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6)
卷之二·論治 (6)
1. 針刮
針法有二,用針直入肉中曰刺。將針尖斜入皮膚向上一撥,隨以手攝出惡血曰挑。刮法有四,有用蛤殼者,有用瓷盅者,有用麻㖦者,(惟刮臂用。)有用銅錢者。凡刮,或蘸清水,或鹽水,或香油。余見刮瘟疫者,則用小棗蘸燒酒刮之,刮出紫疙瘩如熟椹,隨用針斜挑破,攝出血,再另刮出疙瘩挑之,刮畢挑止。
原其用棗蘸酒之意,取其以火攻火固已,不如易以蓖麻油蘸刮,如無,用麻汁(搗蓖麻仁稍加水,取濃汁。)更捷。余見刮挑者,往往待瘟邪入里,現譫狂等症方用之,初感即用此方當更善也。至於瘟疫,或有咽喉諸症則刺少商穴。(刺法穴道並見下蝦蟆瘟。)或體厥脈厥等症則刺少商穴,並十指上薄肉(靠指甲邊一韭葉寬處。
)當中刺之血出,如血不出,可攝出之皆效。
刮針穴道,頸項後當中,刮一道;兩旁左右大筋上,各刮一道;左右兩肩軟肉處,(靠肩井。)各刮一道;兩肩下脊背上軟肉處,各刮一道;脊骨兩旁,豎刮(自脖下至腰。)各兩道;脊後脅間肋縫中軟肉處,左右各刮數道;前俠旁軟肉處,斜刮各一道;前脅間肋縫中軟肉處,左右各刮數道。每處如刮出紫疙瘩,隨用針挑破,攝血。
白話文:
針刮療法分為針法和刮法。針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針直接插入肉裡,這種方法稱為「刺」;另一種是將針尖斜向皮膚下輕輕一撥,然後用手擠出瘀血,這種方法稱為「挑」。
刮法主要有四種方式,可用蛤殼、瓷盅、麻繩或銅錢進行刮拭。刮拭時,可能會沾濕清水、鹽水或香油。在處理瘟疫時,會使用蘸了燒酒的小棗來刮,刮出像成熟桑葚一樣的紫色疙瘩,然後用針斜向挑開,擠出血,再刮出其他疙瘩,直到完成治療。
我認為,用棗蘸酒的方式,雖然能以火攻火,但改用蓖麻油可能會更有效,若沒有蓖麻油,可以用麻汁代替。我常見到人們等到瘟疫邪氣深入體內,出現譫妄、狂躁等症狀才開始刮挑治療,但若在剛感染時就使用此法,效果應該更好。對於瘟疫,如果伴有咽喉等症狀,可以針刺少商穴;若出現四肢厥冷、脈搏微弱等症狀,除了針刺少商穴外,還需在十個手指靠近指甲邊緣的一片薄肉處刺血,若血不流出,可用力擠出,都有很好的效果。
刮針治療的穴位位置如下:在頸後正中刮一道;在頸兩側大筋上各刮一道;在兩肩軟肉部位各刮一道;在兩肩下方脊背上的軟肉部位各刮一道;在脊柱兩側,由脖子下方刮至腰部,各刮兩道;在脊後脅間肋縫中的軟肉部位,左右各刮數道;在胸脅間肋縫中的軟肉部位,左右各刮數道。在每個部位刮出紫色疙瘩時,應立即用針挑破,擠出血來。
2. 湧吐
吐法近今多不講,而抑知實有奇效也。吳又可止言邪在胸膈,欲吐不吐者方用此方,而抑知瘟疫不論日數,忽得大吐,甚是吉兆,將欲汗解也。吳太史德菴宿病胃痛,痛極則吐,偶感瘟症,十餘日,正危急間,又犯宿疾,胃口大痛,移時繼以嘔吐,困頓不止。從皆惶遽莫措,求余診視,余曰:無妨,可勿藥,有喜,不久當汗解矣。
眾以余言始定。至夜,果大汗而愈。蓋吐中即有發散之意,彼觸動沉疴而吐者,尚能發瘟疫之汗,則湧吐之功又安可沒也耶!
