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材

《扁鵲心書》~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要知緩急

夫病有淺深,治有緩急。(體認病情,而用藥緩急合當,乃醫家第一要著。)若急病而用緩藥,是養殺人也。緩病而用急藥,是逼殺人也。庸醫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當用何藥,概以溫平試之。若緩病尚可,設遇大病則為誤不小,故名養殺人。若緩病投以急藥,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則變生,所謂逼殺人也。

(二者之誤,今世醫家比比,膽怯者蹈養殺之弊,心粗者逞逼殺之害。醫本生人,乃為殺藪,悲哉!)

白話文:

疾病有輕重之分,治療的方法也分緩急。如果遇到急病卻使用緩和的藥物,那是養著壞人,讓病情惡化。如果遇到緩慢的疾病卻使用猛烈的藥物,那是逼著人死,很危險。庸醫遇到疾病,不能確定是什麼病,也不能確定該用什麼藥,往往用溫和的藥物試探性治療。如果遇到緩慢的疾病,這樣的做法還可以應付,但是如果遇到大病,那就會鑄成大錯,這就是所謂的養著壞人,讓病情惡化。如果遇到緩慢的疾病就投用猛烈的藥物,這是想快速見效,卻不知道攻勢太猛就會產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逼著人死。

余觀京師名醫呂實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溫平藥調治,及至危篤,方議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遲,藏氣敗絕,雖靈丹妙藥,無能為矣。余親見彼治一傷寒第五日,昏睡譫語,六脈洪大,以為胃中有熱,以承氣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脈之大,非洪也,乃陽氣將脫,故見此耳。

白話文:

我觀察北京名醫呂實,他也熟悉艾灸的方法,但不早用。他通常先用溫和的藥物調理。等到病人病情危急,才考慮艾灸或敷藥的事。但往往效果不佳,他就說:這是天命。殊不知,此時救治已經太晚了,病人的元氣已耗盡,即使是靈丹妙藥,也迴天乏術。我親眼見過他治療一名傷寒五天的病人,(病人)昏睡、胡言亂語,六脈洪大(有力的脈象)。呂實認為病人胃中有熱,用承氣湯下泄,結果四更就死了。六脈洪大,並不是真的有熱,而是陽氣將要脫離身體,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脈象。

治以下藥,更虛其陰,則陽無所附而死速矣。若先於臍下灸三百壯,固住脾腎之氣;內服保元丹、斂陽丹,飲姜附湯,過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傷寒,亦昏睡妄語,六脈弦大。余曰脈大而昏睡。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強治之心,余頗有之,第以人不我信,且又礙於言訥而不肯為,究非真行仁術之人,常以此自愧。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症狀,如果再用虛瀉的方法,那麼陽氣會無處依附,死期將至。應該先在肚臍下方灸三百壯,以固守脾腎之氣;內服保元丹、斂陽丹,喝薑附湯,過三後,自然會出汗痊癒。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傷寒病人,也昏睡說胡話,六脈弦大。我說,脈象大而昏睡,肯定不是真正發熱,而是氣脈奔騰所致,硬要治療。

(這位先生真是仁慈的人啊,我也有強行治病的心,只因別人不相信我,加上我口訥,不願意替人治病,究非真正行醫仁術之人,常常以此為恥。)

)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病人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後,方得元氣來復,大汗而解。(今時姑息成風,灸法難行,余嘗嘆曰:人參雖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陽之功,無如世人不識,俗醫痛掃,良可慨也。)余思前證,少陰病也。

白話文:

用猛火灸關元穴,剛開始灸時病人會覺得疼痛,灸到70壯時就昏睡沒有痛感了,灸到半夜,病人睜開眼睛,想進食,讓他喝薑附湯。直到三天後,元氣才復原,大汗淋漓而痊癒。(現在的人過度求安逸,灸法難以實行,我常嘆息:人參雖然是救命之藥,薑附尤其有回陽之功,但世人卻不認識,庸醫又極力反對,這真令人感嘆。)我認為先前的病症是少陰病。

發昏譫語,全似陽證,若時投以承氣,豈得不死。故耳聾不呻吟,身生赤黑靨,而十指冷至腳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時發躁熱者,皆少陰證也。仲景以耳聾系之少陽,譫語歸之陽明,用柴胡承氣輩誤人不少。夫但知少陽脈循脅絡耳,卻不思耳竅屬腎,以耳聾歸少陽,此仲景所未到之處也。

