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瘴瘧內傷辨

內傷飲食勞役過度之病。其發熱惡寒。與瘴瘧相似。若以瘴瘧。而用內傷勞役之藥治之。則神識昏亂。譫語如狂。其熱愈劇。服多亦至不起。由不細察其症候耳。今細辨之。內傷勞役之病。其惡寒也。見風見寒居陰處。無日陽處則惡之。若避風寒。居溫暖處。或添衣被。則不惡也。

或雖發寒。一暖便已。其發熱也。蒸蒸然。上徹頭頂。旁徹皮毛。下至腰足。渾身燥熱。若袒衣被。近寒涼處則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若涼片時。即惡寒。添衣被。則不惡寒。又發熱。直至甘溫之劑。進多則病已。其他頭痛。身重。手心熱。口渴。心煩。舌黑。妄語。妄有見聞。

白話文:

內傷、飲食、勞役過度所引起的病症,會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状,與瘴瘧很相似。如果誤以為是瘴瘧,用治療內傷勞役的藥物來治,就會導致神志昏亂,胡言亂語,發熱更加嚴重,服用過量甚至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没有仔细辨别病症的缘故。

现在仔细辨别一下,內傷勞役之病的惡寒,是在遇到風寒、待在阴凉处时出现,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会感到寒凉。如果避开风寒,待在温暖的地方,或者添加衣物被褥,就不会感到寒凉。

即使出現發寒,只要暖和一下就会消失。發熱的症状则是蒸蒸然的热气,从头部一直上升到头顶,蔓延至皮肤毛发,下降到腰部和脚部,全身燥热。如果脱掉衣服被褥,靠近寒冷的地方就会缓解。或者热到极致的时候出汗也会缓解。如果稍微凉一下,就会感到寒凉,添加衣物被褥就不会感到寒凉,又会發熱。直到服用甘溫的藥物,服用多了,病就会好了。其他的症状还有头痛、身体沉重、手心发热、口渴、心烦、舌头发黑、胡言乱语、幻觉等等。

大便秘或沸。小便赤澀或嘔。口不知味。其脈氣口洪大。或兼各臟形症內傷之病。如此瘴瘧之作其寒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領腰杳俱痛。雖重衣厚被。滾湯熱火。不能溫。寒去則內外皆熱。渴欲飲冷。雖袒去衣被。重冰泉水不能寒。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一日一發。

或間日一發。或一日二三發。此是冷瘴。其脈洪弦數。冷瘴與內傷。其寒熱不同又如此。惟熱瘴熱未間斷時。又當細辨之。內傷之熱。渾身上下皆熱。熱瘴之熱。惟額極熱。胸腹極熱。腰以下則不熱。足發厥。又易辨之。亦有足熱者。雖熱亦不甚。內傷之熱。袒去衣被即解片時。

白話文:

大便不通或很急,小便灼熱疼痛或嘔吐,嘴巴沒有味覺,脈象洪大,可能合併其他臟腑內傷的病症。這種情況是瘴氣引起的寒症,一開始會感覺頭皮發麻,伸懶腰時感到寒冷,脖子僵硬、腰背疼痛,即使穿厚衣服蓋厚被子、喝熱湯也無法暖和。寒症退去後,身體內外都發熱,想要喝冰涼的飲料,即使脫光衣服、泡在冰水裡也無法降溫。有些人先感到寒冷後發熱,有些人先發熱後感到寒冷,有些人一天發作一次,有些人隔天發作一次,有些人一天發作兩三次。這是冷瘴,脈象洪大弦數。冷瘴和內傷的寒熱表現不同,但熱瘴發熱時也要仔細辨別。內傷引起的發熱,全身都會發熱;熱瘴引起的發熱,只有額頭和胸腹非常熱,腰部以下卻不熱,腳部發涼。此外,熱瘴的腳部也可能會發熱,但熱度不強。內傷引起的發熱,只要脫掉衣服就會暫時好轉。

熱瘴之熱。即臥於冷地亦不解。內傷之脈。氣口獨洪大而六至。熱瘴之脈。六脈俱弦洪而七八至。或陽症而見陰脈。要之。兼症雖多。惟以寒熱及脈。潛心分別。則瘴瘧內傷若冰炭矣。苟誤認瘴瘧為內傷。而用補中益氣湯。則熱愈劇而神愈昏。蓋瘴因陽氣不降而然。升麻柴胡。

乃輕清升藥。使不降之陽氣。愈飛越矣。瘴乃類天時。天氣鬱蒸。得雨方解。瘴之熱悶。欲俟下元溫固。自然出汗方舒。黃耆白朮斂腠理藥也。使腠理閉塞。汗不得出。愈加熱悶神昏矣。若是內傷。此藥一進。病勢即漸減。縱不減亦不加。病之疑難如此。醫者不明望聞問切之理。

不分別其內傷瘴瘧傷寒。而妄為施治者。屠劊之流也。

白話文:

