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十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2)

1. 瘧疾九

【歌】兒瘧多從痰積成,風傷驚觸不同論。頭疼體痛為風瘧,發搐由來必是驚。咳喘便知痰所得,若還食瘧腹中疼。瘧久脅旁因有塊,此名瘧母為根深。

【論】小兒之瘧,多是食積、痰飲,留於脅下,故作寒熱。蓋人之一身,腰以上,陽主之;腰以下,陰主之。脅下者,當其中,為陰陽升降之樞,故脅下有痰、食,塞其道路,陽欲與陰交,而為所阻,熱斯作焉,陽得過其處,熱斯解矣;陰欲與陽交,而為所間,寒斯作焉,陰得過其處,寒斯息矣。又有寒熱往來,兼以頭疼骨節痛,明是風邪,得汗即解。

又有寒熱往來,兼以腹膨作痛,明是食積,得下即愈。又有熱而不寒者,病在裡,調其中而已。寒而不熱者,病在表,解其肌而已。一日一發者,榮衛行速故也,得病為近。間日一發者,榮衛行遲故也,得病為遠。凡治小兒之瘧,以食積、痰飲為主,而風邪次之,驚又次之,乃得治瘧之要焉,詳載第四卷第二論中。

瘧疾例方

檳榔,草果,半夏,貝母,柴胡,黃芩(等分),甘草(少許)

煎服。

食瘧腹膨食少,或時作痛。

麥芽,神麯,檳榔,草果,柴胡,蘇葉,蘇梗(各一錢)

煎服。

痰瘧咳嗽喘急。

川芎,柴胡,貝母,知母,橘紅,黃芩,蘇子(各一錢)

煎服。

風瘧頭痛,骨節疼,或鼻寒氣粗。

羌活,防風,蘇葉,川芎,柴胡,白芷(等分),甘草(減半)

煎服。

驚瘧寒熱發搐。

茯神,遠志(去心),麥冬(去心),柴胡,半夏(薑製,各一錢),甘草(二分)

煎服。

痎瘧久不愈,脅下有塊,俗名瘧母,服鱉甲丸。(方見四卷。)

陰瘧至晚即發,累月不已。

人參,芍藥(炒),川芎,柴胡(各一錢),炙甘草,紅花(各三分)

煎服。

白話文:

【歌謠】兒童瘧疾大多源自痰飲和積食形成,因風邪侵擾或是受到驚嚇導致的則另當別論。頭痛且全身痠痛的是風瘧,出現抽搐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受驚。咳嗽喘息可知是由痰飲引起,若是食瘧,腹部會感到疼痛。長期的瘧疾可能在肋側形成硬塊,這被稱為瘧母,是病情已深入的表現。

【討論】兒童的瘧疾,大多源自積食和痰飲滯留在肋側,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人體上半身為陽性,下半身為陰性,而肋側正位於中間,是陰陽交換的關鍵點。當痰飲和食物堵塞了這個部位,陽氣欲與陰氣交換卻受阻,因而產生熱感;當陽氣通過後,熱感就會消散;同理,陰氣欲與陽氣交換卻受阻,就會產生寒感,陰氣通過後,寒感就會停止。此外,若併有寒熱交替、頭痛和骨節痛,這是風邪所致,出汗即可緩解。

若併有寒熱交替及腹部脹痛,這通常是積食造成的,通便後即可痊癒。若是隻有熱感無寒感,病竈在體內,調理體內即可;若是隻有寒感無熱感,病竈在體表,舒緩肌肉即可。每日發作一次的,是因營衛循環較快,代表病程較近;隔日發作一次的,是因營衛循環較慢,代表病程較長。治療兒童瘧疾,主要應對付積食和痰飲,其次纔是風邪和驚嚇,這是治療瘧疾的重點,詳細內容記載在第四卷第二章中。

以下是治療瘧疾的基本藥方:

檳榔,草果,半夏,貝母,柴胡,黃芩(等量),甘草(少量)

煎煮後服用。

若食瘧造成腹部脹痛,食慾不佳:

麥芽,神麯,檳榔,草果,柴胡,蘇葉,蘇梗(各約三克)

