)
白話文:
伏羲氏以木為德,姓風。又稱庖犧氏或太昊,外貌為蛇首人身,天生具有聖德。他的母親叫華胥,都城在陳地。伏羲氏製作了三十六弦的瑟,以此來治理天下。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鳥獸的紋理和地形的變化中汲取靈感,並將其運用到自身和周遭事物上。他創造了書契,取代了結繩記事的原始方法。他畫了八卦,以溝通神明,了解萬物的本質。因此,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等法則得以具象化,各種疾病的原理也能夠類推。
炎帝和黃帝繼承了伏羲氏的遺志,品嘗百草,研製了九針,用來救治病人,減少死亡。
2. 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因而姓姜,人身牛首,生有聖德,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嘗味草木,宣藥療疾,以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醫別錄加之為七卷。逮於我唐統極,英國公李勣、許孝崈、蘇敬宗等奉詔,更復採摭,去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新修為二十卷,於今行焉。(出《帝王世紀》及《本草論序》)
白話文:
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附近,因此姓姜,他擁有牛頭人身,天生聖德。他首開天下耕種五穀的先河,讓百姓得以食用五穀,減少殺生之弊。他親自品嘗草木,研究藥性,用藥物治療疾病,拯救了許多性命垂危之人。百姓日日受惠於他的功績,卻不自知。他著有《本草》四卷,記載草藥的藥性。到了梁朝時期,陶弘景以《名醫別錄》補充《本草》,將其增至七卷。到了唐朝,英國公李勣、許孝崈、蘇敬宗等人奉皇帝之命,重新整理《本草》,剔除陶弘景的錯誤,糾正民間使用草藥的偏差,將其修訂為二十卷,至今仍然流傳著。 (出自《帝王世紀》及《本草論序》)
3. 黃帝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不能坐而得道,故以地黃元年正月甲子,將遊名山以求神仙。時方明力牧從焉。東到青丘,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天文,以效萬神。至具茨,而見大隗君,而受神芝圖。至蓋上,見中皇真人,受九茄散方。
至羅霍,見黃蓋童子,受金銀方十九首。適崆峒而問廣成子,受以自然經。造峨嵋山,並會地黃君,受以真一經。入金谷,問導養,而質玄素二女。著體診,則問對雷公、岐伯、伯高、少俞之論。備論經脈,傍通問難,為經教制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陟王屋山玉闕之下,清齋三日,乃登於玉闕之上,入瓊琳臺,於金杌之上,得玄女九鼎神丹、飛香爐火之道。乃於茅山採禹餘糧,烹之得銅,遂還荊山之干,鼎湖之上,參爐定藥。
虎豹萬群,為之視火。九鼎神丹成,有黃龍下迎黃帝上升。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其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拔墮帝弓。萬姓仰望,帝既上升,乃抱其弓與髯而號。故後世因名其處為鼎湖,其弓名烏號。(出《帝世紀》、《太清皇帝九鼎丹經》)
白話文:
黃帝,是少典氏有熊部落的兒子,姓姬。他出生於姬水,長相龍顏,擁有聖明的德行。出生就能說話,能使役百靈,可謂是天生具有自然之體。但黃帝知道僅憑天賦無法獲得大道,於是決定在地黃元年正月甲子日,前往名山尋找神仙。當時,明力牧跟隨他一起出發。
他們一路向東,到達青丘,遇到了紫府先生,從他那裡學習了三皇的天文知識,並學會了祭祀萬神的儀式。來到具茨山,遇到了大隗君,得到了神芝圖。到達蓋上山,見到了中皇真人,學習了九茄散的配方。
來到羅霍山,遇到了黃蓋童子,獲得了金銀藥方十九首。接著到達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得到了自然經。來到峨嵋山,遇到了地黃君,學習了真一經。進入金谷,向玄素二女請教養生之道,並詢問了關於診斷方面的知識。
黃帝還向雷公、岐伯、伯高、少俞等醫學大家請教,並對經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編寫了九針的針灸方法,著述了《內外術經》十八卷。
後來黃帝登上王屋山玉闕,清修三日後,進入瓊琳臺,在金杌上得到了玄女九鼎神丹以及飛香爐火的煉丹方法。隨後他在茅山採集禹餘糧,煉製成銅,回到荊山之干、鼎湖之上,用爐鼎煉藥。
虎豹群集,為黃帝看守爐火。九鼎神丹煉成後,黃龍降臨,迎接黃帝升天。隨行的群臣和後宮有七十餘人,但小臣無法登上龍背,便拔下龍鬚,丟下黃帝的弓。百姓仰望黃帝升天,黃帝卻因失去弓和龍鬚而悲傷,哀號不止。因此後世將此地命名為鼎湖,將弓命名為烏號弓。
(出自《帝世紀》、《太清皇帝九鼎丹經》)
4. 巫彭
巫彭初作醫,周官曰:五穀、五藥養其病;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藥,療之以五氣,養之以五味,節之以祛百病。(出《史記》及《周書》)
白話文:
巫彭是最早的醫生。周朝的官員說:“用五種糧食和五種草藥來治療疾病。”通過觀察人的五種聲音、五種顏色以及九個孔洞的變化,參考五臟的功能,就能知道疾病的五種毒性。使用五種草藥進行攻擊,利用五種氣息進行治療,用五種味道進行滋養,並根據不同的病症制定規則,可以去除各種疾病。(出自《史記》和《周書》)
5. 巫咸
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醫。又出世本曰:巫咸初作筮。(出郭璞《巫咸山序》及《世本》)
白話文:
巫咸是堯時期的人,他用高超的醫術為皇帝治病。另外,《世本》上說,巫咸最初發明瞭占卜法。
6. 岐伯
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疾,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出《帝王世紀》)
白話文:
