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

《松峰說疫》~ 卷之四·辨疑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辨疑 (3)

1. 辨吳又可疫有九傳治法中先里後表

吳又可九傳治法,有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症,下之裡症除,二三日內又發熱,反加頭痛,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按其瘟疫初起治法云:脈長洪而數,大汗多渴,此白虎湯症。又云:白虎治瘟疫脈長洪而數。又云:脈長洪而數,白虎清涼解散,服之或戰汗自汗而解。

是凡三言白虎症,而絕無脈浮之說也。至於發熱頭痛,雖列於白虎湯之下,而又無身痛,前後多所滲漏不符,看來頭身痛脈浮三症,似宜小柴胡加羌、防始與症對,而乃用白虎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吳又可對於瘟疫九種傳變的治療方法中,有時會先處理內部病症再處理表徵。初期可能只是發燒,隨後出現內臟的病症,透過瀉下療法去除內臟病狀後,一兩天內再次發燒,並且伴隨著頭痛和身體疼痛,脈搏浮動,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白虎湯治療。

根據吳又可對於瘟疫初期的治療原則,脈搏長大且快速,大量出汗且口渴,這就是適用白虎湯的情況。他還提到,白虎湯能治療瘟疫,脈搏長大且快速的情況。再者,脈搏長大且快速,白虎湯可以清熱解毒,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戰汗或者自汗,然後病情得以緩解。

在這裡,他三次提到了白虎湯的適用症狀,但是並未提及脈搏浮動的狀況。雖然發燒和頭痛被列在白虎湯的症狀之下,但並未提及身體疼痛,前後描述似乎有些不一致。從字面上看,頭痛、身體疼痛和脈搏浮動三個症狀,似乎更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羌活和防風,但為什麼卻選擇了白虎湯呢?

2. 辨瘟邪止在三陽經

吳又可之《瘟疫論》世所盛行,其中達原飲固為治瘟疫之良方。第言瘟邪浮越於某經者,即加某經之藥,止有三陽在表治法,至於邪之傳裡者,僅有入陽明胃腑一條,傳三陰則略而不及。夫云:邪伏膜原,自內達外,不似傷寒之按次傳經則可。若云邪總不入三陰,是將臟腑、經絡劃然中斷,而人身之營衛,總扞格而不通矣,此豈理也哉?即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識者猶或非之。

至於瘟疫之傳變,且並將三陰而遺之何也?每見患瘟疫者,腹脹滿,大便實,或自利發黃,以及四肢諸症,非傳入足太陰經乎?舌乾口燥咽痛,但欲寐,非傳入足少陰經乎?煩滿囊縮,以及善怒號呼,沖逆動搖並脅肋諸症,非傳入足厥陰經乎?且不特此也,患在皮毛氣分而哮喘、咳嗽者,知邪之入肺;患在神志昏冒而面赤、喜笑者,知邪之入心。

是則五臟六腑瘟邪之傳變無所不到,謂臟腑諸症,不能一時皆現,則可謂瘟邪止在三陽經,必無是理也。

白話文:

吳又可在《瘟疫論》中的理論和達原飲這個處方,在現代仍然廣泛被應用,確實是治療瘟疫的好方法。然而他提到如果瘟疫的邪氣浮現在特定的經脈上,就應使用對應那條經脈的藥物。這種論點只侷限於三陽經在體表的治療方式,對於邪氣進入體內深層的情況,只提到了進入陽明胃腑的情況,對於邪氣傳到三陰經的描述卻付之闕如。

他認為瘟疫的邪氣藏於膜原,由內往外散發,不像一般感冒會按一定的順序影響不同的經脈。但如果說瘟疫的邪氣永遠不會進入三陰經,這就像把人體的臟腑和經絡完全切斷,讓營養和防禦系統無法流通,這是完全不合邏輯的。即便是感冒隻影響腳部經絡,不影響手部經絡的理論,有知識的人都會提出質疑。

那麼,為何瘟疫的轉變,甚至連三陰經都未提及呢?常見的瘟疫病徵如腹部脹滿、大便乾結或水瀉黃疸,以及四肢的各種症狀,這不是邪氣已進入足太陰經的證據嗎?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只想睡覺,這不是邪氣已進入足少陰經的證據嗎?精神煩躁、縮小睪丸,以及易怒、尖叫、衝動、搖晃和脅肋的各種症狀,這不是邪氣已進入足厥陰經的證據嗎?而且不僅如此,如果患者出現皮膚和呼吸系統的問題,如哮喘和咳嗽,我們可以知道邪氣已經進入肺部;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混亂,面色紅潤,喜笑無常,我們可以知道邪氣已經進入心臟。

