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二·論治 (10)
卷之二·論治 (10)
1. 善怒
凡病人恆多焦躁,此其常也。惟瘟疫之怒與凡病之焦躁不同。其症或因人語言之稍有拂逆,或細事之偶然不諧,在平時可以嬉笑處之,而茲則入耳便怒不可解,心中暗惱不休,至昏憒時,返將所怒之事,從譫語說出而弗自覺也。又或有靡所觸忤,偶憶往事可惱者,亦時時發怒,能令心腹鬱悶脹塞,與懊憹相似而實不同。蓋懊憹,方書中解之謂鬱郁然不舒,憒憒然無奈,比之煩悶而甚者是也。
系下後之症,且無所忤而自生者。茲善怒,則不論曾否汗下,日日如斯,甚有瘟病已愈,而此症仍在者,必俟能起坐如平時方止。將謂此症不由肝膽,而肝膽實司怒之經,將謂其怒盡由肝膽,而肝膽不任其疚,何者?肝膽之瘟邪退,而其怒仍在也,惟投以理氣之劑,而鬱悶稍舒,然雖舒,或有所觸而其病復發矣。有似於陽厥而又非也。
白話文:
病人通常容易焦躁,這是普遍現象。但瘟疫引起的怒氣與一般病症的焦躁截然不同。瘟疫患者可能因為別人稍微不順心,或是一些小事不順意就勃然大怒,平常可以一笑置之的事情,此刻卻聽不得,怒火中燒,心中暗自惱怒不止,甚至昏迷時還會在胡言亂語中重複說出惹怒自己的事情,自己卻渾然不知。也可能毫無觸怒之處,只是偶然想起過去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也時常發怒,令心胸鬱悶脹塞,看似像懊惱,但實則不同。懊惱是指書中所說的鬱郁不舒,昏昏沉沉,比煩悶更嚴重。
這種症狀在病患恢復後,即使毫無觸怒之處也會自行出現。瘟疫患者容易生氣,無論是否流汗,每天都如此,甚至瘟病痊癒了,這種症狀依然存在,只有能夠像平常一樣起身走動才能停止。難道這種症狀不是由肝膽引起的?然而肝膽正是主導怒氣的器官。難道怒氣完全由肝膽造成?然而肝膽無力承受這種病症,因為瘟邪從肝膽退去,但怒氣卻依然存在。只有服用理氣的藥物,才能略微舒緩鬱悶,但即使舒緩了,只要稍微觸怒,就會復發。這種症狀看似陽厥,但又有所不同。
書言陽厥怒病發狂者,因陽氣暴折而難決,故善怒,病名陽厥。蓋陽氣暴折,故鬱而多怒,治以鐵落飲加辰砂少許,取金能生水之意。且鐵性沉重,最能墜熱開結云云。夫曰陽厥者,必有四肢厥逆之症,方可以厥名。曰怒病發狂者,是狂而不僅於怒矣。而茲則不厥不狂,心中暗惱,而不自禁也,因名之曰善怒。
雖心腹鬱結難支,然未見有以此殞命者。惟專治其瘟,瘟愈而怒自已矣。或投以鐵落飲,視其兼症,而加減出入之,庶可奏效也。
白話文:
書中說陽厥怒病發狂的人,是因為陽氣突然受損而難以疏通,所以容易生氣,因此得名陽厥。陽氣突然受損,就會鬱結在體內,導致容易生氣。治療方法是用鐵落飲加入少許辰砂,這是取金生水的道理。鐵性沉重,最能降熱化結。
所謂陽厥,必須有四肢厥逆的症狀才能稱為厥。怒病發狂,指的是不僅僅是生氣,而是發狂。而這裡所說的善怒,既沒有四肢厥逆,也沒有發狂,只是心中暗自生氣,無法控制自己。
雖然心腹鬱結難以忍受,但還沒有見過因此而喪命的人。只要專心治療瘟疫,瘟疫痊癒後,生氣自然就會停止。或者可以服用鐵落飲,根據患者的症狀加減藥物,希望能奏效。
2. 狂
狂之為病有三,而陰症不與焉。經曰:重陽則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諸經之狂,總陽盛也。
一曰發狂,蓋陽明多氣多血,陽邪入胃腑,熱結不解,因而發狂。其症則妄起行,妄笑語,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呼號罵詈,不避親疏,數日不食,皆因陽明邪熱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亂,如此是為邪熱已極,非峻逐火邪不能自已。故但察其面赤咽痛,潮熱噎氣,五心煩熱,唇腫口噦,發黃脈實,形如醉人,大便鞕結或腹滿而堅。有可攻等症,則宜以大承氣、六一順氣等湯,涼膈散,消息出入下之。
再甚則為陽毒,斟酌施治。如無脹、滿、實、堅等症,而惟胃火致然,則但以白虎湯、抽薪飲等,泄去火邪自愈。一曰如狂,或當汗不汗,或覆蓋不周而不汗。太陽之邪,無從而出,故隨經入腑,小腹鞕滿,小便自利,下焦蓄血,經所謂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是特如狂而未至於狂耳,宜桃仁承氣下之則愈。
白話文:
狂病之症狀與治療
狂病有三種,陰症並不包含在內。經書上說:陽氣過盛則會發狂。又說:邪氣入侵陽經則會發狂。各種經脈發生的狂病,總歸是陽氣過盛所致。
