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十五

2. 黃疸門

3. 諸經敘黃疸脈證

內經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食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不利,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多不治。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凡黃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如果尿液呈現黃赤色,且患者能安穩地躺臥,這通常是黃疸的症狀。

【要略記載】在寸口部位的脈象如果浮而緩,浮象通常顯示有風邪,緩象則表示可能有痹症。然而,這類痹症並非由風邪直接造成,患者可能會感到四肢睏倦煩躁,且膚色會呈現黃色,這是因為瘀熱造成的。尺脈浮象顯示腎臟受損,趺陽脈緊象則顯示脾臟受損。當風寒交加,食用五穀後立即感到頭暈,食物不易消化,胃中感覺混濁,混濁之氣向下流動,導致小便不通暢,寒熱之氣流入膀胱,全身皮膚呈現黃色,這種情況被稱為「穀疸」。如果額頭顯現黑色,輕微出汗,手腳中心感覺熱,傍晚時分病情加重,膀胱緊繃,小便不順暢,這就是所謂的「女勞疸」。

如果腹部腫脹像有積水,心中煩悶且感覺熱,無法進食,時常想嘔吐,這種情況被稱為「酒疸」,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是難以治癒的。

【脈經記載】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的人,都可能出現黃疸。凡是患有黃疸的病人,若寸口脈靠近手掌的部分摸不到脈搏,且口鼻冰冷,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徵兆。

4. 論五疸

陳無擇云:古方敘五種黃者,其實一病立名異耳。如黃汗者,以胃為脾表,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其後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色,正黃如柏汁。

黃疸者,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其候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煮柏汁。

谷疸者,夫由肌發熱,大食傷胃氣衝郁所致。其候食則腹滿,眩暈,穀氣不消(云云見前)。

酒疸者,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唯酒變證最多。熱毒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癰。

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竟入水。水流濕入於脾,因腎氣虛甚,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證。其間兼渴與腹脹者,並難治。發於陰必嘔,發於陽則振寒,面微熱。雖本於胃氣鬱發,土色上行,然發於脾則為內疸,發於腎則為黑疸。若所論因外則風寒暑濕,內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獨嚴於傷寒論中,不亦濫矣。

按以上五疸與前要略所具不同,宜兼考之。陳氏治例未能以盡其變,推其病體究治。大抵以上五疸形證已具,無所隱。兼證者黃汗黃疸谷疸,誠以元氣脾胃之氣為主而治之。形氣穀氣稍實者,則可得而復矣。酒疸則元氣胃氣殊已傷甚,形氣孤危,穀氣與藥雜進,能有斷厚味而守藥,得復生者,則幾希矣。女勞疸則陰陽之氣虛竭甚者,為難治。

陳雲世醫獨嚴於傷寒而不及此,此則亦非傷寒家法所可髣髴施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在古代醫學中,對於黃疸病症分為五類,但實際上,這些只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命名罷了。比如黃汗症,是因為胃是脾臟的外表,歸屬於陽明經。當陽明經蓄積過多熱量時,人體會容易出汗。如果在出汗後立刻進入水中,熱氣會被封鎖住,導致汗液呈黃色。接下來,身體可能會出現腫脹、發熱但不口渴的症狀,這種情況類似於風水病。汗液沾染衣物後,會呈現深黃色,像柏樹汁一樣。

黃疸症,是由於突然受熱後使用冷水洗澡,導致熱氣滯留在胃部所引起。患者臉色、眼睛和皮膚會呈現金黃色,小便顏色會像煮過的柏樹汁。

谷疸症,通常是由於肌肉發熱,大量飲食導致胃氣受損且氣血不暢所致。患者進食後會感到腹部飽脹,頭暈目眩,食物無法消化。

酒疸症,是由於醉酒後吹風或入水所引發。酒疸的併發症最多,熱毒侵入清氣通道,可能導致眼睛發黃、鼻腔感染。

女勞疸症,通常發生在劇烈運動後立即入水,導致水氣入侵脾臟,加上腎氣極度虛弱,導致腎氣上沖,進而造成額頭黑色,全身黃疸。如果同時伴有口渴和腹部脹大,治療就比較困難。如果是從陰部發起,患者會嘔吐;如果從陽部發起,則會感到寒冷顫抖,臉部微微發熱。雖然這些症狀主要由胃氣鬱結引起,但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病情也會有所差異。發病於脾臟稱為內疸,發病於腎臟則稱為黑疸。外部因素包括風寒、暑熱、濕氣,內部因素則包括情緒波動、飲食過量、房事勞累等,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黃疸。然而,醫生往往只專注於治療感冒,這未免有些過於狹隘。

