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紀驗 (5)
紀驗 (5)
1. 紀驗
煉蜜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滾湯吞五六十丸。
李九齡(諱之龍,沙縣令)戊子夏得恙,秋盡未愈,瘦如柴,兩腳不能立。予視脈曰:此邪入經絡,故晝熱少,夜熱多,遍身痠疼,胸膈有鬱火,氣弱血虛症也。整一方服之。旬日而愈。
藥方
生地黃(酒洗,炒,八分),蒲黃(八分),川黃連(薑汁炒,五分),當歸(酒洗去土,一錢),柴胡(去蘆,七分),羌活(七分),桃仁(四分),甘草梢(炙,四分)
加燈草二分,水一碗半,煎七分。
—滿州將官黑得喇,己丑秋,患白痢兩月,腹痛不可忍,若進飲食更痛,氣將絕。予視脈曰:此有飲食之毒,因虛弱不能發,是以痛極,整一鵝蛋藥與之,兩日而愈。
藥方
用大鵝蛋一個,將蛋頂錐一孔,入人參末五分、川烏末五分、雄黃五分、麝香半分,攪勻,用綿紙浸濕,裹十層,外用陳壁土調濕包好,其孔上多用泥,火煨三個時,取出,用布包蛋,以線縛,沉井底一宿,取開好燒酒調服。
一秀才陳啟忠,患病後,只飲食便作嘔,每一餐必吐盡方止,輒思飲食,食後又復如是,一年餘羸弱不可言,諸藥不效,咸云死症。予視脈曰:此傷寒愈後,不服補中益氣湯,胃虛症也。用丁香茱萸湯加減,兩服而飲食通,十服全愈。
藥方
丁香,炙甘草,柴胡,升麻,人參,黃耆,吳茱萸,草豆蔻,當歸身,蒼朮(各六分),黃柏,肉桂(各四分)
加黑棗二枚,水一碗半,煎七分。
何道尊(諱敦季,號胤伯,先署漳南道,後署福寧道)
庚寅春,寓所有王友,自頭年夏得傷寒症,愈後成瘧,至冬月瘧愈,頭痛不可忍,羸弱不進飲食,晝夜不得眠者數月,藥無效。予視脈曰:此傷寒不清理小便,聚火不得行,其毒上升結頭頂。予以清便藥與之,一服而睡,數服而愈。
藥方
生地黃,木通,蒲黃,車前子,通草,歸尾,白茯苓,澤瀉,檳榔,甘草
鄭道尊(諱清,號介臣,福省兵道)素患牙疼症,疼不可言,其氣流入肩,即肩成腫。諸醫認為火,多用涼藥,其疼益甚,經五年餘。庚寅春,予視脈曰,此風入肝濕,宜用散風,次乃降火,數日見功矣。鄭道臺以牙疼戒酒,飲即疼發,予以末藥三服,用酒儘量表汗,多飲減疼,其患漸愈。
末藥方
羌活(一錢),附子(一錢),麻黃(五分)
共為細末,作三服,好酒熱沖,儘量出汗為度。
湯藥方
荊芥(一錢),梔子(童便炒,一錢),淡竹葉(一錢),石膏(二錢),大黃(二錢),薄荷(一錢),白芷(八分),連翹(八分),白茯苓(八分),甘草(三分)
水一碗半,煎七分。
周道尊(諱之翰,號申公,漳南道),素患心前有一塊埂如拳,每睡後欲起,似乎有壓之者,心神不寧,飲食難化,如此數年,諸藥無效。予視脈曰:此非氣之為也,彼醫不知,認中脘痞塞、飽悶為脾氣盛,誤已!此因心事不快,或煩惱時借房事消遣,是以未行房先胸中似有物,既行房後竟成一物,名鬱火也,制丸藥半月而愈。
白話文:
[紀驗]
煉蜜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天清晨空腹用白開水送服五六十丸。
李九齡(諱之龍,沙縣縣令)戊子年夏天生病,到秋天還沒好,瘦得像柴火一樣,兩腳都站不起來。我診脈後說:這是邪氣入侵經絡,所以白天發熱較少,晚上發熱較多,全身酸痛,胸膈有鬱火,屬於氣虛血虛的症狀。開了一方藥給他,十天就痊癒了。
藥方:
生地黃(酒洗,炒,八分),蒲黃(八分),川黃連(薑汁炒,五分),當歸(酒洗去泥土,一錢),柴胡(去蘆頭,七分),羌活(七分),桃仁(四分),甘草梢(炙甘草,四分)
加燈草二分,水一碗半,煎至七分。
滿州將官黑得喇,己丑年秋天,患白痢兩個月,腹痛難忍,一吃東西就更痛,幾乎要斷氣了。我診脈後說:這是飲食中毒,因身體虛弱而不能排出毒素,所以才會痛得這麼厲害,便給他一顆鵝蛋藥,兩天就好了。
藥方:
用一個大鵝蛋,在蛋頂錐個小孔,加入人參末五分、川烏末五分、雄黃五分、麝香半分,攪拌均勻,用濕潤的棉紙裹十層,外面用陳年牆土調成泥漿包裹好,孔的地方多裹些泥,用火煨三個小時,取出後用布包好,用線綁緊,沉入井底一夜,取出後用燒酒調服。
一位秀才陳啟忠,生病後,只要一吃東西就嘔吐,每一餐都必須吐乾淨才能停止,但他又總是想吃東西,吃完後又再次嘔吐,這樣持續一年多,身體虛弱得不成樣子,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大家都說他是絕症。我診脈後說:這是傷寒痊癒後,沒有服用補中益氣湯,導致胃虛的症狀。我用丁香茱萸湯加減後,服藥兩劑,飲食就通暢了,十劑藥後完全痊癒。
藥方:
丁香、炙甘草、柴胡、升麻、人參、黃耆、吳茱萸、草豆蔻、當歸身、蒼朮(各六分),黃柏、肉桂(各四分)
加黑棗二枚,水一碗半,煎至七分。
何道尊(諱敦季,號胤伯,曾任漳南道,後任福寧道)
庚寅年春天,住在我寓所的朋友王某,從前一年夏天患傷寒,痊癒後又得了瘧疾,到冬天瘧疾好了,卻頭痛難忍,身體虛弱,吃不下東西,夜不能寐,持續了好幾個月,服藥無效。我診脈後說:這是傷寒病沒有徹底清理小便,導致毒火不能排出,毒邪上行聚集在頭頂。我給他開了利尿的藥,服藥一劑就能睡著,服幾劑就痊癒了。
藥方:
生地黃、木通、蒲黃、車前子、通草、當歸尾、白茯苓、澤瀉、檳榔、甘草
鄭道尊(諱清,號介臣,福建省兵備道)長期患牙痛,痛得無法忍受,疼痛感會蔓延到肩膀,導致肩膀腫脹。很多醫生都認為是火症,多用涼藥治療,但疼痛反而更嚴重,持續五年多。庚寅年春天,我診脈後說,這是風寒入侵肝臟,導致肝濕,應該先散風,然後再清火,幾天就能見效。鄭道臺因為牙痛戒酒,只要喝酒疼痛就會發作,我給他開了三劑末藥,讓他用酒儘量發汗,多喝水減輕疼痛,他的病就逐漸好了起來。
末藥方:
羌活(一錢),附子(一錢),麻黃(五分)
研磨成細末,分成三劑,用熱酒沖服,儘量發汗。
湯藥方:
荊芥(一錢),梔子(童尿炒,一錢),淡竹葉(一錢),石膏(二錢),大黃(二錢),薄荷(一錢),白芷(八分),連翹(八分),白茯苓(八分),甘草(三分)
水一碗半,煎至七分。
周道尊(諱之翰,號申公,漳南道),長期患有心前一塊硬塊,像拳頭那麼大,每次睡醒要起床時,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壓著一樣,心神不安,飲食難以消化,這樣持續好幾年,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我診脈後說:這不是氣的問題,其他醫生不知道,把中脘痞塞、飽脹誤認為脾氣盛,錯了!這是因為心事不快,或者煩惱時用房事來消遣,所以房事前胸中好像有東西,房事後就變成一個硬塊,這是鬱火,我用丸藥治療,半個月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