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揚惠、吳德華、張鑑若、曹江整理

《達摩洗髓易筋經》~ 上篇·原理源流篇 (2)

回本書目錄

上篇·原理源流篇 (2)

1. 五、易筋洗髓經後跋三

前譯經文,後譯名義。文言各異,意義不二。達摩梵音,法空華語。空諸所有,不即不離。人若執經,終不通移。分門別戶,殊途異趨,同己則許,異己則毀。在教泥教,老死範圍。如此之人,迂而且鄙。坐井觀天,蟪蛄為期。祖師圓通,東遊西歸。只履獨步,熊耳滅跡。不惟空塵,且並空理。

無掛無礙,得大自在。噫嘻無師,天縱生知。生於默識,幼而穎異。少遊印度,窮諸教義。不泥言筌,提倡宗旨。時來東土,直指性地。解纏出縛,天人師資。感祖洪慈,遺茲妙諦。後之見者,慎勿膜視。

白話文:

[原始經文,後續解釋。文言有異,但意義相同。達摩梵語,法空華語。放下一切,不偏不倚。如果人們執著於經典,最終無法轉變。分門別類,走不同道路,同意自己就允許,不同意自己就批評。在教條上固守教條,最終只能在老死的範圍裡徘徊。這樣的人,既迂腐又低俗。坐井觀天,只能看到短暫的生命,如蟪蛄一樣。祖師的圓通智慧,東遊西歸。只留下一履,獨自前行,熊耳山的跡跡消失。不僅放下塵埃,還放下道理。

無所依附,得到最大的自由。嘆息沒有老師,天生具有知識。出生於沈默記憶中,年幼時就表現出異常聰明。年輕時遊歷印度,探索各種教義。不拘泥於言辭,提倡核心原則。時機成熟時來到東土,直接指出了本性的地盤。解開束縛,成為天人師資。感受到祖師的偉大慈愛,留下奇妙的真理。後世看到的人們,請謹慎不要輕視。]

2. 一、易筋經總論原文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障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淨,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瘻,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白話文:

佛祖的意思是,想要成佛,一開始有兩個基礎:一是清虛,一是脫換。能夠清虛,就沒有障礙;能夠脫換,就沒有阻礙。沒有障礙,沒有阻礙,才能夠開始進入禪定和離開禪定。明白這些,就能夠在修行上建立基礎。所謂的清虛,就是洗髓;所謂的脫換,就是易筋。

洗髓的說法是,人一生因為情慾而產生肉體,內臟和骨骼都被污垢污染,必須洗滌乾淨,沒有任何瑕疵,才能夠邁入超越凡俗、成就聖人的門檻。如果不這樣,修行就沒有根基。所謂的洗髓,是要淨化內在;易筋,是要堅固外在。如果能做到內心清淨、外在堅固,長生不老就像翻掌之間的事情,何愁無法成就。

此外,易筋的意思是,人體的筋骨是從胎兒時期就帶來的。有筋弛的、筋攣的、筋靡的、筋弱的、筋縮的、筋壯的、筋舒的、筋勁的、筋和的,各種各樣,都是由胎兒時期的體質決定的。比如筋弛就會生病,筋攣就會瘦弱,筋靡就會有瘻管,筋弱就會懈怠,筋縮就會死亡,筋壯就會強壯,筋舒就會長高,筋勁就會堅強,筋和就會健康。

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瘻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內心不純淨虛無,反而有阻礙,外表不堅強反而有阻礙,怎麼可能修道呢?所以修道,最重要的是先鍛鍊筋骨,使身體強健,內在強大,才能輔助外在,否則成道遙遙無期。

所謂的鍛鍊筋骨,其中的「易」字,意義重大!「易」指的是陰陽之道。易,就是變化的意思。變化的道理,雖然存在於陰陽之間,但陰陽的變化,其實存在於人體之中。就像操控壺中的日月,掌握手掌上的陰陽,所以人體中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變化。因此,虛的可以變為實的,剛的可以變為柔的,靜的可以變為動的。高處的可以變化升降,先後的可以變化緩急,順逆的可以變化往來,危險的可以變化成安全的,混亂的可以變化成治理的,禍害的可以變化成福氣的,死亡的可以變化成存在的,氣數可以變化成挽回的,天地可以變化成反復的,這些都是變化的功勞。