白話文:

發高燒說胡話,症狀看起來完全像陽盛的病症,如果這時候給病人服用瀉下熱氣、通腸胃的承氣湯,病人豈能活命?所以,耳聾不呻吟,身上長出紫黑色的斑點,並且從十指一直冷到腳面,身體沉重如同大山,口中很多痰液和唾液,時而發燒煩躁的,這些都是少陰病症。仲景將耳聾歸為少陽病,將說胡話歸為陽明病,用柴胡承氣等藥誤導了很多人。這些人只知道少陽經沿著脇肋的部位向上,卻不考慮耳朵和腎臟有關聯,將耳聾歸為少陽病,這是仲景未能顧及的地方。

(耳聾仲景作宗氣虛論,未嘗歸少陽。至於譫語,論中言神氣虛者多,若陽明證中不過數條而已,先生故加貶駁,未免有意索瘢。)

白話文:

在中醫經典《傷寒論》中,張仲景提出「宗氣虛」理論來解釋耳聾,但他從未將耳聾歸因於少陽經的虛弱。至於神志不清(譫語)的症狀,書中大多將其歸因於神氣虛弱,而陽明經證中出現譫語的記載僅寥寥數條。因此,後世醫家對張仲景的理論提出批評,認為他過於偏重陽明經虛弱的影響,而忽視了其他經脈虛弱的可能,可見有意找碴之嫌。

2. 五等虛實

凡看病要審元氣虛實,實者不藥自愈,虛者即當服藥,灸關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溫平藥,亦難取效,淹延時日,漸成大病。(溫平之藥,近世所尚,旁人稱其穩當,醫士習於兩岐,及至變成大病,惶急錯投,誤而又誤。總由識見不真,遂爾因循貽害。)

白話文:

看病時一定要分辨患者元氣是虛是實。如果元氣實,即使不治療也可以自愈。如果元氣虛,就應該服藥,並艾灸關元穴來固本培元。如果只用溫和、平補的藥物,很難收到效果,耽誤了治療時機,會逐漸發展成大病。

(溫和、平補的藥物,是近來流行的,外人認為它們安全穩妥,醫生也習慣於不分青紅皁白地使用。等到病情發展成大病,就會驚慌失措地亂投藥,一錯再錯。這都是因為見識不夠,才會因循守舊,貽誤病情。)

虛病多般,大略分為五種,有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之別。平氣者,邪氣與元氣相等,正可敵邪,只以溫平藥調理,緩緩而愈,如補中益氣、小柴胡、八物湯是也。微虛者,邪氣旺,正氣不能敵之,須服辛溫散邪之藥,當補助元氣,使邪氣易伏,宜蓽澄茄散、全真丹、來復丹、理中丸、姜附湯之類是也。甚虛者,元氣大衰則成大病,須用辛熱之藥,厚味之劑,大助元陽,不暇攻病也。

白話文:

虛證有很多種,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

  • 平氣:邪氣和元氣勢均力敵,可以抵抗邪氣,只需用溫和的藥物調理,慢慢就會痊癒,例如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八物湯。

  • 微虛:邪氣較旺,正氣無法抵抗,需要服用辛溫藥物驅除邪氣,同時也要補益元氣,讓邪氣容易被壓制,適合服用蓽澄茄散、全真丹、來復丹、理中丸、姜附湯等。

  • 甚虛:元氣大衰就會導致大病,需要使用辛熱藥物、滋補藥物,大力幫助陽氣恢復,無暇顧及治療疾病。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車之類是也。將脫者,元氣將脫也,尚有絲毫元氣未盡,唯六脈尚有些小胃氣,命若懸絲,生死立待,此際非尋常藥餌所能救,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固其脾腎。夫脾為五臟之母,腎為一身之根。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身體虛弱的人,需要用熱氣溫補,精氣不足的人,需要用味道滋養,比如桂枝、附子、鹿茸、紫河車這類藥物。將要斷氣的人,是元氣將要脫離的意思,但是還有一點點元氣沒有耗盡,只有六脈中還有一些微小的胃中之氣,生命像懸著的線一樣,生死存亡就在這一刻。這個時候,普通的藥物已經無法救治,必須用艾灸來刺激氣海、丹田、關元這三個穴位,各灸三百壯,來固護脾腎。因為脾是五臟之母,腎是一身之根。

