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瘴瘧五臟俱病

夫人身自胸膈至頭為上焦。其氣象天。自胸膈至腹為中焦。其氣象人。自腹至足為下焦。其氣象地。以五行論之。上焦屬丙丁火。中焦屬戊己土。下焦屬壬癸水。在五臟。心肺陽也居上。脾陰坤土也居中。腎肝陰也居下必也。陰能升。陽能降。以成水火之既濟。天地之交泰。

則為平人。若夫發瘴之地。秋冬多熱。則人身陰陽之氣。上者自上。下者自下。而成水火之未濟。天地不交之否。故一觸外邪。五臟俱病。其病多上熱下寒。外熱內寒。何也。天氣通於肺。天氣熱。故肺熱極。所以大渴引飲小便頻數或遺尿氣逆胸中痞悶。或衄血。心在上焦火位。

天氣熱。故心熱極。所以心煩悶亂狂言譫語神識昏沉瞀不知人。或吐血飲冷舌黑麵紅口唇生瘡。脾為中州坤土。天氣熱則地中陽氣恆浮而不降。地下無陽則寒。故脾土虛。所以鼻尖涼多痰肌肉削不能食麵黃四肢無力。或嘔或泄中焦虛痞氣倦怠。肝腎居下焦。地之分。天氣熱。

陽氣不降。地下無陽故肝腎虛寒。所以腰重腳弱筋骨痛腿足寒厥。或吐蛔或吐沫。瘴病一作。五臟之症俱見。非若傷寒之傳經。傳一經方見一經之症也。知此則知傷寒汗吐下之法。不當施於瘴瘧矣。而治瘴之法。當知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而逆之之理。必使心肺之陽。降於下焦。

俾下元溫暖。下元者人身之根本也。溫暖則根本固。根本固則邪熱退。諸病息矣。

2. 冷瘴

其症惡寒發震發熱。頭或痛或不痛。或嘔吐或不嘔吐。胸膈痞悶。身重腰痛腳軟。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寒時雖厚衣被不能溫。熱時雖臥冷地不能涼。或大渴飲水。或一日一發。發時多。退時少。或間日三日一發。所兼之症極多。不能盡述。惟以其有寒。謂之冷瘴。有陰有陽。

故諺有云。冷瘴必不死。此瘴之輕者也。其脈或寒時微遲。熱時弦數。或來六七至。或陽症見陰脈。治法先用感應丸十四粒。薑湯送下。次用陳皮半夏湯三四服。或不換金正氣散三四服。重者七八服。方用和解湯三四服或七八服。加厚桂更好。得寒熱間斷多時。後用截瘧丸

酒送截之。或養胃湯。不已。四獸飲。此常法也。

如往來寒熱。痰逆嘔吐。頭痛及身腰痛如被杖。汗多煩躁。引飲自利。小便赤或如中風者。姜附湯主之。如寒熱往來。煩渴手足冷。鼻尖涼。身重舌黑。渴欲飲水。自利嘔逆。汗出惡風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如上半身熱極。下半身冷。腿足寒厥者。沉附湯主之。或送養正丹黑錫丹靈砂丹

如發熱手足厥冷煩渴悶亂上吐下瀉者。附子理中湯主之。

如發熱咽嗌乾燥焦煩大渴飲水不止者。冷湯主之。或既濟湯理之。渴甚者。奪命散附子主之。

如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澀或利。或嘔或咳者。真武湯主之。如發熱惡寒嘔不止者。藿香正氣散主之。夫瘴病多嘔。病因飲食傷脾而得。又炎方之病。氣多上逆。痰與氣並而上。故多嘔。如因食生冷太過。嘔而惡食。頭目昏沉肢體拘急。痰多腹痛者。養胃湯加附子沉香主之。嘔甚送來復丹。或治中湯主之。

如嘔吐膨脹者。二陳湯送感應丸。

如嘔而胸膈不快。脅筋脹滿。心腹刺痛。食少多痰。吞酸噎氣。及見症不一者。以嘉主散主之。

如寒熱往來。噁心嘔吐。吞酸噫腐。腹痛痰痞不能食。紅丸子主之。如大便秘者。先服和解湯。自然通利。或秘甚者。用嘉禾散加蜜主之。又有多日不通者。看病勢何如。得大便利而後病方得愈。方可用蜜導法。若不甚急。只以治瘴為主。得熱瘴不來。大便自然通利矣。

如寒熱臍腹刺痛。脅痛煩亂。引飲霍亂。手足厥冷者。冷香湯主之。

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其人平日虛弱。七棗湯主之。

如神思昏亂。狂言譫語。不知人事者。輕則養胃湯加附子沉香。重者二陳湯加沉附。若甚者。沉附湯主之。

如脈代者。此病甚不宜代脈。看大便如何。如大便照常。養胃湯加附子主之。

如大便不利。可與正氣散和解散加桂。大便行則代脈去矣。

如發熱頭痛。小便不利。煩躁飲水。水入即吐者。五苓散主之。若引飲自汗。小便赤澀者。不得服五苓散。汗出更利小便。必亡陽也。況滲泄之劑。下虛者尤忌之。如四肢厥冷。頭額虛汗。咳逆脈促。其症甚危。三建湯主之。

如症候不一。多所變怪者。和解湯主之。

如瘴止後腰痛腳軟者。加減五積散主之。

如瘴止後汗多者。黃耆建中湯主之。

如瘴止後食少體倦者。異功散主之。

如瘴止後多痰及食入而心下飽悶者。香砂六君湯。或吞養脾丸

如瘴止後虛煩不得眠。心膽虛怯。觸事易驚者。溫膽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