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熱瘴

其病身發大熱。神氣沉昏。晝夜如臥炭火中。腰痛腳弱。大渴欲飲冷水。上脘痞悶。神昏妄語。頭痛或不痛。或嘔逆或不嘔逆。小便赤澀或頻數。或遺尿。大便或秘或自利。舌黑麵赤目紅。或吐血衄血。兼見之症。不能盡述。惟以其單熱不寒。謂之熱瘴。其熱多不間斷。因陽氣盡發泄於外而然。

諺云。熱瘴久不死。此瘴之重者也。治得其道。得生者多。其脈洪弦數。或來七八至。亦有見陰者。治法先刺之。

南人治熱瘴。初起不用藥。只挑草子之法。廣中之處有人能之。凡有瘴發一二日。卷其上下唇之裡。以針刺其血。正中用手捻去紫血。又以楮業擦舌出血。又令病人並足而立。於兩足後腕橫縫中。青脈刺之。出血如注。乃以青蒿水與服。應手而愈。若冷瘴與雜病。決不可刺。

熱瘴之所以刺而得愈者。即太陽傷寒症。邪氣在表。當汗之法也。刺出其血。即是得汗而其效速於得汗。蓋人身之上下唇。是陽明胃脈之所經。足後腕。是太陽膀胱脈之所經。太陽受病三日。而陽明受病。南人之針。可謂暗合。若患熱瘴而不即刺。及其三陽傳遍。邪氣入里。

雖刺而血已凝。非惟無益。或至重傷。又南人針法。別有不可曉者。發瘴過經已入里而將死。刺病人陰莖而愈。竊意其通五臟。刺之或可去內腑之熱耳。然少壯者。尚可用此法。苟施於怯弱者。豈不危哉。按黃帝內經。九針從南方來。刺熱論曰。病未見赤色而刺之。是謂治未病。

然則南方挑草子之法。不可廢也。但南人未知辨赤色之道。愚謂熱瘴初起。刺病人兩足腕出血。又刺舌下出血。頭痛兩額角脈脹者與兩額角脈上刺之出血。其病勢果衰大半。次服不換金正氣散。又服和解湯七八服。得間斷一日一發。然後截之。若間斷作二日一發尤妙。不來之日。

服和解湯七八服。和解後熱勢稍緩。服養胃湯截瘧丸。酒送。日服六七次。如未止。服四獸飲。此平常之法也。如變症不一。當與治冷瘴方法。互治之。

如其症未解。或疑有熱。亦不宜服發汗及涼藥。但取嘉禾散服之。若果蘊熱但冷。服無害。蓋嘉禾散治下虛中滿。能升降陰陽。正與秋冬作熱之地為宜。服二三日則寒熱之症自判矣。然後隨症調治。自無不效。

如嘔逆以養胃湯。來復丹治中湯二陳湯。選而用之。

如兀兀欲吐而不吐者。二陳湯主之。

嘔而熱不退者。藿香正氣散主之。

嘔而膨脹二陳湯下感應丸

嘔而頭痛。來復丹兼如聖飲子

嘔而胸膈不快。下虛中滿。嘉禾散主之。

嘔而大便秘。嘉禾散加蜜主之。

嘔而腹痛。紅丸子烏沉散

嘔而痰逆。頭痛身痛。腳痛腳弱。大汗多。煩躁引飲。大便自利。小便赤澀者。姜附湯主之。吞養正丹。或靈砂散

如發熱煩躁。手足冷。鼻尖涼二症。病人因熱大煩躁。多不自知。醫者須以手捫其手足與鼻尖。方知之。身重腳腰痛。舌生黑苔。大渴引飲。自利嘔逆。自汗惡風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如大熱咽嗌乾渴。煩躁不解者。冷香湯主之。

如熱大煩渴大作。飲水無度者。既濟湯主之。甚者合奪命散

如熱大神昏。不知人事。妄語遺尿。吐血衄血。舌黑麵紅。目赤煩渴。脈弦而七八至。以手捫之。額上極熱。胸腹熱。腰以下不熱而冷。雖狂言妄語。病人心蜷臥。叉手捫心。或引衣自蓋。陰症具於隱微之中。況脈只以五六至。為數。為實熱。若七至八至是內陽盡出於外之脈。

腹內則空虛矣。若誤用寒涼。攻外熱。其斃也可立而待。急用沉附湯主之。吞黑錫丹。稍緩者。二陳湯合沉附主之。

輕者養胃湯合沉附湯主之。

如熱大煩渴悶亂逆泄瀉。手足稍微冷者。附子理中湯主之。

如嘔逆泄瀉。臍腹刺痛。脅肋脹痛。引飲無度。胸膈不利者。冷香湯主之。

如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自汗多者。真武湯主之。

如因誤攻外熱以至四肢厥冷。兩足如無。頭顱虛汗不止。或時發噦。脈數而促。其危尤甚。急宜收心液。壯真陽。庶可更生。宜服三建湯

如大便秘。其脈六至。兼弦而有力者。和解湯主之。甚者用蜜導法。

如夏月冒暑。伏熱即發熱瘴。煩躁口渴。上吐下泄。心脾不調。衇全不具。陰症其脈弦而六七至有力。六和湯主之。

如熱大便堅硬。其人平素脾胃壯實。而脈弦數有力者。和解湯加蘇葉地骨皮主之。

如發熱頭疼。或眼睛疼。大便實。其脈舉按皆弦數。全無陰症。其人平素宜涼劑者。參蘇飲主之。只可一二服。稍和即止。不可過用。須要詳認。不可誤人。

如已分為間日。脾胃已和。濕冷已去。病退時。脈亦弦數者。養胃湯加柴胡主之。

如已服正氣和解溫中固下後。熱已間斷。截瘧丸。不住者。十四日外可少與柴平湯。或柴胡散。尤隱不可多服。參蘇飲。柴平湯。柴胡散。三方。須細察。病人平素宜涼劑。胃氣壯實。及脈實而無陰症。具於隱微之中者。方可用之。如稍緩。不若和解湯加減守之。免致失手。

如已經七日。發熱煩躁。引飲喜冷水。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狂言內熱。神昏不省者。藥令黃耆湯主之。若因上熱未降者。尤宜沉附湯主之。

如無汗發熱頭痛小便澀。煩渴飲水水入即吐。五苓散主之。不可多服。

如瘴止後。猶狂言神昏者。因心經之陽尚未降於下焦故也。二陳湯加沉附主之。或養胃湯亦加沉附。

如瘴止後。腹痛腸鳴。大便溏而頻。平胃散主之。

如瘴止後虛煩不眠。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不祥或異象。眩惑夜不安寢者。溫膽湯主之。無多服。

如瘴止後。精神倦。不喜飲食者。異功散主之。

如瘴止後。腰痛腳痛。加減五積散

如瘴止後。自汗多者。黃耆建中湯主之。多痰體倦。六君子湯

如瘴止後。易飢易飽者。香砂六君湯。吞以養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