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25)
卷之二·論治 (25)
1. 呃逆
瘟疫呃逆不止者,大是凶候。余在長安治賀水部蓮友,患瘟發黃,而兼呃逆,用承氣輩加茵陳與服,大便行而黃漸退,惟呃逆不止,更兼喘而痰壅,眾皆謂不治,適得鮮花粉數枚,大如臂,搗爛少加水,濾汁數碗,外用前胡、枳殼、橘紅、香圓、柿蒂,煎出,兌花粉汁頻服,一晝夜服盡,呃逆稍止,瞬息復作,又令其仍將前藥再作一劑,入碗內,用箸一雙,十字加於碗上,令病者自持碗,於箸之四空處,每空吸藥一口,圓轉挨次吸之,持碗不得換手,一順吸去。(此泛常飲水治呃良方,以以之服藥,冀其獲效。
)服後覺漸輕,然時作止,又遲二三日始愈。若諉之不治,不幾誤人性命乎!再者,瘟疫打呃皆熱症,丁香四逆輩,斷不可用。
白話文:
【呃逆】
在瘟疫期間,如果病人持續呃逆不停,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徵兆。我在長安為水部的賀蓮友治病,他同時患有瘟疫黃疸和呃逆,我使用了承氣湯類的藥物加上茵陳讓他服用,他的大便通暢,黃疸也逐漸消退,但呃逆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而且還伴隨著喘息和痰多的症狀,眾人都認為這種情況已經無法治療。
恰巧當時得到了幾個新鮮的花粉,形狀大如手臂,我把這些花粉搗碎,稍微加些水,然後濾出數碗的花粉汁。另外,我還使用了前胡、枳殼、橘紅、香圓和柿蒂煎煮,將煎好的藥汁與花粉汁混合,讓患者頻繁服用。經過一天一夜的治療,患者的呃逆現象稍有緩解,但不久又再次出現。我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並用筷子夾在碗上形成十字形,讓患者自己端著碗,從筷子的四個空隙中逐一吸飲藥汁,全程不能換手,要順序地吸飲。
服用後,患者感覺到病情逐漸減輕,但仍時好時壞,直到兩三天後才完全康復。如果我們放棄治療,豈不是誤人生命!此外,瘟疫引起的呃逆都屬於熱性病症,使用丁香或四逆湯等藥物是絕對不可以的。這是一種常見的用水飲治呃逆的有效方法,用於服藥,希望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2. 搖頭
頭為諸陽之會,陽脈有乘,則頭為之動搖。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多因風火上乘所致,風木動搖之象也。古人治此,有灸百會、風府等穴者,吾終不以為然,頭之所以搖,以熱極生風故耳。清其邪熱,其搖自定,何必用火攻耶。又有心絕而搖頭者,心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獨無根,不能自主所以搖頭。
白話文:
[搖頭]
頭部是所有陽脈的交會點,一旦陽脈受到幹擾,頭部就會不由自主地搖晃。古書上說,各種風病導致的搖晃和暈眩,通常都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所引起。這大多是因為風火上攻導致的,就是風木在體內搖晃的現象。對於這種狀況,古人常使用針灸百會、風府等穴位來治療,但我始終認為這種方法未必合適。頭部之所以搖晃,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進而產生風象。只要能清除體內的邪熱,頭部自然就不會再搖晃,何必再用火療呢?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心臟衰竭導致的搖頭。當心臟衰竭,精神散失且體內陰氣枯竭,只留下孤單的陽氣,無法自我控制,因此出現搖頭的現象。
3. 瘛瘲
(音熾縱。瘛與瘈字異。瘈音記,狂也。瘋狗曰瘈狗。)
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伸為瘲。或縮或伸而不止者,為瘛瘲,與小兒之發搐相似,亦有嘴眼歪邪,角弓反張,有類於發痙與中風者,皆瘛瘲之類。此症多屬於風,風主動搖也。而致此之由不一。有瘟病熱極而生風者;有其人本虛,因汗下後血虛而然者;有因汗後,冒風而然者;有汗下後,因驚惱而然者;有風溫被火而然者。(此症絕少。
)大抵此症,熱極生風只一條,而虛者有數端。虛者投以寒劑,立見危殆。若未經汗下,只因風火相扇者,當平肝木,降心火,佐以和血之藥。蓋心屬火主脈,肝屬木主筋,火為熱,木生風故耳。藥則用羌活、防風、全蠍、殭蠶、柴胡、天麻、生地、麥冬、白芍、丹皮、當歸、川芎之類。如熱甚,黃連、梔子、膽草、黃芩,俱可酌用。
有痰者,加蔞仁、膽星、竹瀝。若汗下後,稍涉虛弱,或冒風,或因驚因氣惱而瘛瘲者,斷不可用寒劑,養血祛風湯主之。至於汗下後多日,傳變而為瘛瘲,以及出汗露風,汗出不透與被火劫等瘛瘲,俱載傷寒門中,茲不贅。
養血祛風湯(自定新方。)
