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辨證

3. 瘴瘧形狀

或問曰。發熱頭痛人俱稱為傷寒。一以傷寒藥治之可乎。予曰。當有所辨。諸般發熱種種不一。而最毒者在內傷有瘴瘧。或曰。若內傷。果有東垣內外傷論。辨別詳晰甚為有理。若醫瘴瘧則不能無疑矣。將以予為妄。吾見子治斯病活人甚多。但未聞是書未聆是語。當明以告我。

予曰。傷寒內傷所病處廣。況立法者。乃仲景東垣。二人聖醫也。名重寰宇。而擴充是法者。陶節庵薛立齋二君。故其書傳之廣。而心於活人者未有不讀也。若夫瘴瘧惟炎方有之僻於一偶。況業醫者鮮。惜李待制治瘴之聖。其書所傳不廣。宜乎吾子之未聞是書。未聆是語。或曰。

既有是書。其病形可得聞歟。予曰。其病有三。而形狀不外於頭痛、發熱、腰重、腳軟。或冷、或嘔、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紅、口渴、心煩、胸中大熱、舌或黑、狂言譫語、欲飲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無汗。諸證。以有寒有熱者為寒瘴。

或間日。或不間日。為易治。以單熱不寒者。為熱瘴。為難治。得間日猶可以不言語。惟噫噫作聲者。為瘂瘴為不治。瘴瘧之形狀大都如是矣。

白話文:

有人問道:「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大家都會認為是得了感冒,那我們是否可以直接用治療感冒的藥來處理呢?」我回答說:「這需要進一步的辨識,因為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危險的是內傷型的瘴瘧。」

又有人說:「如果談到內傷,的確有東垣的內外傷論,詳細地辨別各種情況,非常合理。但是對於醫治瘴瘧,我卻有些疑惑,可能你會認為我在胡說。我見過你治療這種疾病救活了很多人,但我從未聽過這本書,也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你應該清楚地告訴我。」

我解釋說:「感冒和內傷的病癥範圍很廣,而且創立相關理論的人是仲景和東垣,他們是醫學界的聖人,名震全球。而將這些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是陶節庵和薛立齋兩位先生,所以他們的書籍流傳很廣,凡是用心治病救人的人一定都會去閱讀。至於瘴瘧,只有在炎熱的地方纔會出現,且只侷限於一個地區。加上從事醫學工作的人不多,可惜的是,李待制雖然精通治療瘴瘧,但他的書籍並未廣泛流傳,因此你沒有聽過這本書,也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這是很正常的。」

既然你提到有這樣的書籍,那麼能否講解一下該疾病的症狀呢?我回答說:「這種疾病主要有三種類型,但症狀基本包括頭痛、發燒、腰部沉重、腳部無力,可能畏寒、噁心、腹瀉、大便乾燥、小便赤紅、臉色潮紅、眼睛發紅、口渴、心情煩躁、胸部極度發熱、舌頭可能變黑、胡言亂語、想喝水、想坐在水裡、可能嘔血、鼻出血、腹部疼痛、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等。以上症狀,如果同時有寒熱交替的情況,那就是寒型瘴瘧。

如果每兩天發作一次或者不固定時間發作,那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單純的熱症無寒,那就是熱型瘴瘧,比較難治療。如果每隔一天發作,但患者只能發出低沉的聲音,無法正常說話,那就是瘂型瘴瘧,基本上無法治療。總的來說,瘴瘧的症狀大致如此。」

4. 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

天以一氣覆於上。地以一氣載於下。人居覆載中。若何能與覆我載我者,相肖也。上古聖人等,天地人為三才。豈無灼見而妄立說耶。蓋謂天以輕清之氣,上浮而下轉。地居其中,而乾健之運,無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續,則穹壤判。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人身肖之,其氣亦無息。

天以日月循環,人以榮衛循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經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陽之汗以雨名,陽之氣以風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氣象天,身以下其氣象地。故天不足西北,

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聰明也。故西北之人頭常冷。地不滿東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東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陰陽,以生風暑濕燥寒。地有陰陽,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陰陽,以生肝心脾肺腎。天氣以四時溫熱涼寒運於上,地氣以生長收藏應於下。而人之陽氣以升浮降沉應之。

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氣溫,惟其氣溫,故地中之陽氣鼓動而升於外,以生萬物。人之陽氣,亦應之以升。天令夏其氣熱,惟其氣熱,地中之陽氣盡出於外,以長萬物。所以地之下極寒,人之陽氣亦應之,盡出於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時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氣涼,惟其氣涼,

