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洗髓易筋經》~ 上篇·原理源流篇 (5)
上篇·原理源流篇 (5)
1. 一、三教參悟說
三教書籍,言異旨同,修士勿成門戶之見。相類者,宜參觀。不相類者,亦當善悟。悟理之文,有可資於治平之用。經濟之學,有足取為修養之法,互相考證,獲益匪淺。如株守一家、即抹殺一切,定非通儒。演說二經,語語皆本,口傳心授,間有采之別集者,皆三教先哲舊說,非出臆造云然也。
白話文:
儒釋道三教典籍,雖然說法不同,但最終的旨意都是相同的,修道之人切勿固執門戶之見。彼此間有相似之處的,就應該互相參觀學習;即使有所差異,也要用心領悟。儒家講究治國平天下之道,其中蘊含着修養自身的道理;道家講究經濟修身之法,也能為治國平天下提供借鑑。互相考證,就能獲益匪淺。如果只死守一家之說,排斥其他學說,就稱不上通儒了。講述儒釋道經典時,每一句話都根源於先賢的教誨,口傳心授,偶爾也會有從其他典籍中擷取的內容,但都是三教先哲的舊說,並非憑空臆造的。
2. 二、三教分合異同源流考
道釋二家,今世多知二而一。惟儒與釋,判然兩途。其不能合者,由後學分門別戶致之耳,讀孔氏書者,記誦詞章無論也。即講實學,亦多爭立功名,輕視修養,高談性命,無益身心,不知六經四子書,所載養身養心之謂何也。讀釋老書者,演法持戒無論也。即講性定,亦每專求修煉,不顧家國,實宗楊墨。
託言釋道,不知道藏佛藏所載慈悲誓願之謂何也。二者皆偏,孔聖非無修養,釋道非無事功,異曲同工,異派同源。同者格致誠正之功,異者修齊治平之跡,其實一理也。粵稽混沌初開,自盤古以迄三代,中國並無儒道之分,凡學道之士,無一非讀五帝三王時書,皆儒也,即道也。道家甚稱黃帝彭祖,老聃之學孔子亦嘗採取之竊比之,訪問之,讚歎之,何嘗攻辯。
白話文:
如今世人常將道家和釋家混為一談,卻忽略了儒家與釋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之所以無法融合,是因為後世學者分門別戶造成的。讀孔子的書,只注重背誦詞章,就算講究實學,也多半為了爭取功名,輕視自身的修養,空談性命之道,對身心毫無益處,不懂得六經四子書中所記載的養身養心之道。讀釋道經典,只注重演法持戒,就算講究性定,也往往專注修煉,不顧家國大事,實際上是效仿楊墨之學。
他們以釋道之名,卻不知道佛經中所記載的慈悲誓願為何。兩者都偏執,孔子并非没有修养,釋道也不乏功业,只是各有所长,同出一源。共同之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不同之处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实践,其实都是同一种道理。
追溯到混沌初开之时,从盘古到三代,中国并没有儒道之分,所有学习道术的人,都读五帝三王时代的书籍,既是儒家,也是道家。道家推崇黄帝、彭祖、老聃,孔子也曾学习他们的思想,甚至拜访他们,赞叹他们,从未有过争辩。
至漢天師出,而儒道始分焉。不知天師道也,亦儒也。分之者,後世之立宗派也。又秦漢以前,中國疆域不廣,只佔天下十分之二。沙海外數千百國,孔教難及,天生然燈,演教中古,次出釋迦,宣化西域,授受相傳二十八代,至達摩祖師來遊東土。外夷佛教分支,有黃教紅教之別,達摩祖師坐化西歸。
中國佛教別派,有臨濟,曹洞之分;亦如儒有南北學,漢宋學;道有正一派,龍門派之類也。種種流派,法異旨同,派分道合,其一生萬,萬合一之,理俱無殊,不主中道,能傳之遠而且久乎?!其間不過各宗各派,各有異同,各守各傳,各有得失。有精粗純駁之分,有淺深真偽之別,皆未可厚非也。
白話文:
漢代張道陵創立道教,儒道開始分家。其實不了解道教的人,也認為它屬於儒家。真正將它們分開的,是後世為了建立宗派。
再者,秦漢以前,中國疆域並不廣大,只佔天下十分之二。沙海之外的數千百個國家,孔子的教義難以傳播。因此,燃燈佛祖在古代傳教,之後釋迦牟尼佛宣化西域,一代代相傳,傳到二十八代時,達摩祖師來到中國。
佛教在中國境外也有不同的分支,例如黃教、紅教等。達摩祖師圓寂後,中國佛教也分出不同的派別,例如臨濟宗、曹洞宗等。這就像儒家有南北學、漢宋學之分,道教有正一派、龍門派之分一樣。
各種流派,雖然方法不同,但最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它們的分裂與融合,就像萬流歸宗,最後殊途同歸,道理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堅持中道,能夠把道統傳承久遠嗎?
