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上 (2)
卷上 (2)
1. 大病宜灸
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傷寒、疽瘡、勞瘵、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痹、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等證。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
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故《銅人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仲景毀灸法云: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觀亙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
(《靈樞》論虛而至陷下,溫補無功,借冰臺以起陷下之陽耳。若仲景所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脈而至於微矣,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於數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但有炎焰而無溫存,寧不焦骨傷筋而血難復?非毀灸也。)
孫思邈早年亦毀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頭風,華佗針之,應手而愈,後佗死復發。若於針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榮養故也。若真氣未脫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別其死生,若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其睡聖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斷不誤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見身說法,其言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
白話文:
[大病宜灸]
在醫學中使用艾灸來治病,就像是烹飪需要柴火一樣重要。現在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治療大病,主要是因為不懂得針灸和艾灸的運用。世界上存在著一百多種的大病,如果不使用艾灸、丹藥,怎麼可能挽救生命,擊退疾病呢?例如傷寒、膿瘡、肺結核、中風、腫脹、腹瀉、慢性痢疾、咽喉炎、兒童急性和慢性驚風、痘疹陷黑等症狀。如果艾灸太晚,真氣已經流失,就算艾灸也無濟於事;如果能夠及早進行艾灸,自然可以保持陽氣不絕,生命會更加穩固。
然而,社會上普遍的艾灸,不過是三五十次而已,這並不足以治療重病。小病可能會好轉,但要保住生命根柢卻非常困難。因此,《銅人針灸圖經》提到:對於大病,應該在肚臍下方艾灸五百次。這是為了補充和接續真氣的方法。如果是去除風邪和四肢的小病,通常只需三到七次即可。張仲景曾批評艾灸法,認為火氣雖小,但內攻的力量卻很大,可能燒焦骨骼,傷害筋腱,血液也難以恢復。然而,我從古至今,何曾聽過有人因艾灸而傷及筋骨致死的案例!他可能是不知道艾灸的妙處。
孫思邈早年也曾批評艾灸法,但到了晚年才開始相信,他說:艾灸有著奇特的功效。過去曹操患有頭痛,華佗為他針灸,立刻就痊癒了,但是後來華佗去世,病情再次復發。如果當時能在針灸的地方再艾灸五十次,病情就不會再復發。有人說:人的皮肉是最柔嫩的,五百次的艾灸,難道不會燒焦皮肉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已經死亡的人,艾灸二十到三十次,肉就會燒焦,這是因為沒有血液滋養的緣故。然而,對於真氣尚未流失的人,自然血液循環良好,即使艾灸上千次,又怎麼可能會有燒焦的情況呢?
因此,在治病之前,必須先判斷病人是生是死。如果真氣已經流失,就算艾灸也無濟於事。尤其是那些富貴人家,他們往往無法忍受疼痛,應該服用「睡聖散」,這樣就能昏睡過去,不會感到疼痛。我親自用「睡聖散」艾灸膝蓋,效果非常好,請放心服用,絕對不會誤人子弟。以救助自己的心態,去救助他人,這就是所謂的「見身說法」,他的言語真實,心意真摯,他的理論是千古不朽的真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