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18)
卷之二·論治 (18)
1. 發黃
瘟疫發黃,惟陽明與太陰兩經有之。黃者,土之正色。二經俱屬土,故發黃。蓋外不能汗,內不得小便,脾胃之土為熱所蒸,如合曲然,故發外為黃。若小便利,則熱不內蓄,故不能變黃。其有別經發黃者,亦由脾胃之土受邪也,但黃色不一。寒濕之黃,身如薰黃,色暗而不明。
熱盛之黃,如橘色、黃柏而明,汗出染衣,此其辨也。而其致黃之由亦不一。有蓄血在下焦發黃者,有濕熱鬱積於內發黃者,有因寒濕發黃者,有因下之太過變成陰黃者,有不因下而太陰經中(去聲。)濕之陰黃者。惟瘟疫之黃止濕熱、蓄血兩條。瘀熱發黃,脈浮滑堅數,其症則頭汗際頸而還,腹微滿,小便不利而渴者是也。
瘀血發黃,脈微而沉或結,其人如狂,小腹急結鞕滿,小便自利,大便黑者是也。至於發黃而體如薰,直視搖頭,鼻出冷氣,環口黧黑,皆不治。
白話文:
[黃疸]
瘟疫引發的黃疸,只會出現在陽明和太陰這兩條經絡上。黃色,是土的本色。這兩條經絡都屬於土,所以會出現黃疸。因為身體外部無法排汗,內部又無法正常排尿,脾胃的土性被熱氣蒸騰,就像釀酒一樣,所以身體表面呈現黃色。如果能正常排尿,那麼熱氣就不會在體內囤積,因此不會轉變為黃疸。如果其他經絡出現黃疸,也是因為脾胃受到病邪影響,只是黃色的種類不一。由寒濕引起的黃疸,皮膚會像被燻過一樣,顏色偏暗且不鮮明。
由熱氣旺盛導致的黃疸,顏色會像橘子或黃柏般鮮明,汗水滴落衣物會留下黃色痕跡,這是辨識的方法。而導致黃疸的原因也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下焦有瘀血導致的黃疸,有的是因為濕熱在體內鬱積所致,有的是因為寒濕引起的黃疸,有的是因為過度用藥導致的陰黃,有的是太陰經絡中的濕氣導致的陰黃。只有瘟疫導致的黃疸,主要由濕熱和瘀血引起。由瘀熱導致的黃疸,脈搏會浮滑且堅實,症狀包括頭部出汗至頸部後停止,腹部微微脹滿,小便不順且口渴。
由瘀血導致的黃疸,脈搏微弱且沉或結實,患者會表現得像瘋狂,小腹緊繠且脹滿,小便自然通暢,大便呈黑色。至於黃疸症狀嚴重,全身如被燻過,直視且搖頭,鼻子呼出冷氣,嘴巴周圍顏色深黑,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情況。
2. 斑黃併發
凡傷寒、瘟疫變現諸症,相兼者多,惟斑黃二症少見同時而發者。□□□□□□□□□□□□□從兄秉欽,病發黃,旋即發斑。余往診視,甚覺駭異。以其素虛,隨用托裡舉斑湯、茵陳五苓散,二方中採擇加減服之,斑黃並治,冀可奏效。服一劑,次早戰汗,後斑黃並退,其病豁然,隨名其方曰斑黃雙解散。
茲錄於下,以備採擇,因擴而充之。或斑甚而黃輕者,則以治斑為重,而以治黃為輕;或黃甚而斑輕者,則以治黃為重,而以治斑為輕。又或有先斑而後黃者,有先黃而後斑者,有發黃而兼發疹者。斑黃之症不一,巧妙之治各殊。參伍以盡其變,錯綜以盡其神,左右逢源,是在業醫者因時以制宜耳。
斑黃雙解散,(自定新方。)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鹽水洗,焙),炒梔,生地,甘草,白芍,當歸(酒洗)
白話文:
【斑黃併發】
凡是感冒、瘟疫等疾病引發的各種症狀,往往會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但唯有斑疹與黃疸兩種症狀較少見同時發生。然而,我的堂兄秉欽卻病發黃疸,不久後又出現了斑疹。我去探望並診斷他,感到十分驚訝。由於他身體本來就虛弱,於是決定使用託裡舉斑湯和茵陳五苓散兩方,經過適當的加減調配,讓他服用,希望能夠同時治療斑疹和黃疸,期待能有效果。服用了一劑後,第二天早晨他開始出汗,之後斑疹和黃疸都消退了,病情也豁然開朗,因此我命名此方為「斑黃雙解散」。
現在我將此方記錄下來,供人參考選擇,並且進一步加以擴展和充實。如果斑疹嚴重而黃疸輕微,那麼治療重點應放在斑疹上,黃疸只需輔助治療;如果黃疸嚴重而斑疹輕微,那麼治療重點應放在黃疸上,斑疹只需輔助治療。又或者,有時是先出現斑疹然後纔出現黃疸,有時是先出現黃疸然後纔出現斑疹,甚至有時會同時出現黃疸和皮疹。斑疹和黃疸的症狀多樣,治療方法各有巧妙。要根據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治療手段,達到最佳療效,這就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
「斑黃雙解散」,(自創的新方。)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用鹽水清洗後烘培),炒梔子,生地,甘草,白芍,當歸(用酒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