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靜功 (17)
靜功 (17)
1. 袁了凡靜功訣
今雙離之,即便觀於非有非無。何法非有?謂心非有,何以故?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云何非無?無者是何物乎?為心是無乎?為離心是無乎?若心是無,則無覺無緣,不名為心;若心非無,更無別無。何也?無不自無,破有說無,無有則無無矣,故言非有非無。
如是觀時,不見有無。一心緣中,不念餘事。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熊,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無過,證之者,咸謂是中道定相,涅槃常樂,我淨愛著是法,更不修習,如蟲行至樹表,更不復進,謂樹外無高,可憫也。殊不知此定雖無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煩惱,凡夫不知,誤謂真實。
世間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無,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謂是真神不滅,若有明師傳授,方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自性,虛誑不實。從此不受不著,即破無明入滅受想定,獲阿羅漢果,是謂九次第定也。大抵初禪離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禪皆色界,攝四定離色界入無色界,滅受想定,則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生淨土。此非閉息導引、坎離成丹之所及,蓋能成大仙,然後能學佛,此之謂也。
靜坐之訣,原出禪門,吾儒無有也。人自有生來,終日馳驟,逐物忘歸,動固紛紛,靜亦擾擾,稍加收攝,便覺朗然,中間曲折,無明師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為足,或反成疾患,不可不知所適從也。
凡靜功先須辨志,志一差即墮邪徑。如學者為名聞利養而靜坐;如為志氣昏愚,欲聰明勝人而靜坐;如為塵勞苦報,慕為善安樂而靜坐;如為千生萬劫,生死未了,求得正道而靜坐。真正修行者,發大願心,如《楞嚴經》云:有一眾生不成佛,永不於此取泥洹,又云:將此身心奉塵剎。
所以菩薩修行,身雖暫舍眾生,而心常悲憫,於閒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起六神通,廣度眾生。即如儒者隱居,豈潔己忘世哉?正為求萬物一體之志耳。
古語云:靜處養氣,鬧處煉神。金不得火煉,則雜類不盡;心不得事煉,則私欲不除。苟能調和氣息,收斂元神;動中習存,應中習止:立則如齋,手足端嚴,行則徐徐,步與心應;言則安和,勿使躁妄;一切運用,皆務端詳閒泰。勿使有妄想、妄為、妄行諸疾,又何益非靜功哉!
白話文:
袁了凡靜功訣
現在我們來談談雙離之法,也就是觀照非有非無的境界。什麼是非有呢?心並非真實存在,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找不到它,它沒有形體相貌,也沒有任何所在之處,所以知道它並非真實存在。什麼是非無呢?無是什麼東西呢?心是無嗎?離心是無嗎?如果心是無,那就沒有覺知,沒有緣起,這就不能稱之為心;如果心非無,那也找不到其他的「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無」本身就是從「無」而來,破除「有」才能說「無」,若沒有「有」,也就沒有「無」了,所以說它是既非有也非無。
如此觀照時,就看不見有無。一心專注於此,不思慮其他事情。之後忽然真實的定境出現,看不見有無的相貌,泯然寂絕,心不再動搖,恬靜而清淨,如同涅槃的境界。這種定境非常微妙,三界之中沒有任何境界能超越它。證得這種境界的人,都認為這是中道定的境界,是涅槃的常樂我淨,因此愛著這種法門而不去修習其他的,如同蟲子爬到樹梢就停止了,認為樹外沒有更高的境界,真是可悲啊!殊不知,這種定境雖然沒有粗大的煩惱,但仍然存在十種細微的煩惱,凡夫俗子不知情,誤以為這是真實的境界。
世間的外道,進入這種定境,看不見有無,卻感覺到有一個能知非有非無的心,認為這是真實不滅的神明。如果沒有明師指點,就會誤以為這是四大陰所和合而成的自性,其實是虛妄不真實的。從此不受不著,就能破除無明,進入滅受想定,獲得阿羅漢果,這就是所謂的九次第定。總的來說,初禪是離開欲界進入色界,二三四禪都在色界,攝四禪是離開色界進入無色界,滅受想定則超出三界,證得阿羅漢果,生於淨土。這可不是閉氣導引、坎離煉丹所能達到的,必須先能成仙,然後才能學佛,這就是這個道理。
靜坐的訣竅,原本出自禪宗,儒家沒有這種方法。人從出生以來,終日奔波忙碌,追逐外物而忘記回歸本心,動的時候紛紛擾擾,靜的時候也煩躁不安。稍微收攝心神,就能感到神清氣爽,但是其中的曲折奧妙,沒有明師指點,就無法掌握要領,或者只得到一點點收穫就滿足了,或者反而導致疾病,所以必須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凡是修習靜功,首先必須端正志向,志向稍有偏差就會走上邪路。比如,學者為了名利而靜坐;比如,因為志氣昏庸愚昧,想變得聰明勝過他人而靜坐;比如,因為塵世的勞苦和痛苦的報應,渴望獲得善果和安樂而靜坐;比如,因為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輪迴,想找到解脫正道而靜坐。真正修行的人,要發大願心,如同《楞嚴經》所說:「有一眾生不成佛,永不於此取涅槃」,又說:「將此身心奉塵剎」。
所以,菩薩修行,雖然暫時離開塵世,但心裏常常悲憫眾生,在清靜的地方,修習禪定,獲得真實智慧,去除煩惱,產生六種神通,廣度眾生。就如同儒家的隱士,難道是潔身自好,忘記了世間嗎?實際上,他們是為了追求萬物一體的志向啊!
古人說:「靜處養氣,鬧處煉神。」金子如果不經過火煉,雜質就除不盡;心如果不經過事煉,私慾就除不掉。如果能調和呼吸,收斂元神;在動的時候修習存神,在應對的時候修習止觀;站立時如同齋戒,手足端正莊嚴;行走時緩慢從容,步伐與心意相應;說話時平和安詳,不要急躁妄言;一切運用,都要端詳從容,不慌不忙。不要有妄想、妄為、妄行等毛病,又怎麼能算得上是靜功呢!