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五 (1)
卷十五 (1)
1. 內經論瘡瘍之因
生氣通天論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脈要精微論云:「諸癰腫筋攣骨病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至真大要論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提到:「高脂厚味的食物變化,會導致生長大毒瘤。」又說:「營養氣質不調和,逆反於肌肉組織,就會產生腫瘤。」
陰陽應象論指出:「地面的濕氣,感染時會損害人的皮膚、肌肉、筋絡和脈絡。」
脈要精微論提到:「所有腫瘤、筋骨疼痛的病症,這些都是寒氣造成的腫脹,以及八種風邪的變化所導致的。」
至真大要論說:「所有疼痛、瘙癢、傷口、癤瘤的問題,都與心火有關。」
2. 河間原瘡瘍之病
原病式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者,蓋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因而癢去者,熱令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故也。
或夏熱皮膚癢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令癢,甚則癢去者,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則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為實,癢為虛者,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汙水也。
白話文:
原文所述,各種疼痛、癢、創傷都與心火有關。因為接近火氣的人,輕微的熱氣會導致癢,熱度增加就會感到痛,靠近熱源會灼傷形成傷口,這些現象都是由火所引發的。如果感覺像是針輕微刺入的癢痛,就像火星飛揚灼傷一樣。癢通常是好的症狀,因為在夏天火氣旺盛,萬物繁茂鮮明美麗。用火灸或熱水浸泡反而使癢痛加重,這是因為輕微熱度的作用。癢痛消失的原因是熱力使皮膚鬆弛,腠理開放,陽氣得以宣洩,熱氣散去。
或者在夏天熱氣使得皮膚癢,但用水冷卻後癢痛不減,這是因爲寒氣能夠收縮腠理使之密閉,陽氣被困住無法散去,內部積聚熱氣。癢痛通過搔抓得以緩解,搔抓可以促進火氣的消散,即使輕微也能減輕癢痛,嚴重時癢痛消失,這是因爲搔抓使得皮膚感到辣,屬於金氣的消散作用,辛味能散開,因此金氣的消散可以幫助解癢。
有時候認為疼痛是實證,癢痛是虛證,這並不是說虛證就是寒氣,而是指熱度的輕重。有時候疑惑創傷都是由火熱引起,並且腐敗出膿水,這是因為食物和水果熱到極點會腐爛,形成污水。
潰而腐爛者,水之化也。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又如鹽能固物令不腐爛者,鹹寒水化制其火熱使不過極故得久固也。萬物皆然。
癰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也。」三因方曰「癰者壅也。」疽深而惡也。三因方曰「疽者沮也。」癤者節也。
瘍有頭,小瘡也。
疹浮小,癮疹也。
瘤氣赤,瘤丹熛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自消也。
白話文:
潰爛腐敗是水分轉化的結果。五行理論中,當某元素過度時,會反制另一元素。例如,火熱過度反而會與水分相化。就像鹽能夠固定物品防止腐敗,由於其鹼性與寒性,可以調節火熱,使其不至過度,從而達到長期的穩定。所有事物都是這樣運作的。
膿包表面看似小實則大。經典中提到「熱力勝過血液就會形成膿包」。三因方則指出「膿包是阻塞的意思」。疽狀深且令人厭惡。三因方說「疽是沮喪、困擾的意思」。膿包則是節點。
瘍有明確的中心,是小型的傷口。
疹子浮現且細小,這是疹狀的表現。
瘤色紅,瘤丹是赤色的,這是由於火氣勝過了其他氣質,火色的表現。
結塊的部位在火氣熱度高的情況下會變得緊密而堅硬。如果在結塊的部位沒有潰瘍發生,只需讓熱氣散去,它自然就會消失。
3. 瘡瘍脈證
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心燥,時腫,乍來乍去,遂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氣澀,氣滯,乾燥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宜瀉寒水。
丹溪論相火能動,為諸病瘡瘍亦然。
詳見火證門。
白話文:
身體沈重,脈搏緩慢,這是濕氣過盛的徵兆,應當進行除濕治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脈搏大而跳動頻繁,可能是心經燥熱,伴有時常腫脹,忽來忽去的熱感,這時需要針對此現象進行治療。各種疼痛、眩暈、震顫的情況,脈搏強硬而有節奏(弦脈),是風邪的表現,應該祛風治療。氣息沈澀,氣機阻滯,皮膚乾燥導致津液流失,脈搏也變得沈澀,這時候需要用藥來調理氣機,同時補充血液。如果寒邪入侵,會使身體浮腫,大小便異常,且伴有惡寒症狀,脈搏緊繃細弱,這時應當使用藥物來消散寒邪。
丹溪認為相火可以引起各種疾病和創傷,特別是瘡瘍。詳細的說明可以在「火證門」一章找到。
4. 癰疽當分經絡論
丹溪云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少陽經多氣少血,理宜預防,肌肉難長驅毒利藥亦難輕用。予從叔多慮神勞,年近五十,左膊外側紅腫如慄,予曰:勿輕視,且先與人參濃湯得數升乃佳,與數帖而止。旬余值大風拔木瘡上起一紅線繞背抵右肋,予曰:大料人參湯加芎術補劑與之,兩月而安。
李兄年三十,連得憂患且好色又作勞,左腿外側臁生紅腫如慄,一醫與承氣兩帖下之矣,又一醫教與解毒下之,予視之脈大實,後果死。或曰生臀癰者何如?予曰:臀在少腹之後,居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太陽多血氣運雖及血亦罕來,中年後生者須預補之,若無積補之功,其禍多在瘡成痂之後,或半年以來乃病,粗工不察或致失手,慎之戒之。
白話文:
丹溪認為,六陽經和六陰經有氣血比例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少陽經氣多血少,應當預防肌肉難長、驅毒藥物難以輕易使用的情況。我的叔叔因思慮過度、精神疲勞,接近五十歲時,左臂外側出現紅腫如火燒的症狀,我告訴他不要輕忽,先服用人參濃湯,得到數升纔好,服用幾帖後停止。十多天後,正值大風拔木,傷口上出現一條紅線繞背到右側肋骨,我告訴他應該服用大料人參湯加上芎術等補品,兩個月後病情得以平復。
李兄年僅三十,連續遭遇憂慮、煩惱以及性行為過度,左腿外側出現紅腫如火燒的症狀,一位醫生開了承氣兩帖進行通便,另一位醫生則開了清熱解毒的藥物。但他的脈象大而實,結果果然去世。有人問起生臀癰的人該如何處理?我回答說,臀部位於少腹之後,處於較低的位置,是陰中之陰,其位置遠離身體中心,雖然太陽經氣血運行旺盛,但血液來到這裏的機會很少,中年以後生臀癰的人需要預先補養,如果沒有長期的補養,災難往往在癰癥形成痂皮後發生,或者半年後才發病,粗淺的醫生如果不細心觀察,可能會導致失誤,因此要謹慎小心,引以為戒。
病機機要云: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按此謂分經用藥則不致有犯禁壞逆之失也。然手少陽三焦少陰心太陰肺足少陽膽少陰腎太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厥陰肝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多血也,故不可一概論治。
況以上病例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當自消散,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如此。丹溪又曰:才得腫痛參之脈證,但有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氣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且夫火熱為病亦有微甚,所謂君火相火是也。
白話文:
《病機機要》提到:淋巴結腫大,也就是我們說的「瘰癧」,可能出現在耳朵後方、前方、下方連接頦部、頜部,或者在頸部下方連接鎖骨,或者在胸部、側胸部、兩側肋部,都稱為「瘰癧」,而手少陽三焦、少陰心、太陰肺、足少陽膽、少陰腎、太陰脾等都是淋巴系統的主要經絡。這表明在使用藥物時,應遵循分經用藥原則,以免違反禁忌和逆轉原則。
然而,手少陽三焦、少陰心、太陰肺、足少陽膽、少陰腎、太陰脾等經絡主要負責氣的運行,而手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厥陰肝等經絡則主要負責血的循環,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