關於上述五種黃疸症,它們的表現和《金匱要略》中的描述有所不同,應該綜合參考。陳無擇的治療方法並未完全涵蓋所有情況,他強調應深入研究病因進行治療。基本上,上述五種黃疸症的特徵已經很清楚,沒有什麼隱藏的症狀。對於黃汗、黃疸和谷疸,主要以調理脾胃氣血為主。如果患者的體質、食慾尚好,就有機會康復。但酒疸則是脾胃氣血嚴重受損,身體處於危險狀態,即使食物和藥物混合攝取,除非患者能堅決戒除高油膩食物,專心服藥,否則很難康復。至於女勞疸,則是陰陽氣血極度虛弱,非常難以治療。

陳無擇認為,醫生往往只重視治療感冒,卻忽略了黃疸症的治療,事實上,黃疸症的治療不能簡單套用感冒的治療方法。

5. 論傷寒陽證發黃

保命集云:凡發黄有六:有蓄血发黄,邪热传于太阳之本,小便先淋而黄,其人暴狂,内有血也,为太阳发黄本病也;湿热发黄,太阴并阳明之本,为小便不利;风湿热发黄,并少阳也;寒湿发黄,太阴并少阳也;结胸发黄,下之早,附太阳也;痞气发黄,附太阴也。凡六者,各随脉证标本而治之。

大抵发黄从太阴阳明而论,脾胃皆土也,故见黄色,当从其脾病。色黄土气化湿,非湿毒何能发黄也?

白話文:

【討論傷寒陽證引發黃疸】

根據《保命集》所記載:黃疸總共有六種情況。一種是因體內蓄積血液導致的黃疸,這是因為邪惡的熱氣傳到了太陽經脈的根本部位,會使小便呈現黃色且有淋漓感,患者可能會突然表現出狂躁的行為,這表示體內有血液蓄積,屬於太陽經脈發黃的基本病症。另一種是濕熱型黃疸,是由太陰和陽明經脈共同影響,主要特徵是小便不通暢。第三種是風濕熱型黃疸,與少陽經脈相關。第四種是寒濕型黃疸,由太陰和少陽經脈共同影響。第五種是結胸型黃疸,如果治療過早,會影響到太陽經脈。最後一種是痞氣型黃疸,這類型則會影響太陰經脈。對於以上六種黃疸,應根據患者的脈象、症狀及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一般來說,黃疸可從太陰和陽明經脈來探討,因為脾胃都屬土性,所以才會出現黃色的症狀,應從脾臟的疾病來分析。黃色代表土氣的轉化,若非濕毒作用,又如何會引發黃疸呢?

6. 論陰證發黃

韓秖和云: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加之與邪熱相會,發黃,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胎,遍身發黃,煩躁,欲於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或湯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於臍下熨之。

其病愈者,曾治趙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藥太過,致發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躁,欲於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澀,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於泥臥,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錄。

凡傷寒病黃,每遇太陽或太陰司天歲,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蓋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水來犯土;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亦水來侵犯,多變此證也。

按以上論傷寒陰陽二證發黃,殆無餘蘊。大抵本形氣虛實,受證不同,用藥有汗下溫之禁,非若雜病之比也。我丹溪先生謂:發黃如𨠭曲相似,濕熱有微甚,及兼熱兼寒瘀血,所因不同,故治例不可不分。

白話文:

韓秖和說:病患在三到五天內服用下瀉藥物過量,導致脾胃虛弱,喪失了身體的津液,因而口渴想喝水。脾臟屬陰濕,加上與邪熱相結合,導致全身發黃,這就是所謂的「陰黃」。治療這種情況應使用溫補的藥物。如果雙手脈搏呈現沉細遲緩,肢體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或者出現嘔吐,舌頭上有一層舌苔,全身泛黃,感到煩躁,想在泥水中躺臥,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這些都是陰黃的症狀。因此,對於陰黃的治療,通常會使用熱湯來溫暖身體,或者將浸過熱湯的布覆蓋在胸腹部,或是將熱湯放在瓢中,讓患者坐在瓢下以熱氣熨燙。

