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靜功 (8)
靜功 (8)
1. 導引
《契》言子藏母胞,謂水為金子。水固未嘗滅也。由十六生魄。表吐微柔,至晦為純坤,剛皆在裡。《契》言母隱子胎,謂金為水母,金亦未嘗亡也。徐子云:利用安身隱形而藏。又云:推情合性,轉而相與,此藏彼轉,互為室宅。
玄家擬諸呼吸以相含育,亦知夫呼以吸為根,吸者呼之窟乎?亦猶夫天地之息踵於地,日月之息踵於月乎?或測之以七衡四遊、二陸九道,要皆跡耳,安所見呼吸哉?惟夫地氣升降而見乎卉凋蟄啟,月光吞吐而見乎兔闕桂舒,則若有呼吸存焉。然仰求之光氣之交,曾莫之往來,而煉士必欲循呼揣吸,高者搏空,卑者逐末,相牽入九里昏霧,以及皓首,殆哉!《至真歌》云: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將心潛算計。
試嘗燕居,合天地為元包,連旦暮如胎處,無營無慮,滿六虛是一團元和,於中微有一息綿綿,沖虛自在,正爾虛極靜翕,寂如坤土,久之靜極發機,形於庚辛之金,金中含有元精,即玄家所欲採於腎府之真鉛也。由火不下蒸,金不生水,然此火非他,亦坤元本來具足,念息神存,隱明內照,則元氣自聚,元精自產,瞥爾潛潭吐萌,如《契》言:日施德而月生光。又言: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乃其象也。
從此絪縕蒸潤,鉛氣自騰,皆由天然真火自生自育,沖而徐盈,非關意識下交上達,轉運以致之。只要閒閒靜住,委心虛無,聽其熏蒸,如雷雨之動,滿盈三宮,自然生陰化液,鉛汞自合,如《契》言:太陽流珠得金華而化白液,喉中覺有甘津,是其驗也。又《契》言: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
此月亦非他,即《悟真篇》禪光終日照西川之月耳。可見通一身全體大用,皆其消息相因,先天不離後天,坤壚便是乾鼎。特於剛柔表裡、陰陽動靜之際,氣液交養,伏蒸變化,以陶真煉形。若可求之呼吸,而不盡繫於呼吸,故曰黃中漸通理,此陰中煉至陽之下手元基。二液還丹,亦莫不由之始矣,曾何有於危殆?而《悟真》言:受氣之初容易得,抽添運火要防危。
何謂哉?謂陰,陽之升降,自右轉子而訖卯,自東旋午而至酉,此時最易昏散,防有陰陽小變之虞,若用意觀照,防有浮沉溢度之患,忘與助皆害也,豈徒不作丹而已乎?《太上》云:形動德散,氣越道叛。陳虛白雲:念起則息粗,意散則火冷。正為卯酉中刑德相負,刑即死戶,德即生門。
其機如此,其危如此,其最玄最妙又如此。玄修之士,夫亦肅括元樞,而握機無極乎?
陳白也曰:道家諸法,自是不可少的,予所秘傳,有更直捷更神妙者,不用閉氣,不用導引,不用嚥下汩汩然有聲,並不用夾脊、規中、泥丸等相照應,只一「竅」字妙不可言,機全在目。人目外視能見物,內視能見神,見物則昏,見神則明。每晝夜得閒便坐,不拘屈坐,不拘椅坐,先用手搓熱摩眼畢,隨閉,手交臍下,叩齒七十二,漱舌下泉七十二,攪上齶七十二,多寡津液任其自吞,然後以目視竅。
白話文:
導引
古籍記載,子藏於母體之中,如同水孕育金。水並未消失,而是由十六種精氣化生魄。吐納之氣,由微弱柔順,至晦暗時達到純陰之極,而剛性則藏於內。古籍也說,母體隱藏着胎兒,如同金孕育水。金也並未消失。徐真人說:善於利用,安頓身心,隱藏形體。又說:推動情志,使之合於本性,互相轉化,此藏彼轉,互相成為居所。
道家將呼吸比作互相孕育,也懂得呼氣以吸氣為根,吸氣是呼氣的歸宿嗎?這就像天地之氣循序交替,日月之氣循序交替一樣嗎?有些人用七衡四遊、二陸九道等方法來測量呼吸,但這都是表面的跡象,怎麼能真正看到呼吸呢?只有地氣升降才能看到草木的凋零與萌發,月光吐納才能看到月亮圓缺和桂樹的舒展,這才像是真的有呼吸存在。然而,仰望探索光氣的交合,卻從未見其往來,而修煉者卻非要遵循呼氣吸氣,高深者則搏擊虛空,低劣者則追逐枝節,互相牽扯,陷入迷茫困惑之中,直到白髮蒼蒼,真是危險啊!《至真歌》說:看看嬰兒在母體中時,哪會懂得用心思去算計呢?