煎煮後服用。

若痰瘧導致咳嗽及呼吸急促:

川芎,柴胡,貝母,知母,橘紅,黃芩,蘇子(各約三克)

煎煮後服用。

若風瘧導致頭痛,骨節疼痛,或是鼻塞呼吸粗重:

羌活,防風,蘇葉,川芎,柴胡,白芷(等量),甘草(減半)

煎煮後服用。

若驚瘧導致寒熱交替,抽搐:

茯神,遠志(去心),麥冬(去心),柴胡,半夏(薑製,各約三克),甘草(約六克)

煎煮後服用。

若瘧疾久治不癒,在肋側形成硬塊,民間稱之為瘧母,可服用鱉甲丸。(藥方詳見第四卷)

若陰瘧導致傍晚開始發作,連續數月不停止:

人參,芍藥(炒),川芎,柴胡(各約三克),炙甘草,紅花(各約一克)

煎煮後服用。

2. 痢疾十

(新增)

【歌】小兒食積因成痢,初起必當先導滯。赤屬熱而白屬寒,紅而散者從傷治。下如五色定難醫,久病脫肛宜補氣。若還身熱不加餐,從來患此終須斃。

【論】小兒痢疾,不問新、久,皆以食積治。新者必用消導,久者必兼調補,挾熱治熱,挾寒治寒,挾傷治傷。白者為寒,赤者為熱,深黃者亦熱,紅而散者為傷。治痢以傷,痢或尋愈,治傷以痢,未有愈者。(詳載第四卷,宜參看。)

初痢宜消導

檳榔,枳實,蓬朮,大黃,牽牛(等分)

為細末,白滾湯送下,每服三錢。逐去積滯,徐徐調補。

赤痢宜消化兼涼。

當歸,黃連,滑石,赤曲,芍藥,神麯,陳皮(各一錢),甘草(四分)

煎服。

白痢宜消化兼溫。

白朮,茯苓,神麯,麥芽(各一錢),肉桂,木香,甘草(各三分)

煎服。

純血痢兼傷治。

當歸,紅花,赤曲,滑石,山楂,麥芽(各一錢),甘草(三分)

煎服。

白話文:

【歌謠】小孩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痢疾,一開始就應該先幫助排便。若是便血是紅色的表示身體過熱,白色的則是寒涼所致,若是血色散開且紅,那可能是受了外傷。如果排泄物呈現五顏六色,這情況通常很難治療。如果病程長久,導致肛門脫垂,那就需要補氣。如果患者發燒又不願進食,這種病通常會致命。

【討論】小孩的痢疾,無論是新發還是慢性,都可能因為食物積滯引起。新發的痢疾必須用助消化的藥物,慢性的則需要輔以調理和滋補。如果有熱症,就治療熱症;如果是寒涼,就對付寒涼;若是外傷,就要治療外傷。白色表示寒涼,紅色表示熱,深黃色也是熱,血色散開且紅,表示受了外傷。治療痢疾時若能處理好外傷,痢疾可能會痊癒,但若只針對痢疾,外傷卻沒有得到治療,那痢疾是不會好的。(詳細內容在第四卷中有記載,可以參考看看。)

痢疾初期適合用助消化的藥物。

使用的藥物包括:檳榔、枳實、蓬朮、大黃、牽牛(等量)。

研磨成細粉,用熱水吞服,每次服用三錢。這樣可以去除體內的積滯,然後再慢慢調理滋補。

紅色痢疾適合用助消化和清涼的藥物。

使用的藥物包括:當歸、黃連、滑石、赤曲、芍藥、神麯、陳皮(各一錢),甘草(四分)。

煎煮後服用。

白色痢疾適合用助消化和溫暖的藥物。

使用的藥物包括:白朮、茯苓、神麯、麥芽(各一錢),肉桂、木香、甘草(各三分)。

煎煮後服用。

純血痢疾同時伴隨外傷的,需要同時治療。

使用的藥物包括:當歸、紅花、赤曲、滑石、山楂、麥芽(各一錢),甘草(三分)。

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