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三·雜疫 (9)
卷之三·雜疫 (9)
1. 痰疫
患此病者,初得之亦並不顯尋常瘟疫應有等症,不過頭微痛,身微覺拘急寒熱,心腹微覺疼痛脹滿;三兩日內抖然妄見鬼神,狂言直視,口吐涎沫,鼻中流涕,手足躁擾,奔走狂叫,脈沉緊而數,身體不熱。亦有熱者,卻與邪入陽明胃腑發狂迥異。此感疫癘之氣,風火痰三者合而成病。
不急治,三二日即斃。宜先針少商穴並十指,(刺法見前。)急服竹瀝解疫煎一二劑神效。此亦世所罕有之症,曾有患此者,余深覺詑異。因思暴病皆屬於火,怪病皆屬於痰,以意為之,先用刺法,後用藥餌輒效。一時患者數人,方知其為疫也,治之應手而愈,遂定其名曰痰疫,筆之以備採擇焉。
竹瀝解疫煎,(自定新方。)
黃連,黃芩,梔子,膽草,殭蠶(泡,焙),膽星,蔞仁(去油研),川貝(去心研),橘紅,半夏(制)
流水煎熟,用竹瀝、薑汁兌服,總以竹瀝為君。(多則一盅,少亦半盅。)
上七十二疫症,或謂命名多不雅馴,言之不文,似未足以行遠也。余應之曰:此真所謂少所見則多所怪也!余周行海內,越歷已深,其症大概北省恆多,而南國恆少。饑饉之歲常多,而豐樂之年頗少。且其命名也,皆出自經史子集,名山石室,並良醫口授,試之而歷有奇效,方敢筆之於書。
洵非無稽之談,索隱鄙倍者之可同日而語也。試觀古今來醫書中字句之欠通,歌辭之鄙俚,平仄乖違而讀不上口者,未可更僕,以視余之說疫中而敢有是乎。以上不過數症,命名仍其方言土語耳。而說者輒目之為涉俗,獨不聞古聖人於邇言,猶必察焉耶。吾願世之大方家,閱是書者,不鄙薄焉,而以為芻蕘之尚堪詢也,則厚幸矣!松峰再志。
白話文:
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起初可能不會呈現出一般瘟疫的典型症狀,只會有輕微的頭痛、身體略微感到緊繃、寒冷和發熱,以及心臟和腹部有輕微的疼痛和脹滿感。然而,在一兩天內,病情會突然轉變,病人會出現妄想、看到鬼神、說胡話、眼神呆滯、口吐白沫、鼻子流涕、手腳躁動不安、奔跑狂叫,脈搏緊湊且頻繁,但身體並不會過度發熱。雖然也有發燒的情況,但與邪氣進入陽明胃腑導致的瘋狂狀態完全不同。這種病是由於感染了疫癘之氣,風、火、痰三者結合而形成的疾病。
如果不立即治療,病人在兩三天內就會死亡。應該先針灸少商穴和十指(針灸方法請參考前面說明),然後立即服用「竹瀝解疫煎」一到兩劑,效果非常神奇。這是一種世上罕見的病症,曾經有患者患上這種病,我當時對此感到十分驚訝。我思考過,突然爆發的疾病通常都跟火有關,而奇怪的病症通常與痰有關。因此,我先使用針灸方法,再配合藥物治療,結果非常有效。當時有幾個病人同時患病,我才發現這是疫病,治療後他們很快康復。於是,我將這種病命名為「痰疫」,並記錄下來以供參考。
以下是「竹瀝解疫煎」的配方:
- 黃連
- 黃芩
- 梔子
- 膽草
- 殼蠶(先泡水,再烘焙)
- 膽星
- 蔞仁(去油後研磨)
- 川貝(去心後研磨)
- 橘紅
- 半夏(製成藥)
用流水煎煮這些材料,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其中竹瀝是主要成分(每次服用量可以是一杯或半杯)。
以上描述的七十二種疫病,有人認為命名不夠優美,言詞粗俗,似乎不足以廣泛傳播。我回應說,這就是所謂的「見識淺薄,就容易驚訝」!我在國內旅行多年,經驗豐富,這些疾病在北方省份較常見,而在南方國家則較少。在饑荒年份,這種病比較多,而在豐收之年則比較少。此外,這些疾病的命名都源自經典、歷史、文學作品和良醫的口述,經過實踐證明具有奇效,我纔敢寫進書中。
這些絕不是無稽之談,也不是一些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試著看看從古至今的醫書中,有些詞彙不通順、歌詞粗俗、平仄不符,讀起來難以入口,數不勝數。與這些相比,我的說法在描述疫病方面是否更勝一籌呢?以上的描述只是幾種疾病,命名仍然沿用了方言和土語,但人們往往認為這很通俗。然而,古人對於通俗語言也會進行審查。我希望那些學識淵博的醫生們,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要輕視它,認為它仍然值得探討,這將是我最大的幸運!松峯再次記下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