由此可知,瘟疫的邪氣可以影響全身的五臟六腑,說所有臟腑的症狀不可能同時出現,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說瘟疫的邪氣只停留在三陽經,絕對不符合事實。

3. 辨內傷寒認作瘟疫

內傷寒之症,初起無熱,不渴,止有胸膈䐜脹、滿悶,面唇皆無光澤,或嘔而胸腹急痛,手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其脈沉細。此症總由過食生冷,傷於脾胃所致,故方書名之為內傷寒,而以治中湯溫散之。此症多感於夏月,而瘟疫盛行之時與瘟疫甫愈之後,或感此症,昧者誤認為瘟疫。

而以疫法治之,鮮有不敗事者,其弊必至於卒不能食,泄瀉不止,而釀成大患。唯用治中湯加減出入,寒甚則加熟附,食積則加麥芽、神麯,肉積則加山楂。嘔惡則加藿香、製半夏、鮮薑、砂仁,兼濕則加茯苓、蒼朮,胸脅痛悶則加枳殼、白芍、柴胡。若內既傷生冷,而外復感風寒,則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平胃散等加減治之。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及傷冷傷濕瘧,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並增減用之。

錦按:疫初起用達原飲等不效者,用此方加減治之。

藿香,蘇葉,白芷,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厚朴(薑汁炒),桔梗,白朮(泔浸,土炒),大腹皮(洗極淨。鴆鳥好集其樹,毛落皮上,洗不淨殺人),蒼朮(泔浸炒。原方無,今加入,無汗者更宜)

又一方加木瓜,傷食加消導藥,薑、棗煎。

五積散,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其曰五積者,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凡身熱無汗,頭身項背疼痛,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並治。

蒼朮(泔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半夏(制),當歸(酒洗),川芎(酒洗),白芍(酒炒),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白芷,蘇葉(改,代麻黃),乾薑(表重用鮮),肉桂(表重者用枝)

生蔥、姜煎。

平胃散,治脾濕痰痞,宿食滿悶,嘔瀉及嵐瘴不服水土。

蒼朮(泔浸,炒),厚朴(姜炒),陳皮,炙草

薑、棗煎。如傷食加神麯、麥芽或枳實,濕勝加五苓散,痰多加製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參、術,痞悶加枳殼、木香、香附,大便結閉加熟軍,小便赤澀加芩、澤,風寒加蔥、豉、蘇、芷、防風。

白話文:

[辨識內傷寒勿誤以為瘟疫]

內傷寒這種病症,初期並無發燒,不會口渴,主要症狀是胸口脹滿、悶悶的,臉色和嘴脣都沒有光澤,可能會有噁心嘔吐且胸腹劇烈疼痛,四肢冰冷,自己感覺不舒服,情緒低落,脈搏呈現沉細的特徵。這種病主要是因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受損所引起的,因此在醫書中被稱為內傷寒,會使用治中湯來溫暖散寒。這種病常發生在夏季,尤其是在瘟疫流行期間或瘟疫剛剛痊癒後,有些人可能就會出現這種病症,但不懂的人容易誤認為是瘟疫。

如果按照瘟疫的方法來治療,很少不把病情弄得更糟的,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患者無法進食,一直拉肚子,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應該使用治中湯,根據病情加減藥材,如果寒冷感很強就加熟附子,如果有食物積滯就加麥芽和神曲,肉類消化不良就加山楂。噁心嘔吐就加藿香、半夏、薑、砂仁,如果併有濕氣就加茯苓和蒼朮,胸脅部位感到悶痛就加枳殼、白芍和柴胡。如果體內受了生冷食物的影響,同時又在外面感染了風寒,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五積散或平胃散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來治療。

治中湯,就是理中湯加上陳皮和青皮。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怕冷高燒,頭痛嘔吐,胸脹悶,咳嗽氣喘,以及因受寒、濕氣導致的疾病,如瘧疾、暑熱、霍亂等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對於感受到不正常的空氣(如瘴氣)的病人,也可根據病情適量使用。

另外一個配方還加了木瓜,如果是消化不良,可以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用薑和棗一起煎煮。

五積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謂五積,指的是能夠消除寒積、食積、氣積、血積和痰積。對於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頭、身、頸背疼痛,肌肉緊繃,胸脹不想吃東西,嘔吐腹痛,發燒與退燒交替的症狀,都有治療效果。

平胃散,用於治療脾臟濕氣、痰多、消化不良、飽脹、嘔吐和腹瀉,以及對異地水土不服的問題。根據病情,可以添加不同的藥物,如助消化藥物、利尿藥物、清熱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