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瘴瘧形狀

或問曰。發熱頭痛人俱稱為傷寒。一以傷寒藥治之可乎。予曰。當有所辨。諸般發熱種種不一。而最毒者在內傷有瘴瘧。或曰。若內傷。果有東垣內外傷論。辨別詳晰甚為有理。若醫瘴瘧則不能無疑矣。將以予為妄。吾見子治斯病活人甚多。但未聞是書未聆是語。當明以告我。

予曰。傷寒內傷所病處廣。況立法者。乃仲景東垣。二人聖醫也。名重寰宇。而擴充是法者。陶節庵薛立齋二君。故其書傳之廣。而心於活人者未有不讀也。若夫瘴瘧惟炎方有之僻於一偶。況業醫者鮮。惜李待制治瘴之聖。其書所傳不廣。宜乎吾子之未聞是書。未聆是語。或曰。

既有是書。其病形可得聞歟。予曰。其病有三。而形狀不外於頭痛。發熱。腰重。腳軟。或冷或嘔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紅。口渴。心煩。胸中大熱。舌或黑。狂言譫語。欲飲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無汗。諸證。以有寒有熱者為寒瘴。

或間日。或不間日。為易治。以單熱不寒者。為熱瘴。為難治。得間日猶可以不言語。惟噫噫作聲者。為瘂瘴為不治。瘴瘧之形狀大都如是矣。

2. 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

天以一氣覆於上。地以一氣載於下。人居覆載中。若何能與覆我載我者。相肖也。上古聖人等。天地人為三才。豈無灼見而妄立說耶。蓋謂天以輕清之氣。上浮而下轉。地居其中。而乾健之運。無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續。則穹壤判。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人身肖之。其氣亦無息。

天以日月循環。人以榮衛循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經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陽之汗以雨名。陽之氣以風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氣象天。身以下其氣象地。故天不足西北。

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聰明也。故西北之人頭常冷。地不滿東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東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陰陽。以生風暑濕燥寒。地有陰陽。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陰陽。以生肝心脾肺腎。天氣以四時溫熱涼寒運於上。地氣以生長收藏應於下。而人之陽氣以升浮降沉應之。

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氣溫。惟其氣溫。故地中之陽氣鼓動而升於外。以生萬物。人之陽氣。亦應之以升。天令夏其氣熱。惟其氣熱。地中之陽氣盡出於外。以長萬物。所以地之下極寒。人之陽氣亦應之。盡出於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時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氣涼。惟其氣涼。

所以陽氣能降於地。而行收成之令。人之陽氣。亦應之而降於內。天令冬其氣寒。惟其氣寒。陽氣盡沉於地。而成閉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陽氣。亦應之沉藏於內。斯時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災害亦不生。發瘴之地則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熱。盛夏久雨。

則可挾纊。隆冬久晴。寧不搖扇。一日之間。日未升則寒。日中則熱。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變。無論四時。久晴則熱蒸。蒸極則雨。雨下則濕。蒸雨久則淒涼。人生其間。飲食起居。安能一一謹慎。稍失調養。便感此乖戾之氣。而發寒熱。即謂之瘴。然瘴之發。多在秋冬。

以其天氣熱。地中之陽氣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葉而葉。人之陽氣亦應之。不能收固。而恆泄之於外。惟其外泄。則脾土所以內虛寒。身以上象天則極熱。身以下象地則不熱而寒。或熱蒸極而汗。汗出則淒涼。其人身之寒熱濕蒸。一與天時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

瘴瘧類天時。知斯道者。則治瘴之法過半矣。

3. 受病之源

南方之地。寒暑不時。春夏淫雨則多寒。晨夕霧昏。地下濕蒸。故陰濕之氣常盛。秋冬久晴則多熱。草木不凋而放花。故陽燠之氣恆泄。晝燠。夜寒。晴霽熱。陰雨寒。人居其中。因寒濕之氣盛。故下體重濕。生痰又多。痰因秋冬熱故。熱多上壅。膚多出汗。至腠理不密。陽外而陰內。

