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洗髓易筋經》~ 上篇·原理源流篇 (4)
上篇·原理源流篇 (4)
1. 二、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
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
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比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白話文:
【二、膜論】
人體一身,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內藏精氣與神,外則筋骨與肉,共同構成我們的身體。臟腑之外,由筋骨主宰,筋骨之外,則是肌肉負責;肌肉之中,血脈在運作,全身上下的活動,都受到氣的主導。因此,修養的功夫,重點全在培養血液和氣力上。
就像天地萬物,也各自跟隨著陰陽的變化而生長,人體的生命更是如此,尤其是對於修煉來說。精氣神是無形的存在,筋骨肉是有形的身體,這個法則必定先要鍛煉有形的身體來輔助無形的力量,再培養無形的力量來支撐有形的身體,這就是一體兩面的概念。
如果單純地培養無形的力量卻忽略了有形的身體,或者只鍛煉有形的身體卻拋棄了無形的力量,都是不對的。因此,有形的身體必須得到無形的氣力支持,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形成堅固的體魄。如果兩者互相違背,那麼即使是有形的身體也會消散無形。所以鍛煉筋骨時必須鍛煉膜,鍛煉膜時必須鍛煉氣。然而鍛煉筋骨較容易,鍛煉膜就比較困難,鍛煉氣力更是難上加難。先要在最困難最混亂的地方站穩腳跟,然後在平靜不動的地方找到真正的法則。
要努力培養原始的氣力,保持中間的氣力,保護正確的氣力,獲得腎的氣力,養護肝的氣力,調整肺的氣力,管理脾的氣力,提升清新的氣力,降低污濁的氣力,防止邪惡不正的氣力,不要讓氣力受傷,不要逆反氣力,不要因為憂慮、思考、悲傷、憤怒而損害氣力。讓氣力清新而平和,平和而順暢,能夠在筋骨間流動,穿過膜,使全身靈活,無處不在,無處不至。氣力到達,膜就會鼓起,氣力流動,膜就會張開。
能鼓起能張開,膜和筋骨就能一起變得堅固。如果鍛煉筋骨但不鍛煉膜,膜就會失去主宰;鍛煉膜但不鍛煉筋骨,膜就會失去依靠。鍛煉筋骨和膜但不鍛煉氣力,筋骨和膜就會像泥土一樣無法鼓起;鍛煉氣力但不鍛煉筋骨和膜,氣力就會萎縮無法在筋絡間流通。氣力無法流通,筋骨就無法堅固,這就是所謂的交互使用,錯綜其道。等到筋骨鼓起後,一定要加倍努力,讓全身的膜都能騰起,與筋骨一樣堅固地附著在皮膚下,牢固在內,這樣纔是母子各得其所,否則,即使筋骨堅固也沒有幫助,就像植物沒有土壤培育,怎能稱為完全的成功呢?
般刺密諦說:這一章提到,鍛煉筋骨應先鍛煉膜,鍛煉膜應以鍛煉氣力為主。然而,很多人對於膜並不清楚,這裡所說的膜不是脂肪膜,而是筋膜。脂肪膜是體腔中的物質,筋膜是骨骼外的物質。筋骨連結四肢,膜則包覆骨頭。筋骨與膜相比,膜比筋骨柔軟;肌肉與膜相比,膜比肌肉有力。膜位於肌肉內側,骨骼外側,是包覆骨頭,襯託肌肉的物質。它的形態如此,進行這種鍛煉的人,必須讓氣力在膜間流動,保護骨頭,強壯筋骨,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稱為完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