故傷寒必診太谿、衝陽,二脈者,即脾腎根本之脈也。此脈若存則人不死,故尚可灸,內服保元丹、獨骸大丹、保命延壽丹,或可保其性命。(單顧脾腎,乃先生學力大有根柢之論,蓋腎為先天之原,脾為後天之本,資生資始,莫不由茲,故病雖甚而二脈中有一脈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脫則真氣已離,脈無胃氣,雖灸千壯,亦無用矣。

白話文:

因此,傷寒一定要診脈太谿和衝陽,這兩條經脈是脾和腎的根本。這些脈搏如果存在,人就不會死亡,因此還有機會施以灸療,內服保元丹、獨骸大丹和保命延壽丹等藥物,或許能保住其性命。(單獨重視脾和腎,說明先生的學問根基深厚。腎為先天之源,脾為後天之本,生命養育和開始,都是由它們而來,因此即使病情嚴重,而這兩條脈搏中有一條脈搏沒有消失,扶持起來還有可能延長壽命。)如果脈搏已經脫散,那麼真氣已經離散,脈搏中沒有胃氣,即使灸上千次,也沒有用了。

(此五種證當於平時細心探討,自然隨機應變不致差訛。近世之醫多尚寒涼,專行克伐,致使平氣變虛,虛證變脫,及至三焦失運,神氣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機息,而猶執邪氣未盡,火熱未除之說,朝涼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白話文:

這五種症狀平時要細心觀察,就能自然而然地隨機應變,不會有差錯。近來的醫生多喜歡寒涼藥物,專門用來克伐邪氣,結果導致正氣變成虛氣,虛證變成了脫證。進一步導致三焦失常,神氣改變,出入的通道混亂,升降的機制失調。然而醫生們仍然堅持認為邪氣沒有完全清除,火熱之邪未除,於是早晚都用寒涼藥物削弱正氣,直到病人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死亡,真是令人悲痛!

3. 黃帝灸法

男婦虛勞,灸臍下三百壯。

男婦水腫,灸臍下五百壯。

陰疽骨蝕,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脾瘧,灸命關五百壯。

肺傷寒,灸臍下三百壯。

氣厥、屍厥,灸中脘五百壯。

纏喉風,灸臍下三百壯。

黃黑疸,灸命關二百壯。

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

老人二便不禁,灸臍下三百壯,

老人氣喘,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腳氣、灸湧泉穴五十壯。

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

暑月腹痛,灸臍下三十壯。

鬼邪著人,灸巨闕五十壯、臍下三百壯。

婦人臍下或下部出膿水,灸臍下三百壯。

婦人無故風搐發昏,灸中脘五十壯。

久患傴僂不伸,灸臍俞一百壯。

鬼魘著人昏悶,灸前頂穴五十壯。

婦人半產,久則成虛勞水腫,急灸臍下三百壯。

死脈及惡脈見,急灸臍下五百壯。

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臍下三百壯。

腎虛面黑色,灸臍下五百壯。

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

婦人產後熱不退,恐漸成癆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白話文:

男性女性虛弱勞累,灸臍下三百壯;男性女性水腫,灸臍下五百壯;陰疽骨蝕,灸臍下三百壯;久患脾瘧,灸命關五百壯;肺傷寒,灸臍下三百壯;氣厥、屍厥,灸中脘五百壯;纏喉風,灸臍下三百壯;黃黑疸,灸命關二百壯;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老人大小便失禁,灸臍下三百壯;老人氣喘,灸臍下三百壯;久患腳氣,灸湧泉穴五十壯;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暑月腹痛,灸臍下三十壯;鬼邪入體,灸巨闕五十壯、臍下三百壯;婦人臍下或下部出膿水,灸臍下三百壯;婦人無故抽搐昏迷,灸中脘五十壯;久患駝背不能伸直,灸臍俞一百壯;鬼魘入體昏迷,灸前頂穴五十壯;婦人難產,久而虛弱水腫,急灸臍下三百壯;死脈及惡脈出現,急灸臍下五百壯;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臍下三百壯;腎虛面部發黑,灸臍下五百壯;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婦人產後發熱不退,恐漸成癆病,急灸臍下三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