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序二
序二
1. 序二
夫驅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閼於長年,濟疲癃於仁壽者,非資於醫則不能致之矣。醫之道肇自軒、岐,論《難》、《靈》、《素》出焉;降而和、緩、扁、倉,咸神其術;至漢張仲景作《傷寒卒病論》,始制方劑,大濟丞民;晉王叔和撰次其書,復集《脈經》,全生之術,於斯備矣。
他如華氏剖腹,王氏針妖,與夫奇才異士,間有一節一法取𧌑於時者亦多,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嗟夫!去古愈遠,正道湮微,寥寥千載之下,孰能繼往開來而垂法於無窮者?宋金間,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守真,俱以穎特之資,深達閫奧,高出前古。元素之學,東垣李杲深得之,明內傷之旨,大鳴於時。
王海藏、羅謙甫又受業於東垣,羅太無、亦私淑諸賢者也。明哲迭興,肩摩踵接,著為方論,究極精微,猶水火谷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遵而用之,困蘇廢起,斯民何其幸歟!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第,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
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闢《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實虛,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
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咸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於陝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於西蜀,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
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會萃經驗等方。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之,究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復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其或文理乖訛,意不相貫者,詳求原論以正其誤;篇目錯綜,前後重疊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遺而彼有載者,採之以廣其法;論既詳而方未備者,增之以便檢閱。
一言去取,無敢妄有損益,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者免惑於他岐,疾疢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極知僭逾,無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訛舛而賜教之,則充之至願也。於是乎書。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春居士程充謹識
白話文:
[序二]
驅逐邪惡,扶助正氣,保護生命,維持健康,讓早逝的人得以長壽,將疾病中的人從痛苦中救出,這些若不是依靠醫學是無法達成的。醫學的起源可追溯到軒轅黃帝與岐伯的時代,《難經》、《靈樞》、《素問》等醫書相繼問世;之後,和緩、扁鵲、倉公等醫術精湛的人物出現;到了漢朝,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開創了處方藥劑的使用,極大地救助了民衆;晉朝的王叔和整理並修訂張仲景的著作,並編纂《脈經》,使得養生之術趨於完備。
像華佗的開腹手術,王叔和的鍼灸療法,以及那些奇才異士,他們偶爾會有一些方法在當時流行,但這些並非可以流傳百代的活法。唉!隨着時代的推移,正統的醫學之道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漫長的千年裏,誰能繼承併發揚光大,留下無窮無盡的法則呢?在宋金時期,上谷的張元素和河間的劉守真,他們憑藉非凡的才華,深刻理解醫學的奧祕,超越了前人。
張元素的學問被東垣的李杲深深領悟,他明確了內傷病的治療原則,名聲大噪。王海藏和羅謙甫又師承東垣,羅太無也是私淑於這些賢者的。傑出的醫學家層出不窮,他們的著作和理論精微至極,就像水火谷糧一樣,對人類來說不可或缺。遵循並運用這些理論,可以治癒病痛,拯救生命,這對人們來說是多麼幸運啊!
在泰定年間,丹溪的朱先生在江東崛起。他是許文懿公的高徒,名叫震亨,字彥修,是婺州烏傷人,是元朝的大儒。因爲母親患有脾病,他立志學醫,認爲醫學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部分,是孝順父母所必需的。於是,他遍遊江湖,尋找老師,但在杭州遇到了羅太無,這纔得到了劉、張、李的學問,窮究《素問》的宗旨,洞察運氣的機理,批評《局方》的不當之處,領悟戴人的攻擊策略,辨別陰陽之間的細微差異,區分標本之間的隱微區別,審慎地判斷氣血的實虛,深入研究真邪的強弱,始終遵循活法,不拘泥於特定的處方。他確實是醫學的宗師,生命的主宰,是集先賢大成者。
他的弟子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等人,都能繼承併發揚他的理論,他們的著作流傳多年。景泰年間,楊楚玉收集了他的心得,出版於陝西。成化初年,王季瓛在西蜀附上藥方,重新印刷,希望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播,使家家戶戶都能誦讀,避免早逝的悲劇。他的用心真是太仁慈了!然而,楊楚玉的收集,有些篇章重複出現,有些遺漏,還附上了其他人的論述,使得真僞難辨。王季瓛因此附上了許多藥方,但很多都偏離了原本的意圖。
我,程充,是江南的一個普通人,一直對此抱有志向。每次閱讀這本書,都會感到深深的困擾,於是我大膽地試圖改進,私下選取了平治、會萃、經驗等方劑,以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等書籍進行校對,從頭到尾仔細研究,根據病症尋找藥方。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又得到了中書烏傷的王先生提供的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原本,結合參考,對於那些文理不通,意義不明的部分,我詳細查找原始理論以糾正錯誤;對於篇目錯亂,前後重複的部分,我刪去了冗餘,保留了要點;對於有些遺漏的地方,我補充了內容以拓寬方法;對於論述詳盡但藥方不足的地方,我增加了內容以方便查閱。
每一句話的取捨,我都謹慎地避免隨意增減,希望能使丹溪的著作像涇渭兩河交匯,清濁自然分開;烏鴉和鷺鳥共棲,黑白分明,學習者不會被其他歧途迷惑,疾病能得到正確的治療。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知道自己越過了界限,無法逃避責任。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們憐憫我的愚笨,願意指出並改正我的錯誤,賜予我指導,那將是我最大的願望。於是寫下這篇序言。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春居士程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