熱瘴的熱症非常嚴重,即使臥於冰冷之地也無法緩解。內傷的脈象,氣口獨自洪大而脈搏每分鐘六次。熱瘴的脈象,六脈皆弦洪,每分鐘七到八次。有時陽症卻呈現陰脈。總之,雖然兼症很多,但只要用心分別寒熱和脈象,就能清楚辨別瘴瘧和內傷,如同冰炭般分明。如果誤將瘴瘧當成內傷,使用補中益氣湯,就會使熱症加劇,神志更加昏迷。因為瘴氣是由於陽氣不降所致,升麻、柴胡等輕清升藥會使不降的陽氣更加飛越。瘴氣類似天時,天氣鬱悶潮濕,只有下雨才能緩解。瘴氣的熱悶,要等到下元溫固,自然出汗才能舒緩。黃耆、白朮等斂腠理藥,會使腠理閉塞,汗出不了,反而加重熱悶、神志昏迷。如果是內傷,服用此藥後,病勢就會逐漸減輕,即使不減也不會加重。病情的疑難就在於此,醫師不明白望聞問切的道理,不分內傷、瘴瘧、傷寒,而妄加施治,就如同屠夫劊子手一樣。

2. 諸瘧瘴瘧辨

或曰。傷寒內傷瘴瘧之不同。已知之矣。敢問瘴與瘧。何以辨之。予曰有三陽經瘧。三陰經瘧。五臟瘧。又有以寒多熱少者。及單寒者。名寒瘧。寒熱相半者。名溫瘧。單熱不寒者。名單瘧。胸膈痰痞心下脹滿氣逆煩嘔為痰瘧。噫氣吞酸胸腹脹吐酸惡酸惡食為食瘧。惡風自汗筋骨痛抽搐為風瘧。

面垢口渴心煩多汗為暑瘧。三日一發。久而不愈為痎瘧。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間一日連二日發。或疾雖間。遇勞即發。久而不瘥為勞瘧。進退無時。進則神昏。退則如常為鬼瘧。久而不瘳。膈下結塊為瘧母。發於陽者為牡瘧。發於陰者為牝瘧。雖種種不同。其大略不外於一日一發。

白話文:

有人問道:「傷寒、內傷、瘴瘧之間的差異,我們已經清楚了,但敢問瘴和瘧,該如何區分呢?」

我回答說:「有屬於三陽經的瘧疾,三陰經的瘧疾,以及五臟瘧疾。另外,根據寒熱的程度,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寒多熱少者,或單純寒者,稱為寒瘧;寒熱相半者,稱為溫瘧;單熱不寒者,稱為單瘧。

胸膈痰痞,心下脹滿,氣逆煩嘔,為痰瘧;噫氣吞酸,胸腹脹滿,吐酸惡酸,惡食,為食瘧;惡風自汗,筋骨痛,抽搐,為風瘧;面垢口渴,心煩多汗,為暑瘧。

三日一發,久而不愈者,為痎瘧;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間一日連二日發,或雖間歇,遇勞則發,久而不愈者,為勞瘧;發作無時,發作時神昏,退卻時如常人,為鬼瘧;久而不愈,膈下結塊,稱為瘧母;發於陽者稱為牡瘧,發於陰者稱為牝瘧。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瘧疾,但總體而言,它們的發作規律大多以一日一發為主。」

或二日一發。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一日兩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有汗。有無汗。此一定之規。若瘴瘧只是三症。以有寒者為寒瘴。單熱者為熱瘴。不語者為啞瘴。其始發也。多不間斷。重者七日方間斷。其間斷也。一日十二時。只間一二時。

即發亦有間斷半日者。退去時。莫起動則可。若起動則發。又終屬難退。即退去。胸腹之熱尚在。或間一日一發者。其發時去死一間。其退去之時。渾身上下筋骨。若無其難過也。不可以言語形容。非若諸瘧退去之時。即如平人。又或先輕後重。或先重後輕。或先間斷而後反不間斷。

白話文:

發作的頻率可能每天一次,或兩天一次,或三天一次,有的甚至一天內連續發作兩次,或一天內白天、晚上各發作一次,或只在白天發作,或只在晚上發作。發作時有的會出汗,有的則不會出汗。這些都是固定的規律。瘴瘧只有三種,有寒氣的叫做寒瘴,單純發熱的叫做熱瘴,不說話的叫做啞瘴。瘴瘧發作時大多不間斷,嚴重者要到七天才會間斷。間斷的時間從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到一兩個時辰都有,有的甚至間斷半天才發作。退燒後最好不要活動,否則容易再次發作,而且很難退燒。即使退燒了,胸腹的熱氣也可能仍然存在。有的患者一天只發作一次,發作時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退燒時全身筋骨都好像要散架一樣,難以形容的痛苦,不像其他瘧疾退燒後就能恢復正常。還有的患者一開始症狀輕微,後來越來越重,或一開始症狀嚴重,後來逐漸減輕,或一開始間斷發作,後來卻持續不斷。

