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

《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論治 (23)

1. 盜汗

睡則衛氣行於里,內有伏熱,其在表之陽氣不密,故津液得泄,熱蒸於外,腠理開而盜汗出。醒則氣行於表,而盜汗止矣。雜病盜汗,責在陰虛;瘟疫盜汗,總邪在三陽所致。三陽經俱有盜汗,而邪在半表半裡者居多,故總以和解為治。觀仲景論三陽合病之盜汗,而歸重於但欲眠睡,熱在膽經可知矣,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當人入睡時,身體的防禦氣(衛氣)會深入體內運行,如果體內有潛藏的熱氣,那麼體表的陽氣就無法緊密固守,導致體內的津液得以排泄,熱氣從外部蒸發,使毛孔張開而出現盜汗。醒來後,氣運行到體表,盜汗也就停止了。

一般雜病所引起的盜汗,主要原因是陰虛;而傳染疾病如瘟疫導致的盜汗,通常是因為邪氣侵犯三陽經絡所致。三陽經絡都可能出現盜汗,但邪氣大多存在於半表半里的狀態,因此治療上通常以調和解表為主。

觀察張仲景對於三陽合病盜汗的討論,他認為盜汗與只想睡覺,且熱氣集中在膽經的狀況息息相關,這可以從小柴胡湯的使用中得到驗證。

2. 自汗

衛氣護衛皮毛,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氣干之,則不能固衛於外,由是津液妄泄,而自汗出焉。瘟疫之自汗,與他症異,多有感而即患自汗者,則自汗竟屬瘟疫中常事,較之頭汗、盜汗等反輕矣。當專治瘟邪,邪退而汗自止。但亦有表裡虛實之異。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非真汗也。

有汗後邪雖稍減,猶未盡痊者,又未可因汗而謂其必無表邪也。須因脈症而詳察之。其在表者,當於達原飲中,加三陽經表藥以疏利、和解之。在裡者,下之、瀉之、清之。至於雜症,亦多有自汗者,各有本門,茲不贅。汗下後虛極,表邪盡去而自汗者,方可用補,稍有表邪,輒誤補,則大害。

白話文:

[自汗]

人體的防禦系統,也就是衛氣,負責保護皮膚和毛髮,控制體內水分,防止不必要的流失。然而,如果受到異常因素幹擾,衛氣就無法有效在外層形成防護,導致體內水分不正常地流失,進而出現自汗的情況。

在瘟疫中的自汗現象,和其他病症有所不同,有些人一感染就開始自汗,可見自汗在瘟疫中是常見的症狀,比頭汗、盜汗等症狀來得輕微。治療上應針對瘟疫本身進行,當病因消除,自汗自然會停止。但也要注意到體質強弱和病程深淺的差異。

有些情況下,病毒雖然影響了經絡,但自汗只出現在皮毛,這並非真正的自汗。

另外,即使自汗後病毒的影響有所減緩,但不代表病情已經完全恢復,不可因為自汗而認為體內已無病毒,仍需根據脈象和症狀詳細觀察。

對於仍在體表的病毒,可以在原有治療方案中,加入能疏導和調和的藥物。若病毒已深入體內,則需進行更深入的排毒、清熱治療。

除了瘟疫,其他疾病也會有自汗的情況,這些都有各自的治療方法,這裡不再贅述。

若自汗是因為治療後體力極度虛弱,且體表病毒已完全清除,那才適合使用補藥。但如果體內仍有病毒,過早使用補藥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3. 無聲

方書多將失音與不能言,合為一症。豈知失音者,舌仍能轉運,而喉中則寂然無聲也。不能言者,或舌強不能轉運,或喉中格格難出,而其聲自在也。余以無聲解之,自難與不能言者混呼矣。瘟病無聲,十不救一,所謂熱病喑啞不言,三四日不得汗出者死也。此症總由瘟邪入臟,熱氣衝塞燔灼所致。

然析之,仍有數條。有因邪熱衝心,心氣耗損而然者,宜清心降火,用生地、麥冬、川貝、花粉、連翹、竹瀝、天竹黃、竹葉、黃連、犀角之屬。有因火爍肺金,不能宣布者,宜清肺降火,用黃芩、川貝、牛子、梔子、柿霜之屬。有因熱痰壅塞而氣閉者,宜清痰降火,清痰則川貝、蔞仁、膽星之屬,降火則診視其火在何經,擇用本經涼藥,並加入本經化痰之品,而兼用枳殼、陳皮、橘紅、佛手等理氣之劑。

