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瘧指南》~
1. 卷上
2. 辨證
3. 瘴瘧形狀
或問曰。發熱頭痛人俱稱為傷寒。一以傷寒藥治之可乎。予曰。當有所辨。諸般發熱種種不一。而最毒者在內傷有瘴瘧。或曰。若內傷。果有東垣內外傷論。辨別詳晰甚為有理。若醫瘴瘧則不能無疑矣。將以予為妄。吾見子治斯病活人甚多。但未聞是書未聆是語。當明以告我。
予曰。傷寒內傷所病處廣。況立法者。乃仲景東垣。二人聖醫也。名重寰宇。而擴充是法者。陶節庵薛立齋二君。故其書傳之廣。而心於活人者未有不讀也。若夫瘴瘧惟炎方有之僻於一偶。況業醫者鮮。惜李待制治瘴之聖。其書所傳不廣。宜乎吾子之未聞是書。未聆是語。或曰。
既有是書。其病形可得聞歟。予曰。其病有三。而形狀不外於頭痛、發熱、腰重、腳軟。或冷、或嘔、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紅、口渴、心煩、胸中大熱、舌或黑、狂言譫語、欲飲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無汗。諸證。以有寒有熱者為寒瘴。
或間日。或不間日。為易治。以單熱不寒者。為熱瘴。為難治。得間日猶可以不言語。惟噫噫作聲者。為瘂瘴為不治。瘴瘧之形狀大都如是矣。
白話文:
有人問道:「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大家都會認為是得了感冒,那我們是否可以直接用治療感冒的藥來處理呢?」我回答說:「這需要進一步的辨識,因為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危險的是內傷型的瘴瘧。」
又有人說:「如果談到內傷,的確有東垣的內外傷論,詳細地辨別各種情況,非常合理。但是對於醫治瘴瘧,我卻有些疑惑,可能你會認為我在胡說。我見過你治療這種疾病救活了很多人,但我從未聽過這本書,也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你應該清楚地告訴我。」
我解釋說:「感冒和內傷的病癥範圍很廣,而且創立相關理論的人是仲景和東垣,他們是醫學界的聖人,名震全球。而將這些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是陶節庵和薛立齋兩位先生,所以他們的書籍流傳很廣,凡是用心治病救人的人一定都會去閱讀。至於瘴瘧,只有在炎熱的地方纔會出現,且只侷限於一個地區。加上從事醫學工作的人不多,可惜的是,李待制雖然精通治療瘴瘧,但他的書籍並未廣泛流傳,因此你沒有聽過這本書,也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這是很正常的。」
既然你提到有這樣的書籍,那麼能否講解一下該疾病的症狀呢?我回答說:「這種疾病主要有三種類型,但症狀基本包括頭痛、發燒、腰部沉重、腳部無力,可能畏寒、噁心、腹瀉、大便乾燥、小便赤紅、臉色潮紅、眼睛發紅、口渴、心情煩躁、胸部極度發熱、舌頭可能變黑、胡言亂語、想喝水、想坐在水裡、可能嘔血、鼻出血、腹部疼痛、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等。以上症狀,如果同時有寒熱交替的情況,那就是寒型瘴瘧。
如果每兩天發作一次或者不固定時間發作,那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單純的熱症無寒,那就是熱型瘴瘧,比較難治療。如果每隔一天發作,但患者只能發出低沉的聲音,無法正常說話,那就是瘂型瘴瘧,基本上無法治療。總的來說,瘴瘧的症狀大致如此。」
4. 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
天以一氣覆於上。地以一氣載於下。人居覆載中。若何能與覆我載我者,相肖也。上古聖人等,天地人為三才。豈無灼見而妄立說耶。蓋謂天以輕清之氣,上浮而下轉。地居其中,而乾健之運,無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續,則穹壤判。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人身肖之,其氣亦無息。
