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上 (3)
卷上 (3)
1. 要知緩急
夫病有淺深,治有緩急。(體認病情,而用藥緩急合當,乃醫家第一要著。)若急病而用緩藥,是養殺人也。緩病而用急藥,是逼殺人也。庸醫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當用何藥,概以溫平試之。若緩病尚可,設遇大病則為誤不小,故名養殺人。若緩病投以急藥,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則變生,所謂逼殺人也。
(二者之誤,今世醫家比比,膽怯者蹈養殺之弊,心粗者逞逼殺之害。醫本生人,乃為殺藪,悲哉!)
余觀京師名醫呂實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溫平藥調治,及至危篤,方議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遲,藏氣敗絕,雖靈丹妙藥,無能為矣。余親見彼治一傷寒第五日,昏睡譫語,六脈洪大,以為胃中有熱,以承氣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脈之大,非洪也,乃陽氣將脫,故見此耳。
治以下藥,更虛其陰,則陽無所附而死速矣。若先於臍下灸三百壯,固住脾腎之氣;內服保元丹、斂陽丹,飲姜附湯,過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傷寒,亦昏睡妄語,六脈弦大。余曰脈大而昏睡。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強治之心,余頗有之,第以人不我信,且又礙於言訥而不肯為,究非真行仁術之人,常以此自愧。
)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病人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後,方得元氣來復,大汗而解。(今時姑息成風,灸法難行,余嘗嘆曰:人參雖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陽之功,無如世人不識,俗醫痛掃,良可慨也。)余思前證,少陰病也。
發昏譫語,全似陽證,若時投以承氣,豈得不死。故耳聾不呻吟,身生赤黑靨,而十指冷至腳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時發躁熱者,皆少陰證也。仲景以耳聾系之少陽,譫語歸之陽明,用柴胡承氣輩誤人不少。夫但知少陽脈循脅絡耳,卻不思耳竅屬腎,以耳聾歸少陽,此仲景所未到之處也。
(耳聾仲景作宗氣虛論,未嘗歸少陽。至於譫語,論中言神氣虛者多,若陽明證中不過數條而已,先生故加貶駁,未免有意索瘢。)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病情的緊急程度與治療的相應速度。如果病情嚴重卻使用療效緩慢的藥物,就像是在間接致人死亡。相反地,若病情較輕卻使用強效藥物,則是在強迫病人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可能加速病情惡化。
現在的醫生,往往因為膽怯或粗心,而分別犯了上述兩種錯誤。有些醫生遇到病患,無法準確判斷病因,也不知道該使用何種藥物,就以溫和的藥物試探性地治療。如果是小病還好,但若是大病,這種做法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另外一種情況是,對於輕症患者使用強效藥物,想要快速看到效果,卻不知這樣做會導致病情突變,對病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舉個例子,京師有名醫呂實,在面對病患時,總是先使用溫和的藥物調理,等到病情危急才考慮使用灸法或強效藥物,但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即使使用靈丹妙藥也無法挽救。他甚至曾經對一個傷寒患者在第五天時使用強力藥物,結果患者在夜裡就去世了。其實當時患者的脈象顯示的並不是實熱,而是陽氣瀕臨衰竭的徵兆。
如果當時能在患者肚臍下方進行灸法,鞏固脾腎之氣,再搭配服用保元丹、斂陽丹和薑附湯,病情很可能在三天後就能自然好轉。然而,由於現代醫學趨向保守,灸法這種傳統療法難以推廣,即使人參、薑附這些具有強烈回陽作用的藥物,也常被世人忽視,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病情其實是少陰病。患者表現出的昏迷、胡言亂語等症狀,看起來像是陽證,但如果在此時使用強力藥物,很可能會致命。真正的少陰病,除了昏迷、胡言亂語之外,還會出現耳聾、身上長紅黑斑點、手指冷至腳背、身體沉重、口中有大量痰液,以及偶爾發燒等症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將耳聾歸類為少陽經的問題,將胡言亂語歸類為陽明經的問題,但實際上,耳聾可能與腎臟有關,胡言亂語則可能是神經系統虛弱所致。這也是張仲景未盡完備的地方。
2. 五等虛實
凡看病要審元氣虛實,實者不藥自愈,虛者即當服藥,灸關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溫平藥,亦難取效,淹延時日,漸成大病。(溫平之藥,近世所尚,旁人稱其穩當,醫士習於兩岐,及至變成大病,惶急錯投,誤而又誤。總由識見不真,遂爾因循貽害。)
虛病多般,大略分為五種,有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之別。平氣者,邪氣與元氣相等,正可敵邪,只以溫平藥調理,緩緩而愈,如補中益氣、小柴胡、八物湯是也。微虛者,邪氣旺,正氣不能敵之,須服辛溫散邪之藥,當補助元氣,使邪氣易伏,宜蓽澄茄散、全真丹、來復丹、理中丸、姜附湯之類是也。甚虛者,元氣大衰則成大病,須用辛熱之藥,厚味之劑,大助元陽,不暇攻病也。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車之類是也。將脫者,元氣將脫也,尚有絲毫元氣未盡,唯六脈尚有些小胃氣,命若懸絲,生死立待,此際非尋常藥餌所能救,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固其脾腎。夫脾為五臟之母,腎為一身之根。
故傷寒必診太谿、衝陽,二脈者,即脾腎根本之脈也。此脈若存則人不死,故尚可灸,內服保元丹、獨骸大丹、保命延壽丹,或可保其性命。(單顧脾腎,乃先生學力大有根柢之論,蓋腎為先天之原,脾為後天之本,資生資始,莫不由茲,故病雖甚而二脈中有一脈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脫則真氣已離,脈無胃氣,雖灸千壯,亦無用矣。