第一種狂病:陽明經發狂
陽明經氣血充盈,陽邪入侵胃腑,熱邪積聚不散,就會導致發狂。病症表現為:胡亂行走、胡言亂語、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翻牆上屋、大聲叫喊罵人,不分親疏,數日不吃飯。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明經邪熱上攻心肺,導致神志昏亂。這表示邪熱已達極點,必須用峻猛的藥物驅除火邪才能痊癒。
觀察病人的症狀,如果出現面紅咽痛、潮熱、噎氣、五心煩熱、嘴唇腫脹、口渴、發黃、脈象實數,形狀如同醉酒,大便乾燥或腹部脹滿堅硬等症狀,就可以用大承氣湯、六一順氣湯、涼膈散等藥物,瀉熱通便,使邪氣從下焦排出。
第二種狂病:陽毒
病情更加嚴重則稱為陽毒,需要根據情況進行治療。如果沒有腹部脹滿、堅硬等症狀,只是胃火灼熱所致,則可以用白虎湯、抽薪飲等藥物,清熱瀉火,即可痊癒。
第三種狂病:如狂
有時病人像發狂,但又沒有出汗,或者蓋被子不夠緊密也不出汗。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無法排出,便循經絡進入腑臟,導致小腹脹滿、小便自利、下焦蓄血。經書上說:熱邪積聚膀胱,病人就像發狂。其實這只是像發狂,還未到真正發狂的程度,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熱毒,即可痊癒。
一曰火邪驚狂,其或薰熨迫汗,灼艾燒針等治不如法,令人煩躁起臥不安是也。此傷寒中事,瘟疫門原無薰灼治法,故無此變症。至於狂亂而兼小便自遺直視,汗出輒復熱,不能食,舌卷囊縮,皆難治。
抽薪飲
黃芩,石斛,木通,炒梔,黃柏,枳殼(麩炒),澤瀉(鹽水炒),甘草
水煎冷服。熱在經絡者,加連翹、花粉;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花、黃連;在陽明頭面,或煩躁便實者,加石膏;在下焦,加膽草、車前;在陰分,津液少者,加二冬、生地、白芍;便結,加硝、黃。
白話文:
如果火邪入侵導致驚狂,治療時不慎用薰熨迫汗、灼艾燒針等方法,就會導致患者煩躁不安、難以入睡,這就是傷寒病的症狀。瘟疫本身並不存在薰灼治療的方法,所以不會出現這種併發症。至於狂亂並伴隨小便失禁、直視、出汗後更熱、不能進食、舌頭捲縮等症狀,則很難治療。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用黃芩、石斛、木通(炒)、梔子、黃柏、枳殼(麩炒)、澤瀉(鹽水炒)、甘草等藥材煎水冷服。如果熱邪在經絡,可以加連翹、花粉;如果熱邪在血分或大小腸,可以加槐花、黃連;如果熱邪在陽明頭面,或患者煩躁便秘,可以加石膏;如果熱邪在下焦,可以加膽草、車前;如果熱邪在陰分,體內津液不足,可以加二冬、生地、白芍;如果便秘,可以加硝石、黃連。
3. 循衣摸床
瘟疫而至循摸,勢亦危矣,而治之得法,亦有生者。其一由陽明裡熱之極者。蓋陽明胃也,肝有邪熱,而移於胃,故現此症。胃主四肢,而風木乃動搖之象,是循摸乃肝與胃腑邪熱所致也。脈滑者生,澀者死。如有下症,宜用承氣等湯。其一由用火劫汗而然者,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
(利則肺氣猶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也。)余曾見一人患瘟疫,不時循摸,詢之,謂曾用火罐將胃口亂拔,冀其作汗,變現此症。遂用寒涼和解之藥而愈。蓋未現下症,第因火劫所致,清之即愈。亦有不因火劫,不因吐下後而有是症者,總宜清涼和解。傷寒書中,亦有指循摸為虛極,而用微補峻補者,瘟疫未曾經過。
白話文:
瘟疫而至循摸,勢亦危矣,而治之得法,亦有生者。
瘟疫一旦發生,導致手腳不停顫抖,情況非常危急,但若能對症下藥,還是有生存的機會。
其一由陽明裡熱之極者。
這種情況是由於陽明經的熱氣極度旺盛所致。
蓋陽明胃也,肝有邪熱,而移於胃,故現此症。
陽明經主要負責胃,肝臟有邪熱,會蔓延到胃部,因此出現這種病症。
胃主四肢,而風木乃動搖之象,是循摸乃肝與胃腑邪熱所致也。
胃主宰四肢,風木之氣象徵着搖動,所以手腳不停顫抖是由於肝臟和胃部的邪熱所引起的。
脈滑者生,澀者死。如有下症,宜用承氣等湯。
脈象滑利者能活,脈象澀滯者會死。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應該使用承氣湯等瀉下藥。