此外,對於上述情況,如果不是由於膏粱(高蛋白質食物)、丹毒(一種皮膚感染)等引起的熱性變化,而是因為虛勞(身體疲憊)、氣鬱(情緒抑鬱)導致的,只需補充身體形狀、調節經脈,腫塊自然會消散,不必通過發汗或排泄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於不清楚脈象、症狀、經絡和病情差異的情況,應該避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失誤。丹溪曾提到,剛開始出現腫脹疼痛的症狀,只要身體虛弱,就應該提供滋補血液和氣體的治療,如果使用一般性的清熱拔毒或調理氣血的藥物,可能會產生加重虛弱的副作用,就像手指指出的那樣。而且,火熱之病也有輕重之分,例如君火和相火就是其中的兩種。
瘡瘍所發而有癰疽癤癧輕重淺深,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於一二經則不可干擾余經也。若東垣處方用藥是矣,矧有兼風兼濕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病本不同治,當求責前論。雖略比之世俗外科等書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此則大有徑庭矣。
白話文:
對於創傷所引起的癰、疽、癤、癧,其程度和位置有輕有重,有淺有深,有的隻影響某個部位,有的可能影響兩個或多個部位。在治療時,應集中精力解決受影響的1-2個部位,避免幹擾其他未受影響的部位。
如果遵循東垣的處方用藥原則,那麼對於同時存在風、濕、痰、氣、血、陰虛等多種症狀的患者,由於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應該回到之前的理論進行分析。
雖然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民間外科書籍中的描述,對於人類形態上的瘡瘍進行了大致的分類,但卻忽略了經絡的影響,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5. 治瘡大要三法
病機機要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榮衛之三法。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矣,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也。
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白話文:
《病機機要》提到,創傷通常與火有關,治療時需區分內外,針對根本原因。如果脈象沈實,應首先調理內部,以截斷病因。若脈象浮大,則需先保護內部組織,以防邪氣進入。在內外之間的情況下,邪氣過度,阻塞經絡,導致腫脹。這是因為缺乏對內部組織的保護,以及缺乏疏通和調節身體運作的能力。
治療創傷的關鍵,在於明白保護內部組織、疏通經絡和調節身體運行的三大原則。對於內部的問題,脈象沈實,伴有發熱和焦慮,外部無紅腫痛,表明病情深入內部,邪氣較深,因此需疏通臟腑以截斷病因。對於外部的問題,脈象浮數,外部有紅腫現象,表明邪氣已表露在外,可能進一步發展,因此需先保護內部組織。
在內外之間的狀態下,外部無明顯的紅腫,內部臟腑運作正常,這表示問題可能在經絡,應調節血液和淋巴系統。使用這三個方法後,即使病情尚未痊癒,也一定不會出現變異症狀,並且能有效減少邪氣,加速康復。
6. 瘡宜發汗論
內經云汗之則瘡已。東垣云東南二方者,在人則為內小腸熱,甲膽風。小腸與膽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瘡外有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知不在裡,非疽瘡也。止癰癤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於下,風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加於身者也。
經云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此瘡自外而入,是丙小腸左遷入於膽作痛而非癢也。此二方皆主血,血為病必痛。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瘡初出,未有傳變,在於肌肉之上,皮毛之間,只於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宜瀉其風濕熱。醫者只知陰覆其陽則汗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出汗可以讓傷口痊癒。東垣說,東南兩方,在人體內則代表內小腸熱,以及甲膽風。小腸和膽都位於體內下部,其性質向上發散。這種傷口在外觀上呈現六經的症狀,但內臟沒有阻塞,飲食習慣正常,大小便順暢,由此可知傷口不在體內,不是疽瘡,而是癰癤。癰癤的症狀可以小到形成癤,大到形成癰。這種傷口的病因來自於下部的風濕環境,是由外向內侵襲身體的。
