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瘧指南》~ 自序 (1)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1. 自序

余賦性孱弱,幼嬰多病,迨丁年尤甚。嘗患內傷,諸藥罔效。於是悉取內經、難經、甲乙經、東垣十書、傷寒六書各論、及薛氏等書,至於殊國僻壤、奇方怪疾,皆沿波溯源、推詳考索。循古人之餘而為之,不知其已瘳已。人情莫不欲言其所自,知交親承是謬,推庸多奏效。

妄意遂謂凡病不出傷寒內傷之範圍也。壬寅秋,天時熱甚,入冬仍不寒,四方疫癘大作。其證似瘧而寒熱不閒,似傷寒而三陽經少陰太陰經證齊,似內傷而氣口脈不大於人迎。向所妄意以自信者,胥失之矣。彼以傷寒治者七日逝;以內傷治、以瘧治者,先後亦逝。間有染輕本固者,稍淹浹旬,終歸不起。至一發不能言者,其死尤速。惟輕而不服藥者,百起一二。即老醫宿匠,計與術兩窮矣。

然天地之大德曰生,塞極必有以通之者。有宋李待制之書在也。書名瘴瘧衛生方,專是一證。始以風壤闊越,一涉獵而置之,而後乃知其寶也。論證則辨晰周詳,用藥則簡易平順。此真妙於治也。且諸書瘧部亦嘗及瘴瘧矣,本末未甚悉。豈身履其地,傳不獲習乎?待制、造端王、張討潤,皆因宦彼地,得其真詮。是書賴以全。予始以一二及十百,因沿鄉曲面流疏遠,隨手應心,刻期色起矣。予秘之,是以人命為私也。告之同業,懼不能遍,謀梓以廣之,區區之公而已。

客有告之者曰:夫瘧何有於瘴哉?閩廣之間,山深雨淫,積嵐為瘴,黃霧隱天,中人作苦。吾信界在中土,土不同方;風亦殊俗。曠絕千里,嵐瘴何從?母乃巧於署名以炫技乎?余曰:否否。諸疾之作,由天時也;四時之變,由氣數也。人身肖天地,與氣順逆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其徵在國,國實以人。天氣流轉,山澤通之。以時驗變;以人驗時。奧氣不藏,時之變也。物直槎夭;人直疾病。山川不必同,而氣至則行之矣。故吾信不必閩廣而氣類之,此瘴瘧之所由作也。且如癸卯之冬,四山花木盎然,如春;甲辰夏仲,菊華如秋;六月反擁絮;春秋隕霜不殺。注謂四時失其序,則其施必悖。月令: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在昔識之。蓋天失其序,盩氣旁行,於是乎在邇。年以來冬復大暖,草木禽蟲不含不蟄,殆物得氣之先。與韓昌黎雪擁藍關句:李唐嶺南尚雪,今絕無之,馴至洛陽,杜鵑天氣,自南而北,不尤信乎?客因領之。予又謂瘴瘧於文為瘧,章言疾彰於外,內無實也。為瘧如虎,反爪向人也。以瘧施無實之人,故多瀕於死。李待制之調劑,思深哉!不揣愚陋,次其源委,附以鄙見,別傷寒內傷諸瘧之形似,詳藥餌之宜用宜禁,驗病色之可治弗治。編曰:瘴瘧指南。車僭妄之罪固無所逃,然於活人,或有小補,庸有未盡。

白話文:

[自序]

我天生體質虛弱,自幼便頻頻患病,到了壯年更是嚴重,曾因內傷而久治不愈。當時,我將《內經》、《難經》、《甲乙經》、《東垣十書》、《傷寒六書》以及薛氏等人的著作,甚至一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奇方異法,都一一研究,試圖追根溯源,深入探討。我遵循古人的方法,不知不覺中,病情竟逐漸好轉。人之常情,總想分享自己的經驗,我的親朋好友聽聞後,紛紛稱讚有效。