或先不間斷而後間斷。變怪不常。非若諸瘧作息自有定期。以此辨別。皎若日星。其治諸瘧。用藥錯者尚可救。療瘴瘧。用藥一錯。禍如反掌。瘴最忌者。汗吐下及小柴胡湯。柴苓湯。解肌湯。其故何也。蓋瘴因陽氣外泄而然。發汗之藥多驅內陽外泄。是重虛其內。所以多死。

瘴因陽氣不降於下焦。吐則陽氣愈上升。下元無陽氣。是無根也。故死。瘴疾是下真寒而上假熱。下藥太寒。一下咽則中寒大作。陽氣隨之即脫。所以死極速。瘴病外雖熱而內實寒。故人謂瘴疾為脾寒。正謂瘴也。故小柴胡柴苓解肌之類。其性俱大寒。服之則外熱不降。而內寒更甚。

白話文:

瘧疾的發作有時持續不斷,有時斷斷續續,變化多端,不像其他瘧疾有固定的發作時間,可以藉此區分。治療瘧疾,用錯藥尚可補救,但治療瘴瘧,用錯藥則後果不堪設想。瘴瘧最忌諱的就是發汗、吐、下以及小柴胡湯、柴苓湯、解肌湯等藥物。這是因為瘴瘧是由陽氣外泄引起,而發汗藥物會驅使內陽外泄,加重體內虛弱,所以容易致死。

瘴瘧的病因是陽氣無法降到下焦,而吐則會使陽氣上升,下元就沒有陽氣,如同無根,所以也會致死。瘴疾屬於下焦真寒而上焦假熱,服用過寒的藥物,一入喉嚨就會加重寒氣,陽氣隨之而散,所以死亡非常迅速。瘴病雖然外熱,但內實寒,所以人們稱之為脾寒,正是瘴病的特性。因此,小柴胡、柴苓、解肌等藥物,其性都寒涼,服用後會使外熱不降,內寒更加嚴重。

故至外熱微時。裡外俱無陽氣。所以難救。欲治斯病。醫者自首至尾。不同妄用一藥。只遵大法。溫中鎮下。正氣相解。且攻且守。主病者無責速效。病者能慎疾。則治自愈。萬不失一矣。若夫啞瘴。當歸之天命。千百中可救一二。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白話文:

因此,當外感熱邪微弱之時,內外俱無陽氣,所以難以治療。想要治療此病,醫生從始至終,不可胡亂使用一種藥物,只應遵循大法,溫暖中焦,鎮壓下焦,使正氣相解。既要攻邪,又要守正,主治疾病者不可急於求成。病人能謹慎養護疾病,則治療自可痊癒,萬不失一。至於啞瘴,如同當歸的天命,千百人中也許能救活一兩個,非人力所能為也。

3. 傷寒瘴瘧分南北辨

或曰如子之言。傷寒因於寒。瘴瘧因於熱。則北地多寒。傷寒乃北方之病。南地多熱。瘴瘧乃南方之病歟。予曰子言亦有理。上古聖人。亦有異法方宜之論。然不可執一不通。第曰北方傷寒病多。南方瘴瘧病多。則可。若曰北方無瘴瘧。南方無傷寒。則不可。蓋天道無常。假令北方暑熱過多。

秋時暴熱數日。北人感此氣。亦多病瘴。廣之東南。設有冬時大寒數日。南方素無寒。若感此氣。亦多病傷寒。故醫者當上察天時四時溫涼寒熱。上明五運六氣司天在泉之理。下察四方風土之宜。中辨病人平日之性。宜涼宜熱。平日是何脈。再審今病。或外傷風寒暑濕。或內傷飲食勞役七情男女。

或感乖戾之氣而為瘴灼。見其病之在何經何臟。宜補宜瀉宜吐宜汗宜溫宜和解。萬舉萬全。庶不愧為醫矣。

白話文:

有人說,你的話有道理。傷寒是因為寒氣入侵,瘴瘧是因為熱氣入侵,北方地寒,所以傷寒是北方的疾病,南方地熱,所以瘴瘧是南方的疾病。我說,你的話也有一定道理。上古聖人也有「異法方宜」的論述,但不能一成不變,只可以說北方傷寒病多,南方瘴瘧病多,但不能說北方沒有瘴瘧,南方沒有傷寒。因為天道無常,假設北方暑熱過多,秋天暴熱好幾天,北方人受此氣影響,也可能得瘴瘧病。廣州東南地區,如果冬天突然寒流來襲,南方人平常沒有經歷過這麼冷的天氣,受此氣影響,也可能得傷寒病。所以醫生要觀察天時四時溫涼寒熱,了解五行運氣和六氣司天在泉的道理,還要觀察四方風土的適宜性,辨別病人平時的體質,應該用涼性藥還是熱性藥,平時脈象如何,再根據現在的病症,判斷是外感風寒暑濕,還是內傷飲食勞役七情男女,或者感受了不好的氣而導致瘴瘧,觀察病症是在哪條經脈哪個臟器,應該補還是瀉,應該吐還是汗,應該溫熱還是和解,要面面俱到,才能不愧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