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揚惠、吳德華、張鑑若、曹江整理

《達摩洗髓易筋經》~ 上篇·原理源流篇 (7)

回本書目錄

上篇·原理源流篇 (7)

1. 七、元精次第採補法

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養。人身之有元精,如五穀中之有稻米。種於春,長於夏,結實於秋,得純陽之氣,又根養於水,花揚於午,藉水火既濟而生,煉以三伏烈日之氣而成,所以養人之物,稻米為上,足補人身陰陽結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黃赤白黑,鹹苦酸辛甘之物。

五行所屬,東西南北中之產,皆非純陰純陽,輔助元精則可,生養元精,則不能。可用以治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病,不能補元陽真陰之不足。元精未曾煉到蒸之為液,斂之為髓,散之為體,浸之為血,化之為氣,用之為神時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實,始減去五味,每日素餐。漸至元精凝結,可撤去蔬菜,專食熟飯。

白話文:

人是由五行精華凝聚而生,也必須依靠五行所化的東西來維持生命。人體內的元精就好比五穀中的稻米,它在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結果,吸收了純陽之氣,又依靠水滋養根部,在正午時分開花,藉由水火相濟而生長,並在三伏天烈日下煉製而成。因此,稻米作為養人的食物,是最佳選擇,足以補充人體陰陽結合所產生的元精。至於五行所化的青黃赤白黑,以及鹹苦酸辛甘等食物,雖然來自東西南北中不同地方,但它們不屬純陰純陽,只能輔助元精,無法直接生養元精。這些食物可以用来治疗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疾病,但不能弥补元陽真阴的不足。元精尚未煉到蒸發成液體、凝結成髓、散佈成身體、浸潤成血液、化為氣息、運用成精神的階段,就應該努力多吃食物,待元精充實後,才能減少五味,每天吃素食。漸漸地,元精凝結後,就可以不吃蔬菜,專吃熟飯。

久久元精靈活,漸有生髮,即可煉精。熟米涼水,淘淨瓦器盛貯,瓦蓋緊覆,毋使出氣,彌封筍縫,下以柴火熏之,淺水烘乾,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先熟食,後冷餐,漸漸生食,漸漸減食,漸漸專食胡麻松子,漸漸減食胡麻松子,漸漸不食,方能辟穀,服氣不食。若有麥無稻,先調和後,淨面先葷食,後素食,先菜下、後胡麻松子下,減食,熟食;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

世人一念於道,勸欲辟穀,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

白話文:

長期保持元氣充足、精力旺盛,逐漸能長出頭髮,就可以開始煉精。將熟米用涼水淘洗乾淨,放在瓦器中儲存,蓋上瓦蓋,不要讓氣體跑出來,用泥土封住縫隙,下面用柴火熏烤,淺水烘乾。每次吃飯時,加入芝麻和松子,先吃熟食,然後吃冷食,逐漸過渡到生食,再逐漸減少食量,最後只吃芝麻和松子,然後再逐漸減少芝麻和松子的食量,最終完全不吃,才能達到辟穀、服氣不食的境界。如果沒有稻米,只有麥子,就要先將麥子調理好,再用淨面先吃肉食,然後吃素食,先吃菜,再吃芝麻和松子,逐漸減少食量,先吃熟食,再吃冷食,最後不吃,步驟和順序都一樣。修煉到這個地步,已經達到了中等境界。如果繼續堅持不懈,就能達到最高境界。

世人一聽到辟穀之道,就想要尋找替代的食物,結果反而導致怪病,這是因為他們只追求表面,而忘記了根本道理。

2. 八、煉元丹說

古仙佛所煉之丹,人皆謂為元精,純陽菩提,舍利子等物。不知此乃仙佛所煉後天金丹,非先天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稟之父母,無影無形,無聲無臭,極誠極明,至虛至靈。不煉後天金丹以輔之,則漸失於昏,漸至於無。故藉後天以補先天,即以先天統屬後天。

若第以精氣所結為元丹,亦無靈有象之頑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歸哉?是必煉谷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結成金丹,以善養元丹,於活潑潑地靜待天命,安能脫化?斯古仙佛上乘功夫。

白話文:

古時候神仙佛陀所煉製的丹藥,人們都稱之為元精、純陽菩提、舍利子等等。卻不知道這些都是神仙佛陀煉製的後天金丹,並不是先天元丹。

先天元丹是上天賜予的,從父母那裡承襲而來,無形無影,無聲無味,極其純粹明亮,至虛至靈。如果不煉製後天金丹來輔助它,先天元丹就會逐漸變得昏暗,最終消失殆盡。因此要藉助後天金丹來補充先天元丹,也就是讓先天元丹統攝後天金丹。

如果僅僅依靠精氣凝結而成的元丹,那也只是沒有靈性、有形體的頑固之物。怎麼可能隨心所欲,出入自由,生死無懼呢?所以必須要煉化谷物,將谷物轉化為精華,再將精華轉化為氣,最後將氣化為神,結成金丹,用它來滋養先天元丹,才能在活潑潑的狀態下靜待天命,才能最終脫化。這才是古時候神仙佛陀上乘的功夫。

