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序二

回本書目錄

序二

1. 序二

夫驅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閼於長年,濟疲癃於仁壽者,非資於醫則不能致之矣。醫之道肇自軒、岐,論《難》、《靈》、《素》出焉;降而和、緩、扁、倉,咸神其術;至漢張仲景作《傷寒卒病論》,始制方劑,大濟丞民;晉王叔和撰次其書,復集《脈經》,全生之術,於斯備矣。

白話文:

驅除邪氣扶正氣,保全生命,挽救夭折早亡之人使他們長壽,幫助疲憊衰弱的人恢復健康,這些都不是依靠醫術就無法達到的。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軒轅帝和岐伯,他們撰寫了《難經》、《靈樞》、《素問》等經典;後來的和元、緩和、扁鵲、倉公,都很精通醫術;到了漢朝,張仲景撰寫了《傷寒卒病論》,開始制定藥方,大大拯救了百姓;晉朝的王叔和註釋並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又收集了《脈經》,從此養生全人的醫術就完備了。

他如華氏剖腹,王氏針妖,與夫奇才異士,間有一節一法取𧌑於時者亦多,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嗟夫!去古愈遠,正道湮微,寥寥千載之下,孰能繼往開來而垂法於無窮者?宋金間,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守真,俱以穎特之資,深達閫奧,高出前古。元素之學,東垣李杲深得之,明內傷之旨,大鳴於時。

白話文:

其他像華佗會剖腹術、王叔和會針灸除去妖怪之類的,以及那些奇才異人,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方法在當時很受用,但卻不是可以流傳百世的活方法。唉!離古代越久,正統的醫學觀念就越不明顯,上千年的漫長時光中,又有誰能繼承舊有傳統並發展創新,將醫術流傳到無窮盡的地步呢?宋金時期,上谷的張元素、河間的劉守真,都憑藉著過人的天賦,深入探討醫學奧祕,超越前人。張元素的醫學理論,東垣的李杲深得其精髓,明瞭內傷的要點,在當時聲名大噪。

王海藏、羅謙甫又受業於東垣,羅太無、亦私淑諸賢者也。明哲迭興,肩摩踵接,著為方論,究極精微,猶水火谷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遵而用之,困蘇廢起,斯民何其幸歟!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第,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

白話文:

王海藏和羅謙甫也曾跟隨東垣李杲學習醫術。羅太無也私下跟隨當時的賢者學習。聲名顯著的醫生輩出,他們緊密相隨,寫下了許多方劑論述,深入精微,就像水、火、糧食在世間的重要性,一刻都不可或缺。遵循這些方劑論述來用藥,就能讓困頓者甦醒,讓衰弱者振作,老百姓們真是幸運!泰定年間,丹溪派朱震亨先生崛起於江東。朱先生是許文懿公的高足,諱名震亨,字彥修,是婺州烏傷人,是元朝著名的儒家學者。

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闢《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實虛,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

白話文:

因為母親脾臟有病,所以立志學習醫術,認為醫者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項工作,不能缺少養育親人。於是走訪江湖,尋求名師卻一無所獲,回到杭州拜羅太無為師,纔得到劉、張、李的醫學知識。深入探究《素問》的真諦,透徹理解氣運運行規律,撥開《局方》中不恰當的地方,領悟戴人的攻伐理論,在似是而非中分辨陰陽,在隱微處辨別標本,仔細辨別血氣的盈虛,探究病邪的真假強弱,遵循治病活法的原則,不拘泥於特定的方劑。誠然是醫學界的宗師,掌握著生命生死的主宰,集先賢學說的大成者。

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咸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於陝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於西蜀,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

白話文:

他的徒弟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等人都能發揚他的醫學理論,所遺留的醫書多年來流傳不絕。景泰年間,楊楚玉將這些醫學理論匯集在一起,在陝西右邊印刷出版。成化初年,王季瓛在四川西邊再次出版,並加上藥方,希望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讓家家戶戶都能誦讀這些醫書,避免夭折或枉死。他們的用心確實仁慈,但是楊楚玉的匯集,有些地方內容重複,也有一些內容遺漏,加上其他人的評論,讓精華和糟粕混雜在一起。王季瓛在原本的基礎上添加了其他方法,但很多都偏離了著作原意。

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會萃經驗等方。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之,究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復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其或文理乖訛,意不相貫者,詳求原論以正其誤;篇目錯綜,前後重疊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遺而彼有載者,採之以廣其法;論既詳而方未備者,增之以便檢閱。

白話文:

我,江左的一介愚人,自幼便立志於此,每每閱讀醫書,都切身體會病患的痛苦,忍不住便自作主張,竊取平治會萃等書的經驗方劑。後來又參閱了《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以及東垣、河間等醫家著作,反覆推敲,根據症狀尋找方劑,日積月累,又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寄來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醫書,參考比對,凡是文理矛盾、意思不通的地方,便詳查原著以糾正錯誤;篇目錯亂、前後重複的部分,便刪去繁冗,保留精華;一方有遺漏,另一方有記載的,便加以採納,擴充其法;論述詳盡而方劑不足的,便增補以便查閱。

一言去取,無敢妄有損益,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者免惑於他岐,疾疢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極知僭逾,無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訛舛而賜教之,則充之至願也。於是乎書。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春居士程充謹識

白話文:

只要一句話的取捨,我都不敢隨意增減。這樣一來,丹溪的著作就像涇河和渭河匯合在一起,清濁自然分明;烏鴉和白鷺同處,黑白涇渭分明。這樣學習者就不會誤入歧途,疾病可以得到正確的治療。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僭越行爲,也無處可逃罪責。如有志同道合的人士,不嫌棄我的愚蠢,改正我的錯誤並給予教導,那麼我將感激不盡。於是寫下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