□□□□□□□□□□□□□□□□□□□□□□□□□□□□□□□□有因失於解散,邪伏肺中者,當解散之。蓋肺形如鍾,懸而叩之則鳴,倘臥鍾而實以泥土,斷無鳴理,肺之窒塞亦猶是也。邪窒既散,則空靈而響發矣。宜前胡、防風、水萍、蘇葉、桑白皮、陳皮、淡豉、生薑、蔥白之屬,(此症系失音之輕者。)此皆失音之類也。

至於不能言,亦有數條。有因風熱壅盛,咳嗽聲啞者,以消風降痰之劑治之,用前胡、防風、陳皮、兜鈴、薑、蔥之屬,此症之最輕者。又有太陽發汗已,身猶灼熱,名風溫。脈寸尺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塞,語言難出,宜葳蕤湯。又有狐惑症,唇上生瘡,咽乾聲啞者。又有少陰症,咽中生瘡者。

又痙症口噤不能言者。當於傷寒與雜症門中求之,是皆不能言之類也。又經曰:人之猝有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故?曰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會厭乃氣喉之蔽,以掩飲食,使不錯入氣喉。)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云云。此又以寒客經絡而致不語者。

熱邪流入經絡,亦或有此理,然不經見,姑筆之以俟高明者。

二瀝湯

竹瀝,荊瀝,梨汁

如無梨汁,即以西瓜汁代之;如無荊瀝,止用竹瀝亦可。等分和勻,病急不拘時服。此治瘥後失音者,未瘥前服之總效。

白話文:

許多醫書常將失聲和無法說話視為同一病症,但實際上,失聲是指雖然舌頭仍能活動,但喉嚨卻完全發不出聲音。而無法說話則可能是舌頭僵硬無法活動,或是喉嚨卡卡的,很難發出聲音,但其實聲音還是存在的。如果以「無聲」來理解這個病症,那麼就應該避免與無法說話的狀況混為一談。在瘟疫中失去聲音的人,十個中有九個都無法獲救,這就是所謂的熱病導致的啞巴不語,若三、四天內都沒有出汗,就會死亡。這個病症主要是因為瘟疫的邪氣進入臟腑,熱氣衝擊堵塞,造成燒灼所導致。

然而,深入分析,還可以分成幾個情況。有的是因為邪熱衝擊心臟,心氣消耗而導致,這種情況應該要清心去火,可用生地、麥冬、川貝、花粉、連翹、竹瀝、天竹黃、竹葉、黃連、犀角等藥物。有的是因為火氣燒蝕肺部,導致無法正常呼吸,這種情況應該要清肺去火,可用黃芩、川貝、牛蒡子、梔子、柿霜等藥物。有的是因為熱痰堵塞氣管,導致氣閉,這種情況應該要清痰去火,清痰可用川貝、蔞仁、膽星等藥物,去火則需根據火氣在何處經絡,選擇相應的涼性藥物,同時加入化痰藥物,並輔以枳殼、陳皮、橘紅、佛手等調理氣血的藥物。

另外,有的是因為未能及時疏散邪氣,導致邪氣滯留在肺部,這種情況應該要疏散邪氣。肺部就像鐘一樣,懸掛著敲打就會響,但如果把鐘倒置,再塞滿泥土,當然就不會響了,肺部被邪氣堵塞的情況也是這樣。一旦邪氣被疏散,肺部就會恢復靈活,聲音也會恢復。可用前胡、防風、水萍、蘇葉、桑白皮、陳皮、淡豆豉、生薑、蔥白等藥物,這是失聲較輕微的情況。

至於無法說話,也可以分成幾個情況。有的是因為風熱壅盛,咳嗽聲音沙啞,這種情況可以用消風降痰的藥物治療,如前胡、防風、陳皮、兜鈴、薑、蔥等藥物,這是比較輕微的情況。還有的是太陽經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稱為風溫,脈象寸尺均浮,自汗身重,多眠鼻塞,語言難出,這種情況宜用葳蕤湯。還有的是狐惑症,脣上長瘡,咽喉乾燥,聲音沙啞。還有的是少陰經的病症,咽喉長瘡。

還有的是痙症,嘴巴緊閉無法說話,這種情況可以在傷寒和其他病症中尋找原因,這些都是無法說話的情況。還有一種是突然憂慮或憤怒,導致無法發聲,這是因為會厭(喉部的一個組織,用於遮蓋食道,防止食物誤入氣管)受到寒氣影響,無法正常工作,從而導致無法發聲。熱邪進入經絡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但較為罕見,暫且記下來供高明的醫生參考。

最後,介紹一個治療失聲的方子:二瀝湯。主要成分為竹瀝、荊瀝、梨汁。如果沒有梨汁,可以用西瓜汁代替;如果沒有荊瀝,只使用竹瀝也可以。所有成分等量混合,病情緊急時可隨時服用。這個方子對治療痊癒後的失聲有效,未痊癒前服用也能產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