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十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2)

1. 熱病氣

齊中御府長信病,淳于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然暑汗脈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而熱。」信曰:「唯然。」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攬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意。

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並陰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併陰併陰者服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腎氣有時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白話文:

長信,齊中的御府長官,生病了,淳于意進去為他診脈,告訴他:「你這是熱病。但是因為你在暑天出汗,脈象稍微衰退,所以不會致命。」淳于意接著說:「這種病,應該是在冷水洗澡後,身體極度寒冷,然後又發熱造成的。」長信回答:「確實如此。」他在去年冬天,為王到楚地出差,到了莒縣的陽周水,那裡的莒橋有些破損,長信拉著車轅不想過橋,但馬卻受驚,導致他跌落水中,差點淹死。官吏趕緊來救他,把他從水中拉出來,他的衣服全濕透了,一會兒後,他感到極度寒冷,然後全身像火燒一樣熱,從那以後,他無法忍受寒冷。

淳于意立刻為他煮了一種清熱的藥湯,他喝了一次,汗就流乾了;再喝一次,熱就消退了;喝了三次,病就好了。然後讓他服藥,大約二十天,他的身體就完全恢復了。淳于意能知道長信的病情,是因為他診脈時發現了陰脈。根據醫學法則:「熱病如果陰陽交錯,就會致死,但如果診脈時陰脈沒有交錯,而是兩條陰脈並行,服用順清的藥物就能痊癒,即使熱症還未完全消失,人還是可以活下來。」腎氣有時會在太陰脈口混濁,這就是水氣。腎臟本來就主管水,所以他能通過這個現象推斷病情。

如果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病情就會轉變為寒熱交替。

2. 脾氣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淳于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為脈學,臣意所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膈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

」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捨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臟,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眾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

病者胃氣黃,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

」(以上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丞相府裡有一個僕人,他跟隨主人進入宮殿。淳于意在宮門外看到他正在吃飯,觀察他的臉色後,發現他似乎有病態。淳于意隨即告訴宦官平。平對醫術有研究,淳于意便向他解釋僕人的病情,並說:「這是他脾氣受損所致,預計到了春天,他會感到胸膈堵塞,無法正常飲食,按照病情發展,夏天他可能會因出血而去世。」

宦官平立即去告訴丞相:「你的僕人生病了,病況嚴重,死亡的日期已經可預見。」丞相問:「你怎麼知道的?」宦官平回答:「當你在早朝進入宮殿時,你的僕人就在宮門外用餐。」

宦官平和倉公馬上向他解釋:「像這樣的病症,病人會死亡。」然後他們把僕人叫來,問他:「你生病了嗎?」僕人回答:「我沒有生病,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然而,到了春天,僕人真的病倒了,到了四月,他因出血而去世。

淳于意能判斷僕人生病的原因是,脾氣在五臟中循環,如果受到傷害,會影響到其他臟器,因此,脾氣受損會導致特定的面色。觀察他的臉色,呈現出一種暗沉的黃色,看起來就像死人的蒼白色。其他醫生誤認為他是被寄生蟲感染,沒想到是脾氣受損,因此無法預測他會在春天去世。

病人臉色呈黃色,黃色代表土的氣息。然而,土不能剋制木,所以病人在春天去世。之所以會在夏天去世,根據脈診法則,如果病情嚴重但脈象卻平和,這表示疾病已深入內臟。這種內臟疾病的病人,不會感受到痛苦,但心中會有一種莫名的焦慮。如果再添上另一種疾病,病人會在春季中期去世,而如果病情有所改善,可以活到夏季。

之所以會在四月去世,是因為當時病人的病情看似有所改善,且身體還維持著一定的體重。僕人的病源來自於他經常流汗,又被火灸治療,之後又暴露在強風中。

3. 脾癉

有病口甘者,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

白話文:

如果有疾病而口中感到甜味,這是五臟之氣過剩的現象,稱為脾癉。如果患病時感到口中苦澀,這被稱為膽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