有個例子是曾經治療過趙顯宗的傷寒病,到了第六七天,因為服用下瀉藥過量,導致發黃,脈搏呈現沉細遲緩,皮膚涼,出現煩躁,想要在泥中躺臥,呼吸急促並伴隨嘔吐,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首先給予茵陳橘皮湯,治療後呼吸急促和嘔吐停止,接著服用半劑的小茵陳湯,脈搏稍微恢復,不再想要在泥中躺臥。第二天再服用半劑的茵陳附子湯,四肢開始回暖,小便量達到二三升,在當天中午就大汗淋漓並且痊癒。像這樣被治癒的例子很多,但這裡並不會一一記錄。

一般來說,傷寒病發黃的情況,通常在每年的太陽或太陰時節,如果服用下瀉藥過量,常常會變成陰黃。這是因為辰戌時節,太陽寒水主政,水氣侵犯土氣;醜未時節,太陰濕土主政,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也會被水氣侵犯,大多會產生這種病症。

根據以上的討論,對於傷寒陰陽兩種情況的發黃病症,已經涵蓋了所有可能的範疇。總的來說,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有出汗、下瀉、溫補等禁忌,不像其他雜病那樣可以一概而論。我們的丹溪先生認為:發黃就像曲糵一樣,濕熱程度有輕重之分,還有可能同時伴隨著熱、寒、瘀血等複雜因素,病因各異,所以治療方式不能一概而論。

7. 論內傷發黃

略例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

按此言內傷不足,故宜補益。惟其有餘,新病必須消導之,久病從谷疸施治可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談到因內在因素導致的黃疸問題,舉例來說,像是感受風寒、過度勞累身體、飲食沒有節制、脾胃功能受損而發冷的情況下產生黃疸,並不是由外感風寒轉化而來的,只需要使用建中湯、理中湯、大建中湯等藥方即可,無需使用茵陳蒿湯。

根據這樣的觀點,是因為身體內部受到傷害且能量不足,所以適合補充能量。只有當體內有過剩的廢物時,對於新發病症應該採用消導法處理,而對於長時間的慢性病,則可以依照谷疸的方式進行治療。」

8. 論發黃治例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按一身盡痛而黃者,濕勝在表;也不痛者,病在裡也;乾燥者,熱勝也。故後證皆有表裡之分。殊東垣云:傷寒當汗不汗即生黃。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裡宜滲利之;在半表裡宜和解之;在裡者宜急下之。若以上諸證及略例云:男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小半夏湯,皆不必拘於茵陳也。

白話文:

在討論黃疸病症的治療原則時,提到如下內容:

若皮膚呈現出像被煙燻過的黃色,這是濕氣所導致的病症,患者全身會感到疼痛。而若是皮膚像橘子一樣的黃色,則是黃疸病,但不會感到身體疼痛。如果是乾黃色,代表身體內熱氣旺盛,患者雖小便順暢,四肢不覺沉重,且口渴想喝水,這時適用梔子柏皮湯。

若是濕黃色,通常是由脾臟問題引起,患者小便不順,四肢感覺沉重,看似口渴卻不想喝水,這時可用大茵陳湯。若大便通暢但仍出現黃疸,則適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全身都呈黃色,則需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進一步講解,全身疼痛且皮膚黃,表示濕氣主要在體表;不疼則表示病在體內。乾黃色顯示體內熱氣較重。因此,後續的診斷都有表裡之分。

此外,李東垣指出,若感冒未及時出汗,可能會引發黃疸。對於表症,應立即發汗;對於表裡交界的病症,應採用滲透利尿法;對於半表半裡的病症,應採取調和法;對於內症,則應立即使用瀉下法。

另外,對於男性患者,若黃疸且小便順暢,可考慮用虛勞小建中湯。若黃疸顏色不變,有想要自行排便的感覺,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這種情況不宜使用清熱藥物,因為清熱可能會導致嘔吐,這時可用小半夏湯。在這些情況下,不一定非得使用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