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14)
卷之二·論治 (14)
1. 少陽經
陽明戊土,位居三陽之長,陽盛之極,必皆歸宿陽明而入胃腑。瘟疫三陰臟病,悉以胃熱為之根本,雖曰五臟六腑皆受病,而陽明胃腑實其綱領也。其裡熱發作,不拘在何臟腑,總以泄胃為主,而兼清本部。但腸胃未至燥結,則第滋臟陰,不須承氣。即燥結未甚,亦當俟之經盡之後,腑邪內實,始用泄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
若燥熱隆盛,則不拘日數,俱可泄下,是當用傷寒急下之法,不可循傷寒緩攻之條,以其內熱鬱伏,原與傷寒不同也。
三陽傳胃發斑
瘟疫三陽經病,營鬱熱盛,勢必內傳胃腑,胃陽素旺,燥熱感發,經腑同氣,表裡俱病,腑熱內逼,而臟陰消爍,過經不解則危。瘟疫所最忌者,營熱不能外泄。蓋以衛盛而營衰,脾陰虛而胃陽旺也。若脾陰不衰,胃陽不旺,六經既遍,邪欲內傳,而臟氣扞格,外御經邪,熱無內陷之隙,則蒸泄皮毛,發為斑點,而病輕矣。
若一入胃腑,腑陽日盛,則臟陰日枯,不得不用泄法,緩則泄於經盡之後,急則泄於經盡之前。腑熱一清,則經熱外達而紅斑發矣。
白話文:
少陽經
陽明經(戊土)位居三陽之經之首,陽氣最盛,所有陽氣最終都會匯聚到陽明經而進入胃腑。瘟疫導致的三陰臟腑疾病,根本原因都在於胃熱,雖然五臟六腑都會生病,但陽明胃腑是關鍵。內熱發作,無論在哪个臟腑,都以瀉胃為主,同時兼顧清熱本部(指其他臟腑)。但如果腸胃還沒有乾燥結實,就先滋養臟腑陰液,不必使用峻下之藥。即使腸胃乾燥結實也不嚴重,也應該等到經脈氣血運行結束後,腑中邪氣內盛時,再使用瀉熱滋陰的方法,一次就能清熱。
如果燥熱非常盛,不論病程多久,都可以瀉下,應該使用傷寒急下法,不能按照傷寒緩慢攻邪的方法,因為瘟疫的內熱鬱結,與傷寒不同。
三陽傳胃發斑
瘟疫導致的三陽經病,營氣鬱滯,熱盛,必然會傳入胃腑。胃陽本來就旺盛,燥熱誘發,經脈和腑臟氣機相通,表裡都生病,腑熱內逼,臟腑陰液被灼傷,超過一定時間病情沒有好轉就會危急。瘟疫最忌諱的是營氣之熱不能外泄。這是因為衛氣盛而營氣衰弱,脾陰虛弱而胃陽旺盛的緣故。如果脾陰沒有衰弱,胃陽不旺盛,六經病邪都走遍了,邪氣想要內傳,但臟腑之氣能抵禦,外能抵禦經邪,熱邪就沒有內陷的機會,就會從皮膚毛髮蒸發出來,形成斑點,病情就會較輕。
如果邪氣一旦進入胃腑,腑臟陽氣越來越盛,則臟腑陰液就會越來越枯竭,就不得不使用瀉法。病情緩慢的,等到經脈氣血運行結束後再瀉;病情急迫的,則在經脈氣血運行結束前就瀉下。腑熱一經清除,經絡之熱就會外達,而出現紅斑。
2. 太陰經
腹滿嗌乾
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以辛金而化氣於濕土,陽明盛則太陰化氣而為燥,太陰盛則陽明化氣而為濕,故百病之在太陰皆是濕,而惟溫病之在太陰則化濕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陰爍,春夏感病,營鬱熱旺,濕氣自當愈耗。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前,布胃絡嗌,故病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
太陰之濕奪於陽明之燥,燥亢濕枯必死。是宜清散皮毛,泄陽明之燥,而滋太陰之濕也。黃酥丹主之。
黃酥丹,治太陰腹滿嗌乾,發熱作渴。
浮萍(三錢),生地(四錢),炙草(一錢),丹皮(二錢,酒洗),芍藥(二錢),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一方去芍藥加棗,名浮萍地黃湯。治同。
白話文:
【腹部脹滿與咽喉乾燥】
太陰經脈主要管理濕潤的內環境,而手太陰肺經則在濕潤的基礎上產生辛金之氣,當陽明經旺盛時,會讓太陰經的氣化作用轉變為乾燥;反之,若太陰經過於旺盛,則會使陽明經的氣化作用轉為濕潤。因此,許多疾病在太陰經的影響下都與濕度相關,特別是溫熱性疾病在太陰經的影響下會轉化濕氣為乾燥。這是因為冬季腎水功能減弱,導致相火外泄,脾胃陰液受損,到了春夏季節,若再感染疾病,營養運行受阻,熱量旺盛,濕氣自然更易被消耗。此經脈從腳部走向胸部,沿身體前方行走,分佈至胃部並聯繫咽喉,因此,疾病傳到太陰經時,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及咽喉乾燥的症狀。
如果太陰經的濕氣被陽明經的乾燥所奪,導致乾燥過度,濕氣枯竭,病情可能危及生命。此時,應清解皮毛,釋放陽明經的乾燥,同時滋養太陰經的濕潤。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黃酥丹。
【黃酥丹】,用於治療太陰經引起的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發熱口渴。
藥方:浮萍(9克)、生地(12克)、炙甘草(3克)、丹皮(6克,需用酒洗)、白芍(6克)、生薑(9克)
以流水煎煮至剩下大半杯的藥汁,趁熱服用。另一個配方去掉白芍,加入棗子,稱為浮萍地黃湯,治療效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