天以日月循環,人以榮衛循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經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陽之汗以雨名,陽之氣以風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氣象天,身以下其氣象地。故天不足西北,
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聰明也。故西北之人頭常冷。地不滿東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東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陰陽,以生風暑濕燥寒。地有陰陽,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陰陽,以生肝心脾肺腎。天氣以四時溫熱涼寒運於上,地氣以生長收藏應於下。而人之陽氣以升浮降沉應之。
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氣溫,惟其氣溫,故地中之陽氣鼓動而升於外,以生萬物。人之陽氣,亦應之以升。天令夏其氣熱,惟其氣熱,地中之陽氣盡出於外,以長萬物。所以地之下極寒,人之陽氣亦應之,盡出於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時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氣涼,惟其氣涼,
所以陽氣能降於地,而行收成之令。人之陽氣,亦應之而降於內。天令冬其氣寒,惟其氣寒,陽氣盡沉於地,而成閉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陽氣,亦應之沉藏於內。斯時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災害亦不生。發瘴之地則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熱。盛夏久雨,
則可挾纊。隆冬久晴,寧不搖扇。一日之間,日未升則寒,日中則熱,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變。無論四時,久晴則熱蒸,蒸極則雨。雨下則濕,蒸雨久則淒涼。人生其間,飲食起居,安能一一謹慎。稍失調養,便感此乖戾之氣,而發寒熱,即謂之瘴。然瘴之發,多在秋冬,
以其天氣熱,地中之陽氣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葉而葉。人之陽氣亦應之,不能收固,而恆泄之於外。惟其外泄,則脾土所以內虛寒。身以上象天則極熱,身以下象地則不熱而寒。或熱蒸極而汗,汗出則淒涼。其人身之寒熱濕蒸,一與天時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
瘴瘧類天時,知斯道者,則治瘴之法過半矣。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 [人體與天地相互呼應]
宇宙間,天以一股清氣覆蓋著大地,地則以一股承載之力支撐著所有。人類生活在這天地之間,我們的生命活動,事實上與天地運作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上古時代的智者將天地人稱為「三才」,他們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觀察。因為,天以輕清之氣向上飄浮,向下旋轉;地處其中,以乾健之力運行,從不停歇。一旦這種力量斷絕,天地就會分離;一旦這種運作停止,生命的奧祕就會終結。同樣的,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從未停歇。
