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五 (1)
卷四十五 (1)
1. 諸經敘黃疸脈證
內經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食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不利,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多不治。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凡黃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
白話文:
《內經》說,尿液顏色發黃且安卧的人患有黃疸。《要略》中說,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感到沉重煩躁,脾氣色必定發黃,瘀熱在體內流動。尺脈浮則傷腎,趺陽脈緊則傷脾。風寒相搏,吃東西就頭昏眼花。穀物消化不良,胃中苦澀濁氣,濁氣下行,小便不通,陰寒熱氣流入膀胱,全身發黃,稱為谷疸。額頭發黑,微汗出,手腳發熱,傍晚發病,膀胱急迫,小便不利,稱為女勞疸。
腹部像水一樣,心中煩躁發熱,無法進食,經常想吐,稱為酒疸,多半無法治癒。
《脈經》說,脈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人,都會發黃。凡是黃疸患者,檢查寸口脈,近手掌處無脈,口鼻冰冷,都不可治癒。
2. 論五疸
陳無擇云:古方敘五種黃者,其實一病立名異耳。如黃汗者,以胃為脾表,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其後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色,正黃如柏汁。
黃疸者,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其候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煮柏汁。
谷疸者,夫由肌發熱,大食傷胃氣衝郁所致。其候食則腹滿,眩暈,穀氣不消(云云見前)。
酒疸者,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唯酒變證最多。熱毒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癰。
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竟入水。水流濕入於脾,因腎氣虛甚,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證。其間兼渴與腹脹者,並難治。發於陰必嘔,發於陽則振寒,面微熱。雖本於胃氣鬱發,土色上行,然發於脾則為內疸,發於腎則為黑疸。若所論因外則風寒暑濕,內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獨嚴於傷寒論中,不亦濫矣。
白話文:
陳無擇說:古方記載五種黃病,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只是因為表現不同而取了不同的名字。
- 黃汗:黃汗是因為胃氣虛弱,陽明經蓄熱,熱氣鬱結在體內,導致汗液發黃。這時患者會身體浮腫、發熱不渴,症狀類似水腫。汗液染在衣服上,呈現黃色,如同柏樹汁液。
- 黃疸:黃疸是因為暴熱之後用冷水洗澡,熱氣留在了胃中所導致。患者的身體、面部、眼睛都呈現黃色,就像金子一樣,小便如同煮柏樹汁液。
- 谷疸:谷疸是由於肌肉發熱,大量進食傷了胃氣,氣機鬱結所致。患者會出現飯後腹脹、頭昏眼花、穀氣不消等症狀。
- 酒疸:酒疸是因為大量飲酒之後,遇到風寒或直接入水所致。酒疸的症狀變化較多,熱毒會流入清氣通道,導致眼睛發黃、鼻子生瘡。
- 女勞疸:女勞疸是因為在過度勞累的情況下,熱氣進入水中,濕氣侵入脾臟,腎氣虛弱,腎氣上行,導致額頭發黑、身體發黃。患者可能伴隨口渴、腹脹等症狀,難以治療。如果病症表現在陰性部位,就會出現嘔吐,表現在陽性部位就會出現發冷,面部微微發熱。雖然病根在於胃氣鬱結,土氣上行,但是病症表現在脾臟就稱為內疸,表現在腎臟就稱為黑疸。
綜上所述,黃疸的病因既有外因,如風寒暑濕等,也有內因,如喜怒憂思、酒食房勞等,三因並存。一些醫生過於注重傷寒論,對黃疸的病因理解並不全面,難免有些偏頗。
按以上五疸與前要略所具不同,宜兼考之。陳氏治例未能以盡其變,推其病體究治。大抵以上五疸形證已具,無所隱。兼證者黃汗黃疸谷疸,誠以元氣脾胃之氣為主而治之。形氣穀氣稍實者,則可得而復矣。酒疸則元氣胃氣殊已傷甚,形氣孤危,穀氣與藥雜進,能有斷厚味而守藥,得復生者,則幾希矣。女勞疸則陰陽之氣虛竭甚者,為難治。
陳雲世醫獨嚴於傷寒而不及此,此則亦非傷寒家法所可髣髴施也。
白話文:
根據以上所述五種黃疸與先前要略所記載的不同之處,應該綜合考量。陳氏的治療方法並不能完全涵蓋所有變化,需要根據病人病體的實際情況來推斷治療方案。
總的來說,以上五種黃疸的症狀已經很明顯,並無隱藏。其中兼有黃汗、黃疸、穀疸的,應該以補益元氣、脾胃之氣為主要治療方向。如果形氣、穀氣稍有實證,則有可能恢復健康。
酒疸則元氣、胃氣已經受到嚴重損傷,形氣孤危,穀氣與藥物難以同時吸收。如果能夠斷絕厚味飲食,專心服藥,得以恢復健康的機率很低。
女勞疸則陰陽之氣虛竭嚴重,難以治療。
陳雲世醫雖然嚴謹治傷寒,卻對此類疾病有所不足,這也並非傷寒家法所能模倣應對的。
3. 論傷寒陽證發黃
保命集云:凡發黄有六:有蓄血发黄,邪热传于太阳之本,小便先淋而黄,其人暴狂,内有血也,为太阳发黄本病也;湿热发黄,太阴并阳明之本,为小便不利;风湿热发黄,并少阳也;寒湿发黄,太阴并少阳也;结胸发黄,下之早,附太阳也;痞气发黄,附太阴也。凡六者,各随脉证标本而治之。
大抵发黄从太阴阳明而论,脾胃皆土也,故见黄色,当从其脾病。色黄土气化湿,非湿毒何能发黄也?