其實,各宗各派之間各有差異,各自傳承,各有得失。有的精深,有的粗淺,有的純正,有的駁雜,有的淺顯,有的深奧,有的真實,有的虛假,這些都不應過於苛責。
今三教並立,鮮能貫通,主此奴彼,主彼奴此。講修煉者,呼儒家為俗,守章句者,目釋道為謬。自相高尚,互相攻擊,甚至同室操戈,後先矛盾,真可笑也!約而言之:儒曰執中,釋曰守中,道曰玄中,非三教一貫而何?故推闡斯道,不得不合三教之理而言,非故以釋道之法,混亂聖經也。抑思聖人之言,無所不包,釋道身心性命之學,又奚不可摘取,而證明乎?!
白話文:
現在有儒、釋、道三個學派並存,很少有人能夠融會貫通,只主張自己學派的優點,忽視其他學派。那些談論修煉的人,會認為儒家是世俗的,而堅持背誦經典的人,則認為佛道是錯的。各自自視甚高,互相攻擊,甚至到了內部互相攻擊的地步,後悔之前的想法相矛盾,實在可笑!簡而言之:儒家說的是掌握中道,佛家說的是保持中道,道家說的是深奧的中道,如果不是三教的思想一致,又怎麼能解釋呢?因此推廣這一道理,不得不從三教的理論來談論,並非故意混淆聖賢的教義。再思考聖人的言論,無所不包,佛道對於身心性命的學問,又何嘗不可以引用來證明呢?!
3. 三、道宜參閱金剛心經說
釋門經論語錄三藏之書,連編累牘,廣舌宣揚,多鋪陳事蹟,緬溯淵源,侈談因果,推廣慈悲,宏揚誓願,窮極神通。於下手修煉功夫,洗伐毛髓,火候或散見,或連及,零星瑣碎,難使牟尼一串,惟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專言禪理,包羅禪功。於修身養心,次第功行,深而著簡,而該然燈明度,一一皆與易筋洗髓相合。
參互考訂,以窮其究竟,始見佛氏修持,別無他說,道出一轍,不二法門。
白話文:
佛教經論典籍浩瀚如海,書籍繁多,佛家弟子廣泛宣揚佛法,多半著重於闡述佛陀事蹟、追溯佛教淵源、談論因果報應、推廣慈悲心、宏揚發願,以及展現神通。然而,在實際修煉功夫方面,洗滌身心、修煉火候,往往零散片段,缺乏系統性,難以串聯成完整體系。
唯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專門闡述禪宗道理,涵蓋禪宗修煉方法。在修身養心、循序漸進的功行方面,內容深奧卻簡潔明瞭,如同指引方向的燈明,與易筋洗髓的修煉方法完全契合。
參照比對經論,深入探究佛法精髓,便能發現佛家修持方法殊途同歸,與道家修煉殊途同歸,皆是殊途同歸,皆是通往覺悟的唯一法門。
4. 四、道宜參證儒書丹書醫書說
釋氏之書,文本梵語,理尚虛無,不譯以儒家文字難明,不參以丹醫二經無徵。謹按易筋洗髓,譯在南北朝。時語言文字,多古音古義,非證以十三經,及周秦諸子,隋唐以前訓詁音韻等書,不能通曉,故末附翻譯音譯一卷。而其談性理,又多與周易、大中、孟子動心,盡心章、相出入。
談性功,又多與儀禮、禮記、論語、鄉黨篇相表裡,故宜與儒書參證。又按東西方言,與華夷人稱之臟腑,筋絡官骸,穴竅名號不同,既譯以華文,不參以丹經醫經,縱二經理明法備,亦不能明析血脈氣息流通之路,關竅穴道導引之方,又何由知下手節目工夫,河車搬運法門,運定圓覺火候。所以於翻譯音譯後,臚列三教應證書目,又摘丹經譬語,作實指錄一篇。
學者兩兩相稽,萬無不明斯道也。
白話文:
在談論性理時,它經常與《周易》、《大學》、《孟子》中的「動心」、「盡心」等章節相對應。談論修煉功夫時,它又與《儀禮》、《禮記》、《論語》、《鄉黨篇》等儒家典籍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適合與儒家的書籍相互參證。
學習者可以相互核對,萬無一失,不會對此道有任何不明瞭的地方。」
5. 一、原生論
人自陰陽五行所化,父精母血所成。五官百脈皆歸有用,意欲念慮,畢效其能,此萬物之靈也。然當太極初生之始,不特無精無氣,而並無形無聲,所謂先天也。至氣凝而精始結,精結而神乃生,神生而氣日足,氣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於無窮矣。所以在母懷中,得氣血以養之,胎漸次成形,形漸次鼓氣,氣漸次有知覺運動,胎足後而身出,此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也。