就像天上的日月循環,人體中的營養和血液也在不斷循環。大地有九州,人體有九竅。經典中記載,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氣與脾相通,風氣與腎相通。人體的六經像河流一樣,腸胃像海洋一樣,九竅則像是水的出口。人的汗水被比作雨水,人的氣被比作風。人的身體,上半身像天,下半身像地。因此,當天的西北部分缺乏能量,人的右耳和右眼就不如左耳和左眼聰明。所以,西北地區的人常常感到頭部寒冷。當地的東南部分缺乏能量,人的左手和左腳就不如右手和右腳靈活。所以,東南地區的人常常感到腰部和腳部冰冷。天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風、暑、濕、燥、寒五種氣候。地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肝、心、脾、肺、腎五臟。天氣以四季溫、熱、涼、寒的節奏運行,地氣則以生、長、收、藏的節奏回應。人體的陽氣則以升、浮、降、沉的節奏來對應這些變化。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春天,天氣溫暖,地下的陽氣受到鼓舞,開始向上昇騰,促進萬物的生長。人體的陽氣也會隨之上升。夏天,天氣炎熱,地下的陽氣全部升至地面,使萬物茁壯成長。因此,地下變得非常寒冷。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完全升至體表。脾臟像土地一樣,此時也會變得寒冷。秋天,天氣涼爽,陽氣開始下降,執行收獲的命令。人體的陽氣也會隨之下降。冬天,天氣寒冷,陽氣完全沉入地下,執行封閉和儲藏的命令。因此,地下變得溫暖。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沉入體內。脾臟也會變得溫暖。當天地運作正常,人的疾病也就很少發生。但在一些發病的地方,情況就不同了,春夏多寒,秋冬多熱。酷暑時節,連綿的雨季,人們可能還需要穿著保暖衣物。嚴冬時節,持續的晴朗,人們甚至可能需要揮扇解暑。一天之內,早晨寒冷,中午炎熱,夜晚又轉冷。一天一夜,寒熱交替變化。無論四季,長時間的晴朗會帶來炎熱,熱到極點就會下雨。雨後的濕氣,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帶來淒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飲食和生活習慣很難做到事事小心。稍有不慎,就會感受到這種反常的氣候,導致發燒和寒戰,這就是所謂的「瘴」。然而,瘴病的爆發,大多發生在秋冬之際,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地下的陽氣無法收斂,反而外洩。因此,植物在不應該開花的季節開花,在不應該長葉的季節長葉。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無法收斂,反而持續外洩。正是因為這種外洩,脾臟才會內部虛弱且寒冷。身體的上半部分像天空一樣,極度炎熱,下半部分像大地一樣,不熱卻寒冷。或者,身體會在極度炎熱後出汗,然後感到淒涼。人體的寒熱濕氣,與天氣的變化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體與天地相互呼應。瘴病的爆發,就像天氣的變化一樣。理解了這一點,治療瘴病的方法已經成功了一半。
5. 受病之源
南方之地,寒暑不時。春夏淫雨,則多寒,晨夕霧昏,地下濕蒸,故陰濕之氣常盛;秋冬久晴,則多熱,草木不凋而放花,故陽燠之氣恆泄。晝燠,夜寒;晴霽熱,陰雨寒。人居其中,因寒濕之氣盛,故下體重濕,生痰又多。痰因秋冬熱故,熱多上壅,膚多出汗,至腠理不密,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
於斯時也,若飲食失度,起居不時,及食生冷、食炙煿,則痰與食相併積於胃,而寒熱之病作矣。或不避暑,奔走於日中;或避暑而坐臥當風,閉其汗孔,使汗不出,此病亦因之而作。或因其晨多霧而寒,飲酒以御之,少焉日出,而熱,則酒與痰相併滯於膈上,此病亦因之而作。
或晨寒而少衣,或夜冷而薄衾,則寒與痰相併,亦作寒熱。或因晨寒多衣,行至日中未解,則暑與痰相併,亦作寒熱。要之,此病之本,本於天氣熱,元陽恆泄,在人之陽氣,自不降而內又多痰,再不能調攝,感於不正之氣,宜其病有上熱下寒之症,所謂無痰不成瘧者是也。養生者,能遠房室,省勞役,毋食生冷,毋食炙煿,毋醉早酒,毋飽晚飯,毋乘暑行走,毋當風坐臥。一日之中,順其寒暑,而加減衣裳,則瘴雖毒,庶可免矣。
白話文:
