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瘧指南》~ 卷上 (2)
卷上 (2)
1. 受病之源
南方之地,寒暑不時。春夏淫雨,則多寒,晨夕霧昏,地下濕蒸,故陰濕之氣常盛;秋冬久晴,則多熱,草木不凋而放花,故陽燠之氣恆泄。晝燠,夜寒;晴霽熱,陰雨寒。人居其中,因寒濕之氣盛,故下體重濕,生痰又多。痰因秋冬熱故,熱多上壅,膚多出汗,至腠理不密,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
於斯時也,若飲食失度,起居不時,及食生冷、食炙煿,則痰與食相併積於胃,而寒熱之病作矣。或不避暑,奔走於日中;或避暑而坐臥當風,閉其汗孔,使汗不出,此病亦因之而作。或因其晨多霧而寒,飲酒以御之,少焉日出,而熱,則酒與痰相併滯於膈上,此病亦因之而作。
或晨寒而少衣,或夜冷而薄衾,則寒與痰相併,亦作寒熱。或因晨寒多衣,行至日中未解,則暑與痰相併,亦作寒熱。要之,此病之本,本於天氣熱,元陽恆泄,在人之陽氣,自不降而內又多痰,再不能調攝,感於不正之氣,宜其病有上熱下寒之症,所謂無痰不成瘧者是也。養生者,能遠房室,省勞役,毋食生冷,毋食炙煿,毋醉早酒,毋飽晚飯,毋乘暑行走,毋當風坐臥。一日之中,順其寒暑,而加減衣裳,則瘴雖毒,庶可免矣。
白話文:
在南方的地域,四季的溫度變化不定,寒冷和炎熱沒有固定的節奏。每到春夏之際,連綿的雨季使得天氣變得特別寒冷,早晚的霧氣濃厚,地面濕氣蒸騰,因此陰濕的空氣常常過剩;到了秋冬時節,天氣持續晴朗,溫度偏高,草木不會枯萎反而開花,這顯示陽氣一直在洩露。白天熱,夜晚涼;晴天熱,陰雨天涼。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因為長期處於陰濕的氣候,所以身體下部容易感到沉重且濕潤,產生的痰液也很多。痰液因為秋冬的熱氣影響,熱量上升,導致皮膚多汗,使肌膚毛孔無法正常呼吸,形成外熱內寒,陽氣飄浮,陰氣封閉的狀態。
在這樣的時期,如果飲食過量,生活作息紊亂,以及食用生冷食物或是油炸食品,就會導致痰液和食物在胃中堆積,進而引發寒熱交錯的病症。有的人不避暑氣,在烈日下奔走;有的人為了躲避酷暑,卻坐在風口或是睡在風口,導致汗孔閉塞,汗液無法排出,疾病也因此產生。還有人因為早晨霧氣多且寒冷,用喝酒來抵禦寒氣,但不久太陽升起,溫度升高,酒和痰液一起滯留在膈膜上方,疾病也隨之產生。
有的人早上覺得寒冷而穿著單薄,或者夜晚天冷蓋著薄被,寒氣和痰液交纏在一起,也會產生寒熱交錯的症狀。有的人因為早晨寒冷而穿太多衣服,直到中午都沒有脫掉,暑氣和痰液交纏,同樣會產生寒熱交錯的症狀。總之,這種疾病的根源,來自於天氣的熱度,讓體內的元陽不斷流失。在人體的陽氣無法下降,體內痰液又多的情況下,如果再不進行適當的調節,受到不正常的氣候影響,自然會產生上熱下寒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無痰不成瘧」的道理。為了保持健康,我們應該遠離房事,減少勞累,避免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要喝醉酒,晚餐不宜過飽,不要在烈日下行走,也不要坐在風口或睡在風口。一天之中,根據天氣的冷暖適當地增減衣物,即使瘴氣有毒,也有機會避免生病。
2. 瘴瘧傷寒辨
外傷寒邪之症與瘴瘧,俱有寒熱;醫者盡以瘴瘧作傷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不可勝計,由其不辨寒熱症候耳。
今細分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至春變為瘟病,至夏變為熱病。」其病也,多自太陽經始;故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
口中和而不惡食,脈浮緊,為傷寒。或惡風自汗,而脈浮緩,為傷風。其熱無退時。若傳經,或傳陽明經,則有目痛鼻乾不得眠脈長之症;或傳少陽經,則有耳聾脅痛,口苦嘔吐,舌白苔脈弦之症。若傳陽明腑病為入里,舌苔黃口渴,心煩舌乾,不惡寒反惡熱,揚擲手足,揭去衣被。
狂言譫語,脈洪數內實之證,宜用下劑;下遲則入陰經,方舌黑大。凡傷寒之熱,全不間斷,直至傳入里,下後方罷。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是知瘧之發,多因於暑;故發瘴之地,四時常似夏。其病也無傳經。若是冷瘴,則有惡寒發熱,頭痛腳弱腰重。
口中不和,嘔吐或不嘔吐;脈弦帶數,一呼一吸,脈來六至,或七至八至;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方其寒也,脈則沉遲而伏;及其熱也,脈則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飲水,飲則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熱則退矣;或無汗而熱久亦退;或間日再發,或一日一發,此為輕症。