其一由用火劫汗而然者,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用火罐逼汗所導致,小便順暢者能活,小便不順者會死。
(利則肺氣猶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也。)
(小便順暢表示肺氣仍然下降,膀胱仍然可以化氣,腎水還沒有枯竭。)
余曾見一人患瘟疫,不時循摸,詢之,謂曾用火罐將胃口亂拔,冀其作汗,變現此症。遂用寒涼和解之藥而愈。蓋未現下症,第因火劫所致,清之即愈。
我曾經見過一個人患了瘟疫,手腳不停顫抖,詢問之下,他說曾經用火罐胡亂拔罐,希望出汗,結果就出現這種病症。於是我用寒涼解毒的藥物治療,病就好了。由於他還沒出現其他症狀,只是因為火罐逼汗所致,所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就能治癒。
亦有不因火劫,不因吐下後而有是症者,總宜清涼和解。
也有一些人並非因為火罐逼汗,也不是因為服用瀉藥導致這種病症,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治療。
傷寒書中,亦有指循摸為虛極,而用微補峻補者,瘟疫未曾經過。
《傷寒論》中提到手腳不停顫抖是虛弱無力的表現,所以使用微補峻補的藥物治療,但這都是針對傷寒的治療方法,並不適用於瘟疫。
總之,瘟疫導致手腳不停顫抖的病症,需要根據不同原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4. 譫語讝語
傷寒譫語、讝語,解者紛紛。考其字義,譫語者,不論寤寐,亂言獨語,如見鬼狀。因胃熱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識昏亂,錯妄如此,俗謂之說糊話者是也,熱之輕者也。甚則狂語不休,罵詈喊叫,昏不識人,而熱則深矣。讝語者,乃合目自言,寤而自止,較之譫語則更輕矣。
此譫讝二字之分也。譫語向入陽明門,以余之所閱歷,三陽皆有,而陽明居多耳。亦有初得病而即譫語者,更兼昏不識人及不能食,其病必重。若無此症,或睡則讝語,而寤則清醒,或寤時偶為讝語,而有時止歇,其病則輕矣。譫讝之由,又自不同。
有邪在表者,有邪入里者,有邪在半表半裡者,有表虛里實者,有汗後者,有下後者,有蓄血者,有燥屎者,有邪入心經者,有合病並病者,有過經者,有亡陽者,當察其兼症與脈、與色、與聲、與人之虛實,始得其病情也。此專講邪熱之症,亦間有汗下後用補者,而陰寒不在此例也。
白話文:
傷寒譫語、讝語之辨
傷寒病人常有譫語、讝語,醫者對此意見紛紛。仔細考究字義,譫語是指無論清醒或睡夢中,胡言亂語,自言自語,如同看到鬼魂一般。這是由於胃熱上炎到心,心被熱氣熏蒸,導致神志昏亂,產生錯覺,民間俗稱「說糊話」,屬於熱症較輕的表現。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狂言不止,辱罵叫喊,昏迷不醒,熱症已深入。
讝語則是指閉目自言,清醒時便會停止,比譫語症狀輕微。
這就是譫語、讝語的區別。
譫語常伴隨陽明經證,根據我的經驗,三陽經都可能出現譫語,但以陽明經最常見。也有些患者初發病就出現譫語,並伴有昏迷不醒、不能進食等症狀,病情必然嚴重。若無此症,或者睡覺時才出現譫語,清醒時則恢復正常,或清醒時偶爾出現譫語,有時又會停止,則病情較輕。
譫語、讝語的成因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外邪在表,有的是邪氣入里,有的是半表半里,有的是表虛里實,有的是汗後出現,有的是瀉下後出現,有的是蓄血所致,有的是燥屎所致,有的是邪氣入心經,有的是合病並病,有的是過經之症,有的是亡陽之症。
必須根據患者的兼症、脈象、面色、聲音、體質虛實等方面綜合判斷,才能確診病情。
本文主要講述邪熱症狀,也有部分情況是在汗下後使用補益之法,陰寒證則不屬於本文範疇。
脈和易愈,短則死。身微熱,脈浮大洪者生;逆冷,脈沉微弱細急者死。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皆為逆候。
白話文:
脈搏容易恢復是好的跡象,但如果脈搏變短則可能死亡。身體稍微發熱、脈搏浮動且強大有力的人會活下來;相反地,如果出現反胃寒症、脈搏下沈微弱細小快速的情況,則可能會死亡。或者氣上升導致呼吸困難和脹滿感,或者是氣下降引起腹瀉等症狀,這些都是不吉利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