在南方的地域,四季的溫度變化不定,寒冷和炎熱沒有固定的節奏。每到春夏之際,連綿的雨季使得天氣變得特別寒冷,早晚的霧氣濃厚,地面濕氣蒸騰,因此陰濕的空氣常常過剩;到了秋冬時節,天氣持續晴朗,溫度偏高,草木不會枯萎反而開花,這顯示陽氣一直在洩露。白天熱,夜晚涼;晴天熱,陰雨天涼。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因為長期處於陰濕的氣候,所以身體下部容易感到沉重且濕潤,產生的痰液也很多。痰液因為秋冬的熱氣影響,熱量上升,導致皮膚多汗,使肌膚毛孔無法正常呼吸,形成外熱內寒,陽氣飄浮,陰氣封閉的狀態。
在這樣的時期,如果飲食過量,生活作息紊亂,以及食用生冷食物或是油炸食品,就會導致痰液和食物在胃中堆積,進而引發寒熱交錯的病症。有的人不避暑氣,在烈日下奔走;有的人為了躲避酷暑,卻坐在風口或是睡在風口,導致汗孔閉塞,汗液無法排出,疾病也因此產生。還有人因為早晨霧氣多且寒冷,用喝酒來抵禦寒氣,但不久太陽升起,溫度升高,酒和痰液一起滯留在膈膜上方,疾病也隨之產生。
有的人早上覺得寒冷而穿著單薄,或者夜晚天冷蓋著薄被,寒氣和痰液交纏在一起,也會產生寒熱交錯的症狀。有的人因為早晨寒冷而穿太多衣服,直到中午都沒有脫掉,暑氣和痰液交纏,同樣會產生寒熱交錯的症狀。總之,這種疾病的根源,來自於天氣的熱度,讓體內的元陽不斷流失。在人體的陽氣無法下降,體內痰液又多的情況下,如果再不進行適當的調節,受到不正常的氣候影響,自然會產生上熱下寒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無痰不成瘧」的道理。為了保持健康,我們應該遠離房事,減少勞累,避免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要喝醉酒,晚餐不宜過飽,不要在烈日下行走,也不要坐在風口或睡在風口。一天之中,根據天氣的冷暖適當地增減衣物,即使瘴氣有毒,也有機會避免生病。
6. 瘴瘧傷寒辨
外傷寒邪之症與瘴瘧。俱有寒熱。醫者盡以瘴瘧作傷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不可勝計。由其不辨寒熱症候耳。今細分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至春變為瘟病。至夏變為熱病。其病也。多自太陽經始。故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
口中和而不惡。食脈浮緊。為傷寒。或惡風自汗。而脈浮緩。為傷風。其熱無退時。若傳經或傳陽明經。則有目痛鼻乾不得眠脈長之症。或傳少陽經。則有耳聾脅痛。口苦嘔吐。舌白苔脈弦之症。若傳陽明腑病為入里。舌苔黃口渴。心煩舌乾。不惡寒反惡熱。揚擲手足。揭去衣被。
狂言譫語。脈洪數內實之證。宜用下劑。下遲則入陰經。方舌黑大。凡傷寒之熱。全不間斷。直至傳入里。下後方罷。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是知瘧之發。多因於暑。故發瘴之地。四時常似夏。其病也無傳經。若是冷瘴。則有惡寒發熱。頭痛腳弱腰重。
口中不和。嘔吐或不嘔吐。脈弦帶數。一呼一吸。脈來六至。或七至八至。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方其寒也。脈則沉遲而伏。及其熱也。脈則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飲水。飲則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熱則退矣。或無汗而熱久亦退。或間日再發。或一日一發。此為輕症。
若是熱瘴。則不惡寒惟發熱壯熱。頭痛身倦。腰重腳弱煩躁。胸膈不利。嘔逆或不嘔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澀。口渴脈洪弦七至八至。熱亦不間斷。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紅面赤。渴欲飲冷。與之水亦能飲。狂言譫語。或大便閉。至日晡尤甚。與傷寒下症無異。細察之。身中之熱有不熱處。
以手捫之。額上極熱。面微熱黃尖涼。心胸及腹極熱。背微熱。腰以下不甚熱。重者常冷。或厥且譫語。以手捫心胸。蜷臥狂起。則腳重無力何也。瘴病是上熱下寒。故腰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之症。雖陽而陰。症隱具於其中。鼻尖為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
