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登元

《心醫集》~ 紀驗 (2)

回本書目錄

紀驗 (2)

1. 紀驗

張中丞(諱學聖,號捷庵,巡撫閩省)己丑夏命予視脈,並不言及病由。予細診曰:此脈有異,當有濕症,濕在脾,宜嘔吐麻木。然此濕又有異,以濕居中,而上與下不通氣,日動則血運而氣隨之,可無患,若夜靜,則有下半身痠麻之症,陰易動濕也,雨天尤甚。張撫臺曰:果有此症。

予曰:嘔吐亦有異,以濕氣中隔,飲則氣屬陽,易行下,胸膈俱爽,食則氣屬陰,硬物難下,略停滯即作逆,而為噁心,而為痰涎。法當通脾氣為主,使其氣下行,則無痿痹之患。進湯藥四服,又進以丸方,而痠麻療矣。閱數月,又進以歸茸膏,而嘔吐全療矣。

藥方

蒼朮(泔浸炒,一錢),藿香葉(一錢),白朮(泔浸陳土炒一錢),木香(五分),小茴香(微炒,五分),茵陳葉(酒炒,一錢)

加煨姜二片,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前服。

歸茸膏

當歸(一斤,酒洗淨,用好冬酒浸一宿),鹿茸(一斤,酒洗淨,切片,用好紅酒浸一宿),麥門冬(半斤,水浸去心),白茯苓(四兩,水浸去心),白朮(四兩,米泔水洗,切片,陳壁土炒),人參(四兩),木香(二兩,揀淨為末),白豆蔻(二兩,去殼為末),甘草(二兩,為末),蘿蔔子(二兩,微炒為末),川貝母(二兩,去心為末),砂仁(二兩,為末),沒藥(一兩,為末),麝(三分,與貝沒共為極細末)

上將歸、鹿、麥、茯、朮、參六味,入銅鍋,用清泉水浮藥上八寸許,熬至寸許。又沖水浮藥上四寸,熬至寸許,取起用絹袋濾淨,入木、豆、甘、蘿、砂五味末藥,微火熬成濃汁,用絲綿濾淨,入煉蜜一斤,用桑條攪不住手,入水成珠,不散為度,磁瓶封好,水中浸五晝夜,去火氣。

每清晨與臨睡,用白滾湯調服,隨意多寡,或夜間臥後,銜口中自化,此膏補心血,升腎水,健脾胃,清痰理氣,久服卻病延年,返老還童。區區治嘔吐、噁心、嘈雜等症,又其餘也。

楊提督(諱名高,號幼涵,提督八閩兼溫州府)己丑秋初,入關即得恙,屢醫服藥,至延平,予視脈曰:此非時恙也,內有熱毒未得遽泄,因發為寒熱,飲食不進。醫者不知,復用補脾暖精收汗益氣之藥,以至陰囊瘡痕黑如漆,不知痛癢,此為毒氣收入內也,甚足慮。幸予知此症,整藥服之,始而遍身發痛,繼而發癢,閱半月而毒瘡發矣,兩月全愈。

(多方不能盡載)

霍按臺(諱達,號魯齋,時巡方福省)己丑初秋暑熱,得一症,遍身俱疼,乍寒乍熱,上欲吐不吐,下欲瀉不瀉,兼有隔一日瘧症,諸醫以為冒暑,熱在內,不得出,多用香薷益元散,不惟無效,且加重。予視脈曰:此積寒也,非冒暑也。

積寒並與冒寒異,感冒之症,隨感即發,毛竅既寒,安禁熱蒸?積寒者,或飲食後,或睡中,或易衣,今日微寒入內,明日又微寒入內,或因多用酒暫解,閱數日又微寒入內,及暑氣相觸,遂至病發。此為寒在臟腑熱在皮膚,用辛熱之藥以去寒,寒去則吐瀉止而遍體快矣。次用小柴胡加減以祛瘧,數劑全康。

白話文:

紀驗

張學聖中丞(巡撫閩省)在己丑年夏天請我診脈,並沒有說明病情。我仔細診斷後說:此脈象異常,應是濕症,濕邪停留在脾臟,所以會有嘔吐和肢體麻木的症狀。但這濕邪又與尋常濕邪不同,濕邪停留在身體中間,與上下不通暢,白天活動時,血液循環帶動氣血運行,所以沒有問題,但晚上靜止時,下半身就會痠麻,陰部容易受潮濕影響,下雨天尤其嚴重。張巡撫說:的確有這種症狀。