黃帝有一位名叫岐伯的大臣。黃帝派岐伯去品嚐各種植物的味道,並掌管治療疾病的藥物和方法。因此,《經方》、《本草綱目》、《素問》等醫學著作都出自於他。這些都是記載在《帝王世紀》這本書中的故事。
7. 俞跗
俞跗者,黃帝臣也。善醫術,所治病,不以湯液、醪醴、鑱石、蹺引、湯熨、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煉精、蕩形,以去百病焉。(《史記》)
白話文:
俞跗是黃帝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擅長醫術。在治療疾病時,他不用藥水、酒類飲品、針灸、拉伸、熱敷或刮痧等方法,而是根據疾病的症狀和病因,通過切開皮膚、解除肌肉、打斷血管、鬆弛筋骨、按摩脊椎、清理內臟、清潔消化道以及清洗身體內部等方式來去除各種病症。他的療法可以淨化精神和塑造身形,從而使人們遠離各種疾病。
8. 桐君
桐君者,皇帝時臣也,撰《藥對》四卷及《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論其君臣佐使相須,至今傳焉。(出《本草經序論》)
白話文:
桐君是黃帝時代的一位大臣,他編纂了《藥對》四卷和《採藥錄》,描述了花草樹木的外觀特徵,討論了君臣佐使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這些著作一直流傳到今天。
9. 雷公
雷公者黃帝時臣也,善醫術。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別異比類,通合道理,務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為世所怨。」又曰:「子知醫之道乎?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侯王。」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臣受業傳之以教,請誦脈經上下篇眾多矣,至於別異比類,由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乎?」云(素問)。
白話文:
雷公是黃帝時期的臣子,醫術高超。
有一天,黃帝坐在床上,召見雷公,問他:「你學習醫術、背誦醫書,如果能廣泛學習、分辨不同事物、比較類別、通曉醫理,並且努力鑽研,就可以達到十全十美。如果你不能理解,就會被世人怨恨。」
黃帝又說:「你懂得醫術嗎?背誦醫書,卻不能完全理解;理解了卻不能分辨;分辨了卻不能明白;明白了卻不能彰顯,這樣只能治癒普通百姓,卻不足以治癒君王。」
雷公急忙起身,連忙跪拜,說:「臣年紀輕小,愚昧無知,不懂得精通醫術,雖然學習了脈經上下篇的內容,但對於分辨不同事物、比較類別,還不能達到十全十美,又怎麼能說精通醫理呢?」(出自《素問》)
10. 伯高 少俞
伯高、少俞並黃帝時臣,未詳其姓。輔佐黃帝,詳論脈經,對揚問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論,故人到於今賴之。(《素問》)
白話文:
伯高和少俞都是黃帝時期的臣子,不清楚他們的姓氏。他們輔佐黃帝詳細討論了脈經,並對揚問難進行了深入研究,徹底理解其中的意義和道理,以此爲基礎創作出了經典理論,因此人們至今都依賴這些知識。
11. 馬師皇
馬師皇者,黃帝時獸醫也。善知馬形氣生死之診,治之輒愈。後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師皇曰:「此龍有病,我能已之也。」乃針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又數數有龍出其陂造而治之。一旦龍負之而去,不知所之也。(《列仙傳》)
白話文:
馬師皇,是黃帝時代的一位獸醫。他精通馬匹形體、氣息、生死等方面的診斷,治療後都能痊癒。
後來有一條龍來到他面前,垂著耳朵,張著嘴巴。馬師皇說:「這條龍生病了,我能治好它。」於是,他用針灸刺了龍的嘴唇和嘴巴,並用甘草湯讓它喝下,龍就痊癒了。
之後,時常有龍來到他所在的地方,馬師皇就治療它們。有一天,一條龍載著他飛走了,不知去往何處。
12. 秦長桑君
長桑君者,六國時人,不知何許人也。時人莫有識者。扁鵲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心自奇異之,常謹以禮遇。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白話文:
長桑君是六國時期的人,不知道他是哪裡的人。當時沒有人認識他。年輕時候的扁鵲在旅館工作,接待客人。長桑君經過扁鵲所在的旅館,心中感到他的才能非同尋常,因此常常對他以禮相待。而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普通人,於是把所有的祕方和藥書都交給了扁鵲。
13. 醫緩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悼公病,求醫於秦伯,伯使醫緩治之。未至,公夢二豎子相謂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將逃之。」其一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若我何?」緩至,謂公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達為針也),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禮而歸之。
白話文:
醫緩,是春秋時期秦國人,他的姓氏不詳。晉悼公生病了,向秦國國君求醫,國君派醫緩去為他診治。醫緩還沒到,晉悼公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小鬼互相說道:「那是一位良醫,恐怕會傷到我們,我們得逃走。」其中一個鬼說:「我住在肓之上,你住在膏之下,他能奈我何?」醫緩到了之後,對晉悼公說:「您的病不可醫治,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針灸無法到達,藥物也無法作用,無能為力了。」晉悼公說:「您真是良醫啊!」便厚禮相送,讓醫緩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