此病是外熱內寒。熱症雖見於外。而內寒之症。驗於鼻涼。蜷臥叉手。胃胸隱然見矣。或謂是傷寒陰症。似陽亦非是。若陰症似陽。渴欲飲冷。與之冷則不飲。瘴病與之則能飲。若用藥得宜則熱退。或得間日熱。退時則脈微弱。非復前之洪弦數矣。大抵瘴與傷寒大不相同。傷寒因於寒。
瘴病因於暑。傷寒有傳經。有變症。有傳染。而瘴病不傳經。無變症。不傳染。若醫者誤認惡寒發熱為表症。用傷寒汗藥。以狂言譫語。大便秘舌黑為里症。用傷寒下藥。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白話文:
標題:[瘧疾與傷寒的區別]
內容:無論是受到外部寒邪侵襲的病症,還是瘧疾,兩者都可能伴有寒熱的症狀。然而,許多醫生往往將瘧疾誤診爲傷寒,通常採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無辜死亡的案例數不勝數。這主要是因爲無法準確辨別寒熱病症。現在我們詳細區分:
古醫書有云,冬季如果受寒,春季可能發病爲溫病;如果立即發病,則稱爲傷寒。如果不立即發病,到春天變爲溫病,夏天則可能轉爲熱病。這種病大多從太陽經開始,因此會發熱畏寒,頭痛頸僵,無汗。
口內正常而不噁心,食慾正常,脈象浮緊,這是傷寒的特徵。如果出現怕風自汗,脈象浮緩,這可能是風邪所致。熱度不會自行消退,如果傳入其他經絡,如陽明經,可能會有眼痛鼻幹,失眠,脈象延長的症狀。如果傳入少陽經,可能出現耳鳴,脅痛,口苦嘔吐,舌苔白,脈象弦的症狀。如果傳入陽明腑病變爲深入體內,舌苔黃,口渴,心煩,舌幹,不畏寒反而畏熱,手足揮動,掀開衣物。
出現胡言亂語,脈象洪大快速,內部實證,應該使用下劑。如果延遲下劑,病情可能深入陰經,舌頭變黑,腫大。傷寒的熱,完全不會中斷,直到傳入體內,下後纔會停止。
古醫書還說,夏季如果中暑,秋季可能得瘧疾。如果夏季出汗不暢,秋季可能形成風瘧。我們知道瘧疾的發作,大多是因爲暑氣。因此,在易發瘧疾的地方,四季如同夏季。這種病沒有傳入其他經絡的情況。如果是冷瘧,會有畏寒發熱,頭痛腳軟腰重的症狀。
口內不適,可能伴有嘔吐,也可能沒有,脈象弦帶數,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或者七次八次,可能先寒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寒。當寒時,脈象沉遲而伏;當熱時,脈象六次七次,弦洪,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容易吐,掀開衣物,等到汗水出來,熱度就退了。可能隔天再次發作,也可能每天發作,這屬於輕度症狀。
如果是熱瘧,不會畏寒,只有高熱,頭痛身倦,腰重腳軟煩躁,胸膈不適,嘔吐,也可能沒有,腹瀉,也可能沒有,小便赤澀,口渴,脈象洪弦七次八次,熱度也不會中斷,一兩天後舌頭變黑,眼睛紅,面色紅潤,口渴想喝冷水,給他水也能喝,胡言亂語,或者大便閉塞,到傍晚更加嚴重,與傷寒的下症沒有區別。仔細觀察,身體的熱度有些地方並不熱。
用手摸,額頭極熱,臉微微熱,鼻尖涼,心胸和腹部極熱,背部微微熱,腰部以下不太熱,嚴重時常常冰冷。或者四肢厥冷並胡言亂語。用手摸心胸,蜷縮臥牀,突然起身,就會感覺腳重無力。瘧疾是上熱下寒,所以腰部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的症狀雖然表面屬陽,但實際陰的症狀隱藏在其中。鼻尖是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
這種病是外熱內寒,雖然熱症在外表現,但內寒的症狀可以從鼻涼判斷。蜷縮臥牀,雙手交叉,胃胸隱隱可見。有人認爲這是傷寒的陰症,似乎對,但並非如此。如果陰症像陽症,口渴想喝冷水,給他冷水卻不喝。瘧疾病人,給他冷水就能喝。如果用藥適當,熱度會退,或者隔天熱度退,這時脈象微弱,不再是之前的洪弦數。總的來說,瘧疾與傷寒有很大不同。傷寒因爲寒冷,瘧疾因爲暑氣。傷寒有傳入其他經絡,有變化的症狀,有傳染性,而瘧疾不傳入其他經絡,沒有變化的症狀,不具有傳染性。如果醫生錯誤地將畏寒發熱視爲表面病症,使用傷寒的發汗藥,將胡言亂語,大便閉塞,舌頭變黑視爲深入體內的病症,使用傷寒的下藥,病情很快就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