(此五種證當於平時細心探討,自然隨機應變不致差訛。近世之醫多尚寒涼,專行克伐,致使平氣變虛,虛證變脫,及至三焦失運,神氣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機息,而猶執邪氣未盡,火熱未除之說,朝涼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在看病時,醫生需評估病人的元氣狀況,判斷他是虛還是實。如果身體狀況實,通常不用藥也會自行康復;但如果是虛,就應該馬上吃藥,並灸關元穴以鞏固生命。然而,如果使用溫和的藥物,往往難以見效,病情會拖延,逐漸演變成大病。
虛病種類繁多,大約可分為五種: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平氣是指邪氣與元氣平衡,可以抵抗邪氣,此時用溫和的藥物調理,慢慢就會好,例如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八物湯。微虛的情況下,邪氣旺盛,正氣無法抗衡,這時需要用辛溫的藥物散去邪氣,同時補助元氣,使邪氣容易被抑制,例如蓽澄茄散、全真丹、來復丹、理中丸、薑附湯等。
在甚虛的狀態下,元氣大幅衰退,形成嚴重疾病,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以強烈的劑量大力補助元陽,此時無暇顧及疾病的攻擊。《經》中提到:身體虛弱的,以氣溫補;精氣不足的,以食物補充。例如官桂、附子、鹿茸、河車等。將脫的狀態,元氣即將消逝,但仍有一絲元氣未盡,只有六脈還殘留些許胃氣,生命如同懸在絲線上,生死就在一瞬間。這種情況下,一般的藥物無法救治,必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以鞏固脾腎功能。
脾臟是五臟之母,腎臟是一身之根,所以治療傷寒時,必須診斷太谿、衝陽這兩條脈,因為它們是脾腎的根本脈絡。只要這些脈絡存在,人就不會死亡,因此還能進行灸療,同時服用保元丹、獨骸大丹、保命延壽丹,或許能保住性命。
然而,如果已經到達已脫的狀態,真氣已經離開,脈搏沒有胃氣,就算灸上千壯,也無濟於事。
對於這五種病症,醫生應在平時細心研究,才能在實際治療中靈活應變,避免出錯。近來的醫生多偏好使用寒涼的藥物,專門進行攻伐,導致原本平氣的病人變虛,虛弱的病人甚至達到脫離的狀態。等到三焦運轉失常,精神氣色改變,進出通道異常,升降機制停止,卻仍堅持邪氣未盡,火熱未除的說法,早晚使用寒涼的藥物,直到病人死亡才肯罷手,實在令人悲痛!
3. 黃帝灸法
男婦虛勞,灸臍下三百壯。
男婦水腫,灸臍下五百壯。
陰疽骨蝕,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脾瘧,灸命關五百壯。
肺傷寒,灸臍下三百壯。
氣厥、屍厥,灸中脘五百壯。
纏喉風,灸臍下三百壯。
黃黑疸,灸命關二百壯。
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
老人二便不禁,灸臍下三百壯,
老人氣喘,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腳氣、灸湧泉穴五十壯。
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
暑月腹痛,灸臍下三十壯。
鬼邪著人,灸巨闕五十壯、臍下三百壯。
婦人臍下或下部出膿水,灸臍下三百壯。
婦人無故風搐發昏,灸中脘五十壯。
久患傴僂不伸,灸臍俞一百壯。
鬼魘著人昏悶,灸前頂穴五十壯。
婦人半產,久則成虛勞水腫,急灸臍下三百壯。
死脈及惡脈見,急灸臍下五百壯。
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臍下三百壯。
腎虛面黑色,灸臍下五百壯。
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
婦人產後熱不退,恐漸成癆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白話文:
對於男女虛弱勞損,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男女水腫的症狀,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五百次。
有陰疽和骨蝕的情況,也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長期患有脾臟型瘧疾,應在命關穴施灸五百次。
肺部受寒,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氣厥、屍厥的狀況,應在中脘穴施灸五百次。
纏喉風的疾病,應在肚臓下方施灸三百次。
黃疸和黑疸,應在命關穴施灸二百次。
急性和慢性驚風,應在中脘穴施灸四百次。
老年人大小便失禁,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老年人氣喘,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長期患有腳氣,應在湧泉穴施灸五十次。
產後出現血暈,應在中脘穴施灸五十次。
夏季的腹痛,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十次。
被鬼邪附身,應在巨闕穴施灸五十次,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婦女肚臍下方或下部有膿水流出,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婦女無緣由的風搐和昏迷,應在中脘穴施灸五十次。
長期彎腰弓背不能直立,應在臍俞穴施灸一百次。
被鬼魘導致的昏悶,應在前頂穴施灸五十次。
婦女流產後,長時間會形成虛弱勞損和水腫,應立即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出現死脈或惡脈的現象,應立即在肚臍下方施灸五百次。
婦女產後腹部腫脹和水腫,應在命關穴施灸一百次,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
腎虛導致面色黑,應在肚臍下方施灸五百次。
有嘔吐和無法進食的情況,應在中脘穴施灸五十次。
婦女產後熱度不退,恐漸漸成為消耗性疾病,應立即在肚臍下方施灸三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