熟地,當歸(酒洗),白芍(酒炒),川芎(酒洗),半夏(制),殭蠶(泡去涎,焙),天麻(酒蒸)
生薑、大棗為引。若虛甚者,加人參;有風者,酌加羌活、白芷、柴胡、防風。
白話文:
【抽搐】
肌肉緊繃收縮的情況稱為「抽」,肌肉鬆弛拉長的情況叫做「搐」。無論是持續性收縮或拉長的現象,我們都稱之為「抽搐」,這種情況跟小孩的突然抽筋類似。也可能會出現口眼歪斜,身體呈弓形反張的姿態,看起來像是癲癇發作或中風,這些都是抽搐的範疇。這種病症多是由於風邪所致,因為風邪容易導致搖晃震顫。然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種。有的是因為感染熱病後極度高熱產生風邪;有的是本身體質虛弱,在流汗或下痢後造成血虛所導致;有的是流汗後不慎吹風所致;有的是在流汗或下痢後,因為驚嚇或煩惱所致;有的是風熱疾病後因火氣過旺所導致。
大體上來說,極度高熱產生風邪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虛弱導致的情況有好幾種。如果虛弱的病人使用了寒涼的藥物,可能會立即陷入危險。如果沒有流汗或下痢的情況,只是因為風火互相煽動所致,應該平息肝臟的活動,降低心臟的火氣,同時輔以調節血液的藥物。因為心臟屬火,負責控制脈搏,肝臟屬木,負責控制肌肉,火氣代表熱力,而木生風,就是這個道理。可以使用的藥物包括羌活、防風、全蠍、殭蠶、柴胡、天麻、生地、麥冬、白芍、丹皮、當歸、川芎等等。如果熱氣非常嚴重,黃連、梔子、膽草、黃芩,都可以酌情使用。
如果有痰,可以加入蔞仁、膽星、竹瀝。如果在流汗或下痢後,稍微有些虛弱,或者不慎吹風,或者因為驚嚇或煩惱而導致抽搐,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應該使用養血祛風湯。至於在流汗或下痢後多日,病情轉變成為抽搐,以及流汗後吹風,汗液未完全排出或被火氣所困的抽搐,都在傷寒的範疇內,這裡不再贅述。
養血祛風湯(自創新方。)
熟地,當歸(用酒清洗),白芍(用酒炒),川芎(用酒清洗),半夏(製造過),殭蠶(用水浸泡去掉涎水,烘烤),天麻(用酒蒸)
薑片、大棗作為引導。如果非常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風邪較重,可以酌情添加羌活、白芷、柴胡、防風。
4. 渴
瘟疫鮮有不渴者,故弗可以不講也。邪在表則不渴,在裡則渴。三陽雖亦有渴症,但不如三陰之甚也。故太陰腹滿嗌乾,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厥陰則消渴矣。(飲水多,而小便少,熱能消水故也。)瘟病之渴,一於為熱,初傳則熱微而渴微,傳深則熱甚而渴甚,但未有不見兼症而獨渴者。施治當先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寡。
(飲多飲冷屬熱。)更須審其表裡經臟,曾否汗下。於瘟疫初起及九傳與六經治法中,細尋症脈,斟酌用藥。第治其瘟邪,而渴自除矣。倘不應,當於傷寒發渴條中採取施治。所最要者,飲水常使不足,毋令有餘。不甚渴而多飲則悸動支結,喘咳、䭇(同噎。)噦,腫滿泄瀉,小便不利諸症起矣。
然又不可禁飲。凡瘟症有欲愈而思飲者,蓋得水則能和胃氣而汗解也。禁飲多致悶亂不救。
白話文:
【口渴】
瘟疫患者很少不會感到口渴的,所以我們不能不談論這個問題。如果病邪在身體表面,通常不會感到口渴;但如果病邪深入到身體內部,就會感到口渴。雖然三陽病症也可能出現口渴,但不像三陰病症那樣嚴重。例如,太陰病症會導致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少陰病症會引起口腔乾燥和舌頭乾渴,而厥陰病症則會引發消渴症(即大量喝水,但排尿量卻不多,這是因為熱能消耗水分所致)。
瘟疫引起的口渴,主要由體內熱度引起。疾病初期,熱度輕微,口渴也會較輕微;隨著疾病加重,熱度增加,口渴也會更加嚴重。然而,一般來說,單純的口渴很少出現,通常會伴隨其他症狀。治療時,首先應該詢問病人想要喝冷飲還是熱飲,以及飲水量的多少。
(如果病人選擇多喝冷飲,這表示體內有熱。)還需進一步判斷病情是屬於表證還是裏證,是否已經進行過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在瘟疫初期,或是疾病傳變至九傳或六經階段,應仔細觀察症狀和脈象,謹慎使用藥物。只要治療好瘟疫本身,口渴自然會消失。若治療無效,可以參考感冒引起的口渴治療方法。
最重要的是,確保病人喝水不過量,避免產生水濕。若不是很渴卻大量飲水,可能會導致心悸、肢體結實、喘息咳嗽、吞嚥困難、腫脹、腹瀉、小便不暢等症狀。
然而,也不能禁止病人喝水。有些瘟疫患者在病情好轉時會想喝水,因為攝取水分有助於調和胃氣,促進出汗,達到解病的效果。若禁止喝水,可能導致病人悶亂,甚至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