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洗髓易筋經》~ 上篇·原理源流篇 (6)
上篇·原理源流篇 (6)
1. 二、養身養心論
養身之術,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顯,粗而精者,莫妙於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按之儒道,養身各節,名異實同。儒家盡心知性,是以一氣貫三才也。道家修真養性,是以一氣化三清也。釋家明心見性,是以一氣成三寶也。效雖大,而其功即繫於身,存於心。心一不淨,身之五官百體,皆為情欲所役,運不能使清濁分,定不能使陰陽和。
是以養身莫先於養心,養心莫妙於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則靜焉,不至沉於昏,動焉,不至鄰於茫。純乎天理,毫無人慾,即事物雜投,朋從往來,行所無事,閒居獨處,屋漏爾室,罔有懷慚,動能主靜,即靜能生動,養身養心之道得矣。世之聲色貨利,平日縈繞吾身心者,不皆有若無,無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離,時釀太和,臨時行動,運定自旋轉中節。
大學云:正心,中庸云:慎獨,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於平時。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於身心可。
白話文:
養生的方法很多,但真正有效、微妙且精深的,莫過於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儒、道、釋三家雖然名目不同,但養生的道理卻是一樣的。儒家強調盡心知性,以一氣貫通天地人三才;道家追求修真養性,以一氣化為三清;釋家主張明心見性,以一氣成就三寶。雖然效果都很大,但最終都繫於自身,存在於心。心念不純淨,身體的五官百體就會被情欲控制,氣血運行不能分辨清濁,陰陽不能調和。
所以,養生要先從養心開始,而養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平常心。平常能守住心性,不失其正,就能做到心靜,不至於沉迷於昏沉,心動也不會迷失方向。心性純粹,沒有任何慾望,無論是面對各種事物,還是與人交往,都能坦然處之,無論是閒居獨處,還是身處困境,都能心安理得,心動能主靜,靜能生動,這樣就能真正達到養身養心的目的。世俗的聲色財利,平日裡糾纏我們身心,其實都如同虛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提倡“抱一為天下式”,正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做到心在身中,不離不棄,時時刻刻保持平和,無論行動還是靜止,都能順應自然法則,自轉自旋。
《大學》說:要正心,《中庸》說:要慎獨,《孟子》說:要寡欲,這些道理都在於平常的修養。修行者想要了解命運,首先要反省身心。
2. 三、動靜互根說
動靜不失,人所易明。動靜互根,人多不覺。天運行動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亂,靜主焉。地持載靜也,而人物代謝,五寶環生,動使焉。日月盈虧,而終歸圓滿,星宿飛度,而終歸本位,胥不外動靜互根也。而人亦何獨不然?!修士既講求此道,最宜先明動靜之理,動靜之用,動靜互根之法,動靜互根之效,方可入門。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耗,氣必搖,而神必茫。
靜而不動,如枵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氣必餒,而神必倦。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皆動靜不失其所居。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無動不靜。
白話文:
動和靜是互不分離的,這道理很容易明白。但動和靜彼此相依,許多人卻沒有意識到。天體運行是動,但四方不移,四季不亂,這是靜主導的。大地靜止承載,但人事物不斷變化,萬物生生不息,這是動的功效。日月盈虧,最後還是圓滿;星辰運行,最後還是回到原位,這些都是動和靜相互依賴的結果。人又怎能例外呢?修煉者既然要追求此道,最應該先明白動靜的道理、動靜的運用、動靜相互依賴的方法和效果,才能入門。如果只是動而不靜,就像浮萍漂泊、羽毛飄飛,沒有固定的地方,精氣神必然耗損。
如果只是靜而不動,就像枯木死灰,毫無生機,精氣神必然衰敗。只有按照「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全圖」練習,無論行、住、坐、臥,無論屈伸俯仰,都能保持動靜平衡。並且在動中保持靜,在靜中保持動,在動中尋求靜,無動不靜。