3. 九、養嬰辨

養嬰之法,修養與胎養不同。胎養之嬰,精成形而神具焉。修養之嬰,神入定而氣送焉,胎養之嬰,藉氣以聚神,以活。修養之嬰,藉精以蓄氣,以導。胎養者,由氣生精,由精生神。修養者,以氣斂神,以神調精。胎養之嬰成有神,御氣以送精,所以先出者為精,是因先天而有後天也。

修養之嬰,以氣煉精而存神,所中主者為神,是以後天而補先天也。常人不知護蓄、成人後精必虧,氣必餒。歸時,精頑氣落,神與具散,而入於鬼。修士善於保重,成功後精必凝,氣必結。歸時,精完氣升,神隨之出而存其靈。禮記所謂,魂氣升於天,形魄歸於地。中庸所謂弗見弗聞,體物不遺者,皆此意也。

白話文:

養育嬰兒的方法,修養和胎養有所不同。胎養的嬰兒,精氣凝聚成形,神識自然具備。修養的嬰兒,神識安定下來,氣息流通。胎養的嬰兒,依靠氣息凝聚神識,以維持生命。修養的嬰兒,依靠精氣儲存氣息,以引導其發展。胎養是由氣生精,由精生神。修養是以氣收斂神識,以神調節精氣。

胎養的嬰兒,天生具備神識,運用氣息送達精氣,所以先有精氣,後有神識,這是因為先天因素而擁有後天能力。修養的嬰兒,以氣煉精,保存神識,神識為主導,這是因為後天努力而補足先天不足。一般人不懂得保護精氣,長大後精氣必定虧損。臨死時,精氣頑固沉落,神識散失,變成鬼魂。修煉者懂得保養精氣,修煉成功後,精氣必定凝聚,氣息必定強盛。臨死時,精氣充足上升,神識隨之而出,保存靈魂。

《禮記》中說:「魂氣上升於天,形魄歸於地。」《中庸》中說:「不見不聞,體物不遺。」都是指這個道理。

嬰何由能出?其體至輕,其用至靈,以氣之至輕,送神之至靈,自與輕清上浮之天契合。無閒安能不出入上清乎?要之,嬰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運之能久,嬰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輕,輕而虛,虛而靈,靈而神。斯與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矣。

盡人合天,舍此何從。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習焉不察,遂忽焉不覺耳!慎毋惑於旁門左道,從身中有形之精為嬰也。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塊血肉,非輕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世俗所稱肉身成聖,是以肉身修成聖人。拔宅飛昇,是合一宅而飛空上升耳。豈身與宅可安置於上界哉?!縱世有傳說!皆後人附合之詞也。

揆之於理,萬難取信。

白話文:

嬰兒如何才能出生呢?他們的形體極輕,運用極靈,憑藉著極輕的氣息,送達極靈的神靈,自然與輕清上浮的天地相契合。沒有空閒,又如何能出入上清呢?總之,嬰兒能出生,必定是由於「定」能入,而「定」能入,必定是由於「運」能持久,嬰兒由昏暗而明朗,明朗而清澈,清澈而輕盈,輕盈而虛空,虛空而靈動,靈動而神妙。這與天地合奏,日月合明,四季合序,鬼神合吉凶啊!

人要與天地合一,除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可以依循呢?這個道理精妙深奧,但做法卻平淡無奇,人們習以為常便不加察覺,於是便忽視了它的存在。千萬不要被旁門左道迷惑,認為嬰兒是由身體中有形的精氣所化。有形的精氣,在身體中不過是一塊血肉,並不是輕清之物,如何能到達上清世界呢?世間所說的「肉身成聖」,指的是用肉身修煉成聖人。而「拔宅飛昇」,指的是與居住的房屋合為一體,飛空上升而已。難道身體和房屋可以安置在上界嗎?縱使世間有傳說,也都是後人附會之詞。

從道理上推敲,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4. 十、返歸說

人生世間,無論賢愚仙凡,富貴貧賤,俱有返歸之期。儒家謂之全終,釋家謂之坐脫,道家謂之羽化。聖賢仙佛,全始全歸,志氣清明,故上而伸之為神。庸愚昏暗,氣盡力竭,神志彷彿,故返而歸之為鬼。神鬼關頭,在此攸分。

此時固宜仔細把握,而平日尤當時時警覺,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過寡欲,保身有方,養身有術,日新又新,永無間斷,陽之精聚,陰之靈結,純陰純陽,菁華積而成為輕清上浮氣象,則元神主宰,返本歸原,身至陽極陰極之區,毫無損折,何難與仙佛聖賢,同拜金母木公也哉?!若不明修煉,清濁混身,不特不能使純陽之氣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純陰之氣降而又降,下臨無地,即此半陰半陽之世,恐亦難保長生矣!

