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十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3)

1. 積病十一

【歌】積病原因乳哺成,審其虛實察其形。更看驚積與氣積,面黃肚熱得其情。

【論】小兒有乳積、食積、氣積、驚積、虛積、實積、積塊之不同。惟夜間有熱,肚熱面黃者,傷積之明驗也。乳積者,因兒啼叫未住,即便乳兒,致傷胃脘,吐、下酸臭是也。食積者,乳食過飽,飽即困睡,肚脹吐瀉是也。氣積者,因母怒氣不散,即便乳兒,兒食氣乳,停滯不化,腹痛多啼,痢如蟹渤是也。

驚積者,受驚而後有積,時泄青菜汁是也,虛積者,或曾傷食吐瀉,或曾取轉致虛,其積尚伏,故曰虛積,面與手、足俱腫是也。實積者,壯熱屎硬,口渴引飲,善食是也,和脾化積湯加減治之。積塊者,丹溪云:氣不能成塊,乃痰與食積死血也。凡治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

當消導行血開痰為主,塊去,須大補。錢孔純云:癖塊遊走不定,攻則痛悶,日漸枯瘦,急用化癖法貼之,內服消積化聚丸,以除痼疾。若臉黑頰青,不治。詳載第四卷,宜參看。

和脾化積湯

治小兒一切諸積,後備加減法。

山楂,枳實,蓬朮,厚朴,白芍,甘草,陳皮

乳積加砂仁、香附。氣積加木香、蘇梗。驚積加茯神、遠志。虛積加白朮、茯苓。實積加檳榔、牽牛。表有熱加柴胡、黃芩。里有熱加黃連、木通。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大便不通加大黃、枳殼。寒月,加益智、草豆蔻。

消積化聚丸

治五積六聚、痞癖攻痛。

三稜,白朮(炒),茯苓,黃連,乾漆(炒去煙),木香,硇砂,益智(炒),歸尾(酒洗),麥芽(微炒,各三兩),紅花,砂仁(炒),門冬,枳殼(炒),穿山甲(燒灰),青皮,柴胡,神麯(炒,各二兩),蓬朮(煨),檳榔(炙),桃仁,香附(薑汁拌,炒),鱉甲(醋炙,各四兩)

上末,蜜丸,重三錢,空心陳米湯化下。

琥珀膏

大黃,朴硝(各一兩)

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

白話文:

【歌】積病的原因往往源自哺乳的問題,仔細觀察小孩的身體狀況,辨別虛實,從面色和腹部的溫度,我們可以得知病情。

【論】小兒的積病有乳積、食積、氣積、驚積、虛積、實積以及積塊等多種情況。尤其在夜晚,如果小孩腹部發熱、面色泛黃,這通常是傷積的明顯徵兆。乳積,指的是孩子哭泣不停就立即餵奶,導致胃部受傷,出現嘔吐和排泄物帶有酸臭的情況。食積,是因為吃得太飽,飽餐後即刻入睡,造成肚子脹大和嘔吐、腹瀉。氣積,是因為母親生氣時哺乳,孩子吸進了帶著怒氣的奶水,導致食物在胃中無法消化,常見腹痛、多哭,以及排泄物類似蟹肉的情況。

驚積,是在受到驚嚇後產生的積病,會頻繁排出綠色的排泄物。虛積,可能是曾經因為食積而嘔吐、腹瀉,或者曾經生病而變得虛弱,積病仍然潛伏,因此稱為虛積,其特徵是面部、手腳都可能出現浮腫。實積,特徵是高熱、大便乾硬、口渴、胃口好。治療實積,可使用和脾化積湯,根據病情加減藥材。積塊,是痰、食積、死血凝結而成,治療積塊,不能單靠瀉藥,這樣只會損耗正氣,病根不會去除。

應以消食、活血、化痰為主,積塊消失後,必須進行大補。若積塊遊移不定,攻之則疼痛,且逐漸消瘦,應立刻使用化癖法,並內服消積化聚丸來除掉痼疾。但若是臉色發黑、雙頰蒼白,則無法救治。詳細內容請參考第四卷。

和脾化積湯,能治療小兒各種積病,具體的藥材加減法會在後面列出。主要成分包括山楂、枳實、蓬朮、厚朴、白芍、甘草、陳皮等。

消積化聚丸,能治療五積六聚、痞癖攻痛。主要成分有三稜、白朮、茯苓、黃連、乾漆、木香、硇砂、益智、歸尾、麥芽、紅花、砂仁、門冬、枳殼、穿山甲、青皮、柴胡、神麯、蓬朮、檳榔、桃仁、香附、鱉甲等。

琥珀膏,由大黃和朴硝組成,研磨成粉末後,與大蒜一起搗成膏狀,外敷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