所以陽氣能降於地,而行收成之令。人之陽氣,亦應之而降於內。天令冬其氣寒,惟其氣寒,陽氣盡沉於地,而成閉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陽氣,亦應之沉藏於內。斯時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災害亦不生。發瘴之地則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熱。盛夏久雨,

則可挾纊。隆冬久晴,寧不搖扇。一日之間,日未升則寒,日中則熱,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變。無論四時,久晴則熱蒸,蒸極則雨。雨下則濕,蒸雨久則淒涼。人生其間,飲食起居,安能一一謹慎。稍失調養,便感此乖戾之氣,而發寒熱,即謂之瘴。然瘴之發,多在秋冬,

以其天氣熱,地中之陽氣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葉而葉。人之陽氣亦應之,不能收固,而恆泄之於外。惟其外泄,則脾土所以內虛寒。身以上象天則極熱,身以下象地則不熱而寒。或熱蒸極而汗,汗出則淒涼。其人身之寒熱濕蒸,一與天時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

瘴瘧類天時,知斯道者,則治瘴之法過半矣。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 [人體與天地相互呼應]

宇宙間,天以一股清氣覆蓋著大地,地則以一股承載之力支撐著所有。人類生活在這天地之間,我們的生命活動,事實上與天地運作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上古時代的智者將天地人稱為「三才」,他們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觀察。因為,天以輕清之氣向上飄浮,向下旋轉;地處其中,以乾健之力運行,從不停歇。一旦這種力量斷絕,天地就會分離;一旦這種運作停止,生命的奧祕就會終結。同樣的,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從未停歇。

就像天上的日月循環,人體中的營養和血液也在不斷循環。大地有九州,人體有九竅。經典中記載,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氣與脾相通,風氣與腎相通。人體的六經像河流一樣,腸胃像海洋一樣,九竅則像是水的出口。人的汗水被比作雨水,人的氣被比作風。人的身體,上半身像天,下半身像地。因此,當天的西北部分缺乏能量,人的右耳和右眼就不如左耳和左眼聰明。所以,西北地區的人常常感到頭部寒冷。當地的東南部分缺乏能量,人的左手和左腳就不如右手和右腳靈活。所以,東南地區的人常常感到腰部和腳部冰冷。天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風、暑、濕、燥、寒五種氣候。地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有陰陽兩種能量,產生肝、心、脾、肺、腎五臟。天氣以四季溫、熱、涼、寒的節奏運行,地氣則以生、長、收、藏的節奏回應。人體的陽氣則以升、浮、降、沉的節奏來對應這些變化。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春天,天氣溫暖,地下的陽氣受到鼓舞,開始向上昇騰,促進萬物的生長。人體的陽氣也會隨之上升。夏天,天氣炎熱,地下的陽氣全部升至地面,使萬物茁壯成長。因此,地下變得非常寒冷。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完全升至體表。脾臟像土地一樣,此時也會變得寒冷。秋天,天氣涼爽,陽氣開始下降,執行收獲的命令。人體的陽氣也會隨之下降。冬天,天氣寒冷,陽氣完全沉入地下,執行封閉和儲藏的命令。因此,地下變得溫暖。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沉入體內。脾臟也會變得溫暖。當天地運作正常,人的疾病也就很少發生。但在一些發病的地方,情況就不同了,春夏多寒,秋冬多熱。酷暑時節,連綿的雨季,人們可能還需要穿著保暖衣物。嚴冬時節,持續的晴朗,人們甚至可能需要揮扇解暑。一天之內,早晨寒冷,中午炎熱,夜晚又轉冷。一天一夜,寒熱交替變化。無論四季,長時間的晴朗會帶來炎熱,熱到極點就會下雨。雨後的濕氣,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帶來淒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飲食和生活習慣很難做到事事小心。稍有不慎,就會感受到這種反常的氣候,導致發燒和寒戰,這就是所謂的「瘴」。然而,瘴病的爆發,大多發生在秋冬之際,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地下的陽氣無法收斂,反而外洩。因此,植物在不應該開花的季節開花,在不應該長葉的季節長葉。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這一過程,無法收斂,反而持續外洩。正是因為這種外洩,脾臟才會內部虛弱且寒冷。身體的上半部分像天空一樣,極度炎熱,下半部分像大地一樣,不熱卻寒冷。或者,身體會在極度炎熱後出汗,然後感到淒涼。人體的寒熱濕氣,與天氣的變化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體與天地相互呼應。瘴病的爆發,就像天氣的變化一樣。理解了這一點,治療瘴病的方法已經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