仙傳吐法,治一切瘟疫、傷寒、傷風、傷酒、傷食,飲百沸湯半碗,以手揉肚,再飲再揉,直至腹無所容,用雞翎探吐,吐後煎蔥湯飲之,覆衣取汗,甚捷。初得病用之更宜。
蘿蔔子湯吐法,凡邪實上焦,或痰食氣逆不通等症,皆可吐。可代瓜蒂、三聖散。蘿蔔子搗碎,溫湯和攪,徐飲之,少頃即吐,或吐不盡,必從下行。
又法,食鹽少許,炒紅,入滾水,寧稍淡勿過咸,取半碗,漸次加增飲,自然發吐,以祛病為度。治食傷痞悶、膈痛、手足逆冷、尺脈全無,兼治冷氣、鬼氣、蠱毒。又法:燒鹽對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治乾霍亂。
又法,治積食胸悶,不宜汗下者,淡豉、食鹽,水煎服,取吐。
白話文:
[湧吐療法]
湧吐療法在現代似乎被大多數人忽略,然而它實際上有著驚人的效果。吳又可僅提及邪氣在胸膈之間,想要吐卻吐不出的時候才會使用這種方法,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無論瘟疫持續多久,如果突然有大規模的嘔吐,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徵兆,表示身體正在準備排汗解毒。吳太史德菴長期受胃痛困擾,疼痛到極點就會嘔吐。一次,他不幸感染瘟疫,十多天來病情危急,偏偏又引發了舊疾,胃部劇烈疼痛,接著就是無休止的嘔吐。家人都慌了手腳,找我來診斷,我告訴他們:別擔心,不用吃藥,這是好事,不久後他應該就會排汗,病情將得以緩解。
大家聽了我的話才放下心來。到了夜晚,果然出現大量排汗,病情隨之好轉。由此可見,嘔吐本身就含有排汗的意思,即使是因為舊疾而引起的嘔吐,也能促進瘟疫的排汗過程,那麼湧吐療法的功效又怎麼可以被忽略呢?
據傳,有一種古老的湧吐療法,可以治療各種瘟疫、感冒、風寒、酒精中毒、消化不良等問題。先喝半碗滾水,用手按摩腹部,再喝再按,直到腹部無法再裝下更多的水,然後用雞毛觸發嘔吐,嘔吐後再喝薑湯,蓋上衣服讓身體出汗,效果迅速。尤其在剛開始生病時使用更合適。
蘿蔔籽湯湧吐療法,適合用於上呼吸道實邪,或是痰食氣逆不暢等症狀,可以替代瓜蒂、三聖散。將蘿蔔籽搗碎,用溫水調和攪拌,慢慢飲下,過一會兒就會嘔吐,如果還未完全吐淨,毒素會從下消化道排出。
另一種方法,取少許食鹽,炒至紅色,加入熱水,味道應稍微淡些,不要過鹹,取半碗,分次增加飲量,自然會引起嘔吐,直到疾病消除為止。適用於食物中毒導致的脹悶、胸口疼痛、四肢冰冷、脈象消失,同時也可以治療寒冷、邪氣、蠱毒等問題。另一種方法:將燒鹽與熱的童子尿混合,分三次飲下並嘔吐,可以治療乾霍亂。
另一種方法,針對胸悶的消化不良,不適合用排汗或排泄的方式治療,可以用水煮淡豆豉和食鹽,飲服後引發嘔吐。
3. ⿱㓁奄熨
《景岳全書》中有⿱㓁奄法,止治傷寒結胸一症。而抑知此法不第治結胸為然。凡瘟疫用藥後,弗即汗解,俟六七日,應汗不汗,覺心腹中稍有悶痛等症,用⿱㓁奄熨之法,往往大汗而愈,是亦一瘟疫取汗之良方也。蓋內通而外未有不解者。且不特此也,舉凡瘟疫傷寒,諸結胸痞氣,支結臟結,其有中氣虛弱不任用藥攻擊者,以此法治之,則滯行邪散,其效如神。並治雜症。
不論寒熱,胸脅心腹鞕痛、版悶皆效。
白話文:
在《景嶽全書》中記載了一種名爲「奄熨」的方法,原本只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心胸部位堵塞的情況。然而,我們不應只侷限於此,這種方法並不僅僅對心胸堵塞有效。
通常,在瘟疫中使用藥物後,如果不能立即發汗解熱,等到六七天後,該發汗時卻無法發汗,感覺心腹部位有些許悶痛等症狀出現,這時採用「奄熨」方法,往往能讓人大量出汗,從而病癒,這確實是一種對抗瘟疫,促使發汗的好方法。因爲,只要體內暢通,體外自然就會有所反應。
不僅如此,對於瘟疫或傷寒引起的各種心胸堵塞、氣滯,以及臟腑結塊,特別是那些中氣虛弱,無法承受強烈藥物衝擊的人,採用這種「奄熨」方法進行治療,就能使停滯的氣血運行,驅散邪氣,效果神奇。此外,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治療各種雜症。
無論是冷熱症狀,還是胸脅、心腹的疼痛、憋悶,都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