《內經》還提到,榮氣逆轉於肌肉層,會導致癰腫的產生。各種疼痛、癢和傷口都與心火有關。這類傷口是由外而內進入,是丙小腸的病態向左移動至膽而引起的疼痛而非癢。這兩個方子都主治療血液問題,因為血液問題往往會引起疼痛。這表明元氣不足,營氣逆轉。傷口剛出現時,並未發生傳染或變化,它位於肌肉表面,皮膚之內,只在風熱六經所行經絡的範圍內出現。應該排出風濕熱。醫生只知道陰性物質覆蓋了陽性物質,因此需要出汗。
此宜發汗者,乃濕熱鬱其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使榮衛周身元氣消弱也。其風熱鬱滯於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腫,微黯色,東方清埋沒之色也。風木之性上衝,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形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也。其脈止在左手,左手主表。
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去矣。以托裡榮衛湯主之。
謹按前論大要三法,即此瘡宜汗之,及先托裡,恐邪氣入內,言外因也。宜先疏內,以絕其源,言內因也。當和榮衛,謂不內外因之證也。故瘡之發於皮表者,因大略言汗其汗下和之間。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如郭氏治驗云:一婦人五十九歲,右耳下天容穴間患一疔瘡,其頭黑靨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熱譫語,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
白話文:
這類情況適合發汗治療的情況,通常是因為濕熱阻滯在腳和手的少陽部位,導致血液循環受阻,使身體的營養和衛生系統變得較為疲弱。如果風熱阻滯在下部,那麼臉色可能會呈現紅腫、微暗,這是東方清氣被遮蔽的表現。風木的本性會往上沖擊,臉色必定會顯得憤怒,這個人通常比較容易發怒。這種病症的傷口顏色也是紅腫、堅硬,微帶微暗。傷口的形態會顯得高起,結成硬塊並感到疼痛。這種脈象只會在左手出現,左手代表表層。
如果左寸脈象外洪緩,左關脈象洪緩且帶有弦感,這表示外來邪氣已經滲入血脈與皮膚之間,應該立即發汗以疏通營養和衛生系統,這樣就能清除邪氣。可以使用託裡榮衛湯進行治療。
嚴格按照前面論述的主要方法,對於這種傷口,適合發汗治療,以及先期使用託裡榮衛湯來防止邪氣進入內部,這是對外來因素的考慮。應先處理內在問題,以切斷病源,這是對內在因素的考慮。對於營養和衛生系統的調和,是指針對內外因素都沒有影響的情況。因此,傷口發於皮膚表面時,大約可以說是發汗、下藥或調和其中的某個過程。然而,也有外在治療的順序。例如,郭氏治療經驗中提到,一位五十九歲的婦人在右耳下方的天容穴間患有疔瘡,頭部出現黑色,四周泡起黃水,全身麻木,發熱且語無倫次,時常昏沈,脈象浮洪。使用了烏金散進行發汗治療。
就以鈚針先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餘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將寸金錠子紝入瘡內,外用提丁錠子放於瘡上,膏藥貼護。次日汗後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後,用守效散貼塗紅玉錠子紝之,八日其疔自出矣。茲所謂審脈證,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
不察脈證,但見發熱譫語,便投涼劑與下,或兼以香竄之藥,遂致誤人者遠矣。
白話文:
在治療腫塊時,首先使用鈚針在腫塊中心進行刺穿,若不感到疼痛,則在周圍再進行十餘次的刺穿,直到紫黑色的血液流出,這樣才能確定腫塊的疼痛程度。接著,將「寸金錠子」插入腫塊內,外部則使用「提丁錠子」放置於腫塊上方,並覆蓋上膏藥進行保護。次日,待汗水排出後,精神稍有舒暢,此時便可用「破棺丹」進行下藥,以確保病情穩定。在腫塊開始化膿後,使用「守效散」貼敷在「紅玉錠子」上,並進行紝插,經過八天,腫塊自然會自行排出。這便是所謂的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對於出汗和下藥的過程,外治的方法也應按照特定順序進行。
如果不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只是看到發熱和神志不清,便隨意使用涼性藥物和下藥,或者加上芳香開竅的藥物,這樣很容易誤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