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桐君

桐君者,皇帝時臣也,撰《藥對》四卷及《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論其君臣佐使相須,至今傳焉。(出《本草經序論》)

白話文:

桐君是黃帝時代的臣子,他撰寫了《藥對》四卷和《採藥錄》這兩本書,書中描述了藥材的花、葉的形狀和顏色,並論述了藥物配伍中君臣佐使的相互關係,這些內容至今仍在流傳。(出自《本草經序論》)

2. 雷公

雷公者黃帝時臣也,善醫術。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別異比類,通合道理,務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為世所怨。」又曰:「子知醫之道乎?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侯王。」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臣受業傳之以教,請誦脈經上下篇眾多矣,至於別異比類,由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乎?」云(素問)。

白話文:

雷公是黃帝時代的臣子,擅長醫術。黃帝閒暇時坐著,召見雷公並問他說:「你學習醫術,背誦醫書,如果能廣泛涉獵各種學問,分辨異同,歸納分類,融會貫通各種道理,並且力求明白透徹,就可以達到十全的境界。如果不能這樣明瞭,就會被世人怨恨。」又說:「你了解醫學的道理嗎?背誦雖然大致能理解,理解卻未能分辨清楚,分辨清楚卻未能明白,明白卻未能彰顯出來,用來治療一般官員還算足夠,但不足以治療諸侯王。」雷公離開座位,再次拜謝並說:「我年紀還小,因為愚昧而困惑,沒有聽到您說學習醫術要這樣傳授。我背誦的脈經上下篇雖然很多,至於分辨異同,歸納分類,還不能做到十全,又怎麼能說明白透徹呢?」這段話出自《素問》。

3. 伯高 少俞

伯高、少俞並黃帝時臣,未詳其姓。輔佐黃帝,詳論脈經,對揚問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論,故人到於今賴之。(《素問》)

白話文:

伯高和少俞都是黃帝時期的臣子,不清楚他們的姓氏。他們輔佐黃帝,詳細討論脈學經典,彼此應答辯論,深入探究經脈義理,並將之編撰成經典理論,所以後人到現在都還能受益於他們。(出自《素問》)

4. 馬師皇

馬師皇者,黃帝時獸醫也。善知馬形氣生死之診,治之輒愈。後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師皇曰:「此龍有病,我能已之也。」乃針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又數數有龍出其陂造而治之。一旦龍負之而去,不知所之也。(《列仙傳》)

白話文:

馬師皇是黃帝時代的獸醫。他很擅長診斷馬匹的形體氣色,判斷牠們的生死,並且治療牠們,都能很快痊癒。後來,有一條龍降臨到他面前,龍垂著耳朵,張著嘴巴。馬師皇說:「這條龍生病了,我能治好牠。」於是他就用針刺龍的嘴唇和口中,再用甘草湯給龍喝,龍的病就好了。之後,有好幾次都有龍從水邊出來找馬師皇醫治。有一天,龍背著馬師皇離開了,不知道去了哪裡。

5. 秦長桑君

長桑君者,六國時人,不知何許人也。時人莫有識者。扁鵲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心自奇異之,常謹以禮遇。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白話文:

長桑君這個人,是戰國時代的人,不知道他是哪裡人。當時的人沒有人認識他。扁鵲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客店裡擔任管理人員,長桑君經過扁鵲那裡,(扁鵲)心裡覺得他很特別,總是謹慎地以禮相待。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普通人,於是就把他所收藏的祕傳藥方書,全部都給了扁鵲。

6. 醫緩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悼公病,求醫於秦伯,伯使醫緩治之。未至,公夢二豎子相謂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將逃之。」其一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若我何?」緩至,謂公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達為針也),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禮而歸之。

白話文:

醫緩,是春秋時代的秦國人,他的姓氏已不可考。晉悼公生病,向秦伯求醫,秦伯就派醫緩去替他診治。醫緩還沒到晉國時,晉悼公夢見兩個小鬼在交談,其中一個說:「那是一個好醫生,我們害怕他會傷害我們,不如逃走吧。」另一個說:「我住在心臟和膈膜之間的部位,你住在心臟下方的脂肪層,他能拿我們怎麼樣呢?」醫緩到了之後,對晉悼公說:「這個病沒辦法醫治了,病灶在心臟和膈膜之間,以及心臟下方的脂肪層,用針灸或藥物都無法到達,所以沒辦法治療。」晉悼公說:「這真是個好醫生啊!」就用豐厚的禮物送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