我以為,所有的疾病都不出「傷寒」和「內傷」的範疇。然而,壬寅年的秋天,天氣異常炎熱,入冬後依舊不冷,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這種病症看似瘧疾,卻又沒有典型的寒熱交替;看似傷寒,但三陽經和少陰太陰經的症狀同時出現;看似內傷,但氣口脈卻不大於人迎脈。我原本自信滿滿的判斷,如今顯然失準了。那些按照傷寒、內傷或是瘧疾治療的患者,接連離世。偶爾有些病情較輕,體質較好的人能挺過十天左右,但最終還是無法倖免。至於那些病發初期就無法說話的,死亡速度更快。唯有那些病情輕微,未服用藥物的人,纔有百分之一二的存活機會。即使是資深的老醫師,也束手無策。然而,天地最大的恩德就是給予生命,當困境達到極點時,總會有解決之道。宋代李待制的《瘴瘧衛生方》就是這樣一本書,專門針對這一種疾病。起初,因為地域遙遠,我只粗略瀏覽便放棄,後來才發現它的價值。該書對病症的分析清晰詳細,使用的藥物簡單平和,確實是治病的妙法。

此外,其他書籍在瘧疾部分也有提及瘴瘧,但並未深入探討。或許是因為作者未曾親身經歷,所以無法深入瞭解。李待制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是因為他在瘴瘧肆虐的地方任職,得以獲得真實的經驗。這本書因此得以保存下來。我開始僅將其應用於個別病例,後來逐漸擴大到整個鄉鎮,效果顯著。我本想保密,因為我擔心個人私心會影響他人性命。但如果只告訴同行,又怕傳播不廣。所以我決定將其刊印出版,以求廣泛傳播,這是出於公心。

有人對我說:「瘧疾和瘴瘧有何關係?福建和廣東之間,山高林密,雨水豐沛,積聚的濕氣形成瘴氣,黃霧籠罩天空,讓人感到痛苦。我們這裡位於中原,土地不同,風俗也不同,距離遙遠,哪來的瘴氣?你是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故意冠上這個名字?」我回答說:「不是這樣的。疾病的產生,是由天氣變化引起的。四季的更替,是由氣候節律決定的。人體與天地相呼應,受到氣候的影響。《易經》說:『觀察天文以瞭解時節的變化』。這些現象反映在國家上,而國家的實際情況反映在人民身上。天氣的流轉,通過山澤得以傳播。根據時間驗證變化,根據人體驗證時節。如果氣候不正常,那麼時節就會發生變化。物種可能會早熟或晚熟,人也可能會生病。山川不一定相同,但當氣候到達時,就會產生影響。所以,即使我們不在福建和廣東,也能感受到類似的氣候影響,這就是瘧疾和瘴瘧爆發的原因。」

例如,在癸卯年的冬天,四周山上的花草樹木依然生機勃勃,就像春天一樣。甲辰年的夏季,菊花盛開,如同秋天。六月時,人們還在穿著棉衣,春天和秋天時,霜凍並未殺死作物。這些現象表明,四季的節律已經失調,因此其運作方式也會違背自然規律。根據《月令》,如果仲夏時執行秋季的命令,人民就會遭受疫情的侵害。過去,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如果天氣的節律失調,疾病就會蔓延。近幾年,冬天再次變得非常溫暖,草木和動物不再進入冬眠狀態。這表明生物對氣候的變化反應迅速。例如,韓愈在《雪擁藍關》中提到的雪景,現在在李唐嶺南地區已經看不到了,甚至連洛陽也出現了杜鵑花的景象。這種氣候變化從南到北逐漸擴散,這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聽眾理解了我的解釋,我又進一步說明:在文獻中,「瘴瘧」被稱為「瘧」。這個字的意義是疾病表現於外,但內部並無實質性的問題。它像老虎一樣,反爪向人,對那些身體虛弱的人來說,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導致死亡。李待制的治療方法,其深思熟慮的程度令人欽佩。我雖然愚昧淺薄,但還是試圖梳理出瘴瘧的來龍去脈,並加入自己的見解。我分別探討了傷寒、內傷和瘧疾的相似之處,詳細闡述了藥物的適用性和禁忌,以及如何判斷病情是否可治。我將這些內容編輯成《瘴瘧指南》,我知道這可能招致僭越之罪,但在拯救生命的方面,也許會有一些幫助。當然,我的見解未必全面,期待後世的賢者能夠進一步完善。

  •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年)十月,信州鄭全望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