白話文:

人生在世,無論聰明愚笨、神仙凡人,富貴貧窮,都有最終要回歸的時刻。儒家稱之為全終,佛家稱之為坐脫,道家稱之為羽化。聖賢仙佛,從始至終,志氣清明,因此能向上提升,化為神靈。愚笨昏暗的人,氣力耗盡,神志模糊,所以回歸之後,就變成鬼魂。神鬼的界線,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決定。

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把握這個時刻,平日更要時時警惕,銘記在心,減少過失、悔恨,減少過失、欲望,以正確方法保護身體,以精妙技巧保養身心,不斷精進,永不間斷。陽氣精華凝聚,陰氣靈氣交匯,純陽純陰,精華累積,化為輕清上浮的氣象,那麼元神就能主宰,回歸本源,身體到達陽極陰極的境界,毫無損傷,又何難與仙佛聖賢一同拜見金母木公呢?若是不明修煉,清濁混雜,不僅無法使純陽之氣不斷上升,直達上清之境,純陰之氣也無法不斷下降,無處可去,即使在這個半陰半陽的人間,恐怕也難保長生!

5. 十一、運氣說

修養必先運氣者,蓋以氣為精神樞紐,併為一身樞紐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發源於天河,注於臟腑,達於肢體,如水之發源於崑崙,散於溝瀆,會於河海。身之有神,是運氣化精之主宰。而氣則如二氣之流行於四時,分散於四方,下降上騰,清升濁降。陽之積而成日,陰之凝而成月。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無窮,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生機遂以不絕。人若知導引諸法,雖起居飲食,偶失時節,一為吸濁呼清,俾輕浮重凝,而血脈筋絡通達無滯,則竅竅玲瓏,節節流通,亦能使寒熱瘟疫化為烏有。

至功力已到,搬運漸熟,呼吸頃刻,上至天庭,下墮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諧暢,百體調和,縱有微恙,登時即除,安能為殃?譬之陽極陰極之時,鬱而積為烈風迅雷,陰雲淫雨,雪雹酷日之災。一經二氣運行,分陰分陽,終無天昏地慘,天崩地裂之變,久仍歸於陰陽平而四時和也。

白話文:

修養身體,一定要先懂得運氣,因為氣是精神的樞紐,也是全身的樞紐。精氣在身體中的作用,就如同水在地上的作用一樣。精氣的來源如同天河之水,流注到五臟六腑,到達四肢百骸,就如同水源自崑崙山,流入溝渠,匯聚成江河大海。人體之所以有精神,是因為運氣化精所主宰。而氣則如同天地之氣,在四季中運行流轉,散布四方,下降上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陽氣積聚而成太陽,陰氣凝聚而成月亮。

日月運行,寒暑交替,能使萬物生生不息,化生無窮,循環往復,生機永存。人若懂得導引之法,即使起居飲食稍有不當,也能通過吸入濁氣,呼出清氣,使輕氣上升,重氣下降,使血脈筋絡暢通無阻,身體各處靈活自如,即使遇到寒熱瘟疫,也能化解無形。

當功力深厚,搬運熟練,呼吸之間,氣息上達頭頂,下至足底,貫通四肢,三焦調和,百體舒暢,縱然有輕微病痛,也能立刻消除,何來災禍?這就如同陽氣極盛或陰氣極盛時,會積聚成狂風暴雨、雷電交加、陰雲密布、冰雹酷暑等災害。然而,只要天地之氣運行流轉,陰陽平衡,便不會出現天昏地暗、天崩地裂的災難,最終還是會歸於陰陽調和,四季和順。

天地之氣,豈自開闢,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達天,天人相應,積而生變,所以上古天時與晚近不同。皇初人壽與後世不同,墳典所在,不盡荒謬妄誕也。人能運氣生精,使精生神,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以及四肢百體,毫毛皮膚,皆有光天化日氣象,無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諺語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誣也。古仙人云:服氣不死。

又曰:還丹永命,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訣,便是學仙人。皆為導引逆流而發也。修煉之土可不留心於呼吸哉?!

白話文:

天地之氣,怎麼可能從開天闢地後就失去常態呢?這也源於人心不古,呼吸通達天地,天人相應,日積月累,便會產生變化。因此,上古時代的天氣狀況與現在不同,遠古時代的人壽命也與後世不同,這些記載在史書典籍中,並非完全荒謬無稽。

人若能運用氣息來滋生精氣,再由精氣生出神明,那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以及四肢百體、毛髮皮膚,都會充滿著光明正大的氣象,沒有陰霾遮蔽、昏沉迷糊的境界,豈不就像遠古的羲皇時期的人一樣嗎?!俗話說:「人也是個小天地」,的確沒錯。古時候的仙人說:「服氣可以長生不死。」

還有人說:「服用丹藥可以永生,氣息是延年益壽的藥物,心是使氣凝神之處。若能明白行氣的訣竅,就算得上是學仙之人了。」這些都是通過導引逆轉氣息而達成的。修煉之人怎麼能不注意呼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