我說:嘔吐也與尋常嘔吐不同,因為濕邪阻滯在胸膈之間,喝水時,水氣屬陽,容易往下走,胸膈會覺得舒暢;吃東西時,食物之氣屬陰,硬的東西難以下嚥,稍微停滯就會想吐,產生噁心和痰涎。治療方法應以疏通脾臟之氣為主要目標,讓脾氣下行,就能避免痿痹(肌肉萎縮無力)的疾病。我開了四劑湯藥,又給他丸藥服用,痠麻的症狀就痊癒了。幾個月後,我又給他服用歸茸膏,嘔吐也完全好了。

藥方:

蒼朮(泔水浸泡後炒,一錢),藿香葉(一錢),白朮(泔水浸泡後用陳土炒,一錢),木香(五分),小茴香(微炒,五分),茵陳葉(酒炒,一錢)

加煨姜二片,水一碗半,煎至七分,飯前服用。

歸茸膏:

當歸(一斤,酒洗淨,用好冬酒浸泡一夜),鹿茸(一斤,酒洗淨,切片,用好紅酒浸泡一夜),麥門冬(半斤,水浸泡去心),白茯苓(四兩,水浸泡去心),白朮(四兩,米泔水洗淨,切片,陳壁土炒),人參(四兩),木香(二兩,揀淨磨成粉),白豆蔻(二兩,去殼磨成粉),甘草(二兩,磨成粉),蘿蔔子(二兩,微炒磨成粉),川貝母(二兩,去心磨成粉),砂仁(二兩,磨成粉),沒藥(一兩,磨成粉),麝香(三分,與貝母、沒藥一起磨成極細粉)

將當歸、鹿茸、麥門冬、白茯苓、白朮、人參六味藥材放入銅鍋,用清水浸泡藥材至水面高出藥材八寸左右,熬至水面高出藥材一寸左右。再加水浸泡藥材至水面高出藥材四寸左右,熬至水面高出藥材一寸左右,取出用細布過濾,加入木香、白豆蔻、甘草、蘿蔔子、砂仁五味藥粉,小火熬成濃稠的藥汁,用絲綿過濾,加入煉蜜一斤,用桑樹枝攪拌至提起桑枝,藥汁成珠狀而不散為止,裝入瓷瓶密封,放入水中浸泡五天五夜,去除火氣。

每天清晨和睡前,用滾燙的開水調服,用量隨意,或夜間睡後含在口中慢慢化開。此膏方能滋補心血,升提腎水,健脾胃,清痰理氣,長期服用可以防病延年,返老還童。治療嘔吐、噁心、胃脘嘈雜等症狀,功效不止於此。

楊高提督(提督八閩兼溫州府)在己丑年秋初入關後就生病了,服用很多藥物都沒好,到了延平,我診脈後說:這不是一般的疾病,體內有熱毒沒有及時排出,所以才會發作寒熱,飲食不進。醫生們不知道,又用補脾、溫腎、收汗、益氣的藥物,結果導致陰囊上的瘡痕黑如漆,感覺不到痛癢,這是毒氣進入體內造成的,非常危險。幸好我知道這種病症,給他開了藥,一開始全身疼痛,然後開始發癢,半個月後毒瘡發出來,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其他病例太多,無法一一記載)

霍達按察使(巡撫福建省)在己丑年初秋暑熱之際,得了一種病,全身疼痛,時冷時熱,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還隔一天發一次瘧疾。很多醫生認為是中暑,熱邪在體內出不來,多用香薷益元散治療,不僅無效,反而加重病情。我診脈後說:這是積寒,不是中暑。

積寒和感冒不同,感冒是受寒後馬上發病,毛孔受寒,怎麼能禁得住熱蒸?積寒則是飲食後、睡覺時、或更換衣物時,今天少量寒邪進入體內,明天又少量寒邪進入體內,或者因為多喝點酒暫時緩解,幾天後又少量寒邪進入體內,等到暑邪相觸,就發病了。這是寒邪在臟腑,熱邪在皮膚,用辛熱的藥物去除寒邪,寒邪去除了,嘔吐腹瀉就會停止,全身就會舒服。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加減方來治療瘧疾,幾劑藥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