若是熱瘴,則不惡寒惟發熱壯熱;頭痛身倦,腰重腳弱煩躁,胸膈不利,嘔逆或不嘔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澀,口渴,脈洪弦七至八至。熱亦不間斷,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紅面赤,渴欲飲冷,與之水亦能飲,狂言譫語,或大便閉;至日晡尤甚,與傷寒下症無異。細察之,身中之熱有不熱處。
以手捫之:額上極熱,面微熱,鼻尖涼;心胸及腹極熱,背微熱;腰以下不甚熱,重者常冷。或厥且譫語,以手捫心胸,蜷臥狂起,則腳重無力,何也?瘴病是上熱下寒;故腰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之症,雖陽而陰,症隱具於其中。鼻尖為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
此病是外熱內寒;熱症雖見於外,而內寒之症,驗於鼻涼,蜷臥叉手,胃胸隱然見矣。或謂是傷寒陰症,似陽亦非是。若陰症似陽,渴欲飲冷,與之冷則不飲;瘴病與之則能飲。若用藥得宜,則熱退,或得間日熱;退時則脈微弱,非復前之洪弦數矣。
大抵瘴與傷寒大不相同。傷寒因於寒;瘴病因於暑。傷寒有傳經、有變症、有傳染;而瘴病不傳經、無變症、不傳染。若醫者誤認惡寒發熱為表症,用傷寒汗藥;以狂言譫語、大便秘、舌黑為里症,用傷寒下藥;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白話文:
標題:[瘧疾與傷寒的區別]
內容:無論是受到外部寒邪侵襲的病症,還是瘧疾,兩者都可能伴有寒熱的症狀。然而,許多醫生往往將瘧疾誤診爲傷寒,通常採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無辜死亡的案例數不勝數。這主要是因爲無法準確辨別寒熱病症。現在我們詳細區分:
古醫書有云,冬季如果受寒,春季可能發病爲溫病;如果立即發病,則稱爲傷寒。如果不立即發病,到春天變爲溫病,夏天則可能轉爲熱病。這種病大多從太陽經開始,因此會發熱畏寒,頭痛頸僵,無汗。
口內正常而不噁心,食慾正常,脈象浮緊,這是傷寒的特徵。如果出現怕風自汗,脈象浮緩,這可能是風邪所致。熱度不會自行消退,如果傳入其他經絡,如陽明經,可能會有眼痛鼻幹,失眠,脈象延長的症狀。如果傳入少陽經,可能出現耳鳴,脅痛,口苦嘔吐,舌苔白,脈象弦的症狀。如果傳入陽明腑病變爲深入體內,舌苔黃,口渴,心煩,舌幹,不畏寒反而畏熱,手足揮動,掀開衣物。
出現胡言亂語,脈象洪大快速,內部實證,應該使用下劑。如果延遲下劑,病情可能深入陰經,舌頭變黑,腫大。傷寒的熱,完全不會中斷,直到傳入體內,下後纔會停止。
古醫書還說,夏季如果中暑,秋季可能得瘧疾。如果夏季出汗不暢,秋季可能形成風瘧。我們知道瘧疾的發作,大多是因爲暑氣。因此,在易發瘧疾的地方,四季如同夏季。這種病沒有傳入其他經絡的情況。如果是冷瘧,會有畏寒發熱,頭痛腳軟腰重的症狀。
口內不適,可能伴有嘔吐,也可能沒有,脈象弦帶數,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或者七次八次,可能先寒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寒。當寒時,脈象沉遲而伏;當熱時,脈象六次七次,弦洪,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容易吐,掀開衣物,等到汗水出來,熱度就退了。可能隔天再次發作,也可能每天發作,這屬於輕度症狀。
如果是熱瘧,不會畏寒,只有高熱,頭痛身倦,腰重腳軟煩躁,胸膈不適,嘔吐,也可能沒有,腹瀉,也可能沒有,小便赤澀,口渴,脈象洪弦七次八次,熱度也不會中斷,一兩天後舌頭變黑,眼睛紅,面色紅潤,口渴想喝冷水,給他水也能喝,胡言亂語,或者大便閉塞,到傍晚更加嚴重,與傷寒的下症沒有區別。仔細觀察,身體的熱度有些地方並不熱。
用手摸,額頭極熱,臉微微熱,鼻尖涼,心胸和腹部極熱,背部微微熱,腰部以下不太熱,嚴重時常常冰冷。或者四肢厥冷並胡言亂語。用手摸心胸,蜷縮臥牀,突然起身,就會感覺腳重無力。瘧疾是上熱下寒,所以腰部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的症狀雖然表面屬陽,但實際陰的症狀隱藏在其中。鼻尖是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
這種病是外熱內寒,雖然熱症在外表現,但內寒的症狀可以從鼻涼判斷。蜷縮臥牀,雙手交叉,胃胸隱隱可見。有人認爲這是傷寒的陰症,似乎對,但並非如此。如果陰症像陽症,口渴想喝冷水,給他冷水卻不喝。瘧疾病人,給他冷水就能喝。如果用藥適當,熱度會退,或者隔天熱度退,這時脈象微弱,不再是之前的洪弦數。總的來說,瘧疾與傷寒有很大不同。傷寒因爲寒冷,瘧疾因爲暑氣。傷寒有傳入其他經絡,有變化的症狀,有傳染性,而瘧疾不傳入其他經絡,沒有變化的症狀,不具有傳染性。如果醫生錯誤地將畏寒發熱視爲表面病症,使用傷寒的發汗藥,將胡言亂語,大便閉塞,舌頭變黑視爲深入體內的病症,使用傷寒的下藥,病情很快就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