至於人體的筋骨,怎麼可能不能變化呢?筋脈是人體的經絡,在骨骼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不是筋脈,經脈貫通全身,輸送血脈,是精神的外在輔助。就像人的手能抓取,腳能行走,全身靈活活動,都是因為筋脈強健的緣故,怎麼能容忍筋脈鬆弛軟弱呢?而那些身體瘦弱、筋骨鬆弛的人,怎麼可能修道呢?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讓筋脈攣縮的變得舒展,筋脈弱的變得強壯,筋脈鬆弛的變得和諧,筋脈縮短的變得延長,筋脈軟弱的變得強健,就好像泥土的身體也能站立起來,變成堅硬的石頭,這都是變化的功勞,也是身體的益處,是成聖的基礎。這只是其中一項方法而已。

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白話文:

所以陰陽是人掌握的,而陰陽不能自行成為陰陽,人各自成就自身,而人不要被陰陽所束縛。以血氣之軀而能轉化為金石之體,內無阻礙,外無障礙,才能真正進入定境,也能從定境出來。然而這需要下功夫,不是簡單的事。修行有次第,方法有內外,氣有運用,動作有起止,甚至藥物、器械、時令、飲食、起居,都各有規律。入門者,應先建立信心,接著專心致志,奮勇精進,依照方法修行而不懈怠,自然能步入聖域。

這篇文字根據達摩大師的本意,講述易筋的概略,譯成文章,不敢妄加揣測或創造任何言詞。後面的修行法則詳細闡述原經的譯義,如果有機會遇到西域高明的聖僧,再請他們琢磨指點。

3. 二、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

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白話文:

人體的構成,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內有精氣神,外有筋骨與肉,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就如同臟腑之外,由筋骨支撐,筋骨之外,則由肌肉覆蓋;肌肉之內,由血脈貫穿,而周身上下,能夠活動自如,這都依靠氣的運作。因此,修養的重點,在於培養血氣,這是至關重要的。

就像天地的萬物,都是依循陰陽的變化而生長,人體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修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精氣神屬於無形之物,筋骨肉則是看得見的身體。這個修煉方法,必須先煉有形的身體,作為無形之物的輔助,再培育無形之物,作為有形之物的支撐,這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關係。

若只專注於培育無形之物而忽略有形之身,這是不行的。同樣地,只專注於煉有形之身而忽略無形之氣,更是不行的。因此,有形之身必須依靠無形之氣,彼此相依而不互相違背,才能形成堅不可摧的身體。若彼此違背而不相依,那麼有形之身也會化為無形之物。所以,修煉筋骨必須同時修煉膜,修煉膜也必須同時修煉氣。然而,修煉筋骨比較容易,修煉膜比較困難,修煉氣則更加困難。必須先從最困難、最混亂的地方打好基礎,然後才能進一步尋找真正的不動不搖的法門。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

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比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白話文:

要養好元氣,保持內氣充足,保護正氣,滋養腎氣、肝氣,調節肺氣,調理脾氣,提升清氣,下降濁氣,驅除邪氣,不要傷害氣,不要逆著氣,不要因憂思悲怒而損傷氣。讓氣變得清淨平和,平和而和諧,和諧而暢通無阻,能順暢運行於筋絡,貫穿於膜,使全身靈活,無處不及。氣到達的地方,膜就會升起,氣運行的地方,膜就會舒展。

能升能展,則膜與筋就能齊堅固。如果只練筋不練膜,膜就沒有依託,只練膜不練筋,膜就沒有支撐。練筋練膜而不練氣,筋膜就會僵硬無法活動,練氣而不練筋膜,氣就會虛散,無法宣達流串於筋絡。氣無法流串,筋就不能堅固,這就是所謂相互作用,錯綜複雜的道理。等到筋練起之後,一定要加倍努力,務必使全身的膜都能騰起,與筋一起堅固地附著於皮,內外穩固,才是筋膜相依,否則筋雖然堅固,卻得不到幫助,就像植物沒有土壤滋養,怎麼能算圓滿呢?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白話文:

般刺密諦曰:

這篇文章講的是易筋經,要先煉膜,再煉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膜,不能把它理解為脂肪膜,而是筋膜。

脂膜是指身體腔內的膜,例如腹膜、胸膜等等。

筋膜則是在骨骼外的膜,包覆著骨骼。

筋的作用是連結肢體,膜的作用是包覆骨骼。

筋和膜相比,膜比筋柔軟;肌肉和膜相比,膜比肌肉更堅韌。膜位於肌肉內部,骨骼外部,包覆骨骼,襯托肌肉。

膜的形態就像這樣,練功的人必須讓氣流穿梭於膜之間,保護骨骼,強化筋腱,使骨骼、筋腱、膜三者合為一體,才算練成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