白話文:
《保命集》中記載:凡是出現發黃的情況,共有六種原因:
- **蓄血發黃:**邪熱傳入太陽經的本源,小便先出現淋漓不暢且黃色,患者暴躁狂妄,內有血瘀,這是太陽經發黃的本病。
- **濕熱發黃:**太陰經和陽明經的本源受濕熱影響,導致小便不利。
- **風濕熱發黃:**少陽經也參與其中。
- **寒濕發黃:**太陰經和少陽經皆受寒濕侵襲。
- **結胸發黃:**下瀉早,且與太陽經相關。
- **痞氣發黃:**與太陰經相關。
這六種情況,應根據脈象、證候、標本等因素,分別對症施治。
總而言之,發黃現象大多從太陰經和陽明經來分析,因為脾胃屬土,因此會呈現黃色,應從脾臟的病症著手。黃色是土氣化濕的表現,若非濕毒作祟,何以出現發黃呢?
4. 論陰證發黃
韓秖和云: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加之與邪熱相會,發黃,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胎,遍身發黃,煩躁,欲於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或湯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於臍下熨之。
其病愈者,曾治趙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藥太過,致發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躁,欲於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澀,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於泥臥,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錄。
白話文:
韓秖和說:病人連續三五天服用藥物過多,會損傷脾胃,耗損津液,導致口渴,想喝水漿。脾土屬陰濕之性,加上邪熱相合,就會發黃,這就是陰黃。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
如果病人雙手脈象沉細遲緩,肢體冰冷,皮膚出現粟粒狀疹子,或有嘔吐,舌苔厚膩,全身發黃,煩躁不安,想要躺在泥水中,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這些都是陰證的表現。
所以治療陰黃,多用熱湯溫敷,可以將熱湯浸濕布料,敷在病人胸腹,或者將熱湯盛在瓢中,放在病人臍下熨燙。
曾治好趙顯宗患傷寒病,病程已達六七天,因服用藥物過多而發黃,脈象沉細遲緩,無力,皮膚冰冷,煩躁不安,想要躺在泥水中,喘息嘔吐,小便赤澀。先用茵陳橘皮湯治療,喘息嘔吐止住,之後再服用小茵陳湯半劑,脈象略微有力,不再想躺在泥水中,隔天又服用了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量達二三升,當天中午出汗很多,病症就痊癒了。
像這樣的治癒案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凡傷寒病黃,每遇太陽或太陰司天歲,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蓋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水來犯土;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亦水來侵犯,多變此證也。
按以上論傷寒陰陽二證發黃,殆無餘蘊。大抵本形氣虛實,受證不同,用藥有汗下溫之禁,非若雜病之比也。我丹溪先生謂:發黃如𨠭曲相似,濕熱有微甚,及兼熱兼寒瘀血,所因不同,故治例不可不分。
白話文:
傷寒病發黃,常常在太陽或太陰主宰的年份出現,如果過度使用瀉下藥,很容易轉變成陰黃。這是因為辰戌年太陽寒水主宰,水氣侵犯脾土;丑未年太陰濕土主宰,土氣不足,脾胃虛弱,也會受到水氣侵犯,導致陰黃。
對於傷寒病的陰陽兩種發黃證狀,以上的論述已經很完整了。主要原因是體質虛實不同,感受病邪的程度也不同,用藥時要忌諱發汗、瀉下和溫熱等方法,不能像治療一般疾病那样。丹溪先生說:發黃如同曲餅一樣,濕熱有輕重之分,還可能兼有熱、寒、瘀血等症狀,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要區別对待。
5. 論內傷發黃
略例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
按此言內傷不足,故宜補益。惟其有餘,新病必須消導之,久病從谷疸施治可也。
白話文:
簡短的例子提到,內在受到傷寒影響,勞累身體,飲食不適度,導致中州(胃腸)出現寒症,生出黃疸,不是由傷寒直接導致,只使用建中理中湯或者大建中湯就夠了,不用另外加入茵陳。
按照這段話的解釋,如果內在是不足的情況,應當採取補益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如果存在過剩的情況,對於新發的疾病應當採用消導的方法;對於長期的疾病,則可以按照谷疸的療法進行治療。
6. 論發黃治例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按一身盡痛而黃者,濕勝在表;也不痛者,病在裡也;乾燥者,熱勝也。故後證皆有表裡之分。殊東垣云:傷寒當汗不汗即生黃。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裡宜滲利之;在半表裡宜和解之;在裡者宜急下之。若以上諸證及略例云:男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小半夏湯,皆不必拘於茵陳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面色像熏黃色,那他就是濕病,全身都會疼痛。如果面色像橘子黃,那他就是黃疸病,全身不會痛。如果面色是乾黃色,這是燥熱引起的,小便通暢,四肢不沉重,口渴想喝水,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如果面色是濕黃色,這是脾虛引起的,小便不暢,四肢沉重,好像口渴但不想喝水,可以服用大茵陳湯。如果病人大便通暢但面色發黃,可以服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如果病人反复出現寒熱,全身發黃,可以服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全身疼痛而發黃,代表濕邪入侵表層;不痛發黃,代表病邪深入內裡;乾燥發黃,代表熱邪盛行。所以,這些症狀都有表裡之分。東垣先生說,傷寒應該發汗,如果沒有發汗就會出現黃疸。邪氣在表層的,應該盡快用汗法驅散;邪氣在表裡交界處的,應該用滲利法;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應該用和解法;邪氣在裡面的,應該盡快用下法清除。
根據以上症狀和經驗,如果男性病人面色發黃,小便通暢,可以服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如果病人面色發黃,想拉肚子,肚子脹滿喘不過氣,而且吃東西就反胃,要除熱但不能除熱,可以服用小半夏湯。這些情況都不需要拘泥於茵陳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