陽浮而陰閉。於斯時也。若飲食失度。起居不時。及食生冷食炙煿。則痰與食相併積於胃。而寒熱之病作矣。或不避暑。奔走於日中。或避暑而坐臥當風。閉其汗孔。使汗不出。此病亦因之而作。或因其晨多霧而寒。飲酒以御之。少焉日出。而熱。則酒與痰相併滯於膈上。此病亦因之而作。

或晨寒而少衣。或夜冷而薄衾。則寒與痰相併。亦作寒熱。或因晨寒多衣。行至日中未解。則暑與痰相併。亦作寒熱。要之此病之本。本於天氣熱元陽恆泄。在人之陽氣。自不降而內又多痰。再不能調攝。感於不正之氣。宜其病有上熱下寒之症。所謂無痰不成瘧者是也。養生者能遠房室。

省勞役。毋食生冷。毋食炙煿。毋醉早酒。毋飽晚飯。毋乘暑行走。毋當風坐臥。一日之中。順其寒暑。而加減衣裳。則瘴雖毒。庶可免矣。

4. 瘴瘧傷寒辨

外傷寒邪之症與瘴瘧。俱有寒熱。醫者盡以瘴瘧作傷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不可勝計。由其不辨寒熱症候耳。今細分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至春變為瘟病。至夏變為熱病。其病也。多自太陽經始。故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

口中和而不惡。食脈浮緊。為傷寒。或惡風自汗。而脈浮緩。為傷風。其熱無退時。若傳經或傳陽明經。則有目痛鼻乾不得眠脈長之症。或傳少陽經。則有耳聾脅痛。口苦嘔吐。舌白苔脈弦之症。若傳陽明腑病為入里。舌苔黃口渴。心煩舌乾。不惡寒反惡熱。揚擲手足。揭去衣被。

狂言譫語。脈洪數內實之證。宜用下劑。下遲則入陰經。方舌黑大。凡傷寒之熱。全不間斷。直至傳入里。下後方罷。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是知瘧之發。多因於暑。故發瘴之地。四時常似夏。其病也無傳經。若是冷瘴。則有惡寒發熱。頭痛腳弱腰重。

口中不和。嘔吐或不嘔吐。脈弦帶數。一呼一吸。脈來六至。或七至八至。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方其寒也。脈則沉遲而伏。及其熱也。脈則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飲水。飲則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熱則退矣。或無汗而熱久亦退。或間日再發。或一日一發。此為輕症。

若是熱瘴。則不惡寒惟發熱壯熱。頭痛身倦。腰重腳弱煩躁。胸膈不利。嘔逆或不嘔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澀。口渴脈洪弦七至八至。熱亦不間斷。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紅面赤。渴欲飲冷。與之水亦能飲。狂言譫語。或大便閉。至日晡尤甚。與傷寒下症無異。細察之。身中之熱有不熱處。

以手捫之。額上極熱。面微熱黃尖涼。心胸及腹極熱。背微熱。腰以下不甚熱。重者常冷。或厥且譫語。以手捫心胸。蜷臥狂起。則腳重無力何也。瘴病是上熱下寒。故腰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之症。雖陽而陰。症隱具於其中。鼻尖為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

此病是外熱內寒。熱症雖見於外。而內寒之症。驗於鼻涼。蜷臥叉手。胃胸隱然見矣。或謂是傷寒陰症。似陽亦非是。若陰症似陽。渴欲飲冷。與之冷則不飲。瘴病與之則能飲。若用藥得宜則熱退。或得間日熱。退時則脈微弱。非復前之洪弦數矣。大抵瘴與傷寒大不相同。傷寒因於寒。

瘴病因於暑。傷寒有傳經。有變症。有傳染。而瘴病不傳經。無變症。不傳染。若醫者誤認惡寒發熱為表症。用傷寒汗藥。以狂言譫語。大便秘舌黑為里症。用傷寒下藥。則不旋踵而告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