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22)
卷之二·論治 (22)
1. 下利
其因於熱者,發熱煩躁,欲飲水,口燥渴,小便黃赤,(寒症亦有。)更兼澀而不利,(寒症則無。)臍下熱,泄出作聲,所下如垢膩奇臭,其色青黃赤,醬色,黑色,後重,得涼藥則止,得熱藥則增。其脈則洪數浮滑弦大盛強,以此辨寒熱,萬不失一。治各不同,醫者宜審。
白話文:
下痢是因為內熱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煩躁不安、想喝水、口乾舌燥、小便黃赤(但寒症也會出現這些症狀)。此外,還會出現大便乾硬排不出(寒症則沒有此症狀),腹部(肚臍下)發熱,排便時有聲響,大便像污垢一樣黏膩奇臭,顏色青黃赤、醬色或黑色,排便後肛門墜脹感明顯,服用寒涼藥物後症狀會減輕,服用溫熱藥物則會加重。脈象洪大、有力、快速、浮滑且弦細,根據這些脈象就能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準確率幾乎百分之百。寒熱證型的治療方法不同,醫生必須仔細辨證施治。
2. 頭汗
頭汗總為邪熱上壅,而陽氣內脫者間或有之。頭為諸陽之會,三陰經不上頭,故無頭汗,所以頭汗屬陽經。凡遍身有汗,謂之熱越,若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陽氣上衝,津液上湊,故但頭汗出也。其兼症如太陽之熱結在裡,陽明之被火劫,與邪在半表半裡之往來寒熱,及熱入血室,與虛煩水結胸,發黃蓄血等症,俱是熱不得越。治法,或散或和解,或清或下,除其邪而病自愈。
至氣脫頭汗,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活人》以頭汗出者慎下,而張景岳治頭汗條,有用承氣者,始閱之,疑其相背,細看始知其皆是也。《活人》之慎下,指五臟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者而言。
景岳則以便結腹脹痛,而頭汗者,宜承氣以下之也。視頭汗之兼症,而下與否殊施耳。至於有表邪,脈緊數,而頭汗當散者,宜小柴胡及諸柴胡飲。(見《景岳全書》新方散陣中。)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而頭汗當清者,宜白虎湯、益元散之類,此治頭汗之大概也。
白話文:
【頭部出汗】
頭部出汗大多是因為邪惡的熱氣上升阻塞,偶爾也有因體內陽氣脫離的情況。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處,三條陰經並不會到達頭部,因此頭部出汗通常與陽經相關。如果全身各處都有汗水,這表示體內熱氣已經散發。然而,如果熱氣無法從身體其他部位散發,只向上蒸騰到陽經部分,使得陽氣向上衝突,導致體內的津液也向上聚集,於是就只有頭部出汗。
這種現象常伴隨著一些病症,如太陽經的熱氣困在體內,陽明經受火氣影響,或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引起冷熱交錯,以及熱氣進入血液,虛弱煩躁的水結在胸部,黃疸或蓄血等症狀,這些都顯示熱氣無法正常散發。治療方法可能包括散熱、調和、清熱或通便,去除病因後疾病自然痊癒。
然而,若是因誤用下法傷害到陰氣,或是過度消耗體力,或是持續腹瀉,導致下部陰氣耗盡,上部陽氣脫離,小便不暢,反而在頭部出現汗水,這是極其危險的狀況。《活人》一書提醒,出現頭汗時要謹慎使用下法,但張景嶽在治療頭汗的條目中,卻有使用承氣湯的例子。初看之下,似乎兩者觀點相反,但仔細研究後發現,他們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活人》所說的慎用下法,是指對於五臟乾枯、子宮虛空、體內津液不足的人來說。
而張景嶽則認為,對於便祕、腹部脹痛且伴有頭汗的人,適合使用承氣湯來通便。是否使用下法,應視頭汗伴隨的其他症狀而定。對於有表邪、脈搏緊繃快速,且頭部出汗的情況,應使用小柴胡湯或柴胡飲等藥物來散熱(詳見《景嶽全書》中的新方散陣)。對於有火氣、脈搏洪大滑順,內部多煩躁熱氣,且頭部出汗的情況,則應使用白虎湯、益元散等藥物來清熱。以上就是處理頭部出汗的大致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