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十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4)

1. 傷寒十二

(新增)

【歌】嬰兒氣怯病傷寒,挾食挾驚分兩般。要解六經傳變候,參詳仲景活人方。

【論】《活人書》云:傷寒,大人、小兒治一般,但小小分劑,藥性差涼耳。要之,其傳變,其形證,與大人不殊也。其所異治者,挾驚、挾食而已。錢仲陽云:小兒正傷寒者,謂感冒寒邪,壯熱頭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須解表微汗。挾驚者,因驚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神易動,故發搐也。

當先發表,後利驚。挾食者,或先傷於風寒,後復停滯飲食;或先停滯飲食,而後傷於風寒。以致發熱氣粗,噯氣,壯熱頭疼,腹脹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與消導,不解者,大柴胡湯下之。其六經傳變證治,當遵仲景法,自有專方,不復贅論,挾驚、挾食者,各從本證治之。

疏邪定驚湯

治挾驚傷寒,乃太陽經之藥。

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膽星,天麻,薄荷,黃芩,前胡,桔梗

冬月無汗去黃芩、薄荷,加生薑、蔥白。三時去麻黃。陽明經目痛鼻乾,不眠,脈洪而長,加葛根。少陽經耳聾脅痛,脈弦數而嘔,加柴胡、半夏、橘皮、生薑。少陽、陽明合病,加柴胡、葛根、芍藥,去羌活、麻黃,蓋少陽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傳入陽明為里,脈沉實,譫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用大柴胡湯。

解肌調中飲

治挾食傷寒,乃三陽經之藥。

羌活,防風,柴胡,乾葛,蘇葉,黃芩,枳實,厚朴,神麯,山楂,陳皮,半夏

加砂仁五分,生薑三片,煎服。

如冬月去黃芩,加麻黃。夏月加石膏。渴加天花粉,去半夏。有汗去蘇葉,加芍藥。胸中滿悶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嗽加金沸草、前胡。表邪退而便秘者,去羌活、防風、蘇葉、乾葛,加大黃。

大柴胡湯

治內熱,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大黃

上,薑、棗,煎服。

白話文:

【歌謠】嬰兒因為氣虛而生病,遭遇風寒,區分為挾食和挾驚兩種情況。要理解六經的傳變和症狀,應參考張仲景的「活人方」。

【討論】根據「活人書」所述,治療傷寒,無論大人小孩原則相同,只是藥量不同,藥性相對較涼。然而,其傳變和症狀,與成人並無二致。唯一不同的是,小孩可能挾帶驚嚇或消化不良。錢仲陽指出:小孩真正遭遇傷寒,指的是感受寒邪,出現高燒、頭痛、鼻塞流鼻水,畏寒緊繃等症狀,必須解表微微出汗。若是挾驚,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後又感染寒邪,或是因傷寒高燒導致生風,這是由於熱氣影響心臟,心神易受擾動,因此可能出現抽搐。

首先需解表,然後再處理驚嚇。若是挾食,可能是先感受風寒,後來食物積滯;或是先食物積滯,後來感受風寒。導致發燒、呼吸粗重、打嗝、高燒頭痛、腹脹疼痛、大便酸臭,首先使用散寒藥物,接著使用消食藥物,若無效,則使用大柴胡湯。對於六經傳變的診斷和治療,應遵循張仲景的方法,有專門的藥方,不再贅述,挾驚和挾食的情況,應分別對症治療。

【疏邪定驚湯】

用於治療挾驚的傷寒,這是太陽經絡的藥物。

成分包括: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膽星、天麻、薄荷、黃芩、前胡、桔梗

冬季無汗時,去除黃芩、薄荷,添加生薑、蔥白。其他季節去除麻黃。如果陽明經絡有目痛、鼻乾、失眠、脈象洪大且長,添加葛根。少陽經絡有耳鳴、脅痛、脈象弦數且嘔吐,添加柴胡、半夏、橘皮、生薑。若少陽、陽明經絡同時受影響,添加柴胡、葛根、芍藥,去除羌活、麻黃,因為少陽經絡有三個禁忌,不能出汗、不能下瀉、不能利尿。如果進入陽明經絡,脈象沉實,有譫妄、怕熱,六七天未排便,口乾喉嚨乾且口渴,使用大柴胡湯。

