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

《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論治 (16)

1. 衄血

衄血症治多端,傷寒書中亦詳哉其言之矣。瘟疫衄血治法,凡可以取用傷寒門者,皆不採入。茲第論汗散一條。仲景治太陽風寒在表而致衄者,用麻桂以汗之。然又論曰,衄家不可發汗。二者似乎相反,而海藏解之,則謂衄家不可發汗者,蓋為脈微也。若脈不微而浮緊、浮緩者,又當發散之矣。

蓋衄家之發散,散其經中之邪,使不得壅盛於經,迫而妄行。是麻、桂原非止衄之藥,而其邪得散,則不治衄,而衄自止矣。至於瘟邪在表,而致衄者,不唯麻、桂不可服,即蘇、芷、防風,亦無所可用。羌、柴性升,衄時似亦不宜。惟服綠糖飲,(見前。)往往取效。或加鮮姜數片,紅棗數枚(去核。

)更妙。蓋綠豆清涼而非苦寒之品。洋糖發散而無升舉之虞。再加薑、棗以調和營衛,而表豈有不解者哉!且散而不升,而亦豈有稍防於衄者哉!或服不即汗,於煮豆時,再加浮萍二三錢。

白話文:

對於鼻出血(衄血)的治療方式繁多,在古代醫學典籍中也有詳細的描述。對於瘟疫導致的鼻出血的治療方法,如果能直接使用傳統感冒治療法的,這裡就不重複提及。以下主要討論一種發汗疏散的方法。

東漢名醫張仲景曾提出,對於因風寒外感導致的鼻出血,可使用麻黃和桂枝來發汗治療。然而他同時又提到,有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是指那些脈象微弱的情況。如果脈象不是微弱,而是浮緊或浮緩,就應該進行發汗治療。

發汗的作用,是將體內的邪氣從經絡中散出,防止邪氣在經絡中過度積聚,迫使血液亂行。麻黃和桂枝並非止血的藥物,但邪氣被散去後,即使不特別治療鼻出血,鼻出血也會自行停止。然而,如果是因為瘟疫在表層導致的鼻出血,不僅麻黃、桂枝不能服用,連蘇葉、白芷、防風等藥材也都不適用。羌活、柴胡性質上升,鼻出血時也不宜服用。

在這種情況下,服用綠豆糖水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或者可以加入幾片新鮮的生薑,和幾顆去掉核的大棗,效果更佳。綠豆性質清涼,但不會過於苦寒。洋糖有助於發汗,但又不會有提升的副作用。再加上薑和棗來調和營衛,表層的病邪怎會不消散呢?而且這種發汗的方式不會提升,對鼻出血又有何防禦作用呢?如果服用後並未立即出汗,可以在煮綠豆時,再加入二三錢的浮萍。

2. 吐血

衄出於肺,行清道。吐出於胃,行濁道。衄血之熱在經主表,吐血之熱在腑主裡。血之存於胃中者,為守營之血,守而不走。諸陽受熱,當汗不汗,熱毒深入於中,其血為火所逼而上逆,隨從肺竅出於咽而為吐矣。亦有蓄血上焦而吐者,瘟疫患此,始終一於為熱。實者,犀角地黃湯,稍虛者,黃芩芍藥等湯加減出入,便可奏效。

仲景治壞病篇麻黃升麻湯,雖治陰陽錯雜之唾血,但不善用之,反致害事。至《金匱》之升麻鱉甲湯,雖李彣云此方治疫癘時症,但亦用升麻,似非吐血者所宜。愚意,凡吐衄等症,藥性之升者,總在所禁也。

白話文:

[關於吐血]

鼻血是由肺部產生,流經清道。而吐血則源於胃部,通過濁道。鼻血的熱象在經絡,主要影響表層;吐血的熱象在腑臟,主要影響裡層。存在於胃中的血液,是負責營養全身的血液,本應停留於胃中,不應流失。當身體的陽氣受到高熱影響,應發汗卻未能發汗,熱毒深藏於內,迫使血液向上逆流,經由肺部的孔隙,從咽喉溢出,形成吐血。此外,也有因上焦部位積聚血液導致的吐血,這在瘟疫患者中常見,其根本原因始終離不開高熱。對於實證的患者,可使用犀角地黃湯;若病情稍顯虛弱,則可採用黃芩芍藥等湯,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通常能見效。

張仲景在治療壞病篇中提到的麻黃升麻湯,雖然能治療陰陽混亂導致的吐血,但若使用不當,反而可能造成傷害。至於《金匱要略》中的升麻鱉甲湯,儘管李彣認為此方適用於治療瘟疫及季節性疾病,但也含有升麻,似乎並不適合吐血患者。個人認為,對於吐血、鼻血等症狀,所有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都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