試試靜坐,將天地合為一個整體,像在母體中一樣,晝夜安靜,不思慮,充滿虛空,便是一團元氣,其中有一絲綿綿不斷的呼吸,沖虛自在。如此虛極靜翕,寂靜如同坤土,時間久了,靜極而生機勃發,化為庚辛之金,金中含有元精,這就是道家想從腎府中採集的真鉛。因為火不下降蒸煉,金就不生水,然而這火並非外物,而是坤元本來就具備的,只要意念呼吸神氣凝存,內照光明,元氣就會自然凝聚,元精就會自然產生,微妙之際,潛藏的精氣就會萌發,就像古籍所說:太陽施恩澤,月亮就產生光芒。又說:陽燧取火,不是太陽不生光,只是它的一個象徵而已。
從此,精氣氤氳滋潤,鉛氣自然上升,都是因為先天真火自然生長,緩慢充盈,並非依靠意識的上下交合、運轉而致。只要安靜地居住,將心歸於虛無,任其熏蒸,像雷雨的運行一樣,充滿三宮,自然產生陰氣化為精液,鉛汞自然結合,就像古籍所說:太陽流珠得到金華而化為白色精液,喉嚨中感覺到甘甜的津液,這就是驗證。又說:如果不是星月之精氣,怎麼能得到水漿呢?
這個月亮也不是其他東西,就是《悟真篇》中「禪光終日照西川之月」的月亮。可見,全身的功用,都是相互依存,先天不離開後天,坤爐就是乾鼎。特別是在剛柔表裡、陰陽動靜之間,氣液互相滋養,潛伏蒸騰變化,以陶冶真氣、煉化形體。如果只追求呼吸,而不完全依賴呼吸,所以說黃中漸漸通達道理,這是陰中煉陽的根本基礎。二液還丹,也莫不從此開始,哪有什麼危險呢?然而《悟真篇》說:受氣之初容易得到,抽添運火要防止危險。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陰陽的升降,從右轉到子位而到卯位,從東旋到午位而到酉位,此時最容易昏散,要防止陰陽輕微變化的危險,如果用心觀察,要防止浮沉過度的禍患,忘記和幫助都是有害的,豈止不能煉丹而已!《太上經》說:形體活動,德性就會散失,氣機外泄,就會違背大道。陳虛白說:意念一起,呼吸就粗重,意念散亂,真火就冷卻。正是因為卯酉之間刑克相負,刑就是死門,德就是生門。
機遇如此,危險如此,最玄妙也如此。修煉之人,應該收攝元神,把握無極的機緣嗎?
陳白也說:道家各種方法,自有其不可缺少之處,我所秘傳的,有更直接更神妙的方法,不用閉氣,不用導引,不用吞咽有聲的津液,也不用夾脊、規中、泥丸等互相照應,只一個「竅」字妙不可言,關鍵都在眼睛。人的眼睛外視能看見東西,內視能看見神,看見東西就昏暗,看見神就明亮。每天有空就坐,不拘是盤腿坐,還是椅子上坐,先用手搓熱按摩眼睛,然後閉上,手放在臍下,叩齒七十二下,漱洗舌下泉七十二下,攪動上齶七十二下,津液多少任其自然吞下,然後用眼睛觀照竅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