其兩儀所化之精氣,五行本體所化之脾胃肝肺腎,皮膚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齒,耳目口鼻心,皆未充實,男必待精液滿,女必待天癸至,然後五臟六腑,毫髮孔竅,十二經絡之稟於陰陽五行,父精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謂後天也。先天固藉後天養,後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養,果能順時而行,處處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壽。無如後世天時人事,與上古異。
白話文:
人是由陰陽五行所化,由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血所構成。五官百脈都各有其作用,思想、慾望、思考,都能發揮其功能,這就是萬物的靈魂。然而在太極初生之時,不僅沒有精氣,甚至沒有形體和聲音,這便是所謂的先天。直到氣凝聚,精才開始凝結,精凝結後,神才誕生,神誕生後,氣就越來越充沛,氣充沛後,精就更加堅固,精堅固後,神就無窮無盡地更加旺盛。所以在母親的肚子裡,胎兒藉由氣血滋養,逐漸成形,形體逐漸充盈氣息,氣息逐漸有知覺和運動,胎兒足月後出生,這是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
由兩儀化成的精氣,由五行本體化成的脾胃肝肺腎,以及皮膚、精骨髓的妙用,所化成的喉舌唇牙齒、耳目口鼻心,都尚未充實。男人必須等到精液充盈,女人必須等到天癸出現,然後五臟六腑、毛髮孔竅、十二經絡才能藉由陰陽五行、父精母血的滋養,最終得以完備,這便是所謂的後天。先天固然依賴後天滋養,後天又依賴天地五行所生之物滋養。如果能順應時令,處處合宜,人人都有古代帝王般的長壽。可惜後世的天氣、人事與上古不同。
其中不無氣稟所拘,人慾所蔽,起居不時,飲食不節等弊,故有壽夭強弱之別。雖死生大數,權由天命,而在生強弱,亦任人為。在昔古皇先聖,知賦畀有殊,則賢愚各別,不能盡人引之入道,因設針灸砭石湯藥諸法治之。然醫家有瀉無補,有補無瀉,萬難並行。以故仙佛家始創為導引服氣之法,亦順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補先後陰陽之不足,其實與儒家之修身養心,醫家之攻散瀉補,名異理通,途殊效同。條目次第,已詳備於散論總歌及各圖中。
能依準繩,日行一二次,永無間斷,百日後可終身不藥矣。終身行之不衰,其功效更非淺鮮也。余淺識竊取,不明後驗,然就現身觀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煙癮斷除,步履殊強,飲食差健,精神氣力較前四十年判若天淵,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別。回憶前之菸酒場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
今夢初覺,始悟降衷之由,因泚筆而識之以自警。
白話文:
人因為天賦稟性不同,以及欲望蒙蔽、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制等不良習慣,導致壽命長短、體質強弱各不相同。雖然生死有命,但人可以通過努力來增強體質。古代聖賢明知人天生有差異,賢愚各別,不能強求所有人修道,於是創立了針灸、砭石、湯藥等醫治方法。然而,醫學上只瀉不補或只補不瀉,難以兼顧。因此,神仙道家開始創立導引服氣之法,順應天地生成之道,彌補先後陰陽的不足。其實,這與儒家修身養心、醫家攻散瀉補,道理相通,方法不同,效果一樣。詳細的步驟和方法,已經在散論總歌和各圖中列明。
只要按照規律每天練習一到兩次,永不間斷,一百天后就能終身不藥。如果持續不斷地練習,其功效更為顯著。我學識淺薄,只是竊取了一些方法,還未驗證其效果,但從我自身感受而言,練習一年後,疾病全消,煙癮戒除,步伐強健,飲食更佳,精神氣力比以前四十年判若兩人,已達到仙凡之別。回憶以前在煙酒場中的光景,簡直如同身處孽海魔界。
如今夢醒初覺,才明白降服心性的道理,因此提筆寫下這段文字,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