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一 (2)
卷一 (2)
1. 醫和
醫和者,春秋時秦國人,未詳其姓。晉佞有病,求醫於秦伯伯,伯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喪志為惑女色),良臣將死,天命不祐。」趙孟曰:「良醫也,原其禮而歸之。」(並春秋左氏傳)
白話文:
醫和,是春秋時期秦國人,他的姓氏不詳。晉國的佞大夫有病,向秦國的伯伯(秦國國君)求醫,伯伯便派醫和去診治。醫和診斷後說:「這病無法醫治,這是所謂的‘近女室疾蠱’,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飲食所致,而是因為迷戀女色,失去理智而引起的。良臣將要死去,天命不佑。」趙孟說:「這是一位良醫,應當依照禮儀厚葬他。」(出自《左傳》)
2. 文摯
文摯者春秋時宋國良醫也,洞明醫道,亦兼異術。龍叔子謂之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之乎?」文摯則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從後向明而熟視之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疾惑,由此乎治之,遂愈。」
白話文:
文摯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位良醫,精通醫道,也兼具一些奇術。龍叔子問他:「你的醫術很精妙,我現在有病,你能治好嗎?」文摯便讓龍叔子背對著太陽站立,自己則站在龍叔子後面,面向太陽仔細觀察,然後說道:「呵!我看到你的心了。你心臟附近空虛,幾乎接近聖人境界。你的心臟有六個孔洞相通,但其中一個孔洞不通暢。現在你的聖智之光被疾病所蒙蔽,就從這裡治療,就會痊癒。」
3. 醫竘
醫竘者秦之良醫也,莫知其姓。張子背腫,命竘治之。張子謂之曰:「非吾背也。任子制焉。」治之遂愈。夫身之與國而猶此也,必有所委然後治之。(出尹子)
白話文:
當初有一位名叫醫凖的人是秦朝的一位好醫生,但不知道他的本名是什麼。張子背部腫脅,就請他來治療。張子對他說:“不是我的背部有問題,而是讓你去處理它。”經過治療後張子就好了。身體和國家的關係也是如此,一定要找到可以信任的地方纔能進行治理。(出自《尹子》)
4. 鳳綱
鳳綱者漢陽人也,常採百草花,水漬之,甕盛封泥,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甕埋之百日,煎元之。卒死者,以此藥納口中,水下之,皆生。服綱藥者,非但疾瘥,數百歲不死,沒入地肺山仙去也。(出《神仙傳》)
白話文:
鳳綱是漢陽人,經常採集各種花草,用水浸泡後放入甕裏,並用泥土密封好,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九月底結束。然後再將這個甕埋在地下一百天,熬煮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果有人突然死亡,可以用這種藥放在死者的嘴裏並餵下去,就能復活過來。服用鳳綱藥物的人不僅能夠治癒疾病,還能活到幾百歲而不死去,最後消失進入地下的山脈成爲仙人而去。(出自《神仙傳》)
5. 矯氏 俞氏 盧氏
矯氏、俞氏、盧氏並周之良醫也(出《列子》及《初學記》)
6. 扁鵲
扁鵲者,渤海鄭人也(徐廣曰:「鄭當為鄭,鄭縣名,今屬河間。」),姓秦,名越人。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出《史記》)
白話文:
扁鵲是渤海鄭人,本來姓秦,名叫越人。現在天下談論診脈的人,都是從扁鵲開始的。
7. 子豹
子豹者秦越人弟子號太子死,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扁鵲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以熨兩脅下。太子遂能起坐焉。(出史記)
白話文:
當子豹去世後,扁鵲就讓他的學生子陽用銳利的針灸在堅硬的岩石上進行治療,以此來解決太陽穴附近的問題。過了一段時間,太子恢復了意識。扁鵲又指示子豹製作了五個小火罐,並使用八種草藥混合在一起加熱它們,然後把這些火罐放在太子的肋骨下方進行拔罐療法。最後太子能夠起身活動了。 (出自《史記》)
8. 李醯
李醯為秦太醫令,自知伎不如扁鵲,遂密使人刺殺之(出《史記》)。
白話文:
李醯是秦國的太醫令,他知道自己技藝比不上扁鵲,於是就偷偷派人去暗殺了扁鵲。
9. 崔文子
崔文子者,秦時太山人也,志好黃老之事,居潛山下。後作黃散、赤丸藥,賣之都市。自言年三百餘歲。後有疫氣,人死者萬萬。許長史請文子救之。文子擁朱幡系黃散,以巡人間。飲散服丸,即愈。所活者以萬計。其後去之蜀,賣藥。故世人云:崔文子赤丸、黃散,近於神也。(出《列仙傳》)
白話文:
崔文子是秦朝時代泰山人,他喜好黃老之道,住在潛山之下。後來他製作了「黃散」和「赤丸」兩種藥物,在都市裡販售。他自稱已經活了三百多歲。
後來發生了瘟疫,死了無數人。許長史請求崔文子救治。崔文子手持紅色旗幟,繫著「黃散」,巡視人間,讓病人服用「黃散」和「赤丸」,病人都痊癒了。他救活了無數人。
之後崔文子離開了,到蜀地賣藥。因此,世人說:「崔文子的赤丸和黃散,接近神明。」(出自《列仙傳》)
10. 安期先生
安期先生者,琅琊鄉人也,賣藥海邊,時人謂之千歲公。李少君太山採藥,病困殆死,遇安期,安期與之神樓散,服一錢匕,遂愈。秦始皇聞之,召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之而去。(出《列仙傳》)
白話文:
安期先生,是琅琊鄉的人,在海邊賣藥,當時的人稱他為千歲公。李少君在泰山採藥時,生病昏迷快要死了,遇見了安期先生。安期先生給了他神樓散,服用了一錢匕,病就好了。秦始皇聽說此事,便召見安期先生,與他談話三天三夜,賜給他金璧數千萬,安期先生離開阜鄉亭時,將金璧全部留在那裡,然後就走了。(出自《列仙傳》)
11. 樓護
漢樓護字君卿,齊人也。父為醫,護少誦經方、本草、秘方十萬言,長老咸敬重之,共謂之曰:「以吾子之材,何不官學乎?」由是辭其父學經,為京兆令,甚有名譽。(出《漢書》)
白話文:
漢朝有個叫樓護的人,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樓護小時候就背熟了經典藥方和基本草藥等知識,年紀大的人都尊敬他並對他說:“你這樣聰明才智,為什麼不去當官呢?”因此,他向父親告別去學習經書,成為了一位京兆尹(首都地區的地方行政首長),非常有名望。
12. 公孫光
公孫光,齊淄川唐里人也,好醫術,為當時所重。初,淳于意就光家求學,光悉以教之,所授妙方子,無以教人。意曰:「得禁方,實幸甚,死不敢妄傳。」光曰:「爾後必為國公,吾方盡矣。」臨淄陽慶其方甚奇異,吾不如之,可謹事之,必得其方。」意遂辭光而事慶焉。(出《史記》)
白話文:
公孫光,是齊國淄川縣唐里人,精通醫術,當時非常有名望。起初,淳于意到公孫光家學習醫術,公孫光傾囊相授,將他珍藏的秘方都傳給淳于意,從不對其他人透露。淳于意說:「得到您的秘方,真是太幸運了,我就算死了也不敢隨便傳授出去。」公孫光說:「你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公,我的醫術就都傳授給你了。」
臨淄有一位名叫陽慶的人,他非常佩服公孫光的醫術,認為自己不如公孫光,他說:「公孫光的醫術真是奇妙,我比不上他,你可以好好地侍奉他,一定可以得到他的秘方。」
淳于意於是離開公孫光,去侍奉陽慶了。
(出自《史記》)
13. 陽慶
陽慶,山東齊人也。傳黃帝、扁鵲之脈書,診病知人死生。
14. 太倉公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方術。高後八年,得見師,臨淄元里公來陽慶。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悉,受其禁方。
白話文:
淳於意是齊國的一位大倉庫管理員,他是臨淄(現在位於山東省)的人。他的本名叫作“意”,姓“淳於”。他年輕時就對醫學非常感興趣,喜歡學習和研究各種治療疾病的技術。 在漢朝初期的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80年左右,淳於意有幸拜訪了一位叫做來陽慶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擁有著一些古老的傳統醫學知識,包括《黃帝內經》和《扁鵲心法》等重要的醫學典籍。這些書籍主要講述瞭如何通過觀察人的面色、脈象等方式來判斷疾病的原因和病情的輕重,以及解決病人疑慮的方法等等。此外,還有一些關於用藥方面的詳細介紹。 當淳於意向來陽慶求教的時候,對方慷慨地把這些珍貴的醫學知識都交給了他,並且還向他傳授了一些獨特的療法治癒方法和祕方。從此以後,淳於意便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在當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醫生。
15. 秦信
秦信者不知何許人也,少明敏,有度量,好經方、本草及黃帝、扁鵲之脈書,為當代良醫。
白話文:
秦信是不知道什麼地方的人,年輕時聰明伶俐,有胸襟器度,喜好研究古方、本草以及黃帝、扁鵲所著的診脈書籍,成為當時的一位優秀醫生。
16. 王遂
王遂不知何郡人,少習經方,工於理療,以藝業精博,為齊王侍醫。
17. 宋邑
宋邑者,臨淄人也。率性愛人,志尚醫術。就齊太倉公長淳于意學五診脈論之術,為當世良醫。(並《史記》)
白話文:
宋邑是臨淄人,性格善良愛惜他人生命,崇尚醫術。他向齊國太倉長淳於意學習了診斷脈象的方法,併成爲了當時的一位名醫。
18. 馮信
馮信,齊臨淄人也,為齊太倉長,性好醫方,精於診處。而臨淄王猶以其識見未深,更令就淳于意學方。意教以按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劑湯法。信受之,擅名於漢。(出《史記》)
白話文:
馮信是秦朝時臨淄的人,擔任了秦國的大倉庫管理員,他對醫術有著濃厚興趣,精通診斷與治療方法。然而當時的臨淄王認為他的知識還不夠深入,便命令他去向淳於意學習醫術。淳於意向他教授了按摩的方法、逆流順序理論以及用藥的方法,並確定出了五種味道及其相應的調配方式。馮信接受了這些教學,因此在漢代享有盛譽。(出自《史記》)
19. 高期
高期不知何許人也,入仕為濟北王太醫。王以期術藝未精,遣就倉公淳于意學經脈高下及奇絡結俞穴所在,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定鑱石刺灸之法。歲余亦頗通之,乃以此知名。
白話文:
高期是不知道從哪來的人,進入朝廷成為濟北王的御用醫生。王認為高期的手藝還不夠精湛,派遣他去向淳於意向學習經脈高低和奇絡結俞穴位的位置,以及氣在上、下、出、入時邪正逆順的情況,以便確定使用針砭或火療的方法。過了一年多他也非常精通這些知識,因此而變得很有名。
20. 王禹
王禹不知何郡人,以藝術為濟北王太醫,以識見未精,就倉公意學數歲,悉通之,以此知名漢代。
白話文:
王禹是哪個郡的人不知道,他是濟北王的御用醫生,但他的醫術並不高明,所以他去跟從倉公學習了幾年,最後完全掌握了醫術,因此在漢朝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