【解肌調中飲】

用於治療挾食的傷寒,這是三陽經絡的藥物。

成分包括:羌活、防風、柴胡、乾葛、蘇葉、黃芩、枳實、厚朴、神麯、山楂、陳皮、半夏

添加砂仁五分,生薑三片,煎煮服用。

冬季去除黃芩,添加麻黃。夏季添加石膏。口渴時添加天花粉,去除半夏。有汗時去除蘇葉,添加芍藥。胸部悶脹時添加枳殼、桔梗。喘息時添加杏仁。咳嗽時添加金沸草、前胡。表邪退去後便祕,去除羌活、防風、蘇葉、乾葛,添加大黃。

【大柴胡湯】

用於治療內熱、大便困難、身體發熱、不畏寒、反而怕熱。

成分包括:柴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大黃

以上藥材,加入薑、棗,煎煮服用。

2. 痘瘡十三

【歌】熱徹標形必定稀,根紅色澤滿而肥。清便自可身無羌,飲食如常不用醫。出不快時尤可發,密宜解毒勿教遲。鮮紅恐後翻成紫,泄痢須知裡氣虛。五六日來生癢塌,咬牙寒噤異功宜。瘡稠力薄難肥滿,大劑參歸及桂耆,紫草川芎香白芷,更加糯米復何疑。青乾黑陷溲便澀,可用宣風急下之。

身熱煩渴微腹滿,喘而便秘面紅赮,心煩悶亂溲黃赤,利水還須導赤除。七八日來猶發熱,內因熱盛外蒸皮,故使斑瘡痂不著,宣風散子入生犀。耳居反熱知歸腎,黑陷分明有死期。百祥丸瀉膀胱火,下後身溫飲水奇,急用溫脾為上策,十中一二可扶持。

【論】夫痘瘡皆由子在母胎中受其三穢液毒,停蓄臟腑,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因小兒真氣既盛,正氣初旺,邪無所容,或風寒傷於表,食飲傷於裡,其毒由是發焉。故因外者治外,因內者治內,內外皆和,其痘自出。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太熱者奪之,里渴者清之,秘者通之,驚者安之,泄者分之,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熱者和之,不可執一,大抵如傷寒隨經用藥,最為高論。

若輕者,發熱四、五日;熱徹始出,其瘡必稀,故前後心無,頭面稀少,明潤光澤,作三、四次出,無內外邪證,便溺如常,飲食如故,此受之最輕也,不用服藥自已。其一熱便湧出,密如針頭,不分根腳,尚有表邪,時忽泄利嘔逆,飲食不進,或煩悶不安,或狂躁不寧,大、小便秘澀不通,瘡色鮮紅,或灰白而不澤,或隱隱在於皮膚中,或咳嗽鼻噴不止,或腰痛不能立起,耳居反熱,身體反冷,惡寒振慄,咬牙,癢塌,燥渴不止,黑陷青紫倒靨,此皆沉重之候也。必審其寒、熱、虛、實而調之,則無不效矣。

大抵寒為虛,熱為實。氣虛寒則宜溫補,氣實熱則宜清涼,血虛則宜補血,血熱則宜解毒,必取其氣血中和,無過不及可也。凡痘灰白不紅,綻不起,發出不快,昏暗陷頂,皆表寒而虛。二便清,飲食不化,身涼,手、足、口氣俱冷,不渴,少食,唇白涕清,皆裡寒而虛。

此表、裡虛寒之證,急宜溫脾胃,補氣血,當用參、耆、四物、木香、肉桂等藥,以助貫膿收靨。夫表虛者,以補氣為主而補血次之。裡虛者,於補血之中而兼補氣。苟能補氣,而脾胃自壯,胃氣隨暢,在後必無陷伏之憂;既能補血,則氣血周流,送毒出盡,不致凝滯,在後必無癢塌之患。凡紅紫干滯,黑陷焦枯者,皆表熱而實。

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鼻乾,氣熱唇燥,煩渴者,皆裡熱而實。此表、裡實熱之證,急宜涼血解毒,當用化毒湯、紅花、紫草、黃芩、牡丹皮、蟬蛻、鼠黏、荊芥之類。如表熱者,宜清涼解表,而分利次之。裡熱者,則重於解毒而兼清涼,或在二、三日之前,熱毒盛者,微下之亦可。

白話文:

痘瘡的十三種情況

【歌訣】

發熱透徹,疹子稀疏,根部呈現紅色,顏色飽滿。大小便順暢,身體自然安好,飲食如常,無需用藥。如果疹子發不出來,可以催發,要及時解毒,不可拖延。鮮紅色如果轉成紫色,並伴隨腹瀉,表示體內氣虛。五六天時疹子開始發癢,出現咬牙寒顫的狀況,需要特殊處理。疹子密集但力量不足,難以飽滿,要用大量人參、黃耆、當歸、桂枝等藥材,加上紫草、川芎、白芷,再加糯米,效果會更好。疹子發青、乾燥、黑色凹陷,大小便不通暢,可用宣風藥急著疏通。

身體發熱,口渴煩躁,腹部微脹,呼吸急促,大便不通,面色紅赤,心煩意亂,小便黃赤,要利水並用導赤散來清除。如果七八天仍然發熱,是因為體內熱盛,向外蒸發皮膚,導致疹子上的痂不易脫落,要用宣風散加入犀角來治療。耳朵反而發熱,表示腎氣虛弱,疹子黑色凹陷,說明病情危重。可以用百祥丸瀉膀胱火,瀉後身體溫和,飲水後會好轉,要立即溫補脾胃,這樣才能勉強救回一兩個。

【論述】

痘瘡都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感染了穢濁毒液,積存在臟腑中,大多是太陰濕土壅滯,君火、相火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小兒正氣旺盛,邪氣無處可容,或者外感風寒,或者飲食不慎,毒邪才爆發出來。所以,外感要從外治,內傷要從內治,內外調和,痘瘡自然就會出來。至於怕冷的要發散,表熱的要瀉熱,體內口渴的要清熱,大便不通的要疏通,驚嚇的要安神,腹瀉的要分清,虛弱的要補益,寒冷的要溫熱,發熱的要平和,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大致像治療傷寒一樣根據經絡用藥,才是最高明的見解。

如果病情輕微,發熱四五天,發熱透徹後才開始出疹子,疹子一定稀疏,前後胸部沒有疹子,頭面部也很少,疹子顏色明亮光滑,分三四次出完,沒有內外其他症狀,大小便正常,飲食如常,這是受邪最輕的,不需要吃藥也能自癒。另一種情況是,一發熱疹子就湧出來,密密麻麻像針頭,不分根腳,而且還有表邪,時而腹瀉嘔吐,飲食不進,或者煩悶不安,或者躁動不寧,大小便秘澀不通,疹子顏色鮮紅,或者灰白不潤澤,或者隱隱在皮膚下面,或者咳嗽噴嚏不止,或者腰痛不能站立,耳朵反而發熱,身體反而發冷,怕冷發抖,咬牙,發癢塌陷,口渴不止,疹子黑色凹陷,青紫倒影,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一定要審慎辨別寒熱虛實來調理,才能有效。

一般來說,寒屬於虛,熱屬於實。氣虛寒的要溫補,氣實熱的要清涼,血虛的要補血,血熱的要解毒,一定要讓氣血平和,不要過度或不足。凡是痘疹灰白不紅潤,不易鼓起,發出緩慢,昏暗凹陷,都是表寒而虛。大小便清澈,飲食不消化,身體發涼,手腳口氣都冷,不口渴,食慾不振,嘴唇發白,鼻涕清澈,都是裡寒而虛。

這種表裡虛寒的症狀,要趕快溫補脾胃,補益氣血,應當使用人參、黃耆、四物湯、木香、肉桂等藥材,來幫助排膿,促進癒合。表虛的,以補氣為主,補血為輔;裡虛的,在補血的同時兼顧補氣。如果能補氣,脾胃自然強壯,胃氣暢通,以後就不會有疹子凹陷的擔憂;如果能補血,氣血周流,毒邪就能順利排出,就不會留下發癢塌陷的後患。凡是疹子紅紫乾燥停滯,黑色凹陷焦枯的,都是表熱而實。

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體發熱,鼻乾,氣熱唇燥,煩躁口渴的,都是裡熱而實。這種表裡實熱的症狀,要趕快涼血解毒,應當使用化毒湯、紅花、紫草、黃芩、牡丹皮、蟬蛻、鼠黏子、荊芥之類的藥材。如果表熱,應當清涼解表,並利小便;如果裡熱,應當重點解毒並兼顧清涼,或者在發病二三天前,熱毒旺盛時,也可以稍微用些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