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一·述古 (3)
卷之一·述古 (3)
1. 卷之一·述古
(膀胱脈,從腦出,別下項。腎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又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見諸症。)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員員,靡定也。
澹澹,無意味也。)
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亦。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以面之部位應五臟。)
又曰: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熱退身涼也。)而止也。(乃可以止針。)
余曾見一小兒患瘟熱邪深重,棄衣而走,晝夜靡寧,手足不閒,翻動器皿,掏撥什物,尋得涼水一甕,且浴且飲,一日後,隨熱退身涼而愈。松峰記。
刺法自有專門,以此數段中義蘊有關於瘟疫,故採錄之,非講刺法也。
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太陽六經之長,總攝諸陽。)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一日巨陽受之,(巨陽,太陽也。)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循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下而已。
松峰曰:此《內經》、《傷寒》傳經之正例也。瘟疫雖與傷寒不同,但邪在膜原,正當經胃交關之所,半表半裡。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顯某經之症,專門瘟疫者,又不可不知也。(汗下又不可泥定三日。)
經曰: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
松峰曰:冬暖,來年入夏必病,當時病者卻少。
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松峰曰:《雲笈七籤》中引作冬傷於汗,甚妙。蓋言冬時過暖,以致汗出,則來年必病溫。余細體驗之,良然。冬日嚴寒,來春並無瘟疫,以其應寒而寒,得時令之正故耳。且人傷於寒豈能稽留在身,俟逾年而後病耶?
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白話文:
卷之一·述古
膀胱經從腦部出發,分支向下至頸項。腎經起源於小指下方,斜向足心,從跟骨下方出來,沿內踝後方向上走,分支進入腳跟,再向上到內踝。腎經直行部分則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到達舌根,所以各種症狀都能在這裡反映出來。腎經氣逆則頸項疼痛,酸軟無力。戊己日(指天干戊己)病情嚴重,壬癸日(指天干壬癸)大量出汗。如果氣逆嚴重,戊己日則會死亡。治療可用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員員」指酸軟無力,「澹澹」指無精打采。)
肝臟有熱的病人,左臉頰先發紅;心臟有熱的病人,臉部先發紅;脾臟有熱的病人,鼻子先發紅;肺臟有熱的病人,右臉頰先發紅;腎臟有熱的病人,下巴先發紅。即使疾病尚未發作,只要看到這些部位發紅,就應該用針灸治療,稱為治未病。(臉部不同部位與五臟相應。)
治療各種熱病,應先給病人喝冷水,然後再針灸,還要讓病人穿著冷的衣服,待在涼爽的地方,待身體變涼(熱退身涼),病就好了。(然後就可以停止針灸。)
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孩患瘟疫,病情嚴重,脫掉衣服亂跑,晝夜不安寧,手腳不停地動,翻動器皿,撥弄東西,後來找到一缸涼水,一邊洗澡一邊喝水,一天後,隨著退熱身體變涼而痊癒。——松峰記。
針灸方法有專門的書籍,這裡只摘錄幾段與瘟疫相關的內容,不是講解針灸方法。
熱論篇中,皇帝問道:現在的熱病,都是傷寒的類型,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天內,痊癒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巨陽經是所有陽經之首(太陽經是六經之首,統攝所有陽經),它的脈絡連通於風府穴,所以它是所有陽經的元氣所在。人體受寒則會生病發熱,即使熱症很盛也不會死。但如果同時感受寒邪而生病,就必然會死。
第一天巨陽經受邪,(巨陽,即太陽經),所以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宰肌肉,其脈絡沿著鼻子連通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躺臥。第三天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宰膽經,其脈絡沿著脅肋連通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聽不見。三陽經絡都受邪,但還沒有侵犯到臟腑,所以可以發汗治療。第四天太陰經受邪,太陰經的脈絡布滿胃部,連通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第五天少陰經受邪,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通肺臟,與舌根相連,所以口乾舌燥,感到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邪,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連通肝臟,所以煩躁,腹部脹滿,陰囊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不通則會死亡。發病不到三天的,可以發汗治療;發病滿三天的,可以瀉下治療。
松峰曰:這是《內經》、《傷寒論》傳經的正確規律。瘟疫雖然和傷寒不同,但是邪氣都在肌膚和臟腑交界處,半表半裡。邪熱之氣,侵犯到某條經絡,就會顯現出該經絡的症狀,專門研究瘟疫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一點。(發汗瀉下也不必拘泥於三日。)
經書上說:冬天有不合時令的溫暖,叫做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冬溫又有先後之分,反覆發作,也有輕重之別,治療方法也不同。
松峰曰:冬天溫暖,來年夏天一定會生病,但當時生病的人卻很少。
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患溫病。
松峰曰:《雲笈七籤》中引述為「冬傷於汗」,更為精妙。意思是說冬天過於溫暖,導致出汗,則來年必定患溫病。我仔細體驗過,確實如此。冬天寒冷,來年春天沒有瘟疫,是因為應寒而寒,符合時令的規律。而且人受寒怎麼可能滯留在體內,等到第二年才發病呢?
金匱真言論說: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精氣充足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