動極生靜,陽極生陰,靜中求動,無靜不動,靜極生動,陰極生陽,欲使陰陽無偏枯,動靜安可偏勝乎?!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運乎五臟、達乎六腑,貫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偏體,周身無微不入,無處不通。互根而生,造化無窮。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來,天道之循環,陰陽之遞嬗,貫四時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補不足,瀉有餘。去舊坐新,實內充外,杜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云爾哉!其用莫妙於盈者消之,虛者長之。一陰一陽,以一上一下運之。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引之。
白話文:
活動到極致就會趨於靜止,陽氣達到極盛就會轉化為陰氣。在靜止中尋求活動,沒有靜止就無法活動。靜止到極致就會轉化為活動,陰氣達到極盛就會轉化為陽氣。想要陰陽調和,沒有偏頗,活動和靜止怎麼可以偏向一方呢?用活動來引導靜止,用靜止來促進活動,符合陰陽之道,順應五行之理,運行於五臟,到達六腑,貫穿三焦,活躍於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偏體,周身無處不到,無處不通。彼此互相依存而生,造化無窮無盡。
精氣是萬物的本源,遊魂是變化之源,如同日月交替,寒暑往復,天道循環,陰陽交替,貫穿四季而不衰,歷經萬世而不朽,豈止是補不足,瀉有餘而已。去除舊的,迎接新的,內實外充,杜絕外來的邪氣,消除內生的百病。它的妙用在於,盈滿的要消減,虛弱的要滋養。一陰一陽,以一升一降來運行。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來引導。
一清一濁,以一升一降還之。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有廣生之功,是皆動靜也,是皆動靜互根之用也。動靜可歧而二之乎。
白話文:
"清與濁,以升與降回歸其本位。當它靜止時,專注於它的動態。這顯示出一種旺盛的生命象徵。當它靜止時,收縮其動態,開闢出更廣闊的生命功能。這都是動與靜的表現,都是動與靜相輔相成的用途。動與靜可以分開成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嗎?"
3. 四、正道旁門辨
養身一道,如燒石鍊汞,服食採補之說,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識,因知為旁門。而不知授受不真。以偽傳偽者,又有四焉:其太過者,如不分清濁,逼氣過關,不明升降,採藥非品,此鹵莽行事,助長類也。如血脈未和,即便靜養,關竅未通,即使既濟,此高談玄理,默生類也。
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詭言神通,是皆自誤誤人之類。若作五禽鹿鶴龜蛇等圖,坐八錦,行八錦,立八錦,海字勁,十二大勁等功,雖屬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傳,調息不勻,致使水不濟火,火不濟水,道雖正而法不當,亦無益有損,又如齊立靜坐,自謂出於神傳,待坐立多時,使其自然靜極而動,動極而靜,是竊洗髓而未得其要也。雖無大壞,亦難見功,意想神馳,又恐入魔,虛懸無據,終非實理。
白話文:
養生之道,就像燒煉石頭和水銀,服用藥物和補品,這些方法都只在人體之外尋找,只要稍微有知識的人,就知道這些都是旁門左道。而那些沒有真正傳承,只以假傳假的,更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過於急功近利: 就像不分清濁,强行逼氣入關,不了解升降的原理,亂採亂用藥物。這種行為莽撞無章,只會助長病症。
第二種是空談理論: 就像血脈不通暢就主張靜養,關竅未開就宣稱已經達到最高境界。這種人只會高談玄理,卻無實際作為。
第三種是自欺欺人: 坐著生病,却说自己已经病癒,强行營造虛幻境界,自詡神通。這種人自欺欺人,也誤導他人。
第四種是皮毛功夫: 像五禽戲、鹿鶴龜蛇等圖,以及八錦坐、八錦行、八錦立,海字勁、十二大勁等功法,虽然屬於易筋經的範疇,但如果没有得到真传,呼吸调理不匀,就会導致水火不濟,即使道法正確,方法不对,也無益反而有害。
还有像齊立靜坐,自稱是神傳之法,长时间坐着或站着,使其自然达到静极生動,动极生静的状态,这是窃取了洗髓经的精髓,却未能领会其要领。虽然没有大害,但也難見功效,如果一味意想神馳,还有可能入魔,虚悬无据,最终并非真实道理。
可見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內,而不自然,久無效驗,亦非道。此篇所載,皆出自然不待勉強,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門,顯而不晦,愈引愈深,簡而不漏,愈行愈妙,運定之節目,功夫無所不備,圓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無損,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又新,精微奧妙,有不可言傳,真可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說明修煉之道,可以理解為以下意思:
可見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內,而不自然,久無效驗,亦非道。
意思是說,從外物中寻求道,是錯誤的;從自身內部寻求,但方法不自然,長久下去也沒有效果,這也不是真正的道。
此篇所載,皆出自然不待勉強,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門,顯而不晦,愈引愈深,簡而不漏,愈行愈妙,運定之節目,功夫無所不備,圓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無損,久之而其妙莫名。
這段文字闡述了修煉方法的特点:
- 修煉之道来自自然,无需刻意强求。
- 有着明确的、不易掌握的方法。
- 方法清晰易懂,但越深入越精妙。
- 内容简洁,但越实践越奇妙。
- 包含了修炼的各个阶段和所有必要功夫。
- 最终能够达到圆寂的境界,法力逐渐提升,可以自由运用。
- 修炼有益无损,长期坚持,最终会奇妙无比,无法言喻。
苟日新又新,精微奧妙,有不可言傳,真可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这段文字强调了修煉的精妙之处:
- 修炼需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 道理精微奥妙,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
- 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通过学习和实践,理解其中道理。
- 但最终的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完全理解。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强调了修煉之道必须来自自然,并有明确的、不易掌握的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会获得巨大的益处,最终达到圆寂的境界。
4. 五、內外功辨
凡行內功,多借外輔,由內達外,內壯而外無不堅。行外功,多假內助,由外及內,外壯而內,久必傷。大凡丹經,外運行於內,而內導引者,內功也。內導引於外,而外運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於外,不問乎內,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純求於內,不顧其外,內功中外功之外也。
行功至骨節靈通,氣息調勻,飲食增多,精神倍出,時內外之間,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於此,行道者豈可忽諸!
白話文:
練內功時,通常會借助外輔之物,從內而外,內在強壯,外在自然堅固。而練外功時,則需藉助內在的力量,從外而內,外在強健,內在卻可能久而久之受到損傷。總之,丹經中,外在運行而內在引導的,是內功;內在引導而外在運行的,是外功。如果只注重外在,不理會內在,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外功;反之,只注重內在,不顧外在,也同樣算不上真正的內功。
當練功到骨節靈活、呼吸平穩、食慾增加、精神飽滿時,更要分清內外,才能步入仙道,遠離凡塵。修道之人,切不可忽視這一點!
5. 六、元精元氣元神辨
所謂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氣,非呼吸吐納之氣。元神,非知覺運動之神。元精順可生子,逆可成仙。能採陰陽之菁英,結成為精,生亦能變化無窮,神通廣大,但落於有形,終屬後天之物。上清世界難容,生時不過能養性靈,去後不過能保軀殼。至若元氣,元神,既經元精,存養多年,功行圓滿。
神用之,則放大光明,億萬化身;斂之則如混沌一元。氣用之,則風雲雷雨,變態無端,藏之,則與太虛一體。元精足,獲元氣元神。不能隨元氣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煉元精者,為養元氣元神故也。就即生時觀之,元氣元神,活活潑潑,虛虛實實,不即不離,極明極靈。元神為元精主宰,元氣作元精驅使,神氣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白話文:
所謂元精,並非津液脂髓的精華。元氣,也非呼吸吐納的氣息。元神,更非知覺運動的靈魂。元精順行可以生育後代,逆行則能成仙。能夠吸收陰陽精華,凝結為元精,即使在生時也能變化無窮,神通廣大,但終究屬於後天之物,難以進入上清世界。生時只能養護性靈,死後也只能保護軀殼。至於元氣和元神,經過多年元精的滋養,功行圓滿之後,神用之,則光明無極,化身億萬;斂之則如混沌一體。氣用之,則風雲雷雨,變化無常;藏之,則與太虛合一。元精充足,才能獲得元氣和元神,但元氣並不能帶領元神上升。丹家修煉元精,正是為了滋養元氣和元神。即使在生時觀之,元氣和元神也活潑靈動,虛實相生,不即不離,極其明澈靈妙。元神為元精主宰,元氣為元精驅使,神氣之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